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晋风云之东晋权斗(四):桓温与殷浩背后的「藏镜人」司马昱,如何从斗争走到合作?

魏晋风云之东晋权斗(四):桓温与殷浩背后的「藏镜人」司马昱,如何从斗争走到合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说书人柳白 访问量:657 更新时间:2023/12/13 5:10:54

公元353年,东晋权臣殷浩所发起的北伐,经过了一年的努力,在后赵本身的分崩离析下,取得了重大的战果,推进洛阳。然而,降将姚襄的反叛,让殷浩遭受了重大损失。屡战屡败,器械尽失。东晋朝廷再次响起了阵前换将的声音,要换上的,便是早先发起北伐之议的桓温。

桓温领命后,随即提议废殷浩为庶人,自掌内外大权。无后顾之忧,桓温从自己的领地中拉出40000兵马,于荆州北上。为了接替殷浩的成果,桓温先兵分两路进袭关中。一行荆州武关,二逆汉水而上,走汉中子午谷。

关中秦皇苻健也不是草扎的,派兵抵御。时人心思晋,纷纷要降于晋军,坚不了壁,苻健遂下令清野,这令桓温的「王师」抵达时,只见到一大堆没有饭吃的难民,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原本就要攻到长安了,晋军的负担却更是加重,连连败退,最终,只能带着3000关中难民撤回襄阳。

俗话说得好,天下不是人人诸葛亮。诸葛亮北伐失利,迁民而还,时朝臣皆谓战功彪炳,独孔明自请降级。桓温更绝,直接请辞。哪招?原来是桓温的母亲过世,他大哥以退为进,一月之内,慰留圣旨连传八道,就是要天下知晓,非桓温,北伐大业不成。

桓老大勉为其难继续指挥,西路被阻,那我们就走东路。三国时代已经结束近百年,襄阳的四通八达,早已不是当年可比。桓温选择了东水路,接淮泗,直上徐州,并征调周遭士兵:这里的军阀,当时仍主要以东晋为尊。

桓温一路豪情壮志,尝言:「神州沉沦,王导这些人要负最大责任啊。」底下的人也有白目的:「运势有好有坏,能够维持住江东复兴就很不错了啊。」桓温闻言倒竖双眉:「以前人传说,荆州刘表有千斤大牛,不同凡俗,必能振兴汉室。结果呢?曹操一入荆州,神牛也是被宰来吃。」天命,财富,都不是依凭,只有自己的努力,才能开创成功的道路。

巧不巧,东路一上,碰到的却是姚襄。哀兵必胜,桓温亲上前线,要讨伐这个害死无数东晋英勇士兵的逆贼。果然摧枯拉朽,一路高歌猛进,再入洛阳,但上次殷浩来就知道啦,洛阳周遭早已废墟一片。桓温下令整修帝王陵寝,又设置官署,然后就撤出了,他可没打算傻傻的在残破的洛阳,迎战慕容鲜卑。

没错,桓温抵达时,幽冀大势已定。位在前线的桓温,比东晋朝廷更早知道,慕容俊已经派兵开始攻打晋属镇北将军,同为鲜卑的段氏。道义上应该要去救援,可桓温不吃这套,反让其他人镇守洛阳,自己回师巩固战线。

桓温君子不履险地,多少也是造成他遭受后人非议的部分。《晋书》更载,桓温表示过王敦是相当值得敬佩的。事实上,当时慕容鲜卑正盛,关中苻氏却陷入继承者内战。桓温若是选择坚守洛阳扩大战果,难保他不能让岳飞背上桓温第二的美名。嗯,就是前线大胜,回京献头那种美名。

桓温的撤还,还有一个重大原因,就是东晋朝廷正在筹备晋穆帝的「元服大典」,不赶回去镇一镇,那些家伙都要忘了谁才老大。总之,北方轮到慕容鲜卑的时代,而桓温只是静静的运筹帷幄,4年过去,局势有了重大的变化。仇池的老大死了,大燕的老大也死了,苻坚即将独大。

桓温再次走上前线,几个月后,东晋的皇帝也死了。而接下来几年,桓温的内外政策,都在推动「还都洛阳」。此时东壁江山已再次失陷于大燕之手,只余洛阳地带苦苦支撑,桓温究竟所为何来?

