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桓温:北伐英雄还是盗国奸贼?

桓温:北伐英雄还是盗国奸贼?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关你西红柿 访问量:841 更新时间:2024/4/10 13:01:11

373年8月18日,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桓温去世。

东晋是典型的门阀士族社会。这时皇权旁落,掌握军政大权的是门阀士族,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这些士族轮番掌权把控朝政,有的甚至擅自废立皇帝,图谋造反。

桓温就是东晋废帝的第一人。

他身居要职三次北伐,目的却不是收复关中,而是打算像当年的司马氏以战功立威名逼迫曹氏禅位一样。只是被谢安拖得病死,最后才功亏一篑。

这位桓温是何许人也,我们来认识一下。

第一,他是枕戈泣血为父复仇的烈男子。

桓温出身名门,祖上是东汉大儒桓荣,高平陵之变中被司马懿处死的大司农桓范是他的高祖辈。到了西晋时,桓家已经没落。永嘉之乱后,衣冠南渡,桓温的父亲桓彝积极结交名士,混到了“江左八达”之列。

因为参与过平定“王敦之乱”,桓彝得到朝廷的器重。后来发生了“苏峻之乱”,桓彝固守城池,被造反的将领杀害,壮烈殉国。桓温听说泾县县令江播也曾参与谋划,于是发誓要为父报仇,当时他才15岁,白天勤练武艺,晚上枕着兵器睡觉,悲愤之下流出的眼泪都带着血丝。

桓温(游戏形象)

18岁时,桓温决定开始复仇行动。可惜仇人江播当时已经去世,家人正在办丧事,江播的三个儿子听说桓温要复仇,都备好武器以防不测。桓温以吊丧为名混入江家,凭一人之力,杀死了江氏三兄弟,为父亲报了仇。

朝廷知道这件事后不但没有处罚桓温,还大加赞扬了他的孝烈,让他继承父亲的爵位,晋明帝司马绍还把女儿南康长公主嫁给了他。

桓温性格豪爽,仪表堂堂,很有英雄气概,名士刘惔说过,“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猥毛磔,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把他比作孙权、司马懿一样的人物。但是桓温的偶像却是和祖逖一起闻鸡起舞的刘琨,他觉得刘琨不仅文武双全,而且相貌也很出众。

桓温一次北伐回来,带回一个老婢女。这个老婢曾是刘琨的家伎。老婢一见桓温,就潸然泪下地说:“您长得真像刘司空(刘琨)。”桓温大喜,赶紧整理下衣冠问哪里像?老婢回答:“眼睛像,就是小了点;脸像,就是薄了点;胡须像,就是红了点;身材像,就是矮了点;声音像,就是女人了点。”

刘琨不仅相貌出众,而且文武双全。永嘉之乱后,刘琨担任并州刺史,独守孤城晋阳(今太原)9年。据说有一天夜里,匈奴军来犯,刘琨登上晋阳城头,吹奏起胡笳来。匈奴大军听到熟悉的音乐后感动不已,怀念起家乡来,于是连夜撤围

第二,他是战功累累的晋朝驸马。

桓温出身士族,又是烈士之后,如今当上了驸马,仕途自然一路畅通。权臣庾冀去世后,他接管荆州。荆州是长江上游的军事重镇,西边是成汉政权,北边是后赵政权。若荆州失守,则敌兵可以效法灭吴之战的路线,沿长江顺流而下直取建康。

但是桓温想要的可不只是固守荆州。当时成汉政权和后赵政权都已衰败,桓温选择了主动出击,在朝廷还没批准的情况下,就擅自发兵灭掉了成汉,朝廷见事已至此也不好追责,只好以升职来奖励桓温,这是桓温一生立下的第一个大功。

桓温北伐

桓温最出名的功绩是他的北伐。

他曾三次北伐,第一次北伐原本非常成功,他一路打进关中,驻军灞上,此时距当年长安失陷已经有38年,关中百姓牵牛担酒沿路迎接,许多老人情难自抑,失声痛哭,哽咽着说:“没想过今天还能再次见到官军!”但是,因为心里的犹豫和粮草供应问题,桓温还是选择了携三千多户关中百姓撤退,结果被前秦军追击,伤亡惨重。

