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征死后留下一本册子,李世民看后狂怒:刨了这贼子的坟

魏征死后留下一本册子,李世民看后狂怒:刨了这贼子的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弗兰力艺术 访问量:1870 更新时间:2024/1/29 9:57:44

李世民和魏征之间,有着一段千古流芳的佳话。李世民虚怀若谷,是圣贤明君,魏征刚正不阿,敢于犯颜直谏,是千古少有的良臣。

这对君臣相处的十几年间,魏征只要看到李世民任何不合适的行为,都毫无保留地指出来,而李世民从来没有因此降罪过他,反而在不断给魏征加官进爵,还好几次当众夸赞,魏征是自己的一面镜子。

然而奇怪的是,在魏征死后刚半年,李世民竟然下令毁了魏征的墓,剥夺了魏征的一切头衔和谥号。

这段君臣佳话难道是一个谎言吗?李世民为什么会对魏征如此翻脸无情呢?

一、流芳百世的明君和良臣

魏征本不是李世民的人,他半路跳槽到李世民手下工作时,已经是个46岁的小老头儿了。

魏征原本是李建成的亲信。

他这个人,看人看事儿的眼光很准。李建成当太子的时候,魏征就看出来,李世民将会成为太子继位路上的头号儿敌人。

于是魏征苦口婆心劝说李建成:“赶紧铲除掉你弟弟李世民吧,否则后患无穷。”可太子实在是优柔寡断,就是下不了决心。

公元626年,魏征的话应验了,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李元吉兄弟当场被杀,李世民彻底赢得了这场皇位争夺赛的胜利。

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李建成一失势,之前的太子一派马上成了乱臣贼子,太子党的头脑魏征,则成了乱臣余孽,被抓起来受审。

李世民恶狠狠地审问道:“听说以前你没少给李建成出主意啊,说!为什么要挑拨我和大哥的兄弟关系?”

可魏征却毫无惧色,平静说道:“如果太子殿下肯听我的话,哪里会遭此大祸?”

《旧唐书》记载,李世民问魏征:

“汝离间我兄弟,何也?”征曰:“皇太子若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

李世民听罢,脸上竟然显露出些许敬佩的神情,脸色一转,将魏征无罪释放,还提拔他留在自己身边做官。

从此之后,魏征成了李世民的近臣,一路升到宰相。

李世民经常把魏征叫来,让他评论时政,评论自己的言行,魏征则毫不客气,发挥自己耿直的性格,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魏征这人说话很直白,也不讲什么方式方法,有时候遇到争议性的话题,他就不管不顾地和李世民争得急赤白脸,搞得堂堂一国之君颜面扫地,非常难堪。

可即便如此,李世民却一次都没有责罚过魏征,反而是时常当众夸奖他,说他是自己的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要好好当皇帝。

这对君臣的相处,也成了一段千古佳话,在民间流传开来。

二、生荣死哀

公元643年,63岁的魏征病入膏肓。

李世民带着太子和9岁的小女儿衡山公主,来到魏征府里。

此时,魏征躺在病榻上,已经是面容枯槁,神志不清。李世民将他柔声唤醒,拉过衡山公主说道:“爱卿,你睁眼看看,这就是你未来的儿媳妇。”

《资治通鉴》上记载

“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

就这样,仓促间,李世民把自己最宠爱的小女儿衡山公主,许配给了魏征的大儿子魏叔玉,还许诺魏征,等到两人年龄够了,就安排他们结婚。

魏征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不久,他便咽气了。

魏征一死,李世民悲痛欲绝,完全不顾君王形象放声大哭。

他边哭边痛心道: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整整5天,李世民完全沉浸在痛失爱卿的悲痛中,无法上朝。

为了表达对魏征的追思之情,李世民亲自为他撰写了墓碑的碑文。

他还追赠魏征为“司空、相州都督”,赐他谥号为“文贞”。并让画师阎立本画了他的肖像,挂进凌烟阁,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排名第三。

