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都说忠臣不事二主,魏征能够辅助李世民,方孝孺却不能归顺朱棣?

都说忠臣不事二主,魏征能够辅助李世民,方孝孺却不能归顺朱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梦沉古道 访问量:4569 更新时间:2023/12/7 9:45:56

导读:魏征和方孝孺两个名字能够联系到一起,是因为他们都经历过所处朝代的一场政变。魏征是唐朝首位皇太子李建成的谋士,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中被胞弟李世民所杀。方孝孺是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的重臣,朱允炆的四叔发动靖难之役由北平攻入南京,朱允炆不知所踪。同样面对篡位者,魏征选择为新主子李世民效力,方孝孺则是宁肯被灭十族也不愿意做朱棣的臣子。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情况相似的两个人做出非常不同的选择呢?

一、李世民和朱棣发动事变本质有区别

看似李世民和朱棣都是夺权行动,但性质并不完全一样。李世民属于夺储,朱棣属于夺位。因有李渊在,李世民第一步只能是和自己的哥哥李建成争夺皇太子的位置。事实上也是这样,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并没有立即变成皇帝,而是由李渊册立其为皇太子,后禅位给他。在程序上,李世民是没有问题的,经过李渊的确认,不仅玄武门之变的正义性属于李世民,唐朝皇位继承的正统性也属于李世民,可以说本来说不清道不明的唐朝皇储之争,因李世民的胜利,变成了李世民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后的,反戈一击。

唐朝玄武门之变

魏征与李建成之间严格来讲并不是君臣关系,是谋士和主公的关系,李建成并不是“主”,归根结底都是李渊的“臣”。在李建成被杀后,李世民成为皇太子,并最终成为皇帝。魏征投靠李世民虽然有失节之嫌,但并不是不忠君,更谈不上背叛旧主。李建成阵营被瓦解,魏征另投明主是合情合理的。

魏征

朱棣作为朱元璋第四子,本身是藩王,以藩王的名义发动了靖难之役,这本身就不符合祖制。他的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也就是说他的理由是皇帝身边有坏人,他要帮助皇帝除掉坏人,问题是皇帝并没有请你,皇帝也没有指明谁是坏人,朱棣这个靖难之役,就是赤裸裸的造反。这个时候,方孝孺作为朱允炆的臣子选择誓死不投降,守的是一个忠,也是一个理。朱棣作为朱元璋之子,没有尽心辅助父亲的继承人朱允炆,反而以藩王位夺取皇位,这本身是很容易被诟病的。方孝孺作为建文帝朱允炆的臣子,不屈服朱棣,体现一个封建士大夫的忠义。

靖难之役的本质

魏征与方孝孺的出身也不同

魏征最早是参加瓦岗起义的,后来追随李密,李密失败后投降唐朝,成为李建成的小弟。如果把李建成也算做他主子的话,他至少经历三个主公,在他的内心世界根本就没有不事二主的概念。为了保全自己和家人,选择追随并不讨厌的李世民并不见得是错误。而且魏征也不是李建成这一派的核心成员,投靠李世民并不会造成特别大的反对声音。

方孝孺则不同,作为宋濂的学生,朱元璋为朱允炆选择的辅佐重臣,他是一个纯粹的读书人,忠君思想已经深入内心,他不会情愿去为一个叛逆者服务。再说,他是朱允炆讨伐朱棣一系列诏令的起草者,是朱允炆一方的主要成员,他要是投降,就是苟且偷生,是被人耻笑的。对于这样一个忠诚于建文帝,又为建文帝削藩出谋划策之人,如果投降朱棣,是不是就坐实自己过去所作所为的就是在挑战“真命天子”。读书人的骨气,注定他不会选择“弃暗投明”。

想让人投靠需要给个台阶

在宋朝以后,读书人更看重的是名声,哪怕自己要做什么事,也会变换一个方式,找个合理的台阶。背主求荣,肯定是不好听的。弃暗投明谁都可以接受,我们非常熟悉的老令公杨业,曾经是北汉将领,为了北汉抵抗宋军,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仍然顽强抵抗。为了让杨业投降,此时,宋朝搬出杨业的旧主刘继元来劝降,杨业才投降宋朝。这里体现一个名节,也是身份,这不是简单的投降,而是先主投降的情况下的被迫投降,不存在不忠的问题。同样,杨业面对契丹,展现了一个忠臣的气节。

