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庞涓VS孙膑。两人都是鬼谷子的学生,他们熟读兵书,足智多谋,是不可多得的帅才。魏惠王时,庞涓被任命为大将,率魏军击败赵国、韩国、卫国,夺取城池数十座,并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战功显赫。谁知,庞涓遇上了孙膑,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被击败。桂陵之战,庞涓中了“围魏救赵”之计,成为齐军的俘虏。马陵之战,庞涓又中了“减灶之计”,只好在大树底下自尽了。2、龙且VS韩信。楚汉战争时期,名将辈出,龙且、韩信就是代表。龙且,项羽麾下首席悍将,可以压着英布吊打。英布,何许人也?汉朝初年三大名将,仅次于彭越、韩信。遇到韩信之前,龙且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遇上韩信后,龙且本有机会获胜,但太过轻敌,结果被韩信“半渡而击”,阵亡沙场。一说,龙且没有死,也没有跟韩信交战,而是回家养老。
3、赵括VS白起。长平之战,秦国、赵国进行激烈厮杀,总计投入兵力接近百万之众。其中,秦军五十多万,赵军四十多万,都是精锐尽出。赵括,后世评价他是“纸上谈兵”,在长平之战瞎指挥,坑了赵军。其实,赵括能力并不差,也可以称得上是名将。都知道,赵国输掉长平之战,主要原因不是赵括,而是国力不行。打消耗战,赵国搞不定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所以赵王只能换下廉颇,让赵括去指挥战斗。廉颇打不赢秦军,连败三场后才固守城,与秦军打持久战。如果按照廉颇的策略,赵军坚守长平,赵国后方根本吃不消。长平之战,赵军阵亡人数不是很多,被白起坑杀更多。秦军伤亡也不小,二十余万战死,要么受了重伤,以至后来不能直接夺取邯郸。就此而言,赵括还是很有能力的,只是他刚刚出山,就遇上了武安君白起,想不失败都难。即便是韩信,若是初次战斗遇上白起,去指挥长平之战,结果也是一样。
4、冉闵VS慕容恪。魏晋南北朝,也是一个名将辈出的时代。论勇猛无敌,当属“魏国”的冉闵,他每次战斗都身先士卒,击败了后赵的诸位大将,然后建立起“冉魏”王朝。即便是冉闵的最后一战,他也是以少打多,突围时还能斩杀鲜卑骑兵三百余人。若非马失前蹄,中途死亡,冉闵也不会被俘虏。相对冉闵而言,慕容恪没那么勇猛,但足智多谋,临危不乱。352年,冉闵率2万骑兵与慕容恪的10万大军在幽州交战。冉闵麾下兵马不多,但他非常的勇猛善战,将士无不奋勇拼杀。前面十次战斗,冉闵都取得胜利,鲜卑骑兵对他十分畏惧。但是,慕容恪临危不乱,他麾下兵马众多,冉闵最终还是战败,突围时战马死去,成为俘虏。可以说,如果双方兵力一样,2万打2万,战败的只能是慕容恪。
5、王保保VS徐达。成吉思汗时代,蒙古铁骑横扫欧亚,他们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号称可以“打穿地球”。元朝末年,内地的元军战斗力比较弱,不是农民军的对手,但蒙古骑兵依然有强大的战斗力,否则已经占据中原广大地区的刘福通也不会战败。可以说,蒙古骑兵依旧强悍,实力不容小觑。元末蒙古名将,首推王保保,也就是小说中赵敏的哥哥。朱元璋评价:“王保保乃奇男子也。”一直都想劝降他,让他为明朝效力。但是,明初将星云集,名将一抓一大把,王保保注定没有翻盘的机会。王保保的主要对手,就是明初首席大将徐达。1368年,徐达、常遇春攻克大都,王保保还在山西,并未参加战斗。不久,王保保率兵进攻大都,被徐达击败,这是双方首次交战,小试牛刀。接着,王保保继续增兵,准备与明军决战,徐达则奔袭太原,攻打王保保的大本营。太原遇到危机,王保保急忙赶回,与明军交战。太原城下,双方交战十次,不分胜负。后来,徐达夜袭,王保保战败,仅带十几位骑兵逃离战场。1370年,王保保率10万大军攻打兰州,号称30万,徐达率十万兵马增援,双方在沈儿峪决战。起初,王保保突袭明军西南大营,守将胡德济喝酒误事,蒙古骑兵杀入大营。
谁知,徐达赶来指挥战斗,蒙古军战败。次日,双方决战,王保保惨败,带着夫人逃离战场,抱着木头渡过黄河,狼狈不堪。沈儿峪之战,蒙古全军覆没,元气大伤。1372年,徐达再次北伐,率5万兵马出征,其中骑兵只有一万多,这是明军的中路,也是主力所在。起初,明军连战连捷,蓝玉不断追击,骑兵冒进,步兵没有及时跟上。此时,王保保、贺宗哲率10万大军,攻打进入伏击圈的明军,双方展开肉搏战。不出意外,明军将会全军覆没,可惜王保保遇到的对手是徐达。明军作战不利,徐达有序退兵,向步兵靠拢,王保保不敢追击,只能望着徐达回到雁门关。次年,王保保进犯雁门,又被徐达击败。参考书目:《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