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进击关中:东晋权臣桓温的首次北伐之旅

进击关中:东晋权臣桓温的首次北伐之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古文人物坛 访问量:3630 更新时间:2023/12/22 2:18:42

公元354年,东晋权臣桓温率军北上,拉开了自永嘉之乱以来的最大规模北伐。这次军事行动的目标,是远在关中的长安。由于战前的形式一片大好,东晋从表面上看就要光复西北要地。但随着北伐部队的不断深入,大量不可抗因素开始发挥作用,最后迫使南朝方面选择了撤军。

路线之争

桓温的蹿起 源自他对巴蜀的再征服

早在公元347年,东晋朝首先对位于巴蜀地区的成汉王国用兵。利用对方内乱所造成的势力衰微,成功控制了成都等地。经过2年的漫长拉锯,逐渐将依然公开支持成汉的地方势力也逐个拔除。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东南朝廷的战略危局。

东晋王朝在衣冠南渡后,便以长江下游的建康为都城。虽然依靠北府兵等流亡者部队暂时稳住阵脚,却无法突破地理因素给其带来的诸多限制。例如,一旦江淮流域失守,则长江各处的渡口都可能成为北军南下的突击点。介时,数量有限的东晋守军将因为顾此失彼而陷入极度被动。同理,若长江中上游为任何强势的北朝掌握,那么顺江而下的舰队会很容易复制另一场西晋灭吴。最后,东晋自身的控制力也完全依托长江及其支流水系展开,使得帝国看上去更像是众多分布在河道周围的军事屯垦点。这也决定了东晋军队的前进后退,都离不开水流给予的巨大支持。

整个南朝时代 建康都是没有城墙的

因此,东晋逆流进攻成汉就显得非常具有战略价值。但对成都平原的控制,又反过来要求东晋派兵直面来自关中地区的威胁。否则,任何对手都可能趁着地方势力更迭之际,从汉中的山麓杀出,再沿江直取建康。桓温的北伐,也是其夺取巴蜀成功后的必然之选。

但在桓温获得授权之前,他还需要面对同僚相轻所带来的路线之争。由于自己已经攻灭成汉,反而成为了建康朝廷需要防备的对象。无论是坐镇下游的士族大家,还是位于淮南和荆州的地方将领,都害怕桓温在获得足够的权势后会倒戈一击。因此,他们在公元352年决定直接北伐中原。利用后赵帝国的崩溃,夺回许昌和洛阳两地。但桓温的最大政敌殷浩,却在第二年遭至惨败。北方的半壁江山,也顺势落入氐人所建立的前秦之手。

东晋灭成汉的同时 前秦也在关中等地兴起

进击关中

桓温在北伐前 首先干掉了东晋内部的政敌

利用政敌的重大失误,桓温趁机上疏攻击,并将殷浩彻底逐出政坛。随即,建康方面也就没有了可以阻拦他继续北伐的政治势力。公元354年,这位东晋大员终于开始了由自己主导的进击关中战略。

为了避开巴蜀与汉中之间的恶劣道路,桓温选择以靠近长江中游的江陵为北伐基地。40000大军依托长江水系所提供的运力保障,沿着汉水和丹江北上,直取关中南部的商洛与蓝田。这样的行军路线,不仅可以借助水运保证补给,也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陷入平原或高山地形。虽然其主力是流亡者后裔组成的北府军,但骑兵数量还是比较有限,步兵也多习惯了水道沿岸作战,缺乏硬抗骑兵冲击的能力。从这点来看,桓温的路线考虑了如何最大程度的规避北军优势。

在南方 可以练习骑射的贵胄毕竟是少数

起初,这次北伐进展的顺风顺水。在公元354年的2月,主力军携带大量船只从荆州的营地出发,只用一个月时间就已经冲入了关中。由于当时的北方正处于新一轮动荡之间,所以地方防务部署的相对粗糙,给了厉兵秣马的晋军以很大优势。许多受够了冲突频发的本地人,也在桓温的部队抵达后选择投诚。这种的过于顺利,也给晋军造成了可以轻易获胜的假象。

已经入主长安的前秦方面,立刻从各地抽调了50000兵力,驻屯在都城以南的蓝田。桓温要向继续前进,就必须将之击溃。好在前秦方面实际上比他更为焦急,在4月就选择同晋军发生决战。长期与羌人混居的出生,让氐人拥有非常不错的山地骑兵和步兵,坚韧程度胜于普通的匈奴或鲜卑轻骑。但面对靠着河道布防的东晋军队,他们也必须以效率最低的强攻方式作战,忍受大量弩矢的密集射击。期间,前秦的淮南王苻生表现英勇,带着骑兵数十次冲入南军步兵阵列,险些造成东晋方面的全面溃败。只是面对阵势严密的对手,终究无力回天。

