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世民称帝后,太上皇李渊的“尴尬”谁人知?

李世民称帝后,太上皇李渊的“尴尬”谁人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呆滞粉红葡萄干 访问量:3105 更新时间:2024/1/22 10:01:17

公元626年,唐朝第一位皇帝李渊宣布退位,把皇位禅让于次子李世民。后者尊李渊为太上皇,李世民登基后,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元为贞观。

唐朝盛产“太上皇”,李渊则是唐朝第一位太上皇。在退位仪式上,李世民对李渊尊重有加,一幅“父慈子孝”的画面。实际上,李渊的退位,饱含无奈。

一、玄武喋血:父慈子孝的背后

两个月前,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李渊的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玄武门之变爆发时,李渊正在海池划船,得知后,李渊非常震惊。

李渊之所以震惊,有两点原因,第一,尉迟恭披着盔甲、带着武器入宫,《资治通鉴》云:

敬德协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惊。

第二,听闻李世民杀死了太子和齐王,李渊惊慌失措,甚至说出了:“当如之何?”这句话,李渊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好在身边的大臣陈叔达给了李渊一个台阶,陈叔达说:

“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事,无复事矣!”

陈叔达的意思很委婉:秦王李世民功劳盖过宇宙,天下归心,陛下若将国事委托给他,以后就天下太平了。言外之意是:李世民势大,已非陛下可控制,你不如把皇位禅让给李世民,这样对彼此都好。

李渊此时才看透形势,三天后,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下诏说:

“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以后的军国大事都交给李世民来处理,自此,李渊已经失去了对朝堂的控制权。三个月后,李渊宣布禅位,李世民登基,李渊被尊为太上皇。

二、天无二日:太上皇的遭遇

在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过20多个“太上皇”,但大多数太上皇和皇帝相处都很尴尬。例如,唐朝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肃宗李亨在灵武称帝,遥尊父亲唐玄宗李隆基为太上皇。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唐玄宗被接回长安,但却被儿子严密监视。

再例如,明朝“土木堡之变”发生后,明英宗被俘,他的弟弟明代宗朱祁钰登基为帝,尊哥哥明英宗为太上皇,等打败瓦剌,接回太上皇后,太上皇被明代宗囚禁在南宫,一囚就是7年。

为何太上皇和皇帝相处大多很尴尬呢?因为“天无二日”,这二人之间存在着最高权力之争,这种斗争,导致他们心里对彼此不能充分信任。因此,要么皇帝大权在握,密切监视太上皇(如唐肃宗和唐玄宗),要么太上皇不肯放权,架空皇帝(如乾隆和嘉庆)。

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辛苦打下的江山,按理说他可以像汉高祖刘邦一样主宰天下大事,但很不幸,因为李世民,李渊成了太上皇。更不幸的是,李渊成为了被儿子架空的太上皇。因为李世民既然发动了玄武门之变,那么他接下来就需要掌控朝局,包括皇权。

李世民登基后是怎么对待李渊的呢?举两个例子,李渊退位后,先是在太极宫生活了三年,然后搬到大安宫。太极宫是唐朝最初的皇宫(当时大明宫、兴庆宫还未修建)。大安宫是太上皇在宫外的别宫,远离中枢。从李渊搬到宫外,可以看出李渊的境遇。

贞观年间著名的宰相马周曾就此事向李世民提谏言,曰:

臣伏见大安宫在宫城之西,其墙宇宫阙之制,方之紫极,尚为卑小。臣伏以东宫皇太子之宅,犹处城中,大安乃至尊所居,更在城外。虽太上皇游心道素,志存清俭,陛下重违慈旨。——《旧唐书》

马周的意思是说:太子李承乾的东宫在城内,而太上皇李渊所住的大安宫却在城外,大安宫宫殿小、宫墙矮、地方远,这违背了李世民的孝道。

还有一件事,也能很清楚的表明李渊在李世民心中的位置。贞观九年,太上皇李渊去世,葬在了献陵,第二年,李世民之妻长孙皇后去世,葬在了昭陵。据《资治通鉴》记载,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为了怀念长孙皇后,便命人在宫中搭一个高台,李世民每天站在高台上,遥望昭陵,就仿佛看到长孙皇后一样。

