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羲之为什么是“书圣”?

王羲之为什么是“书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书画艺术收藏 访问量:1290 更新时间:2024/1/21 16:02:41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被后世推崇为书圣。

那么,作为书圣的王羲之,究竟“圣”在哪里呢?

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他是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王羲之高尚的道德品格,主要表现在:

1、忠君爱国

《世说新语》记载:“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在国家处于危难当头,王羲之能放弃闲淡之心,以国家社稷为重,这是何等境界。

王羲之在受到奸人谗害,迫不得已辞官后,于父母墓前发誓说:“羲之敢告二尊之灵。羲之不天,夙遭闵凶,不蒙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几,遂因人乏,蒙国宠荣。进无忠孝之节,退违推贤之义,每仰咏老氏、周任之诫,常恐死亡无日,忧及宗祀,岂在微身而已!是用寤寐永叹,若坠深谷。止足之分,定之于今。谨以今月吉辰肆筵设席,稽颡归诚,告誓先灵。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贪冒苟进,是有无尊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载,名教所不得容。信誓之诚,有如皦日!”

在受到奸人谗害之时,王羲之没有退缩,而是大义凛然,即使是死,也不会改变他的报国之心。充分体现了王羲之的忠君爱国思想和情怀。这就是王羲之的忠君爱国之处。

2、仁义

王羲之无论在朝中为官,还是出使外任,都能亲理政务,勤求民隐,对种种弊政深切痛恨。在护军将军任上,他深入调查,力欲纠治营中弊端,发布《临护军教》,提出“公役均平”。在会稽内史任上,他针对吏治与赋役黑暗,努力推行慎选吏与均平赋役之策。在连年大旱、民生困顿之际,不等朝廷下令,果断开仓赈灾,救民于危难。史书赞王羲之“清贵有鉴裁”。这正是王羲之的仁义之处。

3、孝道

据史书记载,王羲之在临川任职期间,一直将老母亲带在身边,悉心照料,直到母亲去世,尽到了一个为人子应尽的孝道。

关于王羲之忠孝、仁义的事迹,史书有很多记载。以上所举,就足以说明,王羲之是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二、他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

王羲之有许多关于亲人病痛以及个人境况记录的手札。这些手札,文字读来凄楚伤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到王羲之是一个非常重情重义、富有爱心的人。比如:《建安帖》:“四月五日羲之报:建安灵柩至,慈阴幽绝,垂卅年。永惟崩慕,痛彻五内;永酷奈何?无由言告。临纸摧哽,羲之报。”《姨母帖》:“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

《庾新妇帖》:“庾新妇入门未几,岂图奄至此祸?情愿不遂,缅然永绝,痛之深至,情不能已!况汝岂可胜任?奈何奈何!无由叙哀,悲酸。”

《官奴小女帖》:“延期官奴小女,并得暴疾,遂至不救,愍痛心,奈何!吾以西夕,至情所寄,唯在此等,以禁慰馀年,何意旬日之中,二孙夭命?日夕左右,事在心目,痛之缠心,无复一至於此,可复如何!临纸咽塞。”

《丧乱帖》:“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等等。像这样的手札还有很多。

这种对家人之爱、对朋友之爱、对他人之爱,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足以说明王羲之是一个有情有义、感情丰富的人。

三、他是一个学养深厚的人

王羲之的学养,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通过他发奋学习,慢慢修炼而成的。史料记载:“晋王羲之……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到,王羲之从小就十分用功。《晋书•王羲之传》记载:“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这则典故同样告诉我们,王羲之是一个多么勤奋的人。这是他的这种勤奋,才造就了他卓越的成就。

从他传世的诗文,特别是《兰亭序》,这篇文辞优美、思想深刻、情感饱满的文章,更能证明他是一个才华横溢、学养深厚的人。试想,一个没有学养的人,又如何能写出这么优秀、被后世奉为千古绝唱的好文章?

