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旧事文摘:为什么会有“周瑜不死,便是桓温”的说法?

旧事文摘:为什么会有“周瑜不死,便是桓温”的说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素子花开临窗景 访问量:1805 更新时间:2023/12/24 12:56:12

为什么会有“周瑜不死,便是桓温”的说法?这种说法怎么来的,是说周瑜如果不死,其权力不断膨大,成为一个拥有自主权的军阀,甚至自己取代孙权吗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呢?

这句话唯一说得通的地方就是“功高震主,必有不臣之心。”赤壁之战时,江东一片主降之声,没有周瑜力挽狂澜,东吴政权真有可能不保;桓温平定巴蜀,多次北伐,曾打入长安,都是江南左右时局的人物,故有此说。但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因为周瑜不死,也成不桓温。

先看一下,桓温为什么有不臣之心?因为东晋完全是门阀士族政治,下层的晋升通道几乎完全关闭,世族门阀完全垄断中央政权。九品中正制成为门阀贵族仕进、升迁和垄断政治的工具,进一步确立了"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的政治准则,导致了"贵仕素资,皆由门庆,平流进取,坐至公卿"的现象。高门士族世代担任高官美职,寒门地主则无进升之阶。当时,只有桓温却能够招纳士人、任贤使能,所以成为整个士族集团的敌人,桓温虽有不臣之心,但也是长期受士族压制,无法全力施为的逆反作用。

而周瑜是孙策的连襟,孙权的老大哥。更重要的是周瑜有严重的名士情节,白衣儒将,非常重视自己的形象。所谓“赤壁遗英烈,青年有俊声。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这种人爱惜自己羽毛甚至重过生命,不会当篡逆之人。

同时,三国时期的大环境与东晋不同,周瑜没有成为桓温的外部条件。

桓温之时,不但蜀中的成汉政权暗弱,而且前秦、燕等政权都是少数民族主政,经济、文化落后于江南,所以桓温才能西平巴蜀,多次北伐,对外能镇住强敌,才能内行废立,绑架皇权。而周瑜之时,北方曹操集团经济、文化、军事皆超过江南,周瑜完全没有可能战胜曹操,平定中原;刘备集团虽然整体实力弱于东吴,但将士用命,又占据了长江的上游,周瑜也没有办法解决.外面大敌压境,周瑜也没有恒温废立皇权,控制皇帝的能力,所以周瑜无论如何也成不了桓温。

旧事西城:北京白云观

更多文章

  • 胡咧两晋(三二)桓温北伐时王猛主动投靠,后来他为何没南下东晋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王猛,桓温,宣昭皇帝,关中,门阀

    谈到两晋历史就离不开前秦,它与东晋发生的淝水之战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也成为很多历史爱好者研究的对象。然而在前秦这个氐族人建立的国家中,有个汉人却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历史的影响力不在皇帝苻坚之下,这就是被誉为"功盖诸葛第一人"的丞相王猛。王猛在历史上的评价很高,在唐宋两朝的武成王庙名将

  • 十六国春秋:东晋桓温,三次北伐中原,失利真是因为朝廷拖后腿?

    历史解密编辑:倚剑御宸标签:桓温,王敦,刘裕,平定,谢安,刺史,十六国春秋,晋朝,五胡十六国

    历史上的桓温,在发动第三次北伐时,已经是权倾东晋朝野:他弟弟桓豁,假节监荆州、扬州之义城及雍州之京兆诸军事,并接替桓温领南蛮校尉及荆州刺史。他弟弟桓冲,监江州、荆州之江夏和随郡、豫州之汝南西阳新蔡颍川三州六郡诸军事、南中郎将、江州刺史、假节。他弟弟桓秘,受任梁益二州征讨军事、假节,带兵协讨司马勋。功

  • 桓温废立东晋皇帝,手中握有重兵,为何却没有篡位?

    历史解密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桓温,谢安,北伐,东晋,晋朝,宣昭皇帝,五胡十六国

    371年十一月,东晋权臣桓温领兵入朝,诬陷皇帝司马奕患有生理疾病,所生的三个皇子都是假冒的。在桓温的胁迫下,褚太后被迫下旨废掉司马奕,降封东海王。此时东晋朝廷完全掌握在桓温的手中,但他却没有篡夺皇位,而是率领百官,迎接会稽王司马昱入宫为帝。桓温一直到死都没有篡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一、雄心勃勃桓温出

  • 东晋北伐前燕,不仅大败而归,反而让桓温钻了空子

    历史解密编辑:调侃历史标签:桓温,豫州,太守,谢安,刺史

    桓温在永和十年第一次伐秦,时隔一年之后,于永和十二年第二次伐姚襄,收复了洛阳,但是,主力部队均又退回了荆州,不过,这也怨不得桓温,中原千里丘墟,根本难以解决大军的粮食问题。到了升平年间,面对前燕咄咄逼人的攻势,桓温没有再主动北伐,在此期间他的眼睛更多地投向了东晋朝廷内部,他在觊觎豫州、徐州的地盘和军

  • 魏晋风云之东晋权斗(四):桓温与殷浩背后的「藏镜人」司马昱,如何从斗争走到合作?

