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东晋权臣桓温的三次北伐(第二次)

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东晋权臣桓温的三次北伐(第二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鬼说历史 访问量:4041 更新时间:2023/12/30 4:34:22

西晋灭亡后,士族门阀支持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东晋,东晋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偏安江南的前中央王朝。不过与后来的南宋相比,东晋算得上是“武德充沛”了,曾经多次发动北伐,甚至一度“还于旧都”。在东晋的诸多北伐中,桓温的三次北伐可以说的影响最大的北伐之一。

后赵灭亡之后,原后赵重臣、羌族领袖姚弋仲向东晋称臣。永和八年(352年)姚弋仲去世,其子姚襄率部南下投奔东晋。然而姚襄与东晋当时的执政大臣殷浩矛盾激化,导致姚襄脱离东晋,又率众北上占领了许昌。与此同时,名义上归顺东晋的割据势力周成占据了洛阳。

永和十年(354年),周成宣布叛晋。永和十二年(356年),姚襄进攻洛阳。桓温得知姚襄与周成开战之后觉得时机已到,发动了第二次北伐,目标就是姚襄和周成。桓温的大军从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出发,沿着淯水北上,兵锋直指占据洛阳的周成和围攻洛阳的姚襄。

因为当时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在名义上都归顺了东晋,所以桓温大军一路上可谓“畅通无阻”。永和十二年(356年)八月己亥日,桓温大军到达洛阳南部的伊水,与围攻洛阳的姚襄隔河相望。姚襄只能转而迎战桓温。姚襄还试图用计引诱桓温先渡河,然后他再半渡而击。

然而桓温并没有中计,姚襄只得与桓温正面决战。两军开战后,桓温大军结阵向前,桓温亲临前线,披甲督战。桓温军的兵力、装备、士气和技战术都在姚襄军之上,正面决战的结果自然是姚襄大败。姚襄率领残部逃往洛阳北部的山区,然后立刻逃往并州,没被桓温追上。

姚襄被桓温打败后,占据洛阳的周成自知无力对抗桓温,主动开城投降。桓温进驻洛阳,成为西晋灭亡后第一位从南方打进洛阳的东晋大臣。不过鉴于东晋内斗以及北方当时还有前秦和前燕,桓温没有常驻洛阳,而是任命了一批留守官员后就带着周成和三千户百姓南归了。

以上就是桓温第二次北伐的简单介绍。单看表面上的战果,桓温的第二次北伐是三次北伐中最成功的。不过因为姚襄和周成的实力以及两人都向东晋称臣,所以有些人认为桓温第二次北伐的战果有点属于“注水猪肉”。

更多文章

  • 进击关中:东晋权臣桓温的首次北伐之旅

    历史解密编辑:古文人物坛标签:桓温,淮南,汉中,晋军,建康,北伐,晋朝,进击关中,五胡十六国

    公元354年,东晋权臣桓温率军北上,拉开了自永嘉之乱以来的最大规模北伐。这次军事行动的目标,是远在关中的长安。由于战前的形式一片大好,东晋从表面上看就要光复西北要地。但随着北伐部队的不断深入,大量不可抗因素开始发挥作用,最后迫使南朝方面选择了撤军。路线之争桓温的蹿起 源自他对巴蜀的再征服早在公元34

  • 国危思良将,枋头之战前燕回光返照,桓温与慕容垂两大名人双输

    历史解密编辑:优秀的付大仙标签:桓温,大军,晋军,前燕,晋朝,慕容垂,慕容恪,枋头之战,五胡十六国

    367年,前燕太宰、太原王慕容恪病故。东晋权臣、大司马桓温决计北伐。前燕兴起后,国势日隆,尤其在慕容恪掌权时,东晋在前燕面前胜少负多。当初前燕景昭帝慕容儁死时,幼主即位的消息传到建康,东晋朝臣欣喜异常,以为是北伐的好时机,但熟知兵事的桓温却心有忌惮:"慕容恪尚存,所忧方为大耳。"此时得到慕容恪的死讯

  • 诸葛亮与桓温,被临终托付时的不同待遇

    历史解密编辑:张佳玮写字的地方标签:桓温,刘备,丞相,曹丕,后主,晋朝,诸葛亮,司马懿,天文学家,史说三国

    ‍ ‍‍‍公元223年,刘备六十三岁,人在白帝城,病势不起,临终之际,从成都召来丞相诸葛亮。然后就是我们知道的名故事:白帝城托孤。后世许多人爱念叨,说刘备是跟诸葛亮耍心机。话说,刘备真的相信诸葛亮没有野心吗?凡事论迹不论心,看看刘备的实际举措:他是明明白白地,当着所有人下诏令给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