四、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王羲之深受儒道思想影响。在政治上,他“忠君爱国”、“政以道胜宽和为本”、“与民安乐”体现了儒家经邦济世的思想。在精神上,他“寄情山水”、“亲近自然”体现了道玄清静无为的思想。这双重思想构成了王羲之思想的深刻性和复杂性。这在举世瞩目的《兰亭序》中,就可窥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王羲之观照自然风物,并不囿于自然地表层景象,而是注意捕捉自然大化的运行规律,并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进行透视,且同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就把自然升华到道的高度,从而也使他的“澄怀观道”“超以象外”思想得到了净化。

王羲之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调和了儒道,从而形成了自己独具的思想特色。

五、他是一个富于创造精神的人

王羲之的主要成就,当然还在于他的书法。他的书法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转益多师

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说:“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从这段话,我们得知,王羲之一生得到过许多老师的教导。正是由于他有向这么多老师学习的经历,所以对他后来的书法成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创造新体

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是从当时要求的简略出发,博采众长,精研体势,增损古法,一变汉魏朴质书风,损益变化了原来真、草的隶意而完成了流美静逸的今体——行草书。对于他的行草书,后人评价说:“遒媚劲健,千变万化,纯出自然。”

3、倡导“书意”说

王羲之在《自论书》中说:“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这里,王羲之第一次提出了“书意”这个概念。所谓“书意”即书法的精神意蕴。王羲之认为,书法可以用来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王羲之“写意书法”说的提出,将书法推向了精神境界的层面,书法从此由实用走向艺术。王羲之是“晋尚韵”书风的重要发挥者。

4、将中庸之道融合到书法当中

王羲之是儒家中庸之道和道家“自然清净”的践行者。他最大的成就在于,将“中庸”和“自然”之道融合、渗透到书法当中。将书法又一次推向哲学的层面。他的书法“不激不利,而风规自远。”“思虑通审,志气和平”,就是明证。

5、对后世影响

王羲之对后世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孙过庭说:“但右军之书,代多称习,良可据为宗匠,取立指归。”羊欣说:“博精群法,古今莫二。”张怀瓘说:“在千百年间得其妙者,不越此数十人。各能声飞万里,荣耀百代,惟逸少笔迹遒润,独擅一家之美,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李世民更给予很高的评价:“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

由此可见,王羲之在后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可以想见的。从千百年来人们竞相学习王羲之的书法状况看,如果没有相当大的影响,王体是不可能一统整个书坛的,更不可能成为传统意义上的主流书法。

综上所述,王羲之是一个真正德艺双馨的人,是个真正受万世敬仰的人。在道德沦丧、价值观念扭曲的当下,倡导全面、深层次学习王羲之,尤显意义重大。我们不光要学王羲之的书法,更要学王羲之高尚的道德品质、博学深厚的学养以及崇高的精神境界。王羲之把“作书先做人”当做座右铭。惟有此,才无愧于“书圣”这个称号。

我们的视频号:sph3Up1ncK0Lmrj

视频号名称:世界艺术大观

标签: 王羲之书法兰亭序行草书

更多文章

  • 此人是蔡文姬的学生,王羲之的师祖,更是楷书的创始人,看看他这件小楷作品,是不是比王羲之还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王羲之,楷书,钟繇,小楷,隶书,宣示表

    楷体作为我们日常生活最常见、常用的一种字体,以端庄秀整、美观实用著称,能写出一手精致的楷书可能是不少书法初学者的目标和梦想。当正楷写得已经得心应手时,继续练习小楷,更能提升控笔能力。当我们在练楷书时,有一人不该被忘记,他真是“楷书之祖”钟繇。钟繇,字元常,东汉元嘉元年(151年)生于河南颍川长社,他

  • 王羲之这10副对联,真是太美啦!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之海标签:王羲之,对联

    王羲之书法集字对联书圣兰亭风范,体势俊逸。如清风明月,如轻舞云烟;含蓄健秀,平和自然。王羲之书法集字对联王羲之书法集字对联王羲之书法集字对联王羲之书法集字对联王羲之书法集字对联王羲之书法集字对联王羲之书法集字对联王羲之书法集字对联王羲之书法集字对联王羲之书法集字对联—版权声明—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

  • 王羲之此帖,被誉为“二十八骊珠”!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王羲之,快雪时晴帖,行书,书迹

    到底“书圣”王羲之的哪一部作品,被称誉为“二十八骊珠”?被称誉为“神乎技矣”?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快雪时晴帖》。此帖是书圣王羲之的名作之一。清高宗乾隆皇帝非常欣赏、珍爱此帖,将其与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羲之族侄王珣的《伯远帖》,一起珍藏在紫禁城养心殿的书斋,视为天下书迹“三希”,其书斋也因此称为“

