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被魏征弹劾的佞臣,却在高昌之战中凭一技艺,让唐军实现降维打击

被魏征弹劾的佞臣,却在高昌之战中凭一技艺,让唐军实现降维打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三三三 访问量:1094 更新时间:2023/12/7 7:57:49

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了一个神奇的碑石,说这块立于嘉峪关外的唐碑,只要有人看到它,就立刻风雪大作,且屡试不爽。守边的将士们饱受苦寒,于是便将这块石碑用砖头砌死。

姜行本是官二代,其父姜謩(mo)是隋朝的晋阳令。时任晋阳留守李渊起兵前,姜謩就料定李渊必“拨乱得天下”,所以他主动结交李渊。姜謩的这个举动,让姜氏家族后来成了大唐王朝的新贵。

姜謩当时年事已高,他有一次奉命出征,临行前他对李渊说:我老了,随时可能被埋到野外吃露水,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能看到您登临大位。

姜謩死后,姜行本继承了“长道县公”的爵位。不过跟姜謩出色的地方治理政绩不同,姜行本却以另一项本事,获得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出格宠幸,以至于魏征看着非常生气,多次谏言李世民罢退姜行本。

原来姜行本擅长技巧营建,对土木工程、机械构造的东西非常痴迷,九成宫、洛阳宫等唐初一系列的宫殿建筑,都是由他负责督造。

姜行本的工匠精神令人敬佩,在营建过程中,他不辞劳苦,奋战在一线,对建筑的细节抠得非常严,因此他的作品件件精品,可谓一代建筑宗师。

正因为如此,李世民对姜行本宠幸有加,史书用了“倚昵”两个让人无限遐想的字眼,来形容君臣关系。

这就不难理解魏征为何弹劾姜行本了,堂堂皇帝居然对一个机巧匠人如此宠幸,这不是助长奢靡之风么?若不加阻止岂不容易“失足”?

只是李世民不以为然,他认为姜行本是个“强济”(精明强干)的人,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手艺人,所以他一次又一次让魏征气得跺脚。

果然,姜行本用一次出彩的行动,狠狠回击了魏征。

贞观十四年,高昌王鞠文泰宣布脱离大唐控制,还不断扣留截杀唐使,导致西域之路被中断。李世民决定以武力解决,他派侯君集为行军总管,薛万均、姜行本为副总管,发动了著名的“高昌之战”。

高昌之战除了头七个月的行军异常艰苦外,战斗过程其实很简单,可以用“碾压”两个字形容。

第一步,侯君集登上五丈高的塔楼,把高昌城内看得一清二楚,城防结构,兵力部署,甚至街道都一目了然。对唐军来说,高昌没有丝毫秘密。

第二步,重型武器上场,直接摧毁高昌国的防御设施。上百架重型抛石机、重型车弩炮、车载弓弩,向城内发射了数不清的巨石、火炮和十几万支大大小小的箭簇。转眼间高昌城内一片火海,建筑和武器设施基本被摧毁一空,人员伤亡惨重,完全丧失了抵抗能力。

第三步,高耸入云的云梯、战车靠近城墙,唐军直接跨上高昌城墙头。鞠文泰在战前就连吓带病死了,他的儿子麴智盛投降,高昌国就此灭亡。

不难看出,这一战赢在双方的武器装备差距太大,高昌人面对从来没见过的重型武器,根本没有还手之力,用当下最时髦的说法就是“降维打击”。

这些重型武器就出自姜行本之手。

唐军抵达高昌国柳谷一百里外的一座山林时,姜行本留驻于此,他“伐木则山林殚尽”,把一座山上的树木几乎砍光,建造了这些让人闻风丧胆的重型武器。

在《姜行本纪功碑》中,他得意洋洋地写道:“冲梯暂整,百橹冰碎,机桧一发,千石云飞。墨翟之拒无施,公输之妙讵比?”

墨翟和公输班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建筑大师,当年公输班为楚国打造器械攻宋,墨翟试图阻止,二人进行了一场攻防推演,他们的底牌就是各自所设计的攻防器械。结果公输班输了,楚国不得不放弃攻打宋国。

姜行本说,即便墨翟和公输班再世,看到眼前的情形,他们恐怕也得自叹不如!豪霸之气溢于言表。

勒石记功是古代炫耀武功的常见手段,姜行本也飘了一把,写下这篇纪功碑,由一个叫“司马太贞”的书写,刻于巨石之上。

这篇碑石为后人留下了高昌之战的珍贵史料,其拓本还是古代文学界和书法界学习的佳作,至于开头所说,碑文有“呼风唤雪”的神奇功效,就不清楚纪晓岚从哪里获得的信息了。

唯一让人遗憾的是,姜行本也犯了个不可原谅的大错,他的这篇纪功碑不是刻在一块新开采的石头上,而是把前人的纪功碑打磨掉,旧物利用。而碑石上原来的文字,是500年前班超打败匈奴,夺回伊吾后的纪功碑。不能不说,班超纪功碑的毁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损失。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东征高句丽,姜行本提出反对意见,不被采纳,并随军出征。在盖牟城(辽宁盖县)之战中,姜行本不幸被流失射中,牺牲在前线,终年50岁。

当然,姜氏一族的故事远未结束,以后再给大家介绍一位姜氏更牛的人物,他有资格直接出入皇帝的内寝,可以跟嫔妃连榻而坐,最后死得非常诡异……

更多文章

  • 一代名相魏征,敢说皇帝不爱听的话,为什么下场那么惨?