    历史解密编辑:说书人柳白标签:殷浩,桓温,谢安,曹操,魏晋,晋朝,司马昱,诸葛亮,晋简文帝,五胡十六国

    公元353年,东晋权臣殷浩所发起的北伐,经过了一年的努力,在后赵本身的分崩离析下,取得了重大的战果,推进洛阳。然而,降将姚襄的反叛,让殷浩遭受了重大损失。屡战屡败,器械尽失。东晋朝廷再次响起了阵前换将的声音,要换上的,便是早先发起北伐之议的桓温。桓温领命后,随即提议废殷浩为庶人,自掌内外大权。无后顾

  • 三国志11冉闵抗胡:东晋司马氏人才凋敝,一个桓温都能捏死他们

    历史解密编辑:奕道君心本尊标签:桓温,冉闵抗,三国志11,司马氏,司马绍,司马懿

    有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即便这样的历史周期运转得稍微慢了一些,哪怕需要100年的时间也依旧会走到这个节骨眼。玩过原版三国志11游戏的老玩家们都知道,司马家族在后期是多么无敌的存在,以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为代表的司马氏几乎完全攥住了整个华夏的命脉,并在最后顺理成章地让司马炎开创了晋朝。遗憾从

  • 干的都是篡晋的勾当,为何桓温功亏一篑,刘裕却一举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镜鉴青年标签:刘裕,桓温,桓玄,司马氏,慕容垂,宋武帝,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国防政策

    东晋无疑是一个弱势的政权,也是一个盛产阴谋家和野心家的朝代。如王敦、桓温、沈充、桓玄、殷仲文、王弥、张昌、陈敏、王如、苏峻、谯纵、刘裕等等。在这一众野心家中,最具实力和“冠军相”的非桓温和刘裕莫属。二人能力相当,职位相埒,经历相似,野心相同,可是为何一个功亏一篑,一个一举成功?还是先来看看二人的手段

  • 桓温为何称帝失败?神州陆沉、遗臭万年出自他的什么典故?

    历史解密编辑:城市文化观察标签:桓温,刘琨,王衍,王敦,谢安,刘渊

    桓温是谁? 桓温(312年-373年),谯国⻰亢(今安徽怀远县⻰亢镇)⼈。东晋重要将领及权⾂、军事家,谯国桓⽒代表⼈物。官⾄⼤司⻢、录尚书事。 因领兵消灭成汉⽽声名⼤盛,⼜曾三次领导北伐,掌握朝政并曾操纵废⽴,更有意夺取帝位,但终因最后⼀次北伐⼤败⽽令声望受损,受制于朝中王⽒和谢⽒势⼒⽽未能如愿。

  • 61岁桓温北伐兵败后随即病亡,谢安:他若活着,新帝不敢继承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谢安,桓温,王敦,慕容垂,褚裒,司马氏,殷浩,新帝,五胡十六国,晋朝

    桓彝,晋明帝司马绍的座上宾,平定王敦叛乱时,桓彝献计良多,受到司马绍的赏识,苏峻叛乱,桓彝拒守城池,因泾县县令江播巧施奸计,桓彝被苏峻手下大将韩晃所杀。桓彝死后,年仅十八岁的桓温替父报仇,在江播病死后三刀结果了江播的三个儿子,因此博得了一个忠孝的美名。声名远播的桓温既是忠良之后,长得又非常俊美,因而

  • 魏晋风云之东晋权斗(三):一边内斗一边对外争战的「桓温 vs. 殷浩」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说书人柳白标签:殷浩,桓温,王敦,陶侃,李严,苻健,魏晋,东晋,晋朝,诸葛亮,五胡十六国

    桓温,谯郡桓氏人,其父有「人伦识鉴」之能,在东晋下江左之际,桓父本无甚突出,但所往来友人,却纷纷在王敦之乱后,成为东晋的中流砥柱。正应鸡犬升天的桓父,不幸为反贼所害,桓温,也就趁势而起,藉由外戚庾氏的力量,桓温成为了驸马爷,加官晋爵,独霸一方,好不得意。就在这时,西蜀李朝式微,桓温不顾朝廷反对,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