这边就要强调一下了:关于桓温的死对头,通常都会说是殷浩。但殷浩其实是晋穆帝辅政,会稽王司马昱所起用的人。台面上是桓温跟殷浩在斗,实际上皇帝身边,司马昱只怕更有影响力。穆帝元服后,司马昱更推动「还政于帝」。

这时候,桓温再次北上,司马昱就被任命「总内外众务」,按照一般的套路,桓温跟司马昱的生死斗,马上就要开演了。回不去朝廷的桓温,只能鼓动朝廷北上。然而,洛阳失守了,司马昱更发出通知,要桓温回来商议。

桓温当然不回去啊,于是双方约定在长江上的小沙洲进行高峰会谈。史书轻描淡写,实则紧张万分。没有人知道这场密会如何上演,谈了什么内容,我们只知道,司马昱支持了迁都洛阳,当然,前提是打回来。

更重要的是,密会之后,新任年轻皇帝就死了,6年后,桓温奉司马昱为帝。按《桓温传》的说法,司马昱一直是温良恭俭让的好好先生,所以桓温立之为傀儡。但《简文帝纪》却也说,桓温十分畏惧司马昱。司马昱也怕被桓温废黜。

谁是忠?谁是奸?正所谓王莽如果能演一辈子而不篡,那他就是忠。

人死定名,司马昱终究是比较早死的,而且他更依诸葛亮、王导故事,遗诏桓温辅政。《桓温传》更说,司马昱直到最后,仍是非常信任桓温。没有桓温废帝,就没有简文帝司马昱,没有简文帝遗诏,就没有东晋第一权臣桓温。

这一年,桓温已经60岁。

温初望简文临终禅位于己,不尔便为周公居摄。事既不副所望,故甚愤怨。

看到这一句,大家都认为,啊,桓温心怀篡逆。不过写史不能光靠自己吹,《晋书》亲切的留下了犯罪证据。桓温写给弟弟桓冲的信上写:「遗诏使吾依武侯、王公故事耳。」这有怎样吗?哥有读史,哥告诉你。

曹操曾说:「谚言『生女耳』,『耳』非佳语。」「于是罚琰为徒隷,使人视之,辞色不挠。」然后就赐死崔琰了。……那个,其实「耳」是常见的语助词,曹操这么说,自然是「欲加之罪」。同样用「耳」来证实桓温的不逊,其实我们就要明白,写下这一段的人,是什么想法了。

桓温真的是可比霍光的大权臣吗?在司马昱过世前,他其实也推荐了两个可堪重任的名臣,王坦之与……谢安。司马昱走了一年多后,桓温也跟着走了,两个人的记载如此纠葛,看起来跟谢安也颇有关系。谢安认为,司马昱不过是晋惠帝之流的帝王,顶多就是比较会打嘴炮(清谈)而已。当然,更致命的是桓温的子孙真的篡逆了。

即使是这么「胜利者」留下的评价,《晋书》仍然为我们找来了许多蛛丝马迹。反过来说,桓温军权最大的时候,跟司马昱合作的时候……其实就是慕容大燕最强盛的时候。你完全可以想象,桓温如何被批评治军不力,丧土失地,玩弄权谋,内斗内行。

守住半壁江山又如何?谢安退前秦才是真本事对吧?史书,从来不是只有第一名的人才有舞台。记载八八六十四个皇帝的《晋书》,要告诉我们的,还有很多。很多……

更多文章

  • 三国志11冉闵抗胡:东晋司马氏人才凋敝,一个桓温都能捏死他们

    历史解密编辑:奕道君心本尊标签:桓温,冉闵抗,三国志11,司马氏,司马绍,司马懿

    有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即便这样的历史周期运转得稍微慢了一些,哪怕需要100年的时间也依旧会走到这个节骨眼。玩过原版三国志11游戏的老玩家们都知道,司马家族在后期是多么无敌的存在,以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为代表的司马氏几乎完全攥住了整个华夏的命脉,并在最后顺理成章地让司马炎开创了晋朝。遗憾从

  • 干的都是篡晋的勾当,为何桓温功亏一篑,刘裕却一举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镜鉴青年标签:刘裕,桓温,桓玄,司马氏,慕容垂,宋武帝,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国防政策

    东晋无疑是一个弱势的政权,也是一个盛产阴谋家和野心家的朝代。如王敦、桓温、沈充、桓玄、殷仲文、王弥、张昌、陈敏、王如、苏峻、谯纵、刘裕等等。在这一众野心家中,最具实力和“冠军相”的非桓温和刘裕莫属。二人能力相当,职位相埒,经历相似,野心相同,可是为何一个功亏一篑,一个一举成功?还是先来看看二人的手段

  • 桓温为何称帝失败?神州陆沉、遗臭万年出自他的什么典故?