凌烟阁,是李世民在位时,为纪念当初一起打天下的功臣,而特意修建的,阁内供奉24位开国功臣。

能进入凌烟阁已经算是祖坟冒青烟了,魏征不仅能进,还排在第三位,可想而知其荣宠之深。

除此之外,李世民还吩咐自己的儿子们,让太子李承乾举哀,让晋王李治奉诏致祭。

举哀和致祭,都是古时候葬礼中的环节。举哀就是带头放声大哭表示哀思,致祭就是为亡者进行祭奠。

我们想想,大臣的葬礼,皇帝派太子和皇子来举哀致祭,这是何等的荣宠啊。

在李世民的特别关照下,魏征的葬礼办得非常风光隆重,震动了朝野。

三、皇帝翻脸无情

然而,就在魏征刚过世半年的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旧唐书》记载,李世民先是取消了衡山公主和魏叔玉之间的婚约,紧接着撤销了魏征身上一切的头衔和谥号,这还不够,还下令推倒了魏征的墓碑。

这块墓碑,就是当时李世民亲自撰写的那块墓碑。

有野史上甚至记载,李世民将魏征挖坟掘墓,开棺鞭尸。

那么,本来荣宠至极的魏征,为什么死后半年,就遭到了这奇耻大辱呢?李世民为什么翻脸翻得如此之快呢?

四、君臣佳话背后的真相

其实,在这对君臣相互扶持、彼此信赖,融洽相处十几年的背后,有着一段并不光彩的真相。

1、实际上,李世民并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信赖魏征。

魏征在归入李世民麾下之前,工作经历十分复杂。

  • 他的第一任老板是隋朝官员云宝藏,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年轻的魏征跟随元宝藏起兵,干事业。
  • 后来元宝藏归顺了李密,于是,魏征又成了李密的人。
  • 后来李密兵败投唐,魏征又为大唐政权效力。
  • 在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他很倒霉地被夏王窦建德给抓了,于是,又投到窦建德手下,做了帐下舍人。
  • 再后来,窦建德兵败,魏征再次成了大唐的臣子,并成了太子李建成的亲信。
  • 太子李建成死于玄武门之变,于是,魏征成了李世民的人。

算一算,魏征起码算是五易其主,这些不断换老板的经历实在是令人震惊。

在古代,频繁换老板跳槽,可不是什么光荣的事儿,个人品质会因此遭到质疑和唾弃的。

李世民曾经对身边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人言魏征疏慢,我视之,更觉妩媚。”

妩媚这个词可以指人的外貌,也可以指人的性格、内在。那么,根据史书上对魏征外貌的描写,他其貌不扬,额头像寿星公似的,这句话肯定不是说他长得妩媚。

那么,“妩媚”便只能是指他的内在。“妩媚”这个词若是用在女子身上,是夸女子妖娆多姿。可这词用在一个老男人身上呢?难道是夸这老男人妖娆可爱?不大可能吧。

有史学家认为,李世民这句话,实际上就是对魏征暗搓搓的讽刺,用了一个女性的褒义词,实则是在讽刺他五易其主,没啥气节可言,是个见风使舵的货色。

而李世民之所以在灭了哥哥李建成后,一副不计前嫌的姿态,收魏征为自己所用,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罢了。

唐初,门阀制度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李家代表着关陇集团,魏征、徐世绩代表着山东士族集团,这两大集团的影响力不相上下。

因为魏征的这种特殊身份,就算魏征的靠山完蛋了,李世民顾及山东士族面子,也是不好把魏征给杀了的。

在这种情况下,反正又没法杀魏征,那与其冷着魏征,还不如好好任用他,为自己塑造一个宽大为怀的明君形象。

同时,这个节骨眼儿上,李世民刚诛杀了自己的亲兄弟,背上了弑兄的骂名,也急需洗白一下自己,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形象,不计前嫌任用李建成的旧人,就是一个营造形象的手段。

他把魏征放在自己身边,担任重要职位,还虚怀若谷地采纳魏征的谏言,便成功地达到了效果。

这相当于证明给世人看:

(1)我李世民杀兄弟,那是被挤兑到那份儿上了,为了自保逼不得已。你们看,我兄弟的部下,只要有才能的我都重用了呀,魏征就是证明。

(2)我李世民任人唯贤,广纳贤才,只要你有真本事,我就重用你,你们看魏征,就是活生生的案例。

(3)我李世民是个贤良明君,臣子衷心直谏,我都虚心听取,从不记仇报复,魏征就是例子。

李世民重用魏征,这样一来,李世民用人不疑,不念旧恶,以及招揽天下贤才为自己所用的贤德形象,便高高大大地树立起来了。

2、魏征太过频繁、尖锐的谏言,搞得李世民怨气很大

魏征确实是个刚正不阿的良臣,遇到事儿的时候,是真敢说,完全不顾自己安危的那种。

《旧唐书》记载,魏征在辅佐李世民的十几年间,正正式式上疏进谏都有200多次,平时口头上谏言那就不可计数了。

而且魏征“管”得还很宽,上到江山社稷国家大事,下到皇帝的个人生活,后宫琐事,他都一一谏言。

这样一来,魏征的存在可就大大影响到李世民的私生活了。

比如李世民想要驾车出去打猎游玩,只要魏征谏言,说,皇上您出去玩劳民伤财不合适,那李世民就去不成了。

有一次,李世民想接一名民女进宫,做自己的嫔妃,结果魏征听到信儿,马上谏言,指出这行为不合适,李世民说不过他,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

不仅管得宽,而且魏征每次谏言都特别执拗,毫不顾忌皇帝的脸面。好多次,君臣两个都争论得脸红脖子粗,李世民这个当皇帝的当场颜面扫地,下不来台,尴尬得不行。

这样一来,李世民内心实际上积压了太多对魏征的怨气,甚至有几次,李世民被魏征怼完之后,对他是动了杀心的。

《旧唐书》记载,有一次李世民和魏征激烈争论过后,他走到长孙皇后的宫里,气得破口大骂:

“会杀此田舍汉!”

意思就是:我要杀了你这乡巴佬!

幸亏长孙皇后巧妙劝说,李世民这才消气了。

所以说,李世民和魏征貌似掏心掏肺、巴心巴肝的完美君臣关系,只不过是演戏罢了。实际上,李世民对魏征是有很多不满和怨气的。

五、太子谋反和小册子,让李世民对魏征彻底翻脸

若是李世民对魏征的不满,只停留在这个程度,魏征还不至于落得死后被毁坟的下场。事情坏就坏在,在魏征死后,又接连出了两件大事,彻底惹怒了李世民。

1、太子李承乾谋反案爆发,魏征保举的侯君集杜正伦双双翻车。

魏征在世时,太子是李世民的大儿子李承乾。

此时朝堂上的两个重臣,侯君集和杜正伦。

这俩人有个共同点,全都是由宰相魏征保举上来的。魏征向李世民强烈举荐这二人,说他们有治世之才,李世民听从了他的建议,提拔了这二人。

先说侯君集,侯君集是当初李家打天下时的老人,开国功臣。后来李世民和哥哥斗法的时候,侯君集站在李世民一边,还鼓励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得皇位,侯君集再次成了大功臣。

本来嘛,如此功勋在身,随便混一下日子后半生也定当荣华富贵,可这侯君集偏要作妖。

当时太子李承乾和二皇子李泰斗法,太子十分担心老爸李世民会废掉自己改立弟弟,于是策划了一场谋反。而站在太子一方,帮太子实施谋反的,正是侯君集。

太子谋反失败,侯君集获罪被杀。

再说杜正伦。杜正伦本来也是个挺有才能的人,经过魏征举荐,成了太子李承乾手下的官。

有一回李世民就找杜正伦单独谈话,大意就是告诉杜正伦,太子这个人性格如何、品性如何,嘱咐杜正伦,在太子手底下做事,平时要怎样劝导引导太子,若是太子不听劝,做得实在不像话了,就让杜正伦来找自己打小报告。

结果这杜正伦对太子真是忠心耿耿,前脚李世民刚找他谈完话,后脚他就把这话原原本本告诉了太子。

后来有一次,太子在和李世民争吵中,一秃噜嘴,就把这些给秃噜出来了。

李世民一听:好嘛,你杜正伦对太子真够衷心的啊,我交代你什么话,你全都传给太子了。把我这皇帝放在什么位置啊。

李世民一气之下就把杜正伦给贬官了。

后来太子谋反,李世民又把杜正伦给废为庶人了。

那么,侯君集和杜正伦都是太子党,都被李世民划为了谋反的乱臣贼子,李世民对于举荐他们的魏征,能不多想吗?

