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53年,东晋权臣殷浩所发起的北伐,经过了一年的努力,在后赵本身的分崩离析下,取得了重大的战果,推进洛阳。然而,降将姚襄的反叛,让殷浩遭受了重大损失。屡战屡败,器械尽失。东晋朝廷再次响起了阵前换将的声音,要换上的,便是早先发起北伐之议的桓温。
桓温领命后,随即提议废殷浩为庶人,自掌内外大权。无后顾之忧,桓温从自己的领地中拉出40000兵马,于荆州北上。为了接替殷浩的成果,桓温先兵分两路进袭关中。一行荆州武关,二逆汉水而上,走汉中子午谷。
关中秦皇苻健也不是草扎的,派兵抵御。时人心思晋,纷纷要降于晋军,坚不了壁,苻健遂下令清野,这令桓温的「王师」抵达时,只见到一大堆没有饭吃的难民,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原本就要攻到长安了,晋军的负担却更是加重,连连败退,最终,只能带着3000关中难民撤回襄阳。
俗话说得好,天下不是人人诸葛亮。诸葛亮北伐失利,迁民而还,时朝臣皆谓战功彪炳,独孔明自请降级。桓温更绝,直接请辞。哪招?原来是桓温的母亲过世,他大哥以退为进,一月之内,慰留圣旨连传八道,就是要天下知晓,非桓温,北伐大业不成。
桓老大勉为其难继续指挥,西路被阻,那我们就走东路。三国时代已经结束近百年,襄阳的四通八达,早已不是当年可比。桓温选择了东水路,接淮泗,直上徐州,并征调周遭士兵:这里的军阀,当时仍主要以东晋为尊。
桓温一路豪情壮志,尝言:「神州沉沦,王导这些人要负最大责任啊。」底下的人也有白目的:「运势有好有坏,能够维持住江东复兴就很不错了啊。」桓温闻言倒竖双眉:「以前人传说,荆州刘表有千斤大牛,不同凡俗,必能振兴汉室。结果呢?曹操一入荆州,神牛也是被宰来吃。」天命,财富,都不是依凭,只有自己的努力,才能开创成功的道路。
巧不巧,东路一上,碰到的却是姚襄。哀兵必胜,桓温亲上前线,要讨伐这个害死无数东晋英勇士兵的逆贼。果然摧枯拉朽,一路高歌猛进,再入洛阳,但上次殷浩来就知道啦,洛阳周遭早已废墟一片。桓温下令整修帝王陵寝,又设置官署,然后就撤出了,他可没打算傻傻的在残破的洛阳,迎战慕容鲜卑。
没错,桓温抵达时,幽冀大势已定。位在前线的桓温,比东晋朝廷更早知道,慕容俊已经派兵开始攻打晋属镇北将军,同为鲜卑的段氏。道义上应该要去救援,可桓温不吃这套,反让其他人镇守洛阳,自己回师巩固战线。
桓温君子不履险地,多少也是造成他遭受后人非议的部分。《晋书》更载,桓温表示过王敦是相当值得敬佩的。事实上,当时慕容鲜卑正盛,关中苻氏却陷入继承者内战。桓温若是选择坚守洛阳扩大战果,难保他不能让岳飞背上桓温第二的美名。嗯,就是前线大胜,回京献头那种美名。
桓温的撤还,还有一个重大原因,就是东晋朝廷正在筹备晋穆帝的「元服大典」,不赶回去镇一镇,那些家伙都要忘了谁才老大。总之,北方轮到慕容鲜卑的时代,而桓温只是静静的运筹帷幄,4年过去,局势有了重大的变化。仇池的老大死了,大燕的老大也死了,苻坚即将独大。
桓温再次走上前线,几个月后,东晋的皇帝也死了。而接下来几年,桓温的内外政策,都在推动「还都洛阳」。此时东壁江山已再次失陷于大燕之手,只余洛阳地带苦苦支撑,桓温究竟所为何来?
这边就要强调一下了:关于桓温的死对头,通常都会说是殷浩。但殷浩其实是晋穆帝辅政,会稽王司马昱所起用的人。台面上是桓温跟殷浩在斗,实际上皇帝身边,司马昱只怕更有影响力。穆帝元服后,司马昱更推动「还政于帝」。
这时候,桓温再次北上,司马昱就被任命「总内外众务」,按照一般的套路,桓温跟司马昱的生死斗,马上就要开演了。回不去朝廷的桓温,只能鼓动朝廷北上。然而,洛阳失守了,司马昱更发出通知,要桓温回来商议。
桓温当然不回去啊,于是双方约定在长江上的小沙洲进行高峰会谈。史书轻描淡写,实则紧张万分。没有人知道这场密会如何上演,谈了什么内容,我们只知道,司马昱支持了迁都洛阳,当然,前提是打回来。
更重要的是,密会之后,新任年轻皇帝就死了,6年后,桓温奉司马昱为帝。按《桓温传》的说法,司马昱一直是温良恭俭让的好好先生,所以桓温立之为傀儡。但《简文帝纪》却也说,桓温十分畏惧司马昱。司马昱也怕被桓温废黜。
谁是忠?谁是奸?正所谓王莽如果能演一辈子而不篡,那他就是忠。
人死定名,司马昱终究是比较早死的,而且他更依诸葛亮、王导故事,遗诏桓温辅政。《桓温传》更说,司马昱直到最后,仍是非常信任桓温。没有桓温废帝,就没有简文帝司马昱,没有简文帝遗诏,就没有东晋第一权臣桓温。
这一年,桓温已经60岁。
温初望简文临终禅位于己,不尔便为周公居摄。事既不副所望,故甚愤怨。
看到这一句,大家都认为,啊,桓温心怀篡逆。不过写史不能光靠自己吹,《晋书》亲切的留下了犯罪证据。桓温写给弟弟桓冲的信上写:「遗诏使吾依武侯、王公故事耳。」这有怎样吗?哥有读史,哥告诉你。
曹操曾说:「谚言『生女耳』,『耳』非佳语。」「于是罚琰为徒隷,使人视之,辞色不挠。」然后就赐死崔琰了。……那个,其实「耳」是常见的语助词,曹操这么说,自然是「欲加之罪」。同样用「耳」来证实桓温的不逊,其实我们就要明白,写下这一段的人,是什么想法了。
桓温真的是可比霍光的大权臣吗?在司马昱过世前,他其实也推荐了两个可堪重任的名臣,王坦之与……谢安。司马昱走了一年多后,桓温也跟着走了,两个人的记载如此纠葛,看起来跟谢安也颇有关系。谢安认为,司马昱不过是晋惠帝之流的帝王,顶多就是比较会打嘴炮(清谈)而已。当然,更致命的是桓温的子孙真的篡逆了。
即使是这么「胜利者」留下的评价,《晋书》仍然为我们找来了许多蛛丝马迹。反过来说,桓温军权最大的时候,跟司马昱合作的时候……其实就是慕容大燕最强盛的时候。你完全可以想象,桓温如何被批评治军不力,丧土失地,玩弄权谋,内斗内行。
守住半壁江山又如何?谢安退前秦才是真本事对吧?史书,从来不是只有第一名的人才有舞台。记载八八六十四个皇帝的《晋书》,要告诉我们的,还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