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大司马桓温是历史上有名的权臣,他独揽东晋朝政十余年,主导了东晋皇帝的废立,在历史上毁誉参半。从历史学的主流观点看,既承认桓温在抵抗北方少数民族侵略和北伐复国方面的功绩,也因其废除晋废帝,杀害朝中大臣等行为,给予了负面的评价。甚至有很多极端的说法认为,桓温野心极大,早就做好了篡位称帝的准备,他拥立司马昱称帝只是权力过渡。可是从史料上看,这种说法却站不住脚。实际上晋废帝的去留并非由桓温一人决定的,他也从来没有想过篡位称帝,这些都是与主导朝廷政务的会稽王司马昱合谋做作。
废除晋废帝司马奕,拥立会稽王司马昱,是桓温历史评价中最具有争议的地方。很多历史学者将其作为桓温有意篡夺东晋皇位的证据,声称他野心勃勃的欲取司马氏而代之。实际上这种说法是具有很大疑点的,也是对史料生搬硬套的解读。从桓温废除司马奕的过程来看,朝廷的权力架构并不会给他带来篡位称帝的有利条件。而司马昱上台后虽然支持他除去了大量的政敌,却也给桓温称帝带来了更大的阻碍。从当时废帝前后的历史事件来看,可以证明这些事情都是两人合谋所为,其目的是为了稳定东晋大局。
桓温废除司马奕的事情发生在他第三次北伐失败之后,从史料上看已经说明了这是为了稳定朝局而做的操作。桓温第三次北伐目标是前燕,虽然一度取得大胜,却最终由胜转败,死伤三万余人后退回淮北。在这种情况下东晋朝廷出现不稳的现象,朝中对于桓温多次北伐却没有战果充满了反对意见。为了平息反对意见,在朝中树立权威,桓温的参军郗超提出了废立皇帝的建议。这个建议被桓温所采纳,最终导致司马奕被废,朝中主政的司马昱上台,是为简文帝。这个政治事件也直接导致了桓温独霸东晋朝政,大量朝中的反对者被杀害。
如果单纯的以桓温废立皇帝和杀害大臣为依据,从这里证明他想要谋朝篡位,是不太具有说服力的。如果桓温真的想要篡夺皇位,他就不该拥立朝中掌权的司马昱,而是应该找个儿皇帝。如果桓温有篡位的想法,需要找个皇帝做皇位禅让的过渡,那么儿皇帝是最好的选择,这也是自东汉以来的政治传统。司马昱不是儿皇帝,还是朝中掌握大权的王爷。他与桓温一度水火不容,对立的矛盾相冲相当激烈。司马昱绝不甘心成为桓温的傀儡皇帝,而他背后的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也会成为桓温篡位的阻碍。
由此看来,桓温拥立司马昱就是自找麻烦,给自己篡位增加障碍。实际上历史上也是如此,司马昱任用的王坦之、王彪之和谢安都成为了桓温的阻碍。桓温临终前都没有完成加九锡的愿望,就是这些人故意拖着不办的结果。桓温在东晋掌握朝政多年,对东晋的政治格局非常熟悉,难道他就想不到这些么?
因此从篡位的角度看,他拥立司马昱是一步糟糕到极点的臭棋。但从稳定东晋政局的角度出发,这却是一招妙棋。因为司马昱长期主导朝廷政务,是皇室排名第一的王爷,得到了皇室的支持。而他背后的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都是东晋朝廷中的大门阀,具备稳定朝局的能力。
从历史的事实来看,废立晋废帝很明显是桓温与司马昱两位掌权大臣合谋所为,并非是桓温一人决定的。史书记载,桓温兵败退回后,朝中掌权的司马昱主动离开建康前往涂中,与桓温商议朝廷大事。这个细节其实是比较蹊跷的,因为这两人向来不合,是政敌关系。在桓温第一次北伐之前,司马昱任用殷浩压制桓温,两人矛盾极深。对于桓温北伐的态度,司马昱一直是强烈反对的,而且带领东晋朝廷集体对抗桓温。可是在桓温遭遇大败后,司马昱不但没有痛打落水狗,而且主动北上商议国家大事,显然不符合常理。
结合当时在桓温兵败后引发的朝廷不稳的背景,司马昱很可能是因为这些事情找桓温商量。在北伐之前,桓温掌兵权,司马昱掌朝权,双方互相敌视,权力斗争非常激烈。桓温兵败后,朝局不稳,首先威胁到的便是掌握朝政大权的司马昱。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朝政不稳是冲着桓温去的,实际从史书记载来看,很大的可能是冲着司马昱去的。司马昱掌朝权是从晋成帝去世开始的,当时晋成帝任命了顾命大臣为晋穆帝辅佐朝政,排名前列的便是司马昱和何充。何充去世后,司马昱独揽朝政,后来朝权并没有回归晋康帝和晋穆帝。