当皇帝的疑心都重,李世民思来想去,觉得魏征活着的时候,肯定和侯君集、杜正伦,以及太子李承乾,都是一伙的,结党营私。搞不好太子搞谋反,就是魏征的主谋呢。

这下,已经入土的魏征,被李世民划为了谋反的乱臣贼子。

李世民就算再怎么大度,再怎么能容忍魏征的犯颜直谏,他也断然忍不了谋反。当皇帝的,最忌讳的就是谋反。

2、魏征的谏言副本被发现

更倒霉的是,在太子谋反案发生不久,有人趁机给魏家使坏,向李世民举报了魏征的一件事。

举报人说,魏征活着时,会悄悄交给史官小册子,让史官在记录时将小册子的内容加进去。

李世民一查,小册子果然存在。

而小册子上是啥内容呢?李世民翻阅后龙颜震怒。

原来,魏征把自己和李世民每一次对话,每一次谏言,无论大小,都事无巨细地完整记录下来。他将这些内容交给史官,让史官照样录入史书中。

所谓谏言,都是大臣发现皇帝有什么不当言行、不合适的旨意时,来进行劝阻的。说白了就是,皇帝犯错的时候,大臣及时纠正。

那你魏征把这些都完完整整交给史官,是啥意思,是想让史官把皇帝这些大大小小的错儿都记下来呗,是想让史官把你魏征的每一次光荣进谏都载入史书呗。

那不就是成心让后世人看看,你魏征有多能,看看皇帝有多愚蠢,犯了多少错。

前文我们分析过,李世民重用魏征,私心是想通过魏征营造自己伟光正的高大形象。

魏征葬礼结束的那一刻,李世民原本以为自己圆满完成了这个营造形象的大计划,结果现在发现,自己被魏征给玩了,给耍了,自己反而成了衬托魏征伟光正形象的小丑啦,于是他瞬间狂怒。

在狂怒之下,李世民给魏征扣上了谋反和沽名钓誉的罪名,下令推倒魏征的墓碑,剥夺他所有的封号、谥号。还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叔玉的婚约。

而野史上对这段的记载更狠,说李世民直接把魏征给开棺鞭尸了。

六、结语

李世民和魏征十几年君臣相处的美名,只不过是政治秀场的假象罢了,李世民和魏征,对此都心知肚明。

李世民需要利用魏征来洗白自己,塑造明君形象,而魏征也需要一个平台一个老板,来施展自己的才能,赚得功名,他明知道李世民在利用自己,但也只能配合表演。

在推倒魏征墓碑的两年后,李世民冷静下来一想,毁了魏征的墓可真是不妥。这样一来,岂不是把十几年费尽心思塑造起来的明君形象给毁了吗?天下岂不是要骂自己卸磨杀驴?

于是李世民又下旨,恢复了魏征的墓,恢复了魏征的名誉。

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当皇帝的都是孤家寡人,他们不信任任何人,一切,都只是为他们的皇位罢了。

参考资料:《旧唐书》《资治通鉴》《唐史并不如烟》

更多文章

  • 李世民对魏征的不满最后爆发-《大唐上阳》087

    历史解密编辑:巴黎邮报标签:李世民,魏征,大唐上阳,侯君集,皇上,李承乾

    任见:李世民对魏征的不满最后爆发-《大唐上阳》087第二十二章 妾身火热若未被幸过,怨恨还没有靶标,还不会那么强烈。若肉体未被开发过,怨恨还没有联想,至多做些茅草地的欢情梦,自我制作一些缥缈无际的期待。现在的武媚娘,早已不是当初的纯情小女儿,她被一个中年人,被一个阅人无数御女无数的老皇帝老拖拉机手

  • 李世民挖了魏征的坟吗?

    历史解密编辑:月色如遇梦标签:李世民,魏征,李建成,侯君集,李密,宰相

    #谣零零计划#当初这个谣言是非常火的,现在也有一部分人相信这件事,今天来说一下这个谣言。魏征应该说是叫他魏徵,魏玄成,隋朝大乱,他当过道士,后来跟着李密,献十策李密不采用,后来跟着李建成,李建成被李世民杀后,李世民责怪魏征,为什么让我们兄弟反目,魏征表示要不是李建成不听我的,你怎么可能赢。李世民觉得

  • 河北历史名人五十八魏征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魏征,李世民,李密,房玄龄,李勣,李建成

    魏征(580年-643年 ),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人(今河北晋州市鼓城村)。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网络图片,侵权联删魏征自少孤苦贫寒,虽穷困潦倒但有大志向,早年不事生业,出家成为道士。他喜好读书,涉猎广泛,眼见天下将要大乱,属意于纵横之说。大业十三年(617年),魏征在武阳

  • 吕布被骂“三姓家奴”,魏征五易其主,为何却被认为是忠臣典范?