有一天,李世民让魏征一同登台,李世民问魏征:“你看到昭陵了吗?”魏征回答:“臣老眼昏花,看不见!”李世民一听,急了,指了指昭陵的位置,再叫魏征看,魏征此时回答:

“臣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则臣固见之矣。”

魏征的话表面上翻译是:“我以为陛下说的是献陵呢,若是说昭陵,我肯定看得见。”

实际上,魏征是在对李世民说:献陵是你父亲之墓,昭陵是你妻子之墓,你整天登高看你妻子,可曾想过看你父亲?

可以说,魏征的话是对李世民极大地讽刺。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李世民心中,李渊的位置何其渺小。

三、青出于蓝:我要向你证明

作为通过政变而登基的皇帝,李世民无时无刻都想证明自己,包括证明自己比父亲李渊更伟大。例如,贞观四年,唐朝和东突厥对峙,通过李靖偷袭阴山,李世民灭掉了东突厥,并且俘虏了东突厥的颉利可汗

东突厥作为曾经的东亚霸主,李渊起兵时曾派刘文静暗中和突厥通好。李渊称帝后,东突厥屡次侵犯唐朝,因为当时中原政局未稳,李渊对东突厥一再隐忍。如今,李世民活捉了颉利可汗,灭掉了东突厥,这样的功绩,李世民焉能不对父亲显摆一番?

为此,李世民特意跑到大安宫,把颉利可汗被俘的消息告诉李渊,李渊立即明了白李世民的心思,感叹说:

“汉高祖困白登,不能报;今我子能灭突厥,吾托付得人,复何忧哉!”

李渊的意思是说,汉朝初年,刘邦自诩强大,还被匈奴人围困于白登,刘邦直到去世都没有出这口气。今天,我的儿子却灭掉了和匈奴一样强大的东突厥。我把江山托付给你(李世民),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是啊,李世民想要李渊认可自己,李渊就顺着李世民的意思说,夸李世民确实伟大,比刘邦还伟大。李世民听了李渊的话,简直乐开了花。《资治通鉴》云:

上起舞,公卿迭起为寿,逮夜而罢。

因为心情高兴,李世民在李渊的大安宫里跳起了舞,和大臣开起了Party,直到深夜才回去。

的确,颉利可汗被捉,是李世民一生最显著的军事成就之一,但李世民最得意之处,还是他超过了父亲而产生的优越感。

四、父子饮宴:宴会地址很玄妙

贞观七年,南蛮首领冯智戴入京朝贺,冯智戴的父亲冯盎曾是隋朝末年岭南地区的枭雄(下图),后来归顺唐朝,被封为越国公。冯盎死后,其次子冯智戴接任父亲的职位。冯智戴入京朝拜,让李世民又有了超越父亲的优越感。于是,李世民打算举办一场宴会,请李渊喝酒。

这场宴会有两点特殊之处,第一,参加宴会之人,除了李世民、李渊和唐朝的高官外,还有两个人,第一个冯智戴,第二是已经被俘3年多的颉利可汗。第二,宴会的地点并不在大安宫、也不在太极宫,而是在汉朝未央宫的遗址上。

李世民为何要选择在汉朝未央宫的遗址上宴请李渊呢?这是有典故的。汉高祖六年,刘邦在刚刚建成的未央宫里大宴群臣,邀请了自己的父亲、太上皇刘太公。在宴会上,当着众人的面,刘邦对父亲刘太公说了一句话: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史记》

原来,刘邦在发迹之前,不过是沛县的一个小亭长,整日游手好闲,刘太公就曾说落刘邦好吃懒做,将来肯定没有自己的二哥产业多。

于是,刘邦称帝后,举行这场宴会,当众奚落自己的父亲:“您老人家看看,是我的产业多,还是我二哥的产业多。”

说白了,刘邦在未央宫上宴请太上皇,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夸耀自己的功绩,同时表明父亲当年眼拙。同理,李世民把宴会设在未央宫的旧址上,还让冯智戴和颉利可汗相陪,目的是在向李渊宣告:昔日您没立我为太子,我不得已通过政变夺位,今天让您老人见看看,您儿子我是何等伟大?

