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谯郡桓氏人,其父有「人伦识鉴」之能,在东晋下江左之际,桓父本无甚突出,但所往来友人,却纷纷在王敦之乱后,成为东晋的中流砥柱。正应鸡犬升天的桓父,不幸为反贼所害,桓温,也就趁势而起,藉由外戚庾氏的力量,桓温成为了驸马爷,加官晋爵,独霸一方,好不得意。
就在这时,西蜀李朝式微,桓温不顾朝廷反对,出兵西征。事实上,李朝早就派人过来投降了。桓温立下堪比司马昭的功绩,进位征西大将军、开府,封临贺郡公,时为晋穆帝永和四年。
隔年,后赵石虎称帝。这年头,称帝者不计其数,但后赵既是东晋多年死敌,更承继灭晋道统,对于东晋而言,石虎的动作,最是不能容忍。但当时东晋最大的麻烦,应属南越反乱。桓温正在处理,朝廷就封了北方慕容氏为大将军,抗之。
然而,南征不利,桓温正一个头两个大的时候,石虎的死讯,传来了江左。桓大将军即刻决定放弃南方战线,北上伐赵。先是上表朝廷,安排战略,请求支援。但桓温这边八百里加急,朝廷却是一个八风吹不动。桓温知道,肯定是他的政敌殷浩在从中作梗。
这个殷浩是什么来头?凭什么跟江左贵族世家作对,还做得有声有色?殷浩的父亲,竟是江东本土派系的一员。
周处的儿子就是江东本土派。除了东吴时代留下的基础,本土派更重要的,就是起兵对抗西晋末年的荆阳之乱,进而取得西晋所封的官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陶侃这个人。简单说,在司马睿下江东时,陶侃的将军职其实不比他低多少。
那这些地头蛇,就像在之前的文章里说的,他们服的是王敦,不是司马睿。陶侃的民心基础强大,跟着王敦讨平不服,更深入交州,脱离了王敦的直属。巧不巧,王敦决定反司马。那朝廷立刻就决定拉拢陶侃,来抵御王敦,王敦乱平后,陶侃也就此成为东晋兵权最高的「军阀」。
东晋朝廷几乎把王敦的原领地,全部交给陶侃管理了,这时候你一定会反应过来:难道就不怕陶侃成为下一个王敦吗?事实上,陶侃跟东晋朝廷的关系是很复杂的,一言难尽,此处不提。回到殷浩身上,他的父亲,就是陶侃成为头号大军阀后,朝廷安插在陶老板身边的「江北人士」。
效果十分显著。
而年轻有才干的殷浩,也顺势而起,跟桓温一样,受到外戚庾氏重用。东晋立于江东也不过30年左右,对于这个政权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中间人」,但殷浩有自己的想法。
庾氏以至于桓温,跟陶侃、王敦一样,都是拥兵自重的军阀类型。殷浩之所以会成为桓温的政敌,就在于他是「勤王派」。这时候所勤者,还真是个王:会稽王司马昱。
殷浩时有盛名,朝野推伏,司马昱眼看桓温灭蜀,势不可挡,就请求殷浩出山相助。
两人相持经年,王羲之也出来打过圆场,但始终是放不下。刚好东晋没有什么危险,政争也不是什么问题。可这等北伐良机,诸葛亮都不会放过啊。桓温一怒之下,以自己的名义开始调动兵马资源,大军立刻往武昌集结。老样子,桓温也是报告一下就算了。
一个月的时间,这支北伐军已经展开行动。桓温先遣征北大将军褚裒前行,攻打徐州,另一边,要求蜀地北方的梁州刺史配合进攻。兵分三路,声势骇人,结果打输。
有看过诸葛亮北伐吗?就算只看演义也知道,诸葛村夫最常拿出来当败战原因的,就是粮运不济。其中一次,还因此废了同为辅政大臣的李严。
北伐就是这么可怕的两面刃。一直赢,朝廷要担心功高震主了。没打赢?朝廷也要担心大将回来迁怒了。诸葛亮跟李严都不算交恶,尚且如此,凭桓温跟殷浩的交情,一回来那可是要大地震的。
殷浩不是傻的啊,当然也马上准备对策。就在这风雨欲来之时,抚军大将军会稽王司马昱跳出来当和事佬了。名号越来越长了吧?表示这个人很有事。事实上,殷桓之争,只是表象。司马昱才是当朝真正的摄政王……而后来,他也成为了皇帝。
总之,一场政变剧祸化为无形,朝廷安慰了桓温,表是要让他进为太尉,桓温不受。曹操都写过《让县自明本志令》,桓温也是见过东晋变迁的。当什么三公,坐什么丞相,哪里比得上如今八州无冕王来得踏实?
可人倒霉起来,真的是喝水也会呛到,桓温这边才退兵,后赵的皇帝就被杀了。五胡演过好几次了,指定继承人是汉人的玩意,胡人想要的是民选政府。
但是时代在进步。一开始,石虎指定了一个10岁的小儿子当皇帝,33天后,小儿子就被石虎的第九子给杀了。而这时,石虎的第三子,又跳出来杀了九弟自立。再没过两个月,石虎的养孙,以汉人自居的冉闵又杀了三叔。
冉闵建了一个魏国,石家退回辽西,仍以帝王自居。时代的浪潮,越来越是猛烈。混乱的局势,有能者居之,而桓温这时是败军之将,是无能者。殷浩才是有能者,殷浩北伐,于焉展开。
开张大吉,殷浩一个翻身上马,就摔了下来,倒霉得要命。还好,咱们殷将军跟王羲之是好朋友,是纵横派,不是马上得天下派。为后赵统领关中地区的氐帅苻洪率先来降,统领并州地区的羌帅姚弋仲也跟着降了。这可比摔不摔马还实际得多,大吉大吉。
但很快的,苻洪就给自己的军师毒死了。儿子苻健接手,殷浩直觉就是良机莫失,索性派人再收买苻健手下,打算直接接收关中势力。另一边,姚弋仲也挂蛋了,殷浩同样在图谋着,除去其子姚襄。
然而,玩谋略的,最怕情报失灵。殷浩得到了一个错误的情资,以为苻健已死,遂前进洛阳。抵达许昌时,就开始糟糕了,谋反的,战败的,坏消息如雪片般飞来。殷浩拔腿就跑,北方再度失陷,北伐军更是损失惨重。
桓温这时候不落井下石扳回一城,还算是个合格的政敌吗?一耙打去,殷浩就此踏上李严之路,废为了庶人。据说,数年后,大权在握的桓温写了一封信给殷浩,邀请他回来担任尚书令。殷浩很高兴,要写回信,但却怎么也写不满意,反反覆覆修改了几十次,最后恍惚之下,竟然把空白信件寄出了。桓温一看就很生气,这是什么无言的抗议吗?总之,殷浩从此再也没有回到朝廷。
这种就类比诸葛亮跟李严的小故事,我是觉得听听就算啦。跟前四史比起来,《晋书》对于戏剧性的要求更高。上面主要是根据桓温和殷浩两人本传所描述的北伐。实际在帝王本纪中,整个局势要复杂很多,很多。
略懂五胡十六国的应该都会知道,苻健、姚襄、冉闵,都不是出来打酱油的。而殷浩的北伐旷日费时,总共长达4年,桓温也再次被请出山助战。说到底,这不是桓温、殷浩北伐而已。
一如诸葛亮北伐,只是曹魏包围网的一个柱角,这是五胡争霸的最高峰,也是东晋整体的强力反扑,一边内斗,一边互相争战。南与北的疯狂局面,还会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