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温为了改变命运加入了黄巢农民起义军,又觉得黄巢没有前途改换门庭投降了大唐。在成为大唐封疆大吏后,朱温苦战二十年,几乎击败了唐末中原争霸淘汰赛的所有对手,并再一次改变命运篡唐建梁成了皇帝。
朱温背叛黄巢投降唐王朝的根本原因
朱温家庭出身不好,早年没了爹,到二十多岁也不过是个仗有把子力气横行乡里的混混。王仙芝黄巢农民起义后,他们的活动区域在朱温家乡附近,朱温就“毅然投身革命”,实际上就是不甘心一直处在社会底层,想用自己的性命去博一个出身。
朱温在黄巢麾下转战南北,从河南打到岭南,又从岭南打到长安,终于成了黄巢手下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这个过程史书记载不详,但必定险象环生,一起加入黄巢队伍的朱温二哥就战死在岭南战役中,朱温能活下来,并从一个小兵成长到高级将领,其能力和运气都是非常不错的。
到了长安之后,朱温虽然官位不低,但并非黄巢的核心嫡系,毕竟朱温不是追随黄巢最早的起家班底,也不是黄巢从家里带出来的那一批子侄,所以脏活累活苦活朱温去做,好处都落在别人头上,这是朱温背叛黄巢接受唐王朝招安的原因之一。
黄巢
第二个原因就是,朱温看出进入长安后的黄巢已经失去了斗志,而且黄巢的队伍进城之后腐化速度超乎想象的快。本来在黄巢等人心中,只要拿下长安,大唐帝国就会轰然崩塌,自己就将成为天下的主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唐僖宗虽然狼狈逃走,但周边各地方政府和各路唐军并未闻风景从,反而击败了黄巢派往西北的大军,随后各路唐军合围长安,黄巢虽然能够守住,但失去机动性困守孤城的黄巢军形势并不乐观。
黄巢入长安后,先派朱温南下南阳,封锁了荆襄地区实力强大的唐军北上道路;之后又转战华州,为黄巢守卫长安的东大门,但在唐军围攻下朱温承受不住压力向黄巢求援,由于黄巢军内部的争权夺利,朱温竟然没能得到应有的援助。
这种情况下,朱温自然有了为自己找退路的想法,正好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和朱温长期交战,对朱温勇猛善战比较欣赏,朱温于是改换门庭投降了唐王朝,加快了唐王朝击败黄巢收复长安的过程。
朱温征战二十年,稳步扩张到天下十有七八,但最后一步走的急了。
收复长安后,朱温被任命为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开始了他长达二十年的扩张过程。当然,初期的朱温并没有争霸天下的野心,无非是为了自保,但在征战过程中发现除了李克用、杨行密等少数几个硬骨头难啃之外,其他藩镇都不是朱温对手,这个结果助长了朱温的野心发育。
朱温
于是,朱温稳步向周边推进,击败黄巢、秦宗权前后两任大齐帝国皇帝之后,先取河洛、徐州,再下山东全境,之后控制河北,占领河中,最后进入关中,除了在江淮杨行密那边吃过一次大败仗之外,其他战役大都取胜。
从西北藩镇李茂贞、韩建等人手中夺取唐昭宗时,朱温已经年过五十。与当年曹操控制汉献帝时相比,曹操的地盘远远小于朱温,但曹操那时才刚过四十,年轻的多,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继续打着大汉天子的旗号四处征战,积攒下了足够的功绩,这才在曹操死后曹丕能够平稳的篡汉建魏。
如果朱温再有十年时间,也像曹操一样打着为大唐征讨不臣的旗号消灭各路藩镇重新恢复大唐名义上的统一,甚至再取得击败契丹入侵的外战功勋,朱温的声望就足够接受唐皇禅位了,即使朱温自己不踏出这一步,他的继承人也能轻松实现。
不过朱温没有这十年时间,控制唐昭宗后,朱温一心只想尽快走完这个程序,对唐昭宗逼迫过紧,先后杀掉了唐昭宗、唐哀帝两任皇帝,这也是后世对朱温诟病最多的一点。
从朱温的性格来说,残暴、嗜杀、多疑基本符合历史实际,不过荒淫好色一点未必,搞臭一个人首先要从私生活下手,所以关于其荒淫之事则需另加思考。
总之,虽然朱温的形象历来都不是太好,但不能否认以下两点:一,如果朱温没有踏出最后一步篡唐建梁的话,其对大唐王朝的贡献不在当年郭子仪之下,是大唐王朝再造统一的有功之臣;二,朱温的一生是一个底层平民改变自身命运的经典励志故事,虽然后期朱温昏招频出屡屡失败,但至少其五十岁之前的战略眼光、艰苦奋斗精神以及取得的成绩是需要后人仰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