晋废帝上台后朝权仍旧在司马昱手中,这本身就引发了很多朝廷大臣的不满。由于桓温在荆州等地拥有重兵,对朝廷听封不听调,甚至绕过朝廷独断专行,所以朝廷大臣以司马昱为首对抗桓温。桓温北伐失败后,对东晋政局和朝廷的威胁减弱,于是朝中大臣开始新一轮的争权夺利。
从史书上看,这期间有很多细节值得重视。首先,被桓温打压下去的颍川庾氏重新复起,在朝中掌控很大的权力。颍川庾氏曾经是独霸朝政的门阀大族,在庾亮、庾冰、庾翼时代控制了整个东晋朝廷。前文讲过,庾翼去世后,何充、司马昱和桓温合谋才削除了庾氏的兵权,让庾氏子弟逐渐下野。
其次,有人向司马昱禀告,说武陵王司马晞在府中偷偷打造兵器,这个事情被司马昱和王彪之压下。司马晞是晋元帝司马睿第四子,晋成帝临终时与司马昱、何充、庾冰、诸葛恢担任顾命大臣,在司马氏的皇室中地位极高。晋废帝司马奕多次对司马晞加官进爵,让其担任太宰的职务,并"加羽葆鼓吹,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等殊荣。可以说晋废帝与司马晞密谋是很有可能的,尤其司马晞是皇室中管理军队的王爷,这就给政变提供了便利条件。如果他们有军事政变的密谋,那目标肯定不是远在姑孰的桓温,而是近在建康的司马昱。
根据这些细节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断,武陵王司马晞、颍川庾氏等权贵密谋趁着桓温兵败后势力衰退的窗口期,企图用兵变来迫使司马昱交权,让司马奕亲政。这个操作不仅仅会让司马昱失去朝政大权,也会引发东晋政治动荡。在桓温刚刚兵败与前燕、前秦联军之时,如果东晋再陷入内乱,很可能引发国家崩溃的结局。司马昱在建康不占优势,主动北上向桓温求和,这既是关系到自己的权力,也是影响到国家危亡。在这种政局动荡的背景下,两人做出废掉司马奕的决定是很正常的。为了避免桓温有篡位的机会,司马昱自己上台也是必要的选择。
因此我们看到,司马昱称帝后并没有限制桓温的权力,而是配合桓温除掉了司马晞、庾氏、殷氏等朝中权贵。这些权贵有些可能参与了司马晞、司马奕之间的密谋,也有部分是桓温的政敌。对于这点两人是各取所需,目的是完成对朝廷中反对势力的压制和清除。
从桓温废掉晋废帝整个过程来看,都充满了司马昱及其心腹的影子。比如对于废立皇帝的程序,当时的人都不清楚。而司马昱的心腹王彪之则全程的设计了这个程序,受到当时门阀大族的赞扬。如果没有废立皇帝的心思,谁会关注这种程序?很显然,司马昱和王彪之在此之前就有所准备了。
综上所述,废立皇帝并非桓温一人做出的决定,而是他和司马昱共同谋划的结果。这既是为了保证他们的既得利益,也是为了稳定朝局,让战败后的东晋不至于陷入内乱灭国的危局之中。作为最大受益者者的司马昱因为是东晋皇室并未受到后世的争议,而作为外臣的桓温却因此背上篡位的骂名,实际上是非常不公道的。如果桓温不顾国家安危,完全可以带兵退回荆州去。以他统领的军队力量,不论东晋谁上台也奈何不了他。实际上从整个过程看,桓温根本没有篡位的想法,反而使东晋门阀的庸碌之辈杞人忧天。
史书上有不少关于桓温是否会篡位的讨论,大多数都认为他会,然后认为是谢安、王坦之和王彪之阻止了他。实际上这种说法就是想当然,根本没有切实的证据。桓温带兵进京时,很多人都吓得发抖,认为他会篡位,就连司马昱都有些心虚。但桓温的参军郗超却以身家性命做保,而谢安则表现的非常淡定。反观其他人,如大名鼎鼎的王坦之,吓得连手中手版都拿倒了,可见这些人都是蝇营狗苟之辈。可结果却是桓温掌控着全面的局势,却并没有做出任何篡位的实质性动作,没有杀一个谢家和王家的人。
至于说桓温以为司马昱临死前会让他摄政或加九锡的想法,这只是一个男人最后的虚荣罢了。这个虚荣很可能是司马昱与他密谋废除晋废帝时的承诺,所以桓温坚持要这种虚荣。而司马昱临终前也打算在诏书上完成这个许诺,结果被王彪之等人所阻止。而桓温临终时把兵权交给敦厚的弟弟桓冲,而不是野心勃勃的儿子桓熙,这就很说明他对皇权并没有放不开的执着。因此说谢安、王彪之、王坦之等人阻止了桓温篡位是想当然的说法,实际上是桓温自己本就没有篡位的企图,只是维护自己家族的政治势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