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晋风云之东晋权斗(三):一边内斗一边对外争战的「桓温 vs. 殷浩」北伐

魏晋风云之东晋权斗(三):一边内斗一边对外争战的「桓温 vs. 殷浩」北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说书人柳白 访问量:4917 更新时间:2023/12/4 15:08:03

桓温,谯郡桓氏人,其父有「人伦识鉴」之能,在东晋下江左之际,桓父本无甚突出,但所往来友人,却纷纷在王敦之乱后,成为东晋的中流砥柱。正应鸡犬升天的桓父,不幸为反贼所害,桓温,也就趁势而起,藉由外戚庾氏的力量,桓温成为了驸马爷,加官晋爵,独霸一方,好不得意。

就在这时,西蜀李朝式微,桓温不顾朝廷反对,出兵西征。事实上,李朝早就派人过来投降了。桓温立下堪比司马昭的功绩,进位征西大将军、开府,封临贺郡公,时为晋穆帝永和四年。

隔年,后赵石虎称帝。这年头,称帝者不计其数,但后赵既是东晋多年死敌,更承继灭晋道统,对于东晋而言,石虎的动作,最是不能容忍。但当时东晋最大的麻烦,应属南越反乱。桓温正在处理,朝廷就封了北方慕容氏为大将军,抗之。

然而,南征不利,桓温正一个头两个大的时候,石虎的死讯,传来了江左。桓大将军即刻决定放弃南方战线,北上伐赵。先是上表朝廷,安排战略,请求支援。但桓温这边八百里加急,朝廷却是一个八风吹不动。桓温知道,肯定是他的政敌殷浩在从中作梗。

这个殷浩是什么来头?凭什么跟江左贵族世家作对,还做得有声有色?殷浩的父亲,竟是江东本土派系的一员。

周处的儿子就是江东本土派。除了东吴时代留下的基础,本土派更重要的,就是起兵对抗西晋末年的荆阳之乱,进而取得西晋所封的官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陶侃这个人。简单说,在司马睿下江东时,陶侃的将军职其实不比他低多少。

那这些地头蛇,就像在之前的文章里说的,他们服的是王敦,不是司马睿。陶侃的民心基础强大,跟着王敦讨平不服,更深入交州,脱离了王敦的直属。巧不巧,王敦决定反司马。那朝廷立刻就决定拉拢陶侃,来抵御王敦,王敦乱平后,陶侃也就此成为东晋兵权最高的「军阀」。

东晋朝廷几乎把王敦的原领地,全部交给陶侃管理了,这时候你一定会反应过来:难道就不怕陶侃成为下一个王敦吗?事实上,陶侃跟东晋朝廷的关系是很复杂的,一言难尽,此处不提。回到殷浩身上,他的父亲,就是陶侃成为头号大军阀后,朝廷安插在陶老板身边的「江北人士」。

效果十分显著。

而年轻有才干的殷浩,也顺势而起,跟桓温一样,受到外戚庾氏重用。东晋立于江东也不过30年左右,对于这个政权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中间人」,但殷浩有自己的想法。

庾氏以至于桓温,跟陶侃、王敦一样,都是拥兵自重的军阀类型。殷浩之所以会成为桓温的政敌,就在于他是「勤王派」。这时候所勤者,还真是个王:会稽王司马昱

殷浩时有盛名,朝野推伏,司马昱眼看桓温灭蜀,势不可挡,就请求殷浩出山相助。

两人相持经年,王羲之也出来打过圆场,但始终是放不下。刚好东晋没有什么危险,政争也不是什么问题。可这等北伐良机,诸葛亮都不会放过啊。桓温一怒之下,以自己的名义开始调动兵马资源,大军立刻往武昌集结。老样子,桓温也是报告一下就算了。

一个月的时间,这支北伐军已经展开行动。桓温先遣征北大将军褚裒前行,攻打徐州,另一边,要求蜀地北方的梁州刺史配合进攻。兵分三路,声势骇人,结果打输。

有看过诸葛亮北伐吗?就算只看演义也知道,诸葛村夫最常拿出来当败战原因的,就是粮运不济。其中一次,还因此废了同为辅政大臣的李严

北伐就是这么可怕的两面刃。一直赢,朝廷要担心功高震主了。没打赢?朝廷也要担心大将回来迁怒了。诸葛亮跟李严都不算交恶,尚且如此,凭桓温跟殷浩的交情,一回来那可是要大地震的。

殷浩不是傻的啊,当然也马上准备对策。就在这风雨欲来之时,抚军大将军会稽王司马昱跳出来当和事佬了。名号越来越长了吧?表示这个人很有事。事实上,殷桓之争,只是表象。司马昱才是当朝真正的摄政王……而后来,他也成为了皇帝。

总之,一场政变剧祸化为无形,朝廷安慰了桓温,表是要让他进为太尉,桓温不受。曹操都写过《让县自明本志令》,桓温也是见过东晋变迁的。当什么三公,坐什么丞相,哪里比得上如今八州无冕王来得踏实?

