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桓温二次北伐:消灭姚襄,收复洛阳

桓温二次北伐:消灭姚襄,收复洛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调侃历史 访问量:354 更新时间:2024/2/12 4:00:14

永和十年(公元354年)初,就在桓温伐秦的同时,屯聚在淮南盱眙的姚襄却向前燕送上了降表。

同年五月,在姚襄的蛊惑之下,江西(今安徽省全椒县以西淮河南岸地区)的乞活郭敞等人,在堂邑(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北)聚合了一千多人,绑架了东晋陈留内史【此时陈留郡郡治暂设在谯县(今安徽省毫州市)】刘什,投降了姚襄。堂邑距离建康近在咫尺,因此,建康城内一片惊恐,朝廷命令吏部尚书周闵为中军将军,驻屯中堂(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又命令豫州刺史谢尚从江北的历阳(今安徽省和县)渡江南下,保卫京师。周闵是周颤的长子,为人方正,有父亲之风。

对于已经投降了前燕的姚襄来说,淮南绝非久留之地。因为,目前以自己的实力根本难以渡过长江,推翻东晋政府,从而占据江南;而淮南地区紧邻东晋腹地,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东晋政府对此绝不会坐视不管。桓温也已从伐秦前线南返,姚襄部众多数是关中之人,他们纷纷向姚襄建议,离开淮南这一是非之地。于是,在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春,姚襄开始率领部众北还。开始的时候,这支部队似乎是要北上投奔前燕,四月,姚襄所部抵达外黄(今河南省杞县东),驻守在那里的东晋冠军将军高季率部大破姚襄军,姚襄收集散卒,军势复振;高季去世,姚襄则率所部在豫北一带游食,到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三月,他率军南下占领了许昌

此时,在黄河以南,东晋并没有太多的主力部队,但是,豫州地区、兖州南部地区,甚至包括青州的段龛都对东晋称臣。因此,从理论上说,洛阳以东、黄河以南大部分地区已经收归东晋政府。早在永和七年张遇投降东晋之后,桓温就曾有迁都洛阳的提议,等他伐秦归来,更是接连向朝廷上了十余道奏章。

如果真的能够迁都洛阳,对于周边地区民心士气将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迁都洛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尚不具备可行性。这是因为∶其一,洛阳地处四战之地,周围无险可守,西面的前秦势力已经延伸至洛阳近郊的宜阳,函谷关、潼关均在前秦控制之下;北面黄河北岸的河内、上党、河东、太原均为大大小小的军阀占领;东北前秦控制的邺城距离洛阳也并不遥远。迁都洛阳,无疑是将皇帝置于最前线。其二,中原地区饱经战乱,农业生产停顿,如果迁都洛阳,就必须从江东地区漕运粮草,或者就地屯田。其三虽然东晋军队将士不少是南渡流民子弟,但经过数十年的时间,流民渐渐适应了南方的生活,北归的愿望不再像以前那样强烈,尤其是上层士族已经习惯了安逸的生活,更是不愿北还。

因此,桓温的迁都建议并没有得到朝廷的同意。

朝廷方面不敢与桓温正面较量,而是提出了中原地区尚不稳定的问题—也就是尚盘踞许昌的姚襄问题。

朝廷把皮球又踢给了桓温。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三月,东晋朝廷任命桓温为征讨大都督,加督司州、冀州诸军事,委托以征讨之事,时年桓温已经四十五岁,此时,距离他灭蜀整整过去了十年。

这就促使了桓温的第二次北伐,桓温这次北伐的目的是,消灭盘踞在许昌的姚襄,进而收复洛阳。

四月,桓温率军从江陵出发,开始北上讨伐姚襄,他派遣都督高武进抵鲁阳(今河南省鲁阳县),命令河南太守戴施屯兵黄河岸上,自率大军随后进发。得知桓温即将讨伐自己的消息之后,姚襄即于同月率军西逃,打算占领洛阳。于是,姚襄就开始进攻盘踞在洛阳两年之久的前赵将领周成,姚襄所部围困洛阳一个多月,仍然没有攻下。

八月六日,桓温的大军抵达洛阳近郊的伊水。姚襄解除了对洛阳的包围,前来阻击桓温军队。他将精锐部队藏匿在伊水北岸的密林之中,然后派出使者到桓温的军中说∶"您竟然亲自率领王师前来,姚襄我愿意投降,请命令你的军队稍稍退却,我将拜伏在路边。"

姚襄的诡计是想趁着桓温军队后撤之际,发起突然袭击,可是,桓温并没有上当,他回答∶"我自去恢复中原,拜谒皇陵,与你无干。你想投降就上前,马上就能见面,不用再派使者啰唆!"