北伐初期 桓温依托河道北上的战斗非常顺利

戛然而止

越远离水系而靠近内陆 南朝军队的战力就直线下降

然而,桓温的好运也就到此为止。在蓝田的胜利并没有让长安的大门直接敞开,反而让东晋方面开始变得畏手畏脚。补给线问题,则更是他们所不得不考虑的事情。

和很多今人所设想的不同,水系在给予南方军队优势的同时,也极大的限制了其活动范围与作战模式。从长江下游一路逆行,本身就需要大量的人力拖拽船只,消耗的粮食非常可观。加上船队与河道需要重兵把守,就又限制了晋军的机动兵力部署。整支军队只能以最简单而机械的路线前进,非常容易被对手阻截或预测推进方向。因此,晋军的高歌猛进本身也很快造成了补给困难,新的物资还需要从后方的荆州等地再次运输。但前一批船队是无法单独离开两岸部队保护的,所以整个运输工作的耗费就可想而知。

东晋军队的最靠谱补给线 就是源自长江的汉水流域

前秦方面也从最初的震惊中反应过来,皇帝苻健料定对手已是强弩之末,决定不在长安地区部署重兵。当数万重新集结的军队分头南下,整个城市里只剩下6000老弱军属防御。桓温因为需要等待粮草与援军支持,不得不继续在附近保持观望。他的下一批物资,正从子午谷方向走陆路北上,却遭打了擅长山地伏击战的氐人主力强攻。在一线拉长的故地,北府军的步骑兵都无法及时展开,瞬间被对手拖入了惨烈的近身格斗模式。这支运粮队的战败,也预示着桓温的北伐将很难获得最终胜利。

公元354年5月,桓温被迫做出最后一搏。他下令全军在休整一个月后再次出发,朝着长安方向缓慢推进,一直走到今天的白鹿原附近。此时的前秦主力,则已经陆续从附近折返,再次与东晋军队形成对峙。和前一次类似,氐人主动发起了正面会战,誓要同缺衣少粮的南军决一雌雄。桓温的部队不仅士气低落,还因为需要战斗需要而逐渐脱离了河道与船只掩护,最终在不断冲击的前秦骑兵面前显出疲态。桓温的这次北伐,也因为这次白鹿原之战的失利而彻底告吹。

桓温的首次北伐 最终被定格在长安城外

6月,桓温率领数万残军后撤,并不忘将关中一带的3000多百姓也带回南方。虽然这不会是他最后一次率军北上,但东晋将不再把北伐的目标设在关中。桓温的后两次进军,都将避免在这个方向上用兵。

更多文章

  • 国危思良将,枋头之战前燕回光返照,桓温与慕容垂两大名人双输

    历史解密编辑:优秀的付大仙标签:桓温,大军,晋军,前燕,晋朝,慕容垂,慕容恪,枋头之战,五胡十六国

    367年,前燕太宰、太原王慕容恪病故。东晋权臣、大司马桓温决计北伐。前燕兴起后,国势日隆,尤其在慕容恪掌权时,东晋在前燕面前胜少负多。当初前燕景昭帝慕容儁死时,幼主即位的消息传到建康,东晋朝臣欣喜异常,以为是北伐的好时机,但熟知兵事的桓温却心有忌惮:"慕容恪尚存,所忧方为大耳。"此时得到慕容恪的死讯

  • 诸葛亮与桓温,被临终托付时的不同待遇

    历史解密编辑:张佳玮写字的地方标签:桓温,刘备,丞相,曹丕,后主,晋朝,诸葛亮,司马懿,天文学家,史说三国

    ‍ ‍‍‍公元223年,刘备六十三岁,人在白帝城,病势不起,临终之际,从成都召来丞相诸葛亮。然后就是我们知道的名故事:白帝城托孤。后世许多人爱念叨,说刘备是跟诸葛亮耍心机。话说,刘备真的相信诸葛亮没有野心吗?凡事论迹不论心,看看刘备的实际举措:他是明明白白地,当着所有人下诏令给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

  • 东晋权臣桓温,准备篡位的时候,被一尼姑说了九个字,安分一辈子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桓温,遗诏,司马懿,褚蒜子,太子