北宋名将杨业

魏征由李建成转为李世民,虽有不忠之嫌,然而李世民的位置已经是被李渊追认的,虽为被迫,但依然合乎法理。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赦免了魏征,魏征顺坡下驴,顺理成章的成为李世民的人。朱棣则对方孝孺有些过分,他让方孝孺为其草拟即位诏书,这本身就是一种讽刺,要知道,当年,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也是方孝孺所作,相当于方孝孺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要知道,读书人是好脸面的,为了这个脸面,方孝孺即使被诛十族,也不屈服,这其实更应该说,源于读书人的倔强。朱棣可以不喜欢方孝孺,也可以不重用方孝孺,但绝对不能打方孝孺读书人的脸,脸被打以后的方孝孺,已然没有了惧怕,与十族人一同赴死。

朱棣灭方孝孺十族

读书人生存环境的变化

唐朝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朝代,这既与统治者鲜卑化有关,也与长期的战乱有关,并且在程朱理学出现之前,古代中国相对是开放的,比如三国时期,叛主投敌虽然遭受非议,但不是不可接受,三国魏蜀吴都有接受叛臣的情况。程朱理学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的思想,忠君思想更加的强烈。魏征和方孝孺分别位于宋前和宋后,对待臣子“跳槽”的认识也不一样。况且魏征出身瓦岗军,对于更换主公,已经见怪不怪了。方孝孺则是读圣贤书,侍奉君王。一旦变心,会接受强烈的压力。方孝孺以血的代价,挽回了名士的尊严。方孝孺以十族人的代价换了忠诚,即使朱棣的后人也把他列为建文帝朝的忠臣,忠诚终得到应有的回报。

魏征十谏太宗,李世民不计前嫌,方有后来的贞观之治。方孝孺被灭十族,朱棣虽稳固了天下,却造成了天下的读书种子灭绝了。有忠诚之士,方能治理天下。

更多文章

  • 魏征死后留下一本册子,李世民看后狂怒:刨了这贼子的坟

    历史解密编辑:弗兰力艺术标签:魏征,皇帝,隋朝,唐朝,李世民,侯君集,李建成,李承乾,唐太宗,艺术家

    李世民和魏征之间,有着一段千古流芳的佳话。李世民虚怀若谷,是圣贤明君,魏征刚正不阿,敢于犯颜直谏,是千古少有的良臣。这对君臣相处的十几年间,魏征只要看到李世民任何不合适的行为,都毫无保留地指出来,而李世民从来没有因此降罪过他,反而在不断给魏征加官进爵,还好几次当众夸赞,魏征是自己的一面镜子。然而奇怪

  • 李世民对魏征的不满最后爆发-《大唐上阳》087

    历史解密编辑:巴黎邮报标签:李世民,魏征,大唐上阳,侯君集,皇上,李承乾

    任见:李世民对魏征的不满最后爆发-《大唐上阳》087第二十二章 妾身火热若未被幸过,怨恨还没有靶标,还不会那么强烈。若肉体未被开发过,怨恨还没有联想,至多做些茅草地的欢情梦,自我制作一些缥缈无际的期待。现在的武媚娘,早已不是当初的纯情小女儿,她被一个中年人,被一个阅人无数御女无数的老皇帝老拖拉机手

  • 李世民挖了魏征的坟吗?