李世民这么做的目的,李渊焉能不明白?

五、四夷宾服:看我父子多“融洽”

大家酒酣时,李世民暗示李渊:颉利可汗很会跳舞。李渊为了不扫大家的兴,就主动让颉利可汗为大家献舞。

颉利可汗身为东突厥前可汗,虽然做了俘虏,却被逼着为唐朝皇帝跳舞。多年后,北宋灭亡时,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人俘虏,也曾被逼为金人跳舞。这两件事,何其相似?说到底,不过是胜利者羞辱曾经的对手,彰显自己的一种方式而已。

但是,李渊明白,颉利可汗跳舞,彰显的不是李渊,而是他的儿子李世民。因为这次宴会的地点是未央宫遗址。颉利可汗的舞蹈,让李渊深深体会到,作为“太上皇”的尴尬,他和昔日的刘太公有什么两样?

《资治通鉴》曰:

上皇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既而笑曰:“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尴尬的李渊,恭维李世民说:“现在胡、越和中原都归大唐一家,从古自今都没有过,这都是你的功绩呀。”

听到李渊这么说,李世民的目的达到了,李世民也要谦虚一下:

“今四夷入臣,皆陛下教诲,非臣智力所及。昔汉高祖亦从太上皇置酒此宫,妄自矜大,臣所不取也。”

即:现在四夷宾服、万邦来朝,都是父亲您教育的好,并不是我的功劳。当年刘邦在这个地方邀请太上皇饮宴,数落自己的父亲,刘邦有些妄自尊大,我和他可不一样!

是啊,李世民最大的不一样,就是他达到目的后,点到为止,然后在众人面前把宴会搞得其乐融融。

李世民高兴了,李渊也就“高兴”了,群臣也就高兴了。

说明:除本公号声明的原创外,其它内容源于网络,旨在供读者多种文化视角的探讨与解读,并不代表“新大观”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后台留言,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文章

  • 李渊既然已经册封李建成为太子,为什么又让李世民掌握兵权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李渊,李世民,李建成,隋炀帝,李元吉,玄武门之变

    凌云摘要:李渊起兵反隋,接着又和群雄争夺天下,在打下大唐江山的征战中,李渊明明比较看好长子李建成,却为什么让次子李世民手握重兵,结果埋下了兄弟相争,玄武门兵变的祸根。李渊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才会这么做?【公告:本号在今日头条新开关联账号“知兵堂老周”,敬请大家关注支持】李渊起兵反隋,接着又和群雄争夺天

  • 为何说李渊篡位是必然的?将他四个儿子的名字起来,你就明白了

    历史解密编辑:总探长爱时尚标签:李渊,唐朝,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玄武门之变,女皇武则天

    李渊篡位是必然的?将他四个儿子名字连起来,才知野心彰明昭著引言: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大唐创业起居注》相信很多历史迷们应该都知道,这句话所描述的便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不过,虽然建立唐朝,统一全国,但是在历史上,对于李渊的存在感却非常低,一方面针对李渊的史料没有大的亮点和吐槽点,另一方面李

  • 唐高祖李渊是哪里人?他对大唐的建立有何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唐高祖,李渊,隋炀帝,李密,独孤信,突厥

    一、出身勋贵自李渊的祖父李虎起,李氏一门就一直是西魏和北周的支柱。李虎不仅是自西魏的建国元老,更和实际建立西魏的宇文家族有共同的渊源,都出自北魏六镇中的武川镇(今内蒙武川)。北魏时期,北方六镇是抵御北方柔然的军镇,也是北魏的国家支柱,镇将和镇军在北魏有很高的地位。六镇间各不相属,可是本镇内却视如兄弟

  • 作为隋朝首都,长安城进可攻退可守,李渊父子是如何将其攻克的?