    历史解密编辑:城市文化观察标签:桓温,刘琨,王衍,王敦,谢安,刘渊

    桓温是谁? 桓温(312年-373年),谯国⻰亢(今安徽怀远县⻰亢镇)⼈。东晋重要将领及权⾂、军事家,谯国桓⽒代表⼈物。官⾄⼤司⻢、录尚书事。 因领兵消灭成汉⽽声名⼤盛,⼜曾三次领导北伐,掌握朝政并曾操纵废⽴,更有意夺取帝位,但终因最后⼀次北伐⼤败⽽令声望受损,受制于朝中王⽒和谢⽒势⼒⽽未能如愿。

  • 61岁桓温北伐兵败后随即病亡,谢安:他若活着,新帝不敢继承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谢安,桓温,王敦,慕容垂,褚裒,司马氏,殷浩,新帝,五胡十六国,晋朝

    桓彝,晋明帝司马绍的座上宾,平定王敦叛乱时,桓彝献计良多,受到司马绍的赏识,苏峻叛乱,桓彝拒守城池,因泾县县令江播巧施奸计,桓彝被苏峻手下大将韩晃所杀。桓彝死后,年仅十八岁的桓温替父报仇,在江播病死后三刀结果了江播的三个儿子,因此博得了一个忠孝的美名。声名远播的桓温既是忠良之后,长得又非常俊美,因而

  • 魏晋风云之东晋权斗(三):一边内斗一边对外争战的「桓温 vs. 殷浩」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说书人柳白标签:殷浩,桓温,王敦,陶侃,李严,苻健,魏晋,东晋,晋朝,诸葛亮,五胡十六国

    桓温,谯郡桓氏人,其父有「人伦识鉴」之能,在东晋下江左之际,桓父本无甚突出,但所往来友人,却纷纷在王敦之乱后,成为东晋的中流砥柱。正应鸡犬升天的桓父,不幸为反贼所害,桓温,也就趁势而起,藉由外戚庾氏的力量,桓温成为了驸马爷,加官晋爵,独霸一方,好不得意。就在这时,西蜀李朝式微,桓温不顾朝廷反对,出兵

  • 104年的东晋,拥有11位君主,为何其中10位都是傀儡?桓温独占5位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摆渡标签:桓温,司马睿,王敦,刘裕,王导,谢安

    晋朝分为西晋和东晋,西晋有52年时间,东晋恰好是它的2倍,有104年时间。西晋有4位皇帝,东晋有11位皇帝。一共15位皇帝,却只有2位是实权君主,剩下13位清一色都是傀儡。唯一2位实权君主,一位是西晋的开国之君晋武帝司马炎,还有一位是东晋的第二位皇帝晋明帝司马绍。西晋傀儡皇帝多,我们能理解,毕竟第二

  • 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东晋权臣桓温的三次北伐(第三次)

    历史解密编辑:鬼说历史标签:桓温,大军,邺城,前燕,东晋,北伐,晋朝,慕容垂,慕容恪,五胡十六国

    西晋灭亡后,士族门阀支持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东晋,东晋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偏安江南的前中央王朝。不过与后来的南宋相比,东晋算得上是“武德充沛”了,曾经多次发动北伐,甚至一度“还于旧都”。在东晋的诸多北伐中,桓温的三次北伐可以说的影响最大的北伐之一。建熙八年(367年),前燕的摄政太宰、太原王、“古之遗爱

  • 桓温二次北伐:消灭姚襄,收复洛阳

    历史解密编辑:调侃历史标签:姚襄,桓温,洛阳,太守

    永和十年(公元354年)初,就在桓温伐秦的同时,屯聚在淮南盱眙的姚襄却向前燕送上了降表。同年五月,在姚襄的蛊惑之下,江西(今安徽省全椒县以西淮河南岸地区)的乞活郭敞等人,在堂邑(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北)聚合了一千多人,绑架了东晋陈留内史【此时陈留郡郡治暂设在谯县(今安徽省毫州市)】刘什,投降了姚襄。

  • 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东晋权臣桓温的三次北伐(第二次)

    历史解密编辑:鬼说历史标签:桓温,周成,大军,姚襄,北伐,东晋,晋朝,司马睿,五胡十六国

    西晋灭亡后,士族门阀支持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东晋,东晋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偏安江南的前中央王朝。不过与后来的南宋相比,东晋算得上是“武德充沛”了,曾经多次发动北伐,甚至一度“还于旧都”。在东晋的诸多北伐中,桓温的三次北伐可以说的影响最大的北伐之一。后赵灭亡之后,原后赵重臣、羌族领袖姚弋仲向东晋称臣。永和

  • 进击关中:东晋权臣桓温的首次北伐之旅

    历史解密编辑:古文人物坛标签:桓温,淮南,汉中,晋军,建康,北伐,晋朝,进击关中,五胡十六国

    公元354年,东晋权臣桓温率军北上,拉开了自永嘉之乱以来的最大规模北伐。这次军事行动的目标,是远在关中的长安。由于战前的形式一片大好,东晋从表面上看就要光复西北要地。但随着北伐部队的不断深入,大量不可抗因素开始发挥作用,最后迫使南朝方面选择了撤军。路线之争桓温的蹿起 源自他对巴蜀的再征服早在公元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