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两晋历史就离不开前秦,它与东晋发生的淝水之战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也成为很多历史爱好者研究的对象。然而在前秦这个氐族人建立的国家中,有个汉人却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历史的影响力不在皇帝苻坚之下,这就是被誉为"功盖诸葛第一人"的丞相王猛。王猛在历史上的评价很高,在唐宋两朝的武成王庙名将榜上都留下名字,可谓是两晋时期北方第一流人人杰。他的治理使得国家强盛,为苻坚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被评价为"关陇清晏,百姓丰乐"。很少有人知道,他最先选择投靠的却不是前秦,而是东晋。
王猛是两晋名臣中少有的寒门出生者,他出生在青州北海郡,由于战乱从小就跟着家人颠沛流离。后来他流落到河北魏郡以卖畚箕为业,并拜访当地的隐士虚心求学。学成后王猛游走四方求官,但因寒门出生而被人看不起,最后只能隐居于西岳华山。后来桓温北伐前秦,率领军队进入关中,一路上势如破竹直达长安城下。当时桓温在灞上驻军,把前秦皇帝苻建压制在长安城中不敢冒头,关中百姓纷纷出来迎接东晋军队。王猛听说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身穿抹布短衣主动前往桓温大营拜见见。
桓温和王猛的相见非常传奇,王猛的学识受到了桓温高度的赞扬。王猛在桓温面前纵论天下大势,言语滔滔不绝,被桓温认为是天下奇才,给予了很高的待遇。后来桓温在关中作战不利,在苻建坚壁清野的策略下败北,被迫率领东晋军队撤离关中。临走前他赐给王猛华车良马,又授予高级官职都护,请王猛一起南下东晋为官。然而王猛却拒绝了桓温的邀请,终止了投靠东晋的打算,回到华山继续隐居。后来在前秦尚书吕婆楼的介绍下,王猛投靠了苻坚,帮助苻坚夺取前秦皇位,开创了前秦一统北方的鼎盛时代。
相对于占据江南半壁江山的东晋而言,当时刚立国的前秦在各方面都是颇有不如的。不论是在经济水平,还是在军事实力上,刚刚结束战乱的前秦都不是东晋的对手。所以对于王猛而言,要发挥自己一生所学,首选的肯定是东晋。而他主动前往东晋大司马桓温军营投靠的行为,也证明了他当时已经有此打算。可是他在与桓温一番长谈,又得到桓温的高度赞扬时,却放弃了投靠东晋的计划,这就让很多人无法理解了。所谓良情择木而栖,难道在人生选择时不应该选最强的一方么?王猛放弃东晋的高官厚禄,返回华山隐居是怎么考虑的呢?
通过对当时的史料分析来看,王猛做出这样的决定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对当时天下大势分析后的选择。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前文已经讲过,东晋内部门阀士族的权力争夺和不思进取,让王猛对东晋的前途不具有信心。西晋永嘉之乱后,大量北方门阀士族南下,与南方门阀士族合作拥立了琅琊王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朝廷。但对于东晋的国家大权,却使得南北门阀之间充满了矛盾冲突,也产生了利益争斗。而北方门阀内部,为了争夺东晋朝廷控制权也引发各种内乱,使得国家政局非常不稳。
由于东晋内部的政治斗争,使得在北伐问题上矛盾重重,各种拖后腿的事情频繁出现。桓温在灞上对前秦军队占据绝对优势时,王猛却对桓温的逗留不前表示疑惑。历史上有的认为桓温过于慎重,也有的认为桓温无意攻占长安,出兵北伐是为了争夺东晋朝廷大权。实际上这都是主观臆测,桓温不是无意攻占长安,而是无力攻占长安。因为桓温第一次北伐时越过东晋朝廷进行的,军队只有四万人,后勤全靠荆州提供,抵达长安时出了很大问题。面对长安坚城和前秦的数万大军,桓温在军力上没有优势,而后勤却非常吃紧。
