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灭亡后,士族门阀支持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东晋,东晋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偏安江南的前中央王朝。不过与后来的南宋相比,东晋算得上是“武德充沛”了,曾经多次发动北伐,甚至一度“还于旧都”。在东晋的诸多北伐中,桓温的三次北伐可以说的影响最大的北伐之一。
后赵灭亡之后,原后赵重臣、羌族领袖姚弋仲向东晋称臣。永和八年(352年)姚弋仲去世,其子姚襄率部南下投奔东晋。然而姚襄与东晋当时的执政大臣殷浩矛盾激化,导致姚襄脱离东晋,又率众北上占领了许昌。与此同时,名义上归顺东晋的割据势力周成占据了洛阳。
永和十年(354年),周成宣布叛晋。永和十二年(356年),姚襄进攻洛阳。桓温得知姚襄与周成开战之后觉得时机已到,发动了第二次北伐,目标就是姚襄和周成。桓温的大军从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出发,沿着淯水北上,兵锋直指占据洛阳的周成和围攻洛阳的姚襄。
因为当时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在名义上都归顺了东晋,所以桓温大军一路上可谓“畅通无阻”。永和十二年(356年)八月己亥日,桓温大军到达洛阳南部的伊水,与围攻洛阳的姚襄隔河相望。姚襄只能转而迎战桓温。姚襄还试图用计引诱桓温先渡河,然后他再半渡而击。
然而桓温并没有中计,姚襄只得与桓温正面决战。两军开战后,桓温大军结阵向前,桓温亲临前线,披甲督战。桓温军的兵力、装备、士气和技战术都在姚襄军之上,正面决战的结果自然是姚襄大败。姚襄率领残部逃往洛阳北部的山区,然后立刻逃往并州,没被桓温追上。
姚襄被桓温打败后,占据洛阳的周成自知无力对抗桓温,主动开城投降。桓温进驻洛阳,成为西晋灭亡后第一位从南方打进洛阳的东晋大臣。不过鉴于东晋内斗以及北方当时还有前秦和前燕,桓温没有常驻洛阳,而是任命了一批留守官员后就带着周成和三千户百姓南归了。
以上就是桓温第二次北伐的简单介绍。单看表面上的战果,桓温的第二次北伐是三次北伐中最成功的。不过因为姚襄和周成的实力以及两人都向东晋称臣,所以有些人认为桓温第二次北伐的战果有点属于“注水猪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