桓温的第二次北伐比较成功,攻下了洛阳,收复大片失地。

桓温的第三次北伐比较失败,被前燕名将慕容垂锤晕了头,不仅损兵折将,而且声望严重受损。不过对他个人来说却捞到了实惠,徐州、兖州刺史从此由他兼任,豫州刺史不久也被他儿子桓熙占据,京口兵被他收入麾下。使他的实力发展到可以废立皇帝的地步,以此来增加自己的威望,为篡位铺路。

桓温三次北伐示意图

第三,他是有心谋反无心统一的权臣。

桓温坚持北伐的目的并不是替司马家收复关中,还都长安。他是想借此提高自己的声望,最后取而代之。前两次北伐使桓温的名望达到极盛,当时他位极人臣,权倾朝野,王谢这样的顶级士族都要派人来给桓温做幕僚,大名鼎鼎的谢安就是其中一例。

桓温的野心就是伴随着权力生长出来的。

《晋书》中对他的野心描述得绘声绘色:有一次,他对僚属说过这样的话:“作此寂寞,将为文景所笑。”“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耶?”文景是指司马昭司马师,桓温觉得自己即便不能流芳百世,也要像司马氏那样夺得皇位,尽管这样会遗臭万年。

桓温想效法当年的司马家族,逐渐达成篡位的目标

还有一次他经过王敦的墓,嘴里不停地说着“可儿(真是能干的人),可儿”,表达了他对造反的权臣王敦的钦佩。《晋书》把他和王敦的传编在了一起,也暗指他和王敦是一类人。

桓温的谋反之心还表现在“加九锡”这件事上。“九锡”原本是古代天子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礼器,代表最高的礼遇。但是后来逐渐变了味儿,成为权臣接受“禅让”的一个关键步骤,我们看下之前被加过九锡的人就明白了,有王莽曹操、司马昭……

桓温掌握大权久矣,他想被加九锡,想要皇帝能够主动禅让,但是他的事被谢安、王彪之等人搅黄了,谢安假称赏赐的锡文写得不好,然后反复修改,最后把桓温拖到病死也没加上九锡。不过他和曹操、司马昭一样,自己没当上皇帝,儿子却成了皇帝。

桓温废立皇帝的举措,开了东晋到南北朝时期的废立之风,这印证了一个规律:权大欺主。

标签: 桓温刘琨谢安司马昭曹操司马懿

更多文章

  • 诸葛亮八阵图:可挡十万精兵,桓温看透后,为何却不敢破阵?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诸葛亮,桓温,八阵图,司马懿,破阵,姜维

    自孙武研究出《孙子兵法》后,中国历代军事家,一直坚持完善战场取胜方针。各种各样的先进战阵也因此一一浮现,让有限的士兵发挥出无限的战斗力。其中比较出名的除了一字长蛇阵到十面埋伏阵的数字阵法之外,还有就是雁行阵、鱼鳞阵、方圆阵以及辽国天门阵、天地绝命阵等等。不过要说世人最熟悉的阵法,还得是诸葛亮的八阵图

  • 我见犹怜,何况老奴!东晋权臣桓温的铁血柔情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桓温,权臣,曹操,王导,刘琨,王敦

    西晋王朝永嘉之乱后两位皇帝先后被俘被杀,最后一位皇帝晋愍帝司马邺在长安投降,标志着西晋王朝的彻底结束。琅琊王司马睿在王导王敦为首的一群大臣的拥护下建都建邺(为避晋愍帝司马邺讳而改称建康),史称东晋。王导王敦兄弟居功至伟,当时称“王与马,共天下”。从此东晋再也离不开权臣的庇护或者权臣的威胁。王敦自恃功

  • 干的都是篡晋的勾当, 为何桓温功亏一篑, 刘裕却一举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许玉说科技标签:刘裕,桓温,桓玄,晋朝,司马氏,慕容垂,宋武帝,南北朝,五胡十六国

    东晋无疑是一个弱势的政权,也是一个盛产阴谋家和野心家的朝代。如王敦、桓温、沈充、桓玄、殷仲文、王弥、张昌、陈敏、王如、苏峻、谯纵、刘裕等等。在这一众野心家中,最具实力和“冠军相”的非桓温和刘裕莫属。二人能力相当,职位相埒,经历相似,野心相同,可是为何一个功亏一篑,一个一举成功?还是先来看看二人的手段

  • 104年的东晋士族林立,为何仍旧有11位君主?桓温:加九锡太难了

    历史解密编辑:情感大辩论标签:桓温,士族,司马睿,王敦,谢安,王导

    西晋王朝统一天下以后,仅仅过了11年,就爆发了著名的八王之乱。司马家的8个王爷,把天下搅和得乱七八糟以后,胡人们便乘势南下,抢占地盘,纷纷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权。这时候有个叫刘渊的匈奴人,他打起了恢复汉朝的旗号,建立了“汉”政权。他的儿子刘聪攻入长安,宰了晋愍帝司马邺,灭了西晋王朝。这么一来持续52年的

  • 一代枭雄桓温:咄咄逼人,为什么不敢灭掉东晋?

