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玄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上游荆楚地方势力出于向下游建康中枢扩展的需要,而桓楚政权大抵是以桓氏家族为核心、以荆州地方势力为主要组成力量构成的地方势力集团为寻求政治经济利益向外扩展的结果。
因为就桓玄当时所能动员的军事政治社会力量而言,主体仍然是荆楚地方势力,而不是建康中枢的高门士族。而且,就桓玄的开国规模而言,桓楚政权虽然也努力地笼络下游建康的高门士族,力图藉以扩大桓楚政权的社会基础,却收效甚微。
一、桓伟军府构成中高门士族成员的缺乏
切实而言,在桓玄举兵向建康之时,以桓玄为核心的利益集团说到底不过是以荆楚地方势力为主导的地方性利益集团。以下就桓氏兄弟军府所辟用非本籍府佐的情况来进行分析。首先是桓伟辅国、安西军府的情况。
何承天,东海郑人,隆安四年,何承天被辟用为桓伟南蛮府参军。父祖不显,母徐氏,东莞徐广之姊。叔父何肘为益阳令,何承天随何肘到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何承天为桓伟辟用为参军。
郑鲜之,荣阳开封人,祖郑袭,大司农,父郑遵,尚书郎,为江乘令,因家于江乘。郑鲜之初为桓伟辅国主簿。郑鲜之为刘毅舅,就当时婚宦情况而言,荣阳郑氏虽然承自汉末大族,但由于仕宦不显,当前门第并不高。桓伟,元兴元年进位安西将军之后,郑鲜之随转补安西府功曹。郑鲜之上疏辞,并荐举时为行参军的谢绚自代。
谢绚,陈郡谢氏,曾祖谢据,谢安弟,早卒。祖谢朗,东阳太守五品,父谢重,司马道子缥骑长史六品。谢绚弟谢瞻,初为桓伟辟用为安西府参军,后补桓玄楚台秘书郎。单就门第而言,陈郡谢氏无疑是桓氏兄弟幕府中的翘楚。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谢绚兄弟相继为桓伟辅国、安西军府所用,是与桓、谢两家的私交分不开的。
其一,谢瞻父谢重曾对桓玄有回护之情。桓玄辞义兴太守任,见司马道子,司马道子酒醉,在席间言及桓温晚年作贼之事。时任长史的谢重举板以“黝昏暗、登圣明”为言,有“解纷纭”之举,既是维护桓温,也当场替桓玄解了重围。桓氏兄弟对谢绚兄弟推举有加,有投桃报李之意。
其二,谢氏、桓氏与南阳刘氏有婚姻关系。谢瞻幼孤,由叔母刘氏抚养长大,所以谢瞻兄弟事刘氏“同于至亲”。刘氏弟刘柳为吴郡太守,将姊俱行,谢瞻不能违离刘氏左右,所以解职随同到吴郡,任刘柳建威军府长史。按,桓玄娶刘柳姊或妹刘氏,而谢瞻叔母为刘柳姊,则桓玄与谢瞻叔父为连襟。谢瞻兄弟待刘氏如同亲生,所以很可能也因这种姻亲纽带,桓氏兄弟与谢瞻兄弟关系密切。
其三,就当时情况而言,谢重这支在陈郡谢氏一族中并不显要,谢瞻曾祖谢据早卒,功业未就,仕宦不显,自然不能与兄弟辈谢尚、谢安、谢石等相比数,而祖谢韶仕至东阳太守,与谢淡、谢玄等诸支比起来,声势自然逊色得多。谢绚兄弟接受桓伟的辟用似乎也可以说明部分的原因。
王敬弘,琅琊王氏,祖王胡之,司州刺史,父王茂之,晋陵太守。王敬弘起家琅琊国左常侍,卫军参军。娶桓温女,出为天门今湖南石门太守。后从太守转桓伟安西将军府长史,兼南平太守郡治作唐,今湖南津县。
这样看来,王敬弘之所以能为桓伟辟为府佐,其一,王敬弘是桓氏女婿,其二,王敬弘所任职的郡县隶属荆州,且离统府荆州江陵较近,具有地利条件。假如王敬弘在京师的话,怕是很难辟用好山水之乐而了无仕宦之情的王敬弘为府佐的。王敬弘后离桓伟幕府,安居作唐县境内。桓玄辅政及代晋之后,屡召不下。
