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桓温为何称帝失败?神州陆沉、遗臭万年出自他的什么典故?

桓温为何称帝失败?神州陆沉、遗臭万年出自他的什么典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城市文化观察 访问量:1934 更新时间:2024/2/19 9:24:53

桓温是谁?

桓温(312年-373年),谯国⻰亢(今安徽怀远县⻰亢镇)⼈。东晋重要将领及权⾂、军事家,谯国桓⽒代表⼈物。官⾄⼤司⻢、录尚书事。

因领兵消灭成汉⽽声名⼤盛,⼜曾三次领导北伐,掌握朝政并曾操纵废⽴,更有意夺取帝位,但终因最后⼀次北伐⼤败⽽令声望受损,受制于朝中王⽒和谢⽒势⼒⽽未能如愿。死前欲得九锡亦因谢安等⼈借故拖延,直⾄去世时也未能实现。其⼦桓⽞后来⼀度篡夺东晋帝位⽽建⽴桓楚,追尊桓温为“楚宣武帝”。

桓温号称东晋时的成语大王,什么肝肠寸断、我见犹怜、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神州陆沉,还有被他搞自闭的“咄咄怪事”,手下的“入幕之宾”郗超郗嘉宾,嘲讽“刘景升之牛”。 当然,最出名的还是那句“遗臭万年”

神州陆沉

神州陆沉,汉语成语,意思是中国大陆沉沦,比喻领土被敌人侵占。出自《世说新语·轻诋》

公元306年,司马越毒死晋惠帝,立晋怀帝,自己与清谈派首领“口中雌黄”的王衍把持朝政,结果政权被北方匈奴刘渊推翻。50年后,桓温自江陵率军收复洛阳。光复洛阳后,桓温不胜感慨王衍等人使神州陆沉,繁华的洛阳变成一片废墟。“桓公入洛,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虚,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遗臭万年

《晋书·桓温传》:“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载耶?”东晋时期,大司马桓温专揽朝政,他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他位高权重,野心萌发,一次躺在床上说:“人生在世不能默默无闻。”亲信们不敢吭声,他从床上坐起接着说:“一个人即使不能流芳百世,那么就该遗臭万年。”

自比宣帝

桓温⾃以雄姿⻛⽓是司⻢懿、刘琨之流,若有⼈将他⽐作王敦就会很不⾼兴。第⼀次北伐后,在北⽅获得了⼀个⽼婢,是昔⽇刘琨的⼥伎。⽼婢⻅桓温后就掩⾯哭泣,桓温追问,⽼婢则答:“你很像刘司空⼤⼈(刘琨)。”桓温听后⼗分⾼兴,便去整理⾐冠,及后⼜召来⽼婢来问。⽼婢则说:“唇很像,但可惜太薄;须很像,但可惜是⾚⾊;体形很像,但可惜太矮;声⾳很像,但可惜不雄壮。”桓温听后脱下冠带去睡,不⾼兴了数⽇。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树都这样(长这么大了),人就更不用说了。用于感叹岁月无情,催人衰老,表达了自然规律让人无奈、感伤。成语出自《枯树赋》。桓温第三次北伐时,⾏军⾄⾦城,看到⾃⼰任琅邪太守时所种的柳树已经⼗分粗⼤,慨叹:“⽊犹如此,⼈何以堪。”扶著枝⼲拿着枝条,流下眼泪。

标签: 桓温刘琨王衍王敦谢安刘渊

更多文章

  • 61岁桓温北伐兵败后随即病亡,谢安:他若活着,新帝不敢继承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谢安,桓温,王敦,慕容垂,褚裒,司马氏,殷浩,新帝,五胡十六国,晋朝

    桓彝,晋明帝司马绍的座上宾,平定王敦叛乱时,桓彝献计良多,受到司马绍的赏识,苏峻叛乱,桓彝拒守城池,因泾县县令江播巧施奸计,桓彝被苏峻手下大将韩晃所杀。桓彝死后,年仅十八岁的桓温替父报仇,在江播病死后三刀结果了江播的三个儿子,因此博得了一个忠孝的美名。声名远播的桓温既是忠良之后,长得又非常俊美,因而

  • 魏晋风云之东晋权斗(三):一边内斗一边对外争战的「桓温 vs. 殷浩」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说书人柳白标签:殷浩,桓温,王敦,陶侃,李严,苻健,魏晋,东晋,晋朝,诸葛亮,五胡十六国

    桓温,谯郡桓氏人,其父有「人伦识鉴」之能,在东晋下江左之际,桓父本无甚突出,但所往来友人,却纷纷在王敦之乱后,成为东晋的中流砥柱。正应鸡犬升天的桓父,不幸为反贼所害,桓温,也就趁势而起,藉由外戚庾氏的力量,桓温成为了驸马爷,加官晋爵,独霸一方,好不得意。就在这时,西蜀李朝式微,桓温不顾朝廷反对,出兵

  • 104年的东晋,拥有11位君主,为何其中10位都是傀儡?桓温独占5位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摆渡标签:桓温,司马睿,王敦,刘裕,王导,谢安

