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见:李世民对魏征的不满最后爆发-《大唐上阳》087
第二十二章 妾身火热
若未被幸过,怨恨还没有靶标,还不会那么强烈。若肉体未被开发过,怨恨还没有联想,至多做些茅草地的欢情梦,自我制作一些缥缈无际的期待。
现在的武媚娘,早已不是当初的纯情小女儿,她被一个中年人,被一个阅人无数御女无数的老皇帝老拖拉机手深耕了好几遍,她怎么还能回到过去的状态?
087
起初,唐朝军队平定高昌之后,魏徵、褚遂良等大臣都劝李世民,复立当地自治郡国,仍以高昌人治高昌,李世民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在当地设立了安西都护府,西州、庭州等,现在,问题出现了。
褚遂良疏奏道:“自古圣王治理天下,皆是华夏优先,而后才能是四方边族。大唐军队取了高昌,当地数郡萧条至今,恢复不了。每年征调一千多名士卒,前往当地戍边驻守。为了置备行装,好多家庭破产。他们远离乡土,人心忧烦不稳。
“陛下又命令将犯人流放到高昌一带。那些人,都是无赖之徒,到得边地,正好大肆骚扰百姓,岂能有益于排兵布阵,守卫疆土?他们还一次又一次地逃亡,让军队一次又一次徒劳地追捕。
“从陇上,到高昌,一路所经过的千里大沙漠,冬季风吹如刀割,夏季骄阳似火烧,行人来来往往,自然环境就能害死他们大半,难逃一死者,疾病缠身,失去力量。
“假使北方有烽火报警,必须对战。陛下难道还指望用得上高昌的一个兵一斗粮吗?最终还是要征发陇右各州的兵马粮草,运赴前方。
“河西地带,乃是我大唐的心腹,高昌边地,不过是他人的手足,为什么要荒废根本,去占有无用的土地、耗费大唐的人力财力呢?
“陛下打败突厥、吐浑后,都没有占有他们的土地,而为他们重立君长,加以安抚,惟独高昌特殊,不能与他们相比吗?
“将叛离者抓起来,给服顺者封官职,刑罚威严,恩德高厚,经过检验的有效方法,本是可以采用的呀。
“深切的期望陛下,选择高昌王子中可以立为可汗的,扶做君主。其子子孙孙,感荷陛下的大恩大德,心甘情愿永远成为大唐帝国的屏障。内部安定,外围宁静,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
李世民说:“现在高昌的形势,确实有问题。朕当时考虑的是,高昌与突厥、吐浑不同,他们是汉人,便决定实施内地的行政模式。看来是咎由自取呀。容朕再加考虑。那么,薛延陀称雄漠北,该如何制服它,让它像契苾头人何力将军一样给力?”
褚遂良说:“制御薛延陀,有两个办法,要么发兵将其消灭,要么以通婚的方式加以安抚。”
房玄龄说:“消灭之法,料是褚先生登善君反对的,和亲应为上策。”
褚遂良,字登善,博学多才,精通文史,书法尤其“高登善境”了,老房遂有意将“登善君”念在口中。
李世民说:“很对。朕既为天下百姓的父母,如果对百姓有利,何必爱惜一个女儿。”
契苾部落,是鲜卑的后人,西突厥的一支,在汉人南北朝后期,他们游牧在焉耆以西的鹰娑川,今天的巴音布鲁克草原。隋朝时,东迁贪汗山——今天新疆乌鲁木齐的博格达山,建立了一个铁勒汗国。唐朝兴起后,其首领契苾何力率领部族于贞观六年即公元632年归附于唐,李世民将他们安置在甘州和凉州一带,从事畜牧,封其首领何力为左领军大将军。
甘州,是今之甘肃张掖。凉州,乃今至甘肃武威。
薛延陀势力宏大的时候,契苾部落想归附薛延陀。何力的母亲姑臧女士等人趁何力外出,已经去薛延陀那里了。何力回到部落,大为吃惊地说:“大唐天子待我们如此厚恩,为什么还要叛离呢?”
何力的手下说:“老夫人及都督都已到了薛延陀那里,你也作速前往,才是正道。”都督是何力的弟弟。
何力说:“弟弟可以去孝敬母亲。我对大唐皇上忠心,坚决不去。”
契苾部落造反的人将何力捆梆起来送到薛延陀部,扔在真珠可汗牙帐前。
何力伸直双腿,拔出佩刀向东面大声喊道:“岂有大唐忠烈之士在蛮虏营帐之前受到这样的污辱,天日昭昭,明察我的真心。”一刀割掉左边的耳朵,发誓不从。
真珠可汗想杀死何力,真珠的妻子力劝留人,方才作罢。
警报已经说契苾何力叛逃,李世民说:“肯定不是何力的本意。”
有的臣子说:“蛮夷之人,戎狄之族,臭味相投,何力加盟薛延陀,如鱼得水。”
李世民说:“不对。不然。何力心如铁石一般坚定,肯定不会背叛大唐。”
不久有使者从薛延陀那边回来,详细报告了契苾何力的真实情况。李皇上听完落下泪来,对身边的人说:“何力最后到底如何,朕非常惦记和忧虑。”
李世民当即命令兵部侍郎——国防兼外交部副部长崔敦礼:速速持节前往,晓谕薛延陀王,朕愿以新兴公主嫁与真珠可汗为妻,换回何力。
崔敦礼将何力接回唐朝,李世民接见并慰问。尽管他一只耳朵没有了,还是高升了,被拜为右骁卫大将军。
真珠可汗放回契苾何力后,契苾何力劝说李皇上不要和薛延陀和亲,那样只会增强薛延陀的威望。
李世民于是要求真珠可汗以杂畜十万作为聘礼,亲自到灵州迎亲。
灵州,是今天的宁夏吴忠市。
薛延陀距离灵州,十分遥远,运送聘礼太多,且均系动物,根本走不快。中途遇到暴风雪,牲畜冻毙走失过半。李世民以聘礼不足为由,取消了与薛延陀真珠可汗的和亲计划。
正月,天气仍然寒冷。李世民与群臣举行“上元之会” 。
在这个活动上,李世民对大臣们道:“闻外间士人以太子有足疾,魏王颖悟,多从游幸,遽生异议,徼幸之徒,已有附会者。
“太子虽病足,不废步履。且《礼》 ,嫡子死,立嫡孙。太子男已五岁,朕终不以孽代宗,启窥窬之源也!”