    历史解密编辑:素意花开标签:魏征,李承乾,李世民,侯君集,皇帝,李密

    一代名相魏征,敢说皇帝不爱听的话,为什么下场那么惨?知行史话2022-06-2316:13山东关注魏征死后,唐太宗李世民怀疑他卷入了太子李承乾谋反案,不仅解除了魏征之子魏叔玉与衡山公主的婚约,还命人推倒了魏征的墓碑,不过,李世民很快便后悔了,不仅恢复了魏征的名誉,还重新给他立起了墓碑,可以说魏征的下

  • 魏征梦中斩龙背后,泾河龙王含冤,唐王和孙悟空受害,谁受益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魏征,王和,唐王,隋朝,李世民,孙悟空,唐太宗,泾河龙王,如来佛祖,东海龙王,观音菩萨

    魏征梦中斩龙背后,泾河龙王含冤,唐王和孙悟空受害,谁受益最大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很多工作都是由于难以开局,才形成最后草草收场,或者是烂尾的局面。比如,刘禅在继承蜀汉大业的时候,也是踌躇满志,制定自己的施政计划,还顺利平息了曹魏和东吴的几路围攻。但是,由于他只有谋划,没有将“开头”执行下去,造成施政计

  • 魏征外孙薛稷,《信行禅师碑》上承褚书之遗绪,下开瘦金书之先河

    历史解密编辑:寓书喻画标签:薛稷,信行禅师碑,虞世南,魏征,欧阳询,宋徽宗

    导语:薛稷,唐代书画家。曾任黄门侍郎、参知机务、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后被赐死狱中。工书法,师承褚遂良,与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并列初唐四大书法家。纵观中国艺术史,在薛稷之前,诗书画俱能者已有不少,而真正做到诗书画俱擅者着实不多。薛稷擅长此三者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所以在唐代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

  • 李世民重用魏征有多重要,没有魏征还真的很难开创“贞观之治”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李世民,魏征,唐太宗李世民,李建成,皇帝,贞观之治,唐太宗,书法家,历史学家,隋朝

    文|荣荣编辑:钟毓在我国数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当中,先后出现了四百多位皇帝的权力交替,而在这四百多位皇帝当中,有些凭借着优秀的政绩留下千古美名,而有些则庸庸碌碌、毫无建树,更有甚者留下了一世骂名。其实,一位皇帝的政治功绩与周围的辅佐之臣有着密切的关系和直接的影响,正所谓的“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一

  • 三姓家奴却自比魏征,想殉国却说小妾不让,龚鼎孳脸皮到底有多厚

    历史解密编辑:浩然文史标签:龚鼎,钱谦益,崇祯,多尔衮,明朝,顺治

    明末士大夫很是矛盾:几百年理学下来,明朝士大夫都以天下事为己任,以和皇帝对着干为荣,明朝诸帝对此都无可奈何。然而,明朝灭亡之后,自诩清流之人,一部分的确做到了知行合一,为大明殉节了;但还有一部分声名鹊起的硕儒却当起了贰臣、三臣甚至是四臣。著名的有纳了秦淮八艳之一柳如是为妾、怕水凉不敢死、当了

  • 魏征生前屡屡冒犯李世民,李世民为什么没杀他?魏征后台势力很大

    历史解密编辑:东岸瞭望台标签:魏征,李世民,侯君集

    魏徵,现作“魏征”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唐太宗李世民与他的“明镜”魏征,在历史上算是“明君贤臣”的典范了,他们的故事亦被传为美谈。不过,从这对君臣融洽关系的背后,却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辛。历史的真相却是:在当时

  • 魏征被李世民视为肱股之臣,死后为何被李世民砸了墓碑?

    历史解密编辑:李三脚标签:魏征,李世民,侯君集,李承乾,宰相

    魏徵病死于贞观十六年(642),当时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李世民下诏厚葬魏徵,亲自撰写碑文,并在碑石上书丹。此外,还下旨将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次年二月,李世民又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烟阁,魏徵位列第三。李世民砸魏征墓碑的事,发生在侯君集

  • 李渊哀求李世民饶过10个孙儿,魏征说1人名后,10个孙儿无一得活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李渊,李世民,魏征,李建成,刘彻

    隋朝末年,群雄并起。自隋炀帝登基以来各路势力相继造反,在李世民的劝说之下,唐太祖李渊也加入了争霸的行列。唐朝建立以后,李渊向李世民许诺只要他能够立下足够多的功绩便将他立为太子,李世民在之后履历战功为大唐打下了半壁江山。唐朝统一天下过后李渊并没有履行承诺,依旧立李建成为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两人的矛盾也

  • 生前被器重,死后被砸碑,魏征到底犯了什么罪触怒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魏征,李世民,李密,李渊,唐太宗李世民

    【魏征像】魏征是历史上著名的直臣 。唐太宗李世民则是史上如雷贯耳的明君 。二人之间的君臣之情一直以来为人所津津乐道并广为传颂。鲜为人知的是,以直言敢谏闻名遐迩的贤臣魏征死后,一直视他为肱骨的唐太宗对他的态度突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可以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一向亲密无间的君臣之间发生了什么,竟让以胸

  • 魏征的最后一天:握着李世民双手痛哭流涕说,寡妇不愁织布少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魏征,李世民,李渊,李密,窦建德,王世充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正月初五,长安城一片欢快气氛。家家户户院子里竖起长长的竹木竿,竿顶飘悬着纸或布制作的五颜六色的长条旗,称为“发愿幡”,上有墨书,风吹幡动,祈求长命百岁。人们喝驱邪解毒延年益寿的“屠苏酒”,吃发散五脏郁气预防时疫的装着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的“五辛盘”,当然更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