    桓温在控制东晋朝廷之后,多次建立大功,个人威望登峰造极,于是萌生不臣之心,思考着如何效仿曹操、司马懿。甚至觉得不弄权就会被司马师、司马昭等人笑话。本来他希望建立不世之功,水到渠成的接受禅位,但是第三次北伐的时候损兵折将,让他的如意算盘落空,也明白了没办法流芳百世,于是撂出狠话,做好打算,如果不能流芳

  • 诸葛亮是野心家?看看东晋桓温,便明白:专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桓温,褚裒,殷浩,东晋,晋朝,三国,诸葛亮,司马氏,司马睿,天文学家

    公元349年——公元353年间,东晋朝廷进行了3此虎头蛇尾的北伐,其中褚裒(pou,二声)北伐一次,殷浩北伐两次。这三次北伐的目的与其说是收复中原,不如说是为了打击桓温。桓温是桓彝的长子,桓彝死于东晋初期的苏峻之乱。桓氏的重担就落在了15岁的桓温身上,也正是过早接过家庭重担的经历,培养了桓温坚韧的性

  • 比肩曹操的东晋名将桓温,先后操控5名君主,为何迟迟不能加九锡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摆渡标签:曹操,桓温,加九锡,司马睿,王导,君主

    桓温和曹操其实很像,都比较复杂。非要用一句话来形容桓温,那么我觉得应该是这一句:空有贼心,却没贼胆!桓温是东晋名将,巅峰时期曾经北伐打到了长安城下,只可惜巅峰时间有点短,一眨眼功夫,桓温就因为北伐失败,跌入了谷底。按理说,桓温这种权臣,想要篡位问题不大。只需要在朝廷里面安排一帮人跟他演一场禅位的戏,

  • 前燕最出色的权臣:文武兼备拒绝称帝,桓温怕他,王猛敬他

    历史解密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王猛,桓温,权臣,前燕,晋朝,慕容恪,慕容垂,五胡十六国

    前燕是由慕容鲜卑建立起来的政权,由辽东进入中原,一度占领辽宁、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大部分地区。在前燕统治时期,这个政权的宗室之中,可以说是名将辈出,其中有一位人物最为出色,他不仅文武兼备,而且没有政治野心,虽然贵为权臣,但却拒绝篡位称帝,连桓温、王猛都对他十分敬畏,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呢?一、

  • 桓温:北伐英雄还是盗国奸贼?

    历史解密编辑:全世界 原全历史标签:桓温,刘琨,谢安,司马昭,曹操,司马懿

    373年8月18日,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桓温去世。东晋是典型的门阀士族社会。这时皇权旁落,掌握军政大权的是门阀士族,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这些士族轮番掌权把控朝政,有的甚至擅自废立皇帝,图谋造反。桓温就是东晋废帝的第一人。他身居要职三次北伐,目的却不是收复关中,而是打算像当年的司马氏以战功立威

  • 桓温: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历史解密编辑:阴山标签:桓温,谢安,刘琨,王导,丞相,刘裕,王敦,晋朝,司马氏,史说三国,五胡十六国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关于桓温的逸事佳话,实为《晋书》和《世说新语》最具活力的篇章之一。字里行间,一个鲜活的英雄跃然纸上,带着浓烈的欲望,带着对生命的热爱,自信而睥睨当世,骄傲而指点山河;活过爱过拼搏过辉煌过也失败过,只为全身心去展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在青史中留下自己不可磨灭的存在。这就是兼

  • 司马伦谋主醉酒后,到皇家牢狱找废后贾南风,所谓何事?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东宫,宫女,牢狱,孙秀,贾南风,司马伦

    金墉城。黑黝黝的房间。贾南风一直没有睡觉。十年了,做了皇后之后,有许多个早晨,她可以随意躺在显阳殿的大床上,尽着性子,做一切想做的事情。那些多如树叶的日子,没有自己的吩咐,谁都不敢打搅她皇后的懒散和清梦……一切都成为过去了。躺在金墉城皇家牢狱湿乎乎的地面上,即使是初夏时分,从地底散出来阴凉的潮气,让

  • 西晋作死能人:公元300年司马伦称帝不作死就不会死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司马伦,贾后,贾南风,晋惠帝,石崇,贾充

    前因司马伦凭借一石二鸟之计,借贾南风之手杀掉了太子司马遹。公元300年4月,赵王司马伦杀死皇后贾南风,逼迫晋惠帝退位,擅自称帝。可以说,“诏书"真是个杀人的“利器”。之前贾后依靠密诏和矫诏杀掉了司马亮和司马玮,此时的司马伦,也拿出了自己编写的假诏书:“中宫贾后和贾谧等人杀害太子,因此命令车骑将军兼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