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期的桓温家族出身疑点重重,他的身份也比较复杂。桓温的父亲是桓彝,曾经帮助晋明帝挫败王敦(琅琊王氏)的叛乱,桓温娶了晋明帝的南康长公主,是晋明帝的驸马。桓温祖上是东汉大儒桓荣,三国时期曹魏大司农桓范(曹爽智囊团之一)也是祖先之一,桓范因为忠于曹魏而被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后诛杀灭门,桓温这一支可能是侥幸遗留下来的一支。
由此看来,桓温和西晋皇室的关系真是错综复杂啊!
永和二年(346年),桓温镇守荆州,出精兵一万讨伐蜀地的成汉政权,没等到朝廷的批复就已经动身讨伐了,朝廷大都认为此次讨伐必定失败。永和三年(347年)3月,桓温率领的东晋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拿下了成都,成汉政权灭亡,国主李势投降。
桓温平定了成汉政权,战力太猛,得到的却是朝廷内部的猜忌。本来东晋朝廷打算封桓温为豫章郡公,最后却改封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临贺郡公。此时的桓温可以自己选拔官员为自己服务,权力比较大,为何不封豫章郡公呐?因为豫章郡在北方,不是东晋的领土,朝廷害怕桓温借故恢复故土,出兵北伐,收复河洛地区(豫章郡),修复被毁坏的晋朝皇帝祖陵,这样桓温的军事势力和名望将会达到顶点,威胁晋朝皇室的安危,王敦就是前车之鉴。
桓温的一生共进行了三次北伐,战果几乎都没有保住,几乎都是先胜后败,原因也各不相同。
桓温北伐前秦——第一次北伐(354年2月——6月)
永和五年(349年)后赵石虎薨逝,后赵政权分崩离析,内斗不止;永和六年(350年)冉闵称帝,建立冉魏;永和七年(351年)苻健自称东晋的征西大将军,雍州刺史,到达长安后就自立为帝。
桓温
桓温这一次北伐的主要政治目标是前秦政权,战略目标是拿下长安城。永和十年(354年)2月,桓温率领四万人马进军关中地区,经过一番血战,桓温到达灞上,距离长安城已经非常近了。此时桓温军队的粮草补给出现问题,当地正在收割小麦,桓温军队于是紧急收买粮食,以备长期作战。前秦皇帝苻健知道消息后立马命令手下部队坚壁清野,桓温的军队没有收到多少粮食,只好后撤,撤退时迁走了关中的三千多户百姓。撤退时被前秦的军队追击遭遇了惨重的损失。
此次失败主要原因是后勤补给跟不上,同时迁走了不少百姓,影响了战争的胜负。同时东晋朝廷方面也不支持桓温的此次北伐,害怕他再立新的战功。桓温此次属于单独行动,缺乏必要的战略支持,不得不退兵。
桓温讨伐姚襄——第二次北伐(356年7月)
永和十二年(356年),羌族首领姚襄占据许昌,围攻洛阳。桓温请求东晋朝廷北伐,东晋朝廷开始不同意,一个月后又同意桓温进行北伐。永和十二年(356年)8月,桓温的军队抵达伊水,现在洛阳城城南,双方军队在此展开决战,桓温身先士卒,军队接阵前进,打败了姚襄的军队,占领洛阳。
东晋形势图
桓温占领洛阳后,修缮晋朝皇室陵寝,并进行拜谒,上书晋穆帝还都洛阳,但是几乎所有朝廷重臣都反对迁都。桓温只得率军班师,并迁走了3000多家归顺的百姓,不久桓温此次北伐的成果就被前燕慕容氏的军队占领,洛阳也在其中。
桓温此次打下了洛阳等大片领土,威望很高,晋穆帝担心真正迁都的话,他个人可能被桓温操控;此外,朝中大臣的主要利益在南方,一旦迁都利益大损,他们也不愿意迁都,最终晋穆帝和大臣形成合力,抵制桓温迁都的提议;再者,桓温的主要基地在荆州,他也不想丢掉现有的肥肉,与北方少数民族硬碰硬会让他势力大损,很可能就被东晋的其他人收拾了。
桓温北伐前燕——第三次北伐(369年)
太和四年(369年),桓温通过手段取得京口北府军的军权,执掌了徐州、兖州二州,军事实力大涨,他这次北伐有其自己的政治抱负,一旦攻灭前燕,个人威望将会达到顶点,他就会顺势取代晋朝皇帝,自立为帝。
桓温的这次北伐开局相当顺利,前燕节节败退,也许是因为年老的原因,桓温固执不听从其他人的劝谏,急于攻下前燕的都城。危机时刻,前秦的苻坚愿意援助前燕,并且出兵,前燕的名将慕容垂也崭露头角,抵御住了桓温军队的进攻。
太和四年(369年)9月,桓温处境不利,军队前进不得,苻坚的援军也要赶来,自己的粮草供应也出现了大问题。随即烧掉战船,丢弃物资,全军撤退,被慕容垂的军队追击损失了3万余人,大败而归。
此次北伐,桓温碰上了后起之秀的三个著名人物,第一个是慕容垂,他是鲜卑人,后燕的开国皇帝;第二、第三个人更加名声赫赫,他们是前秦苻坚和王猛。尤其是王猛,在桓温第二次北伐时王猛曾经跑到桓温驻扎地与桓温畅谈,桓温给他高官厚禄。王猛为此事回去问自己的老师,这位神秘的老师说:“卿与桓温岂并世哉!在此自可富贵,何为远乎!”
后王猛成为前秦苻坚的宰相,帮助苻坚统一了北方。此次苻坚出兵帮助前燕就是王猛的计策,目的是帮助弱者前燕打败桓温,然后在趁乱攻取前燕,一石两鸟。此计果然奏效,打败了桓温,名将慕容垂因被皇室妒忌投奔了前秦,太和五年(370年),前秦顺势把内乱的前燕灭掉。
桓温的这三次北伐都不是以占据北方领土为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更大的权利,桓温因开府仪同三司,自己选拔官员,军队也独立效忠于他,实际上桓温在东晋时期已经处于半独立状态。皇帝的命令可以不听,甚至能左右东晋朝廷的政治走向,假如第三次北伐以完胜回归,桓温就会自立为帝了。
桓温有自己的政治谋划,北方大片国土因为战争地广人稀,产出很少,地以人为本,没有大量民众土地也开发不了,这些土地几乎等于无用,譬如:桓温第一次和第二次北伐都迁走了大批北方的民众。
桓温北伐大都出于政治目的,政治目的一旦达成(或者未达成),这些北伐取得的成果也就无关紧要了,若果桓温称帝了,那就时另外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