见桓温没有中计,姚襄只好率军从树林中出来,依托伊水阻击桓温大军。桓温整顿军队,亲自披上铠甲督弟弟桓冲及诸将死战,渡河对姚襄的部队发起了攻击。在桓温军队的猛烈打击下,姚襄所部大败,被斩杀了数千人,姚襄本人则率领麾下数千骑兵往北逃往洛阳北面的北邙山上。

姚襄素有"勇略赛孙策,仁义如刘备"之称,过去,姚襄败多胜少,屡次战败之后,百姓知道他下落,总是扶老携幼奔赴而来。当夜,百姓知道姚襄所在,抛弃妻子前去投奔姚襄的就有五千余人,随后,姚襄渡过黄河,往东而去,屯驻在阳乡(今山西省沁县西南),百姓知道以后,又有四千户追随而去。《十六国春秋别传》也称∶"百姓随襄者四千余户。"当时,有传言说姚襄已因伤重而死,被拘押在桓温军中的姚襄部民,无不北望落泪。

桓温乘胜追击,没追上姚襄而返。周成率众出降,桓温领军进入了洛阳城。桓温屯兵于过去的太极殿之前,不久又迁往西北的金墉城。数日之后,桓温率众拜谒西晋诸皇陵,命令军士将毁损的皇陵进行修复,并任命官员护陵。

在洛阳,桓温再次上书,要求迁都,并请镇西将军谢尚为都督司州诸军事。镇守洛阳。

姚襄北上之后,谢尚又从尚书仆射任上进号为镇西将军,镇守寿阳。桓温打下了洛阳,而让谢尚镇守,用意当然还是进一步削弱徐豫实力,而碰巧,此时的谢尚身患重病,未能成行,朝廷只得任命王廪的二儿子王胡之为西中郎将、司州刺史、假节,作为镇守洛阳的最高指挥官。

当朝廷任命王胡之为司州刺史之后,因参与王敦之乱而被杀的沈充之子沈劲,此时,已经年过三十,因为是犯罪家属,一直屏居乡下,由于沈家与王氏家族特殊的关系,而且,王胡之所领之兵多为吴兴人,而沈家在吴兴有巨大的影响力,因此,王胡之请求朝廷允许沈劲作为自己的参军。但是,等沈劲上任之后,王胡之却得了重病,很快就去世了。

由于一直没有镇守洛阳的合适人选,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面对桓温的再次敦逼,朝廷方面感到十分畏惧,将要派遣侍中前去洛阳制止,扬州刺史王述说∶ "桓温不过是以虚声来威胁朝廷而已,迁都洛阳,不符合实际情况。朝廷但听从无妨,这事自然是不可能实行的。"当时的洛阳已经饱经战乱,桓温身处其地之后,对此是深有感触的,他只好又上书请求将洛阳的钟运回建康,王述说∶"永嘉之乱,暂都江东,正要荡平四海,还于旧都,如果不能,那也要首先将皇陵南迁,不应先考虑钟虚的事情。"桓温无言以对。

由于谢尚的徐豫部队未能抵达洛阳,桓温本人也不愿意离开荆州老巢,驻守在洛阳第一线,因此,他只好留下颖川太守毛穆之(毛宝长子)、都护陈午、河南太守戴施共率两千人,象征性地驻守在洛阳,护卫皇陵。然后,桓温将姚襄及洛阳周边降民共计三千多家迁到江汉平原,押着周成回师。同年十一月,东晋朝廷派遣散骑常侍车灌、龙骧将军袁真等人持节进入洛阳,修复西晋五陵。

桓温这次持续三个多月的北伐就这样结束了,在桓温大军南撤之后,史称"司、豫、青、兖复陷于贼"。

标签: 姚襄桓温洛阳太守

更多文章

  • 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东晋权臣桓温的三次北伐(第二次)

    历史解密编辑:鬼说历史标签:桓温,周成,大军,姚襄,北伐,东晋,晋朝,司马睿,五胡十六国

    西晋灭亡后,士族门阀支持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东晋,东晋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偏安江南的前中央王朝。不过与后来的南宋相比,东晋算得上是“武德充沛”了,曾经多次发动北伐,甚至一度“还于旧都”。在东晋的诸多北伐中,桓温的三次北伐可以说的影响最大的北伐之一。后赵灭亡之后,原后赵重臣、羌族领袖姚弋仲向东晋称臣。永和

  • 进击关中:东晋权臣桓温的首次北伐之旅

    历史解密编辑:古文人物坛标签:桓温,淮南,汉中,晋军,建康,北伐,晋朝,进击关中,五胡十六国

    公元354年,东晋权臣桓温率军北上,拉开了自永嘉之乱以来的最大规模北伐。这次军事行动的目标,是远在关中的长安。由于战前的形式一片大好,东晋从表面上看就要光复西北要地。但随着北伐部队的不断深入,大量不可抗因素开始发挥作用,最后迫使南朝方面选择了撤军。路线之争桓温的蹿起 源自他对巴蜀的再征服早在公元34