从历史数据来看,攻占长安这样的坚城都是长期的斗争,军队要数倍于敌方,后勤补给更是要充足。然而桓温不具备这些条件,后勤方面更是被东晋朝廷掣肘,出各种扯后腿的事情。这使得桓温不得不与坚壁清野的前秦军队争夺夏粮,最终后勤不支下战败撤离。
王猛在桓温大营中了解到这样的情况,自然对东晋的内部矛盾有了充分的认识。王猛有着匡扶天下的志气,也常常以诸葛亮为榜样。但面对东晋内部门阀斗争的政治生态,他实际上是无力改变这种环境的。他随桓温南下,虽然也能成为东晋高官,享尽荣华富贵,却无法实现匡扶天下的大志。
就王猛求官的个人志向和需求而言,他是要做那种宰执天下的朝廷重臣,但是他在东晋根本没有这个机会。东晋是典型的门阀政治,所有朝廷的关键职位都被门阀子弟占据。王猛个人是寒门出身,虽然受到桓温的看重,但却没有充足的家族底蕴做后台,反而容易受到门阀子弟的歧视和打压。因此他到了东晋只能成为桓温的参谋,或者是桓氏家族的重要人物,但绝不可能成为东晋朝廷的宰执大臣。这样的前途不是王猛所需要的,也无法让他实现匡扶天下的大志。因此对于王猛来讲,东晋虽然强盛,但内部的政治环境并不适合他。
从王猛后来在前秦的执政风格看,他也是那种做事果断强硬的人,是从各种杀伐决断中掌控朝廷大权的。而这些手段在前秦也引发了很大的争议,甚至导致部分氐族权贵的抵制和地方豪门的叛乱。正是因为苻坚给予了王猛的充分信任,让他能够以狠辣的手段处置权贵和豪门,所以才让前秦打破门阀政治的藩篱,迎来了乱世中的小康之治。可是这些手段在东晋是行不通,因为东晋的门阀士族比前秦的权贵豪门强大太多,他们之间有着各种盘根错节的利益关联。即便以桓温的强大也无法撼动这个门阀集团,王猛作为外人就更难办了。
前秦说到底还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氐族在中原根基薄弱,所以在统治上也要依托中原的豪门望族。然而经过五胡乱华的洗礼后,北方的各大门阀的势力得到了极大的削弱。他要么在战乱中被消灭,要么躲避战乱迁移到东晋,留下的一部分势力也极度萎缩,根本无法掌控朝廷大权。氐族依托这些豪门权贵建立国家,自然会进行新一轮的打压,以防止这些家族篡夺朝廷的权力。所以对于前秦而言,地方的各种权贵豪门并不强大,在氐族军队面前也没有太大的反抗力量。王猛以朝廷命令管理地方,凭借氐族军队来压制北方权贵豪门。
可是这些手段在南方都不顶用,因为东晋的朝廷本身就是门阀士族组成,他们掌控了国家的所有资源。宰执大臣本质上只是门阀士族推举出来的管理者,而非管理门阀士族的上位者。因此王导、王敦,还是庾亮、陶侃,或者是司马昱、桓温,这样的军政组合背后都是有门阀士族支撑的。他们上位肯定要符合身后门阀士族的利益,不可能为了国家为漠视门阀士族。王猛杀伐果断的作风本身就是侵犯门阀集团内部潜规则的,自然得不到门阀士族的支持。而东晋的皇帝又是门阀士族集团的傀儡,更不可能支持王猛,所以王猛的治国理念也无从发挥。
王猛拒绝随同桓温南下还有个原因,便是王猛和桓温是一类人。两人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意志坚定,做事果断果决。可是这样的人放在一起,必然会出现各种矛盾冲突。在固执己见的时候,这种矛盾冲突会无限的放大。这就像力排众议和刚愎自用,只是同一件事情的两面而已。王猛回山请示老师后,他的老师就认为两人不可共事,而王猛也接受的这个意见,放弃了南下投靠东晋的打算。然后他以天下大势的分析,将目标锁定在前秦。先在前秦尚书吕婆楼门下当舍人,然后经吕婆楼推荐认识了苻坚,这才有机会成为一代名臣。
有的人认为王猛拒绝同桓温南下,是因为看穿了桓温意图篡夺皇位的野心,所以他不屑与乱臣贼子为伍。实际上这是迂腐的道学家的胡说八道,王猛根本不可能有这种迂腐的主张。别说桓温根本没有篡位的打算,即便他有,王猛反而是最强烈的支持者。从王猛的人生来看,他给苻坚的第一个功劳就是策划了弑杀前秦皇帝苻生的事件。而苻坚正是靠着弑杀苻生掌控前秦政权,最终登上皇帝宝座的。如果王猛随桓温南下,说不定他还真能劝说桓温弑君称帝,让东晋换一副模样。但这种做法风险极高,以桓温持重的风格,采纳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