    历史解密编辑:熙熙攘攘利来利往标签:桓温,谢安,宣昭皇帝,司马昭,豫州,王敦

    来源:头条号顾道惊城从名义上讲:东晋帝国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正统王朝;可实际上,东晋帝国只是一个地方割据政权,与五胡十六国并无本质区别。东晋帝国的核心地区就是扬、荆、江、徐、豫五个州,如果某位实力派能够真正控制其中一个州,在东晋帝国的朝堂之上,就能当得起“举足轻重”四个字。而桓温在三次北伐之后,竟然把荆

  • 桓温三次北伐失利除个人动机不纯外也有东晋内部反对的因素

    历史解密编辑:阴雨天讲故事标签:桓温,宣昭皇帝,慕容垂,王猛,王敦

    东晋时期的桓温家族出身疑点重重,他的身份也比较复杂。桓温的父亲是桓彝,曾经帮助晋明帝挫败王敦(琅琊王氏)的叛乱,桓温娶了晋明帝的南康长公主,是晋明帝的驸马。桓温祖上是东汉大儒桓荣,三国时期曹魏大司农桓范(曹爽智囊团之一)也是祖先之一,桓范因为忠于曹魏而被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后诛杀灭门,桓温这一支可能是

  • 不能流芳百世,那就遗臭万年,东晋桓温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资深人士说文史标签:桓温,皇帝,王导,司马睿,王敦,曹操,庾亮,东晋,五胡十六国,晋朝

    作为东晋丞相和将领的桓温有一句惊世骇俗的名言:就算不能流芳百世,难道还不能遗臭万年吗?说得出这样的话,注定他要在东晋的历史上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事实也的确是这样。桓温的崛起源自一场动乱。王导去世后,士家大族变得蠢蠢欲动,矛盾也逐渐不可调和,晋明帝司马绍无力制止这些冲突,撒手人寰后,将天下交给了五岁的

  • 桓温第三次北伐,距前燕国都仅百里,却因这6点原因折损40000将士

    历史解密编辑:垄疯堂主标签:桓温,晋军,邺城,北伐,前燕,晋朝,燕国都,慕容垂,五胡十六国

    东晋时期权臣桓温有过三次北伐,最后一次是在太和四年(369年),征讨前燕,桓温率5万余众北上,一度攻占枋头,距离前燕国都邺城大约百里,前燕君主慕容暐大惧,想要北逃,前燕有亡国之危,但此战的最终结局却是,桓温所率晋军被燕秦联军击败,折损4万余人,那么这次桓温北伐是因何失利的呢?桓温北伐的动机,一个是北

  • 桓温三次北伐,其中两次,在拥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却迟滞不前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桓温,大军,王猛,关中,姚襄,北伐,晋朝,五胡十六国

    东晋时期,有一位叫桓温的权臣。其出身算不上多么显赫,但也不是平常之家。其高祖是曹魏时期的大司农桓范,其父桓彝乃“江左八达”之一。西晋灭亡,跟着父亲来到江南后,貌相伟岸的桓温成了东晋明帝司马绍的乘龙快婿,并逐渐成长为朝廷所倚重的、雄镇一方的封疆大吏。桓温曾打着恢复西晋王朝时的大业,收复故土的旗号,三次

  • 一代枭雄桓温:为什么不敢灭掉东晋?

    历史解密编辑:暮烟疏雨时光PLUS标签:桓温,皇帝,曹爽,刘裕,平定,东晋,晋朝,司马懿,史说三国,五胡十六国

    江山美人,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忍住这巨大的诱惑。从曹魏代汉到公元249年,一直托病的司马懿趁着曹爽、曹羲等将领陪同幼帝曹芳外出祭拜祖先之时,悍然发动高平陵事变,将曹魏的军权和政权牢牢掌控在司马家族手中。可是此次兵变中,司马懿不怕托孤重臣曹爽等人,而是对当时的谋士桓范更为忌惮,听说桓范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