  • 国危思良将,枋头之战前燕回光返照,桓温与慕容垂两大名人双输

    历史解密编辑:优秀的付大仙标签:桓温,大军,晋军,前燕,晋朝,慕容垂,慕容恪,枋头之战,五胡十六国

    367年,前燕太宰、太原王慕容恪病故。东晋权臣、大司马桓温决计北伐。前燕兴起后,国势日隆,尤其在慕容恪掌权时,东晋在前燕面前胜少负多。当初前燕景昭帝慕容儁死时,幼主即位的消息传到建康,东晋朝臣欣喜异常,以为是北伐的好时机,但熟知兵事的桓温却心有忌惮:"慕容恪尚存,所忧方为大耳。"此时得到慕容恪的死讯

  • 诸葛亮与桓温,被临终托付时的不同待遇

    历史解密编辑:张佳玮写字的地方标签:桓温,刘备,丞相,曹丕,后主,晋朝,诸葛亮,司马懿,天文学家,史说三国

    ‍ ‍‍‍公元223年,刘备六十三岁,人在白帝城,病势不起,临终之际,从成都召来丞相诸葛亮。然后就是我们知道的名故事:白帝城托孤。后世许多人爱念叨,说刘备是跟诸葛亮耍心机。话说,刘备真的相信诸葛亮没有野心吗?凡事论迹不论心,看看刘备的实际举措:他是明明白白地,当着所有人下诏令给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

  • 东晋权臣桓温,准备篡位的时候,被一尼姑说了九个字,安分一辈子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桓温,遗诏,司马懿,褚蒜子,太子

    桓温在控制东晋朝廷之后,多次建立大功,个人威望登峰造极,于是萌生不臣之心,思考着如何效仿曹操、司马懿。甚至觉得不弄权就会被司马师、司马昭等人笑话。本来他希望建立不世之功,水到渠成的接受禅位,但是第三次北伐的时候损兵折将,让他的如意算盘落空,也明白了没办法流芳百世,于是撂出狠话,做好打算,如果不能流芳

  • 诸葛亮是野心家?看看东晋桓温,便明白:专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桓温,褚裒,殷浩,东晋,晋朝,三国,诸葛亮,司马氏,司马睿,天文学家

    公元349年——公元353年间,东晋朝廷进行了3此虎头蛇尾的北伐,其中褚裒(pou,二声)北伐一次,殷浩北伐两次。这三次北伐的目的与其说是收复中原,不如说是为了打击桓温。桓温是桓彝的长子,桓彝死于东晋初期的苏峻之乱。桓氏的重担就落在了15岁的桓温身上,也正是过早接过家庭重担的经历,培养了桓温坚韧的性

  • 比肩曹操的东晋名将桓温,先后操控5名君主,为何迟迟不能加九锡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摆渡标签:曹操,桓温,加九锡,司马睿,王导,君主

    桓温和曹操其实很像,都比较复杂。非要用一句话来形容桓温,那么我觉得应该是这一句:空有贼心,却没贼胆!桓温是东晋名将,巅峰时期曾经北伐打到了长安城下,只可惜巅峰时间有点短,一眨眼功夫,桓温就因为北伐失败,跌入了谷底。按理说,桓温这种权臣,想要篡位问题不大。只需要在朝廷里面安排一帮人跟他演一场禅位的戏,

  • 前燕最出色的权臣:文武兼备拒绝称帝,桓温怕他,王猛敬他

    历史解密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王猛,桓温,权臣,前燕,晋朝,慕容恪,慕容垂,五胡十六国

    前燕是由慕容鲜卑建立起来的政权,由辽东进入中原,一度占领辽宁、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大部分地区。在前燕统治时期,这个政权的宗室之中,可以说是名将辈出,其中有一位人物最为出色,他不仅文武兼备,而且没有政治野心,虽然贵为权臣,但却拒绝篡位称帝,连桓温、王猛都对他十分敬畏,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呢?一、

  • 桓温:北伐英雄还是盗国奸贼?

    历史解密编辑:全世界 原全历史标签:桓温,刘琨,谢安,司马昭,曹操,司马懿

    373年8月18日,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桓温去世。东晋是典型的门阀士族社会。这时皇权旁落,掌握军政大权的是门阀士族,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这些士族轮番掌权把控朝政,有的甚至擅自废立皇帝,图谋造反。桓温就是东晋废帝的第一人。他身居要职三次北伐,目的却不是收复关中,而是打算像当年的司马氏以战功立威

  • 桓温: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历史解密编辑:阴山标签:桓温,谢安,刘琨,王导,丞相,刘裕,王敦,晋朝,司马氏,史说三国,五胡十六国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关于桓温的逸事佳话,实为《晋书》和《世说新语》最具活力的篇章之一。字里行间,一个鲜活的英雄跃然纸上,带着浓烈的欲望,带着对生命的热爱,自信而睥睨当世,骄傲而指点山河;活过爱过拼搏过辉煌过也失败过,只为全身心去展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在青史中留下自己不可磨灭的存在。这就是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