  • 东晋权臣桓温,准备篡位的时候,被一尼姑说了九个字,安分一辈子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桓温,遗诏,司马懿,褚蒜子,太子

    桓温在控制东晋朝廷之后,多次建立大功,个人威望登峰造极,于是萌生不臣之心,思考着如何效仿曹操、司马懿。甚至觉得不弄权就会被司马师、司马昭等人笑话。本来他希望建立不世之功,水到渠成的接受禅位,但是第三次北伐的时候损兵折将,让他的如意算盘落空,也明白了没办法流芳百世,于是撂出狠话,做好打算,如果不能流芳

  • 诸葛亮是野心家?看看东晋桓温,便明白:专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桓温,褚裒,殷浩,东晋,晋朝,三国,诸葛亮,司马氏,司马睿,天文学家

    公元349年——公元353年间,东晋朝廷进行了3此虎头蛇尾的北伐,其中褚裒(pou,二声)北伐一次,殷浩北伐两次。这三次北伐的目的与其说是收复中原,不如说是为了打击桓温。桓温是桓彝的长子,桓彝死于东晋初期的苏峻之乱。桓氏的重担就落在了15岁的桓温身上,也正是过早接过家庭重担的经历,培养了桓温坚韧的性

  • 比肩曹操的东晋名将桓温,先后操控5名君主,为何迟迟不能加九锡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摆渡标签:曹操,桓温,加九锡,司马睿,王导,君主

    桓温和曹操其实很像,都比较复杂。非要用一句话来形容桓温,那么我觉得应该是这一句:空有贼心,却没贼胆!桓温是东晋名将,巅峰时期曾经北伐打到了长安城下,只可惜巅峰时间有点短,一眨眼功夫,桓温就因为北伐失败,跌入了谷底。按理说,桓温这种权臣,想要篡位问题不大。只需要在朝廷里面安排一帮人跟他演一场禅位的戏,

  • 前燕最出色的权臣:文武兼备拒绝称帝,桓温怕他,王猛敬他

    历史解密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王猛,桓温,权臣,前燕,晋朝,慕容恪,慕容垂,五胡十六国

    前燕是由慕容鲜卑建立起来的政权,由辽东进入中原,一度占领辽宁、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大部分地区。在前燕统治时期,这个政权的宗室之中,可以说是名将辈出,其中有一位人物最为出色,他不仅文武兼备,而且没有政治野心,虽然贵为权臣,但却拒绝篡位称帝,连桓温、王猛都对他十分敬畏,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呢?一、

  • 桓温:北伐英雄还是盗国奸贼?

    历史解密编辑:全世界 原全历史标签:桓温,刘琨,谢安,司马昭,曹操,司马懿

    373年8月18日,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桓温去世。东晋是典型的门阀士族社会。这时皇权旁落,掌握军政大权的是门阀士族,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这些士族轮番掌权把控朝政,有的甚至擅自废立皇帝,图谋造反。桓温就是东晋废帝的第一人。他身居要职三次北伐,目的却不是收复关中,而是打算像当年的司马氏以战功立威

  • 桓温: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历史解密编辑:阴山标签:桓温,谢安,刘琨,王导,丞相,刘裕,王敦,晋朝,司马氏,史说三国,五胡十六国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关于桓温的逸事佳话,实为《晋书》和《世说新语》最具活力的篇章之一。字里行间,一个鲜活的英雄跃然纸上,带着浓烈的欲望,带着对生命的热爱,自信而睥睨当世,骄傲而指点山河;活过爱过拼搏过辉煌过也失败过,只为全身心去展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在青史中留下自己不可磨灭的存在。这就是兼

  • 司马伦谋主醉酒后,到皇家牢狱找废后贾南风,所谓何事?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东宫,宫女,牢狱,孙秀,贾南风,司马伦

    金墉城。黑黝黝的房间。贾南风一直没有睡觉。十年了,做了皇后之后,有许多个早晨,她可以随意躺在显阳殿的大床上,尽着性子,做一切想做的事情。那些多如树叶的日子,没有自己的吩咐,谁都不敢打搅她皇后的懒散和清梦……一切都成为过去了。躺在金墉城皇家牢狱湿乎乎的地面上,即使是初夏时分,从地底散出来阴凉的潮气,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