    历史解密编辑:李布朗标签:吕布,魏征,李密,李渊,汉朝,李世民,李建成,科学家,三姓家奴,历史学家

    笔者第一次了解到,魏征身为唐朝丞相并不是魏征死后唐太宗李世民所说的那样。知道得失。”但是魏征家有一个凶妻,据正史记载,魏征只有一个河东裴氏的妻子,当时觉得很有趣。不过,那些谁能长盛不衰,必有丰功伟绩,就像李世民说的“三镜”,魏征留给后人的形象是一代名士,忠臣楷模,但很少有人知道,魏征改变了自己记五次

  • 魏征作为李建成嫡系,玄武门之变后是怎么卖主求荣苟活下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魏征,李建成,李世民,尉迟恭,侯君集,刘黑闼

    魏征是李建成铁杆嫡系,很早就跟着李建成出谋划策,比如李世民拿下洛阳功高盖太子之后,魏征就让李建成亲征刘黑闼也去战场上建功立业,否则就有被李世民取而代之的危险。李建成平定刘黑闼之后建立了自己的河北军事班底,以罗艺为统帅。李建成和李世民斗争到了白热化阶段,魏征向李建成建议下狠手干掉李世民,但是李建成迟迟

  • 李世民要杀魏征,魏征在金銮殿上直谏了些什么,让唐太宗如此生气

    历史解密编辑:古文人物坛标签:魏征,唐朝,李世民,唐太宗,书法家,历史学家

    李世民是唐朝时期著名的明君,他与魏征的故事也妇孺皆知,可是有一次,李世民居然气得要下令斩了魏征,所幸被皇后劝阻才作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唐太宗李世民是唐代杰出

  • 一代名臣魏征,最后得以善终了吗?为何野史说其死后被挖坟鞭尸?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魏征,李世民,李承乾,李密,侯君集,窦建德

    贞观十七年,唐朝一代明相,凌烟阁上排名第四的魏征,因病去世于长安。熟悉唐朝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一代名相魏征,以敢言敢谏闻名。唐太宗李世民,曾将魏征比作是自己的镜子,可见对其的重视程度。魏征死后,李世民为其废朝五日。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后来魏征出葬之时,李世民曾率百官相送,并亲自为其撰

  • 为何在魏征死后悔婚,还推倒他的墓碑

    历史解密编辑:李雨爱打羽毛球标签:魏征,太子,李世民,李承乾,科学家,长孙皇后,历史学家

    公元643年,大唐第一谏臣魏征病危,唐太宗带着9岁女儿去探病。此时的魏征已经奄奄一息,看到李世民到来,只能流泪却动弹不了,君臣二人相伴几十年,唐太宗也悲从中来,他突然指着魏征儿子说:“我把女儿嫁给你。”魏征病重时,李世民将自己的女儿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儿子魏叔玉。贞观十七年,魏征驾鹤西去,唐太宗悲痛万

  • 魏征死后,曾为他废朝五日的唐太宗,为何将他的墓碑给推倒了?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魏征,李世民,侯君集,李承乾,唐太宗,书法家,科学家,军事政策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谈起魏征,大家都会想起其与唐太宗之间的美谈,两人被公认为君臣的典范。一个秉直上书的臣子自是好臣,但这也需要一个有博大胸怀的帝王,因而,但从阴谋论上说,两人各取所需,魏征成一代名相,唐太宗需要一个好的形象掩盖自己囚父杀兄的罪名。但是在魏征死后,曾为他废朝五日的唐太宗命人将他的墓

  • 聪明的初唐布衣宰相,不学魏征,死前做了件让李世民无比欣慰的事

    历史解密编辑:孤寡老人讲历史标签:魏征,宰相,皇帝,晏婴,管仲,隋朝,李世民,唐太宗,科学家,历史学家,女皇武则天

    唐朝贞观十七年,一代名臣魏征病重,药石无医,眼看着就要病死。唐太宗李世民很伤心,在去看望魏征时,当着他的面把自己和长孙皇后所生的嫡女衡山郡公主指婚给魏家长子魏叔玉。魏征死后,李世民命皇太子为他举哀,命百官送灵柩出长安郊外,送葬时李世民登上御苑的西楼望着魏徵灵柩的方向痛哭,还亲自为其撰写碑文,做挽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