可人倒霉起来,真的是喝水也会呛到,桓温这边才退兵,后赵的皇帝就被杀了。五胡演过好几次了,指定继承人是汉人的玩意,胡人想要的是民选政府。

但是时代在进步。一开始,石虎指定了一个10岁的小儿子当皇帝,33天后,小儿子就被石虎的第九子给杀了。而这时,石虎的第三子,又跳出来杀了九弟自立。再没过两个月,石虎的养孙,以汉人自居的冉闵又杀了三叔。

冉闵建了一个魏国,石家退回辽西,仍以帝王自居。时代的浪潮,越来越是猛烈。混乱的局势,有能者居之,而桓温这时是败军之将,是无能者。殷浩才是有能者,殷浩北伐,于焉展开。

开张大吉,殷浩一个翻身上马,就摔了下来,倒霉得要命。还好,咱们殷将军跟王羲之是好朋友,是纵横派,不是马上得天下派。为后赵统领关中地区的氐帅苻洪率先来降,统领并州地区的羌帅姚弋仲也跟着降了。这可比摔不摔马还实际得多,大吉大吉。

但很快的,苻洪就给自己的军师毒死了。儿子苻健接手,殷浩直觉就是良机莫失,索性派人再收买苻健手下,打算直接接收关中势力。另一边,姚弋仲也挂蛋了,殷浩同样在图谋着,除去其子姚襄。

然而,玩谋略的,最怕情报失灵。殷浩得到了一个错误的情资,以为苻健已死,遂前进洛阳。抵达许昌时,就开始糟糕了,谋反的,战败的,坏消息如雪片般飞来。殷浩拔腿就跑,北方再度失陷,北伐军更是损失惨重。

桓温这时候不落井下石扳回一城,还算是个合格的政敌吗?一耙打去,殷浩就此踏上李严之路,废为了庶人。据说,数年后,大权在握的桓温写了一封信给殷浩,邀请他回来担任尚书令。殷浩很高兴,要写回信,但却怎么也写不满意,反反覆覆修改了几十次,最后恍惚之下,竟然把空白信件寄出了。桓温一看就很生气,这是什么无言的抗议吗?总之,殷浩从此再也没有回到朝廷。

这种就类比诸葛亮跟李严的小故事,我是觉得听听就算啦。跟前四史比起来,《晋书》对于戏剧性的要求更高。上面主要是根据桓温和殷浩两人本传所描述的北伐。实际在帝王本纪中,整个局势要复杂很多,很多。

略懂五胡十六国的应该都会知道,苻健、姚襄、冉闵,都不是出来打酱油的。而殷浩的北伐旷日费时,总共长达4年,桓温也再次被请出山助战。说到底,这不是桓温、殷浩北伐而已。

一如诸葛亮北伐,只是曹魏包围网的一个柱角,这是五胡争霸的最高峰,也是东晋整体的强力反扑,一边内斗,一边互相争战。南与北的疯狂局面,还会持续下去……

更多文章

  • 104年的东晋,拥有11位君主,为何其中10位都是傀儡?桓温独占5位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摆渡标签:桓温,司马睿,王敦,刘裕,王导,谢安

    晋朝分为西晋和东晋,西晋有52年时间,东晋恰好是它的2倍,有104年时间。西晋有4位皇帝,东晋有11位皇帝。一共15位皇帝,却只有2位是实权君主,剩下13位清一色都是傀儡。唯一2位实权君主,一位是西晋的开国之君晋武帝司马炎,还有一位是东晋的第二位皇帝晋明帝司马绍。西晋傀儡皇帝多,我们能理解,毕竟第二

  • 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东晋权臣桓温的三次北伐(第三次)

    历史解密编辑:鬼说历史标签:桓温,大军,邺城,前燕,东晋,北伐,晋朝,慕容垂,慕容恪,五胡十六国

    西晋灭亡后,士族门阀支持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东晋,东晋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偏安江南的前中央王朝。不过与后来的南宋相比,东晋算得上是“武德充沛”了,曾经多次发动北伐,甚至一度“还于旧都”。在东晋的诸多北伐中,桓温的三次北伐可以说的影响最大的北伐之一。建熙八年(367年),前燕的摄政太宰、太原王、“古之遗爱

  • 桓温二次北伐:消灭姚襄,收复洛阳

    历史解密编辑:调侃历史标签:姚襄,桓温,洛阳,太守

    永和十年(公元354年)初,就在桓温伐秦的同时,屯聚在淮南盱眙的姚襄却向前燕送上了降表。同年五月,在姚襄的蛊惑之下,江西(今安徽省全椒县以西淮河南岸地区)的乞活郭敞等人,在堂邑(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北)聚合了一千多人,绑架了东晋陈留内史【此时陈留郡郡治暂设在谯县(今安徽省毫州市)】刘什,投降了姚襄。

