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胡咧两晋(十三)司马邺被拥立为帝,为何西逃长安,而非南逃江东

胡咧两晋(十三)司马邺被拥立为帝,为何西逃长安,而非南逃江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榜秀才 访问量:1197 更新时间:2023/12/27 4:35:41

永嘉之乱中前赵大将刘聪率领大军攻破洛阳城,包括晋怀帝司马炽在内的王公大臣被一网打尽,各大门阀世家和勋贵皇族纷纷出逃。从史书的记载来看,他们绝大多数人出逃的方向是南方,于是形成了大量北方人南逃江东的态势,使得西晋在中原和北方的统治名存实亡。后来这些门阀和贵族在江东拥立琅琊王司马睿为帝,留下了东晋偏安的半壁江山。然而在司马炽被俘虏后,继任者司马邺却没有跟着南逃江东,而是被一众王公大臣带着西逃长安,并在长安继承了皇位,成为了西晋最后一位皇帝,晋愍帝。

从史料记载的当时情况看,西逃长安明显不是合适的选择。首先,长安在北方,距离盘踞在山西南部和河南的前赵政权不远,随时可能面临匈奴大军的攻击。其次,长安、雍州乃至整个关中地区在八王之乱中被打得残破不堪,不但军队大幅度损耗,天灾人祸也使得民生极为困难,根本无力养活残余的西晋朝廷。

第三,西晋朝廷和北方重要的门阀家族都南逃,留在北方的势力非常弱小。这些势力根本无力抵抗匈奴大军,要保住长安的晋愍帝非常困难。实际上历史的发展也印证了上述三点,长安城在抵抗三年后被攻破,晋愍帝司马邺也成为继晋怀帝司马炽之后第二位被俘的西晋皇帝,于是西晋彻底灭亡。

实际上当时西晋面临的乱世是明眼人都看得明白的,绝大多数门阀世家和勋贵皇族南逃就是最为典型的表现。八王之乱早已让北方的国力消耗殆尽,不论怎么折腾都是苟延残喘,根本无力阻止西晋灭国的命运。不论是刘琨在山西北部的坚持,还是祖逖自己招募军队北上救援,都只是杯水车薪而已。他们尽到了对国家的忠诚,却只能短暂的延续国祚,而无法改变其灭亡的命运。而北方少数民族乘机崛起,建立各个胡人政权,已经成为北方的大趋势。此时西晋朝廷再在北方重建已经是不可能,南迁到江东蓄积力量复国,才是正确的选择。

可部分西晋朝廷的大臣没有如此考虑,而是带着司马邺西逃长安,在长安拥立其称帝,重建了西晋的首都,最后也只苟延残喘了三年而已。是这些大臣都看不清当时的形势吗?或者他们都忠于西晋,认为长安这样的古都才是复兴国家的希望?实际上这些大臣都是王公贵族和门阀子弟,都是有着很丰厚的政治经验的,他们也都不是看不清形势之辈。他们明知长安在匈奴大军的铁蹄之下,仍旧带着晋愍帝司马邺西逃长安,并不是为了复兴国家,而是有着各自不同的图谋。这既是一种政治投机,也是为了在乱世中实现自己的野心。

从司马邺在长安登基,到长安城破被俘为止,这三年中西晋朝廷的表现来看,可以充分的说明了这个小朝廷的政治图谋。从司马邺逃出洛阳一开始,他就被门阀贵族控制在手中,实际上只能是一个傀儡皇帝。不论是他的舅舅颍川荀氏的荀藩、荀组兄弟,还是豫州刺史阎鼎,或者是后来拥立他称帝的南阳王司马保、雍州刺史麴允、京兆太守索綝等人,都把司马邺当做了手中的筹码,借此号令天下,这是典型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单从这一点来看,这些人就没有复兴和重建西晋的想法,而是借司马邺谋求各自的私利。

司马邺是吴王司马晏的儿子,又嗣爵秦王司马柬,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孙子,在逃出洛阳的皇室子弟中最有继承权的。与他相比,江东的琅琊王司马睿只是疏散的宗室,政治地位上差了一大截。这些人拥立司马邺,可以在政治上达到号令天下目的,避免晋朝皇室的大权被司马睿及其支持他的门阀世家所掌控。

由于吴王的势力在江东的地盘上,所以这些人不能带着司马邺南逃,而只能选择长安。如果让司马邺回到江东,必然受到江东门阀和南逃北方门阀的支持。这样一来,他们想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就不可能了。而司马邺在长安举目无亲,又没有私人势力,必然成为这些人手中的傀儡。