王弘之,琅琊临沂人,曾祖王澳,晋骡骑将军,祖王曹之,中书郎,父王随之,上虞令。桓玄辅政,桓谦以为卫军参军。兄王镇之为大将军绿事参军。三吴饥荒,受命贩恤,得罪王愉,以母老求补为安成太守治今江西安福。王弘之解职随行,统府荆州刺史桓伟请为南蛮长史。王弘之被桓伟辟用是因为王弘之离京随侍母兄的缘故,也是得益于地利之便。
就以上几例来看,桓伟军府非本籍僚佐的情况第一,桓氏兄弟所能辟用的僚佐门第不高。如何承天、郑鲜之诸人。较前此桓温军府能随时辟用陈郡谢奕、谢安、高平郡超、琅琊王殉、太原王坦之等人来看,桓玄兄弟所能辟用的府佐的门第确实不高。
自太元初桓冲退出中枢格局之后,桓氏对建康中枢的影响力急剧减弱。桓玄兄弟为中枢司马道子猜忌,拘于封地南郡,与建康中枢政治社交圈睽违近二十年的时间,就这一点而言,桓玄兄弟无疑是被建康高门士族所在的政治社交圈边缘化了。
第二桓伟所辟用的陈郡谢氏、琅琊王氏高门士族成员,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和受外在地利条件的影响。前者如家世私交和婚姻关系起到很大的作用,如陈郡谢瞻、谢绚兄弟与桓氏的渊源,琅琊王敬弘为桓玄姊夫。后者则表明桓伟得以辟用士族多借助于外在的地利优势。
即在被举用者而言,是在某种不得已的情况下接受辟举的,所以对他们而言,这不过是权宜之计,只要外在条件发生改变,府主、府佐关系就可以随时结束,这种由地利优势所促成的人际关系无法长久地维持,如何承天随叔父到益阳任职,受辟于桓伟南蛮府,殷仲堪、桓玄举兵向朝廷,何承天惧祸难起,解职还益阳,王敬弘不竞荣利、薄于宦情,受任桓伟安西军府后,随即去官。
这样看来,桓伟军府高门士族成员的缺乏,表明他所拥有的政治社会资源中高门士族势力成分的薄弱。正因为高门士族成员的稀少,则这个权力空间就被荆楚地方势力填补,这无疑使得桓伟军府地的主性色彩更加明显。荆州军府的这个特点可以从南阳宗氏、南阳刘氏与桓氏荆州主政者的关系方面来予以说明。
二、荆州地方势力与桓氏荆州主政者的关系
宗炳,字少文,南阳涅阳人。祖宗承,宜都太守,父宗舔之,湘乡令。宗炳居丧过礼,为乡间所称。荆州刺史殷仲堪、桓玄并辟主簿,举秀才,不就。刘裕诛刘毅,问刘毅谙议参军申永安民之道,申永答“除其宿羹,倍其惠泽,贯序门次,显摧才能”,刘裕从其说,辟宗炳为州主簿。据严耕望研究,主薄掌刺史节杖文书,传令检校,为其喉舌耳目,职殊亲近,乃心腹之寄,有类于近代秘书之职。
自汉代以来,例由刺史辟举本地人任之。又因为主簿职任地位特殊崇重,多为地方著姓士族所垄断。从殷仲堪、桓玄到刘裕,主政荆州者都有辟用宗炳之举,这本身就充分说明南阳宗氏在当地所具有的社会政治影响力,因为对南阳宗氏的笼络成功与否直接关涉到主政者对当地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南阳宗氏,自东汉初宗均父宗伯起,下至族子宗意、宗俱祖孙,以及孙宗资、宗资子宗承,代为“汉将相名臣”,世有其人。这种地方性的、经由历代累积起来的社会政治影响力是地方主政者无论如何不能小视的。
政治上,他们历代出任本郡和本州府佐,郡守、刺史很大程度上要倚仗他们的支持才能展开对地方的管理。如宗炳祖父宗承仕至宜都太守,父宗睬之仕至湘乡令,兄宗减为南平太守,子弟多有“从禄”者。即便隐居不仕,他们在乡里所具有的社会影响力依然不会减少。
文化教育上,他们也占据主导地位,掌握当地文化教育资源。据《宋书·雷次宗传》,宗炳精于言理,曾入庐山从高僧慧远考寻文义,与周续之、雷次宗、刘遗民同学友善。张邵任职荆州军府时,使子张敷与宗炳谈《系象》,宾主往复多次,宗炳每居下风,以致握崖尾有马融“吾道东矣”之叹。又史称“少文既高尚,诸子群从皆爱好坟典”,这隐然反映出宗资和宗氏家族在本地文化教育上的优势地位。