外面有很多传言,说承乾太子有脚病,行走不便,而魏王李泰聪颖,悟性又高,得到皇上喜爱,若继承大位,是朝廷的好事。不知道这些传言是从何处生发的?
有的大臣猜测,传言是从魏王府生发的,说:“一般而言,传言利于谁,可能出自谁。不过也可能是有热心朝政的士大夫,在说出他们的猜测罢了。
“一些别有企图的人,附会这个说法,到处传播,这是不好的现象。太子脚有病是事实,但并不妨碍行走。依据《礼记》 ,就算嫡长子有了万一,应该册立的,是嫡长孙。承乾的儿子已有五岁,有苗不愁大,他在成长。
“朕已经思考了,不会做出以庶代嫡的事情,那样,客观上是鼓励了不该僭越和觊觎皇位的人。”
太子太师魏征的病愈来愈重,卧在床上不能起身。李世民派人问讯,赐给药饵,传送病情消息和前去给郑文贞公送药的人往来不绝,从朝廷到魏家的路上都走满了。
担心魏征万一,李世民又派中郎将李安俨留宿在魏征的宅院里,一有情况,立即报告。
这天,李世民又和太子李承乾一道去看魏征,还带着九岁的衡山公主。衡山公主是李世民的第二十一女儿。
到了魏征的病榻前,李世民指着小公主说:“将来想要将她嫁给爱卿的儿子叔玉。爱卿能不能起身,看一看未来的新人,让她为爱卿行个礼?”
魏征已不能起身,只能涕泣答谢。
李世民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李世民带着太子和小公主从魏征宅院返回,夜不能寐,恍恍惚惚看到魏征入朝来辞行。醒来觉得梦境不好,天亮时即有报丧,说魏征昨夜已经谢世。
李世民匆匆盥洗了,命令起驾,亲自到魏征家里去参与大殓,抚着棺木与魏爱卿诀别,不觉失声悲号。
皇上哭罢,回到朝中,又令太子李承乾前赴魏征的灵堂举哀,诏命朝廷内外九品以上的文武百官,全部到场吊唁。
随后赐给魏家羽葆仪仗队和吹鼓手团,让魏征陪葬在昭陵。
魏征的妻子裴女士说:“先生平时生活俭朴,如今用鸟羽装饰旌旗,用一品官的礼仪安葬,这并不是他的愿望。”因而推辞不受,仅用素布罩上车子,载着棺材,前去安葬。
李世民说:“这么贤惠的妇人,真可谓无独有偶。”他想起了长孙皇后。登上禁苑的西楼,望着魏征的灵车痛哭,非常悲哀。
魏征获赐司空兼相州都督,谥文贞公。李皇上废朝五天,以为悼念。
李世民对身边的大臣说:“人们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整齐衣帽,将历史做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隆替,将人比做一面镜子,可以确知自己行为的得失。魏卿走了,朕失去了一面绝好的镜子。”
魏征个子矮小,相貌一般,却怀有胆识,每每犯颜进谏,即使遇到李世民盛怒,也不改变自己的态度。李世民因此说:“你们看见魏卿疏慢,朕看到的是他的妩媚,所以他说的,朕多都听从了。”
魏征殁后,李皇上感念不已,联想到跟着自己出生入死打天下、殚思竭虑守江山的所有功臣,在太极宫中辟出纪念堂,谓之“凌烟阁” ,命画家绘出老一辈革命家的肖像,悬于阁中。共得二十四人,魏征列为第四。
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世勣、秦叔宝。
二十四人中,杜如晦、魏征、段志玄、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公谨、虞世南、刘政会、秦叔宝十一人已去世,其余尚在。
李世民还亲自为魏征撰写了碑文。
但是,衡山公主与魏叔玉的婚事随后取消了。
为嘛取消呢?不是皇上的许婚靠不住,也不是李世民过于钟爱衡山公主这个小萝莉,舍不得她。
衡山公主是实封的,就是有真正的封邑,跟所有的公主不同。其他公主是出嫁是才能得到实封的,衡山公主八九岁就得到了,因为小姑娘是长孙皇后生的,特别聪明伶俐。
魏征呢,曾经推荐过两个人,说有宰相之才,一个是侯君集,一个是杜正伦,其实都是庸人,这事让李皇上有点烦。
侯君集奉命征高昌,不能律己,抢掠财物,军事法庭要审判,众臣说情才宽免了。
杜正伦呢,让他做太子左庶子,李世民嘱咐说:“我儿患有足疾,只是小事,但却好狎昵小人,以致没有好的名声,你要时时规劝。如果他不听教导,你就来告诉我。”杜正伦劝谏太子李承乾无效,便将李世民的话撂了出来。李承乾上表抗辩此事。李世民大怒,将杜正伦贬出了京师。
另外,李世民得知,魏征还曾拿着自己做过了所有的谏辞给史官褚遂良看,“以图在史书上标榜自己” 。
综合起来,导致李世民的不悦,气怒之下,便取消了衡山公主与小魏的婚约。
衡山小公主被后来继位的皇上迁封为新城长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