实际上在刘聪的大军围攻长安期间,这个长安的小朝廷内部也是争斗不息。这些表面上看起来拥立司马邺的忠臣良将,暗地里都打着各自的小算盘,通过各种政治斗争的手段来扩大自己的权势。当刘聪的大军进攻猛烈时,他们才会团结起来抵抗匈奴人。一旦战局放缓,这些人就会停下步伐进行观望,甚至暗中与匈奴的军队勾结,谋求出卖司马衷换取政治利益。不论是索綝和司马保之间争夺对司马邺的控制权,还是司马保的军队在长安城外观望,或者是索綝派儿子暗中与刘曜提出献城的建议,都是为了各自的私人利益。

因此在这些人眼里,司马邺就是实现自己野心的筹码,随时都可以用来出卖,并换取各自的家族利益。从当时的北方形势看,这些人谋求的利益不外乎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朝廷的名义吸引被打碎了的西晋北方的地方政权,聚集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百姓,逐渐壮大自己的势力。另一方面是谋求割据自立,形成与匈奴等外族政权对峙的藩镇,成为一方的土皇帝。如果能以皇帝的名义得到江东更多的支持,那这些门阀贵族就能在北方站稳脚跟,甚至建立自己的封国。如此一来,复制曹操一统北方的成功之路就成为了可能。

实际上不仅仅逃到关中长安的门阀世家和王公贵族打着这个主意,就连五胡十六国的皇帝们也是这样想的。前赵的刘渊之所以要打着刘备刘禅的旗帜,其目的也是为了招揽北方的门阀。这不仅仅是为了战争资源,也是为了扩大匈奴人在北方的势力范围。有匈奴的先例在前,其他的少数民族如鲜卑、羯、氐、乌桓都有着这样的打算。于是后来在北方先后出现十六国胡人国家,他们并互相征伐,打得整个北方大地支离破碎,其目的便是要走这条路。而最后完成这一目标的,是由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

因此,这些把司马邺带到长安,并将其拥立为帝的王公大臣并非出于忠于国家的选择,而是进行政治投机,为了达到趁乱世实现野心的目的。他们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方门阀势力的支持,都有自己的军队和人脉网络。他们的所有行为都是门阀世家的意志体现,一切为了门阀世家的野心和利益服务。

从本质上看,这就是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给国家带来的严重隐患之一。当国泰民安之时,朝廷实力强大,各大门阀无法挑战朝廷的权威,自然必须遵守制度的规则。进入乱世,这些门阀的势力便足以趁机架空朝廷,扶持傀儡皇帝,成为乱世中角逐皇位的一方强权。

正是因为看透了这些人的本质,所以他们以司马邺名义发往全国的诏令形同虚设。既没有得到多少资源,也没有招来太多的援军,只能困守在关中长安,一步步的走向灭亡。实际上远在江东的司马睿也早已等着这个小朝廷的覆灭,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有机会登上晋朝的皇位,支持他的琅琊王氏才能掌控国家的大权。因此可以说司马邺在长安的结局完全是门阀斗争所导致的,也是门阀世家瓜分国家利益而产生的悲剧。司马邺只是无法主导局势的傀儡皇帝,他只能成为各方争夺的筹码,最终的结局也是乱世的牺牲品。

标签: 司马邺司马睿晋愍帝长安匈奴

更多文章

  • 司马懿的玄孙司马邺为什么结局会那么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司马懿,司马邺,晋愍帝,晋怀帝,丞相

    首先,根据《晋书》等史料的记载,司马邺最初出继伯父秦献王司马柬为嗣,袭封秦王。永嘉二年(308年),司马邺被西晋朝廷封为散骑常侍、抚军将军。值得注意的是,早在三国时期,司马懿就被曹魏封为抚军将军。现在,对于司马懿的玄孙——司马邺,也担任了这一官职。永嘉五年(311年),前赵大军攻陷洛阳,俘获了晋怀

  • 西晋人物:十四岁登基,十八岁斩首,晋愍帝司马邺的悲催帝王生涯

    历史解密编辑:走走道就疯了标签:太守,刘聪,丞相,刘曜,司马邺,晋愍帝,司马睿,西晋人物

    衣赐履按:这一回,我们讲西晋末帝司马邺。公元311年,六月,汉赵帝国大军攻破洛阳,生擒晋怀帝司马炽,送往首都平阳(山西省临汾市)。八月,汉赵大军围攻长安,镇守长安的南阳王司马模献城投降。汉帝刘聪擢升始安王刘曜为车骑大将军,雍州牧,改封为中山王,镇守长安。晋朝冯翊(陕西省大荔县)太守索綝(读如嗔)与安

  • 晋怀帝司马炽:一个自闭但上进的宅男,一个大难临头的背锅侠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晋怀帝,司马炽,司马炎,司马衷,晋惠帝,分封

