我们在读白居易《长恨歌》的时候,都对于“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印象非常深刻。对于古代帝王真的有三千佳丽嘛?
历史上记载西晋的司马炎在位的时候搞了轰轰烈烈的选妃运动,选入后宫的妃子上万人。
历史上的司马炎真的选了上万的妃子嘛?这场轰轰烈烈的选妃运动为何遭到了后世诟病呢?
我们今天来读一读《资治通鉴》上记载的司马炎的选妃风波。
01
《资治通鉴》原文
02
译文
03
收获与反思
《三国志》是陈寿写的,而陈寿是蜀汉人,所以我们熟知的诸葛亮,刘备等形象都是很正面的。而西晋灭蜀汉和东吴统一中国,后世编史书的人自然要把西晋写得正面,所以司马炎的形象在历史上也是很正面的。
但是在司马炎正面的形象中,历史上也记载了司马炎的一些负面内容,尤其是司马炎的大规模选妃,更是被很多历史学家所诟病。
司马炎为什么要选妃?司马炎真的有后宫几万人吗?司马炎为什么选妃还要听杨皇后的呢?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司马炎的皇后杨艳。杨艳实际上是贵族之后,她的先祖就是太尉杨震,弘农杨氏的代表人物,其家族也是四世三公,非常显赫,任何帝王在位都会拉拢的一个家族。所以为什么司马昭会看中杨艳并为司马炎娶杨艳,实际上就是要通过司马家族和杨氏家族之间的通婚,建立两个家族之间紧密的联系,让杨家成为司马家族的铁杆支持者。
所以正因为有这样的家族背景,司马炎虽然后来贵为皇帝,也会让皇后杨艳三分,他忌惮的是杨家的势力,而不是杨艳本人。
所以我们要理解古代的帝王的婚姻大部分都是政治联姻,实际上不仅仅是帝王,贵族之间通婚大部分也是政治联姻,所以虽然很多人的正妻很丑,但很少有贵族会把正妻休掉。
而司马炎登基之后立杨艳为皇后,也是同样的道理,古代贵族和帝王的婚姻,谈不上什么感情,大部分都是利益的结合罢了。
那么杨艳为什么也会同意司马炎纳妃,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就是要把一些官宦人家的女子挑入宫中,让这些官宦和司马家成为一体,就如同红楼梦中的贾妃入了宫,贾家的利益就和帝王成为了一体,这种功勋家族只有效忠一条路可选。
当然让杨艳来主导选妃,自然杨艳也会排除掉对自己的威胁的人选,所以我们看到虽然在选妃的过程中,把容貌漂亮的都排除在外了。司马炎看上了卞氏女子,但遭到了杨艳的反对,原因就是这个卞氏女子实际上来自曹丕的母亲武宣卞皇后家族,卞皇后弟弟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当时魏国的皇上曹髦和曹奂,一门出了三个皇后,用当时话说是“三世后族”,这样的人入宫对于杨艳就是极大的威胁,所以杨艳就以这样的人进宫只能当皇后,怎么能当妃嫔为理由拒之门外了,而面对杨艳的拒绝,司马炎也没有脾气。
而我们看到杨艳既然作为皇后,在政治利益上实际上是跟司马炎站在一起的,选入后宫的妃嫔很多都是当时权臣的女子,比如显赫家族镇国大将军胡奋、司徒李胤、侍中冯荪、廷尉诸葛冲、大文豪左思等世家朝臣的女孩大量被选入后宫之中,位居嫔妃之列,许多州府的官吏女孩也被选入了宫中,选入宫中实际上也就成为了这些家族的人质,这些家族也只有效忠一条路可选,而帝王也可以通过后宫的晋升来拉拢某些家族,这都是政治手段而已。
而如果要深究历史,司马炎的选妃真的选了上万人进宫吗?我对这个结果是持怀疑态度的,因为我们都去过故宫,故宫规模这么大,有9000多间房,每个皇帝也就是二三十个妃嫔,因为妃嫔都是一个人一间房甚至一个院落(一个妃嫔需要很多侍女来服侍),如果是两三万人的妃嫔,那么得有两三万间院落,那就得几千个故宫这么大规模的宫殿群才能住得下,这在晋朝时期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历史上被骂得很惨的司马炎选妃,可能也就是在上万人里面挑了几十人做妃嫔罢了,估计还会选择一些人做侍女来服侍妃嫔,这个人的规模稍微多一些,但远没有后宫上万人那么夸张。
为什么后世对司马炎选妃骂声一片呢?可能跟司马炎采取的选妃的措施有关,从《资治通鉴》上来看,司马炎在选妃的时候,是禁止娶嫁的。而且并不是每个世家大族都愿意把自己的女儿送入皇宫当人质,所以这个举措在世家大族身上是遭到了强烈的反对的。而后世的历史都是这些世家大族主导的文人写的,当然在历史上就是骂声一片了,很正常的事情。所以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司马炎和世家大族之间的一个博弈罢了。
所以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千万不要被历史上有些记载所迷惑,也不要被现代很多媒体为了追求流量而片面的渲染一些这样的话题所误导。还原历史背景,多做一些疑问和思考,才是我们读历史的正确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