    历史解密编辑:子忆青衿标签:李渊,唐军,关中,唐朝,长安城,李世民,李建成,平阳公主,隋朝首都

    公元617年,李渊正式向下属各郡县发布文告,宣布起兵,号召各郡县听从指挥。在打破了通往长安城的最后一道防线之后,李渊父子决定直取长安。作为隋朝的京都,长安城地处关中、土地辽阔、物产丰富,有利于持久作战,可以说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虽然,此时的长安城依旧有重兵把守,但城中的百姓却早已陷入了慌乱

  • 李渊退位后有多凄惨, 就知道李世民有多残忍

    历史解密编辑:周小鸭标签:李世民,李渊,玄武门之变,武则天,李建成,皇帝

    在历代开国皇帝中,没有一位像李渊这样被无视和蔑视的了,明明是自己谋划和开启了大唐的开国基业,但到最后一切功劳都成了儿子的功绩,自己却成为了一个昏庸无能的“老色批”。能成为开国皇帝不过是生了一个好儿子,人家是虎父犬子。他是这里的犬子虎父。但事实上显然不是这么回事,李渊所有的功绩包括长子李建成的功绩都被

  • 李渊退位后生30个孩子,唐太宗头痛不已,武则天仅用一招全部解决

    历史解密编辑:人和政通标签:李渊,隋朝,李世民,唐太宗,书法家,玄武门之变,女皇武则天

    《七绝》曾言:“剑拔弩张势峻严,同胞反目为皇权。”盛唐初期,玄武门之变爆发,皇位易主,唐太宗开创贞观盛世。虽太宗之治繁荣无比,但高祖威胁却无处不在。纵观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历史便会发现,虽皇帝掌握着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力,但皇室的生活却混乱无比,毕竟人人都对权力趋之若鹜,而为争夺皇权,皇室兄弟手足相残之事十

  • 李渊酒醒之后,发现自己身边睡着杨广的两位妃嫔

    历史解密编辑:明史官标签:李渊,隋炀帝,李世民,刘文静,裴寂

    公元617年,李渊参加宴会,第二天早上酒醒后,发现身边居然睡着杨广的两位妃嫔,李渊瞬间一个头两个大,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李渊昨晚宠幸的不是别人,正是隋炀帝杨广在晋阳行宫的尹、张两位嫔妃。皇上的女人都敢碰,这李渊怕不是吃了熊心豹子胆。更何况李渊的母亲是隋文帝杨坚孤独皇后的姐妹,李渊和杨广是妥妥

  • 李渊有4个儿子,将他们4人的名字连起来,发现李渊的野心非常大

    历史解密编辑:张艺腾数码知识标签:李渊,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皇位,杨坚

    历代王朝,无数皇帝都会将皇位传承给自己的儿子。因为只有自己的血脉,才能世代相传,巩固政权和皇位。但是在乱世中,总会出现不一样的人。人都想往前走,世界之大,则野心也会随之增加。中国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初唐政治家,做为唐朝开国创业的帝王,后代文学家对其评价不一,但是其影响深远,建立了唐代的基本制度

  • 隋唐创业花名册:杨坚为何叫普六茹坚,李渊为何叫大野渊?

    历史解密编辑:大老头看史标签:杨坚,李渊,北魏,皇帝,西魏,唐朝,宇文泰,大野渊,隋文帝,隋唐创业,普六茹坚

    创业公司,喜欢搞花名,这样看上去似乎更有神秘色彩,会让人不自觉地进入某种情景,激发员工的创业激情。这个改花名这事,可真不是现代人的原创,中国最伟大朝代的唐朝,在草创阶段,也曾经用过花名。隋唐两代皇室,都曾经改过名字,比如说杨坚叫普六茹坚,李渊叫大野渊,听起来怪怪的,名字怪不要紧,能当皇帝就行。那么为

  • 李渊的四个儿子,把他们的名字连起来,就暴露了李渊的野心

    历史解密编辑:古凌标签:李渊,李世民,李建成,杨坚,隋炀帝

    明代大思想家李贽曾在《藏书》一书中,用“千古一帝”的至高评价点评了三个历史上统一王朝的传奇皇帝,他们分别是秦始皇嬴政、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三个千古一帝荣耀的获得者,其中有两位是开国皇帝。而李世民虽然不是开国君主,却依旧以其所打造的太平盛世和不朽功绩,荣获了这一称呼。提及李世民这位千古一帝,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