    司马炽一生之中最大的疑惑,就是为什么父亲司马炎要把皇位传给那个看起来并不聪明的哥哥司马衷。就凭他是嫡子?就凭他早出生几年?司马炽很不服,但也很无可奈何。没有人能左右皇帝的决定。封建帝制时代,皇帝说的话,做的决定,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旦实施,就绝无再更改的可能。司马衷的的确确是个幸运儿。他也许有一万个不

  • 晋怀帝司马炽:西晋非著名“窝囊皇帝”,为求生机不惜当众学狗叫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皇帝,刘聪,晋怀帝,司马炽,司马炎,司马衷

    他是西晋王朝开国皇帝的儿子;他是西晋王朝中最窝囊的天子。在被对手俘虏以后为求生机,不惜被当众嘲弄,甚至在众人前学狗叫。一代帝王如此窘况,实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就是西汉王朝的第3位皇帝司马炽。众所周知,司马懿一生子嗣众多,前后生了25个儿子,而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司马炽是这些儿子当中最小的一个。按照

  • 西晋人物 晋怀帝司马炽沦为宫廷宴会服务生

    历史解密编辑:彩虹里的牛奶标签:石勒,刘聪,太守,西晋,晋怀帝,司马炽,司马睿

    衣赐履按:上一回,我们讲到,晋朝太傅司马越病故,汉赵帝国镇东大将军石勒,搞了两个波次的屠杀,干掉了几十个司马家的王爷和几十位晋朝高官,歼灭晋军十余万。身在洛阳的晋怀帝司马炽,又喜又悲,喜的是,压在头上的司马越终于死了;悲的是,大晋朝的干部队伍和精锐士卒,被屠戮一空。没办法,日子还得过,朝廷班子还得建

  • 贵公子卫玠,貌美无双,27岁时却被“粉丝”给活活“看”死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嵇康,潘安,王导,晋书,世说新语,司马光,卫玠

    魏晋时期,那时的美男子属中国历朝历代之最,而卫玠就是当中那颗最闪耀的明珠。卫玠兼具才华和美貌:论及美貌,“珠玉在侧”和“冰清玉润”的两个典故讲的就是他。论及才华,他的谈吐曾令人倾倒,被评为“东晋第一名士”。然而这样的一个集才华美貌于一身的男子,最后的结局却是“看杀卫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璀璨的

  • 中国古代第一美男卫玠有多美?一生痴情如玉人,却被媛女看丢了魂

    历史解密编辑:志英好心情标签:兰陵王,潘安,姿容,玉人,高富帅,美男

    “京城媛女无端痴,看杀玉人浑不知”。媛女,特指美女,主要是针对外貌而言,层次上要低于名媛,对气质、才情、出身没有太多要求。卫玠,美如玉人,与潘安、兰陵王、宋玉,并称“中国四大美男子”。“四大美男子”名次没有高下之分,个个都是才貌双全之辈,他们有一个共性——都是分外痴情之人,全部零绯闻。但是一生痴情的

  • 卫玠不仅仅只是古代四大美男之一,还是玄学家,名士,天下景仰。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曹植,王敦,王导,曹丕,庄子,何晏

    中国古代四大美男子分别是:潘安,宋玉,卫玠,兰陵王。四大美男要不是就是才华横溢,要不就是文武双全,总之不仅长的帅,还有本事。有句话说:才比宋玉,貌似潘安,来形容宋玉的才华和潘安的美貌。宋玉是先秦楚国顷襄王时期著名的词赋家,文采和口才都了得,很得楚王的喜欢。“登徒浪子”这个成语就是出自宋玉的手笔。潘安

  • 看杀卫玠: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卫玠,竟因为长得太帅而被看死?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西施,杨玉环,晋书,王昭君,貂蝉,名士,卫玠

    说到我国古代的“四大美女”大家可谓是老少皆知耳熟能详,有“沉鱼”之称的浣纱女西施;出塞落雁的王昭君;以及拜月的“美女间谍”貂蝉和美得花都害羞的杨贵妃。“四大美女”扬名在外而“四大美男子”却远远没那么为大众所悉知,往往和他们一起出现的反而是他们的种种误传,就比如说“看杀卫玠”。如果东晋有标题党那么关于

  • 古代美男卫玠出行,众人争相观看,最后受惊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王敦,太子,名士,大将军,为官

    有这么一位古人,他的美貌胜过潘安,就连神仙都自叹不如。他一出行,马路上必定水泄不通,都是慕名而来,围观他美貌的众人。他自己也因人围观,而活生生的吓死,这便是成语“看杀卫玠”的由来。卫玠[jiè]出生于世家大族,他的祖父、父亲都是西晋的肱股之臣,就连他自己也官至太子洗马(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