    历史解密编辑:月色如遇梦标签:李世民,魏征,李建成,侯君集,李密,宰相

    #谣零零计划#当初这个谣言是非常火的,现在也有一部分人相信这件事,今天来说一下这个谣言。魏征应该说是叫他魏徵,魏玄成,隋朝大乱,他当过道士,后来跟着李密,献十策李密不采用,后来跟着李建成,李建成被李世民杀后,李世民责怪魏征,为什么让我们兄弟反目,魏征表示要不是李建成不听我的,你怎么可能赢。李世民觉得

  • 河北历史名人五十八魏征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魏征,李世民,李密,房玄龄,李勣,李建成

    魏征(580年-643年 ),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人(今河北晋州市鼓城村)。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网络图片,侵权联删魏征自少孤苦贫寒,虽穷困潦倒但有大志向,早年不事生业,出家成为道士。他喜好读书,涉猎广泛,眼见天下将要大乱,属意于纵横之说。大业十三年(617年),魏征在武阳

  • 吕布被骂“三姓家奴”,魏征五易其主,为何却被认为是忠臣典范?

    历史解密编辑:李布朗标签:吕布,魏征,李密,李渊,汉朝,李世民,李建成,科学家,三姓家奴,历史学家

    笔者第一次了解到,魏征身为唐朝丞相并不是魏征死后唐太宗李世民所说的那样。知道得失。”但是魏征家有一个凶妻,据正史记载,魏征只有一个河东裴氏的妻子,当时觉得很有趣。不过,那些谁能长盛不衰,必有丰功伟绩,就像李世民说的“三镜”,魏征留给后人的形象是一代名士,忠臣楷模,但很少有人知道,魏征改变了自己记五次

  • 魏征作为李建成嫡系,玄武门之变后是怎么卖主求荣苟活下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吉吉嗑普标签:魏征,李建成,李世民,尉迟恭,侯君集,刘黑闼

    魏征是李建成铁杆嫡系,很早就跟着李建成出谋划策,比如李世民拿下洛阳功高盖太子之后,魏征就让李建成亲征刘黑闼也去战场上建功立业,否则就有被李世民取而代之的危险。李建成平定刘黑闼之后建立了自己的河北军事班底,以罗艺为统帅。李建成和李世民斗争到了白热化阶段,魏征向李建成建议下狠手干掉李世民,但是李建成迟迟

  • 李世民要杀魏征,魏征在金銮殿上直谏了些什么,让唐太宗如此生气

    历史解密编辑:古文人物坛标签:魏征,唐朝,李世民,唐太宗,书法家,历史学家

    李世民是唐朝时期著名的明君,他与魏征的故事也妇孺皆知,可是有一次,李世民居然气得要下令斩了魏征,所幸被皇后劝阻才作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唐太宗李世民是唐代杰出

  • 一代名臣魏征,最后得以善终了吗?为何野史说其死后被挖坟鞭尸?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魏征,李世民,李承乾,李密,侯君集,窦建德

    贞观十七年,唐朝一代明相,凌烟阁上排名第四的魏征,因病去世于长安。熟悉唐朝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一代名相魏征,以敢言敢谏闻名。唐太宗李世民,曾将魏征比作是自己的镜子,可见对其的重视程度。魏征死后,李世民为其废朝五日。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后来魏征出葬之时,李世民曾率百官相送,并亲自为其撰

  • 为何在魏征死后悔婚,还推倒他的墓碑

    历史解密编辑:李雨爱打羽毛球标签:魏征,太子,李世民,李承乾,科学家,长孙皇后,历史学家

    公元643年,大唐第一谏臣魏征病危,唐太宗带着9岁女儿去探病。此时的魏征已经奄奄一息,看到李世民到来,只能流泪却动弹不了,君臣二人相伴几十年,唐太宗也悲从中来,他突然指着魏征儿子说:“我把女儿嫁给你。”魏征病重时,李世民将自己的女儿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儿子魏叔玉。贞观十七年,魏征驾鹤西去,唐太宗悲痛万

  • 魏征死后,曾为他废朝五日的唐太宗,为何将他的墓碑给推倒了?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魏征,李世民,侯君集,李承乾,唐太宗,书法家,科学家,军事政策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谈起魏征,大家都会想起其与唐太宗之间的美谈,两人被公认为君臣的典范。一个秉直上书的臣子自是好臣,但这也需要一个有博大胸怀的帝王,因而,但从阴谋论上说,两人各取所需,魏征成一代名相,唐太宗需要一个好的形象掩盖自己囚父杀兄的罪名。但是在魏征死后,曾为他废朝五日的唐太宗命人将他的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