宗氏还通过婚姻关系维持和扩展其在地方的影响力。宗炳外弟师觉授“亦有素业”,在当地也具有相当的威望。宗炳妻罗氏,罗氏为襄阳大姓,桓温主政荆州时,襄阳罗友、罗崇兄弟颇为桓温所用,罗友历任襄阳太守,广州、益州刺史,弟罗崇竟陵太守。虽然不知道罗氏与罗友兄弟族属关系,不过,以南阳宗氏的地位而言,罗氏家族地位应该相差不远才是。
南阳刘氏,据《晋书·刘乔传》,桓玄娶南阳刘耽女。刘耽,南阳人。祖刘乔,豫州刺史,卒任内,憨帝末追赠司空。子刘挺,仕至颖川太守。刘挺子刘耽,即桓玄妻父。桓温死后不久,桓玄即回封国,到太元十七年出仕义兴太守,中间约19年的时光都是在江陵渡过的。
当时男子一般以十五岁行成年礼,继而婚娶,这样推测,桓玄的婚娶自然是在江陵进行的。桓玄死于元兴三年,年三十六,以此推算桓玄应该生于太和四年,那么他十五岁时,正当太元九年。很可能桓玄就是这个时间前后婚娶的,而刘耽女当时应该在南阳或者江陵。
刘乔子刘挺为颖川太守,不知其具体的治所何在,相较建康中枢的高门士族,南阳刘挺的仕宦实在称不上贵显。不过,永和四年后,毛穆之任颖川太守,随桓温北伐平定洛阳。当时毛穆之为桓温磨下晓将,随桓温转战效命。很有可能,刘挺这个颖川太守也是驻在荆州都督区内、受桓温庇护的。刘挺子刘耽,“少有行检,以义尚流称,为宗族所推。博学,明习《诗》、《礼》、三史。历度支尚书,加散骑常侍。”
不过,据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并赞》,“光禄大夫南阳耽昔与君同在温府,渊明从父太常夔尝问耽”云云,则刘耽曾出任桓温府佐,极有可能他的出身官就是桓温征西将军府参佐的。宁康二年七月,刘耽已经进入建康任职。
兴宁二年五月,朝廷以桓温为扬州刺史、绿尚书事,遣使微桓温入朝,桓温不从。七月,朝廷再诏微桓温入朝辅政,八月,桓温至储沂,筑城而居,三年移驻姑孰。此后执朝廷权柄直至宁康元年。刘耽由荆州地方府佐历任建康,应该是随着桓温向下游建康伸展势力而达成的。
南阳刘氏,自汉末之时,就是乡里大姓。又自刘庚、刘望之兄弟到刘耽、刘简兄弟,承继六世,世有其人,为本州望族。关于桓玄的婚姻,桓温晚年逞不轨之心,身死之后,桓玄兄弟受到中枢猜忌和压制,不得己蛰居封地,自然无由与建康高门如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结为婚姻,只能在荆州地方望族中择选。
桓氏选择与南阳刘氏联姻,至少说明,就当时的政治社会影响力而言,南阳刘氏无疑是具有相当的优势。桓氏与刘氏通婚,自然是希望通过这桩婚姻来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并尽可能地谋求利益的进一步发展。
总结
谈到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时,严耕望认为,由于特殊的军事政治环境,地方刺史官署有两套属吏系统,一套是负责辖区日常行政事务的州吏系统,属吏由长官自主辟举本籍人任之,别驾、治中、主簿是这个僚佐系统中的右职而另一个就是负责地方军事事务的军府幕佐系统,府佐自长史、司马以下至主簿、功曹,皆为品官,例由中央除授,不受籍贯限制,地方长官虽然没有任命权但是有推荐权,长史、司马及诸议参军监以下军府不设是这个系统中的右职。
宗炳被历任荆州刺史辟用为主簿,祖、父、子侄历任荆州地方郡县长官,刘耽出身桓温荆州军府,兄弟刘简历任桓温州别驾、东曹参军、大司马参军,族人刘麟之为桓冲辟用为军府长史,等等。则桓温兄弟对南阳宗氏、刘氏人物的重视,既说明他们在当地的影响力,也直接说明了桓氏在荆楚的社会政治基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