  • 赵孟頫临王羲之书法逐字对比,临的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之海标签:赵孟頫,王羲之,书法

    王羲之《太常帖》与赵孟頫临本赵孟頫临王羲之《适太常帖》,得王之气脉流畅外,更见端正朴茂,究其点画,将刻本隐去之笔意予以还原,而且增强了笔气映带与连贯性。这些,都是今天临古值得借鉴之处。左为王羲之草书《采菊帖》右为赵孟頫临左为王羲之草书《太常帖》右为赵孟頫临—版权声明—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为

  • 王羲之《草诀百韵歌》最好的版本,果断收藏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之海标签:草书,米芾,杨慎,墨池,晋朝,王羲之,书法家,草诀百韵歌

    《草诀百韵歌》是中国古代一本重要的草书歌诀,学草书的重要门径,作者署名王羲之,然据相关资料显示,此书最早见于北宋,伪托王羲之之名,如明代杨慎的《升庵外集》卷88云:「《草诀百韵歌》乃宋人编成,以示初学者,托名王羲之。集 古 草 诀宋书学博士米芾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草诀百韵歌》释文草圣最为难,龙蛇竟笔

  • 王羲之“断连”,并不只是“提按”...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小教程标签:王羲之,行书,集字,丧乱帖

    唐太宗为《晋书》撰《王羲之传论》,评王书有云:“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王羲之行书点画之间的呼应贯通笔随势动,势到而笔到,为有形之连属牵带;势到而笔不到,则笔断而意连,尤具含蓄蕴藉之风致。而王羲之行书用笔的一大特质正在于断续无踪,不主故常,断笔停顿处多意在飞动。《丧乱帖》的“之”字,笔笔分断,不相

  • 米芾费时20年,创造出一册王羲之“全解”,被后人奉为“救命稻草”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网标签:米芾,草书,小楷,怀素,晋朝,画家,王羲之,书法家,书法作品

    书法史上一直有一座高不可攀的巨峰,这座巨峰就是王羲之,王羲之在书法界的地位极为崇高,历史上很多有名的书法家,都是学习王羲之后才有所成就。南唐后主李煜就曾在《书评》中写道:“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一体”,例如虞世南得到了的妍美之韵,但却失去了超迈俊逸。欧阳询得到了他的险绝之势,但却失去了温秀之美,大多数

  • 王羲之行书《蔡家宾至帖》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之海标签:行书,晋朝,王羲之,平康帖,书法家,淳化阁帖,蔡家宾至帖

    王羲之行书《蔡家帖》,又称《宾至帖》,首见于《淳化阁帖》卷六,榻本。3行,20字。被多家辨为伪帖。此帖与《平康帖》可能同出一手。右軍自会稽還後,多不自書,往往有代書人书,此帖亦许正當爾然。释文:想小大悉佳。蔡家賓至,君情感益深,惟當撥遣之耳。—版权声明—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为传播而发,若侵

  • 王羲之13个字,穷极书法变化!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小教程标签:王羲之,楷书,行书,兰亭序,用笔

    《兰亭序》中20多个“之”字,字字不同,每个字都有每个字的写法,笔法千变万化,令后人叹为观止。除了“之”字之外,在《兰亭序》中,凡是重复出现的字没有一个不变化的,这也反映了中国书法作品中笔法的丰富和多变。本文列出了兰亭中部分重复的字的高清放大版,供大家细细玩味。绝美兰亭,每个人心中不一样的美,奥妙不

  • 国展评委淘汰王羲之颜真卿作品的几个理由

    历史解密编辑:感情大故事绘标签:王羲之,颜平原,国展,楷书,草书,书法

    当下国展评审风向来自评委个人的审美意识,没有标准,也很难有标准……山东临沂实力派作者王羲之创作《兰亭序》,颜真卿创作《祭侄文稿》作品被淘汰,具体理由如下……淘汰理由之一:国展要求,宣纸尺寸为八尺整张,手卷长度两米四。因展厅高度为六米至八米,作品悬挂起来越大越能撑得起场子,其他人作品高度两米四,而颜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