  • 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东晋权臣桓温的三次北伐(第二次)

    历史解密编辑:鬼说历史标签:桓温,周成,大军,姚襄,北伐,东晋,晋朝,司马睿,五胡十六国

    西晋灭亡后,士族门阀支持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东晋,东晋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偏安江南的前中央王朝。不过与后来的南宋相比,东晋算得上是“武德充沛”了,曾经多次发动北伐,甚至一度“还于旧都”。在东晋的诸多北伐中,桓温的三次北伐可以说的影响最大的北伐之一。后赵灭亡之后,原后赵重臣、羌族领袖姚弋仲向东晋称臣。永和

  • 进击关中:东晋权臣桓温的首次北伐之旅

    历史解密编辑:古文人物坛标签:桓温,淮南,汉中,晋军,建康,北伐,晋朝,进击关中,五胡十六国

    公元354年,东晋权臣桓温率军北上,拉开了自永嘉之乱以来的最大规模北伐。这次军事行动的目标,是远在关中的长安。由于战前的形式一片大好,东晋从表面上看就要光复西北要地。但随着北伐部队的不断深入,大量不可抗因素开始发挥作用,最后迫使南朝方面选择了撤军。路线之争桓温的蹿起 源自他对巴蜀的再征服早在公元34

  • 国危思良将,枋头之战前燕回光返照,桓温与慕容垂两大名人双输

    历史解密编辑:优秀的付大仙标签:桓温,大军,晋军,前燕,晋朝,慕容垂,慕容恪,枋头之战,五胡十六国

    367年,前燕太宰、太原王慕容恪病故。东晋权臣、大司马桓温决计北伐。前燕兴起后,国势日隆,尤其在慕容恪掌权时,东晋在前燕面前胜少负多。当初前燕景昭帝慕容儁死时,幼主即位的消息传到建康,东晋朝臣欣喜异常,以为是北伐的好时机,但熟知兵事的桓温却心有忌惮:"慕容恪尚存,所忧方为大耳。"此时得到慕容恪的死讯

  • 诸葛亮与桓温,被临终托付时的不同待遇

    历史解密编辑:张佳玮写字的地方标签:桓温,刘备,丞相,曹丕,后主,晋朝,诸葛亮,司马懿,天文学家,史说三国

    ‍ ‍‍‍公元223年,刘备六十三岁,人在白帝城,病势不起,临终之际,从成都召来丞相诸葛亮。然后就是我们知道的名故事:白帝城托孤。后世许多人爱念叨,说刘备是跟诸葛亮耍心机。话说,刘备真的相信诸葛亮没有野心吗?凡事论迹不论心,看看刘备的实际举措:他是明明白白地,当着所有人下诏令给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

  • 东晋权臣桓温,准备篡位的时候,被一尼姑说了九个字,安分一辈子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桓温,遗诏,司马懿,褚蒜子,太子

    桓温在控制东晋朝廷之后,多次建立大功,个人威望登峰造极,于是萌生不臣之心,思考着如何效仿曹操、司马懿。甚至觉得不弄权就会被司马师、司马昭等人笑话。本来他希望建立不世之功,水到渠成的接受禅位,但是第三次北伐的时候损兵折将,让他的如意算盘落空,也明白了没办法流芳百世,于是撂出狠话,做好打算,如果不能流芳

  • 诸葛亮是野心家?看看东晋桓温,便明白:专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桓温,褚裒,殷浩,东晋,晋朝,三国,诸葛亮,司马氏,司马睿,天文学家

    公元349年——公元353年间,东晋朝廷进行了3此虎头蛇尾的北伐,其中褚裒(pou,二声)北伐一次,殷浩北伐两次。这三次北伐的目的与其说是收复中原,不如说是为了打击桓温。桓温是桓彝的长子,桓彝死于东晋初期的苏峻之乱。桓氏的重担就落在了15岁的桓温身上,也正是过早接过家庭重担的经历,培养了桓温坚韧的性

  • 比肩曹操的东晋名将桓温,先后操控5名君主,为何迟迟不能加九锡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摆渡标签:曹操,桓温,加九锡,司马睿,王导,君主

    桓温和曹操其实很像,都比较复杂。非要用一句话来形容桓温,那么我觉得应该是这一句:空有贼心,却没贼胆!桓温是东晋名将,巅峰时期曾经北伐打到了长安城下,只可惜巅峰时间有点短,一眨眼功夫,桓温就因为北伐失败,跌入了谷底。按理说,桓温这种权臣,想要篡位问题不大。只需要在朝廷里面安排一帮人跟他演一场禅位的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