    晋朝分为西晋和东晋,西晋有52年时间,东晋恰好是它的2倍,有104年时间。西晋有4位皇帝,东晋有11位皇帝。一共15位皇帝,却只有2位是实权君主,剩下13位清一色都是傀儡。唯一2位实权君主,一位是西晋的开国之君晋武帝司马炎,还有一位是东晋的第二位皇帝晋明帝司马绍。西晋傀儡皇帝多,我们能理解,毕竟第二

  • 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东晋权臣桓温的三次北伐(第三次)

    历史解密编辑:鬼说历史标签:桓温,大军,邺城,前燕,东晋,北伐,晋朝,慕容垂,慕容恪,五胡十六国

    西晋灭亡后,士族门阀支持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东晋,东晋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偏安江南的前中央王朝。不过与后来的南宋相比,东晋算得上是“武德充沛”了,曾经多次发动北伐,甚至一度“还于旧都”。在东晋的诸多北伐中,桓温的三次北伐可以说的影响最大的北伐之一。建熙八年(367年),前燕的摄政太宰、太原王、“古之遗爱

  • 桓温二次北伐:消灭姚襄,收复洛阳

    历史解密编辑:调侃历史标签:姚襄,桓温,洛阳,太守

    永和十年(公元354年)初,就在桓温伐秦的同时,屯聚在淮南盱眙的姚襄却向前燕送上了降表。同年五月,在姚襄的蛊惑之下,江西(今安徽省全椒县以西淮河南岸地区)的乞活郭敞等人,在堂邑(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北)聚合了一千多人,绑架了东晋陈留内史【此时陈留郡郡治暂设在谯县(今安徽省毫州市)】刘什,投降了姚襄。

  • 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东晋权臣桓温的三次北伐(第二次)

    历史解密编辑:鬼说历史标签:桓温,周成,大军,姚襄,北伐,东晋,晋朝,司马睿,五胡十六国

    西晋灭亡后,士族门阀支持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东晋,东晋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偏安江南的前中央王朝。不过与后来的南宋相比,东晋算得上是“武德充沛”了,曾经多次发动北伐,甚至一度“还于旧都”。在东晋的诸多北伐中,桓温的三次北伐可以说的影响最大的北伐之一。后赵灭亡之后,原后赵重臣、羌族领袖姚弋仲向东晋称臣。永和

  • 进击关中:东晋权臣桓温的首次北伐之旅

    历史解密编辑:古文人物坛标签:桓温,淮南,汉中,晋军,建康,北伐,晋朝,进击关中,五胡十六国

    公元354年,东晋权臣桓温率军北上,拉开了自永嘉之乱以来的最大规模北伐。这次军事行动的目标,是远在关中的长安。由于战前的形式一片大好,东晋从表面上看就要光复西北要地。但随着北伐部队的不断深入,大量不可抗因素开始发挥作用,最后迫使南朝方面选择了撤军。路线之争桓温的蹿起 源自他对巴蜀的再征服早在公元34

  • 国危思良将,枋头之战前燕回光返照,桓温与慕容垂两大名人双输

    历史解密编辑:优秀的付大仙标签:桓温,大军,晋军,前燕,晋朝,慕容垂,慕容恪,枋头之战,五胡十六国

    367年,前燕太宰、太原王慕容恪病故。东晋权臣、大司马桓温决计北伐。前燕兴起后,国势日隆,尤其在慕容恪掌权时,东晋在前燕面前胜少负多。当初前燕景昭帝慕容儁死时,幼主即位的消息传到建康,东晋朝臣欣喜异常,以为是北伐的好时机,但熟知兵事的桓温却心有忌惮:"慕容恪尚存,所忧方为大耳。"此时得到慕容恪的死讯

  • 诸葛亮与桓温,被临终托付时的不同待遇

    历史解密编辑:张佳玮写字的地方标签:桓温,刘备,丞相,曹丕,后主,晋朝,诸葛亮,司马懿,天文学家,史说三国

    ‍ ‍‍‍公元223年,刘备六十三岁,人在白帝城,病势不起,临终之际,从成都召来丞相诸葛亮。然后就是我们知道的名故事:白帝城托孤。后世许多人爱念叨,说刘备是跟诸葛亮耍心机。话说,刘备真的相信诸葛亮没有野心吗?凡事论迹不论心,看看刘备的实际举措:他是明明白白地,当着所有人下诏令给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

  • 东晋权臣桓温,准备篡位的时候,被一尼姑说了九个字,安分一辈子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桓温,遗诏,司马懿,褚蒜子,太子

    桓温在控制东晋朝廷之后,多次建立大功,个人威望登峰造极,于是萌生不臣之心,思考着如何效仿曹操、司马懿。甚至觉得不弄权就会被司马师、司马昭等人笑话。本来他希望建立不世之功,水到渠成的接受禅位,但是第三次北伐的时候损兵折将,让他的如意算盘落空,也明白了没办法流芳百世,于是撂出狠话,做好打算,如果不能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