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魏征,敢说皇帝不爱听的话,为什么下场那么惨?
知行史话2022-06-2316:13山东关注魏征死后,唐太宗李世民怀疑他卷入了太子李承乾谋反案,不仅解除了魏征之子魏叔玉与衡山公主的婚约,还命人推倒了魏征的墓碑,不过,李世民很快便后悔了,不仅恢复了魏征的名誉,还重新给他立起了墓碑,可以说魏征的下场并没有那么惨。死后极尽哀荣,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一代贤相魏征魏征早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魏公李密,但并不受重用。武德元年(618年),魏征随李密降唐,并说服李密旧部李勣献地归唐,后授太子洗马,成为太子李建成的属官,是太子党的一员。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全部被杀,魏征被抓,李世民爱惜其才,便赦免了他,并很快得到重用。在贞观时期,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常常当着其他大臣的面直言顶撞李世民,令他下不了台。不过李世民知道魏征有治国的才干,性情又耿直,从不退缩屈服,因此总能欣然接受她的意见,君臣之间相处的很融洽。魏征以遇到明主而高兴,李世民以拥有魏征这样的实干忠臣而感到欣慰。贞观一朝人才济济,但魏征无疑是人才中的翘楚,他积极推行“王道”,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可以说唐朝的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魏征的功劳是很大的,对李世民治理这个庞大的王朝有着极深的影响。作为原太子党一员,魏征所得到的宠信无人能及,历任尚书左丞、秘书监、侍中,累授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封郑国公,无论官位还是爵位,在唐朝初期都属于殊荣。贞观十七年(643年),六十四岁的魏征病势沉重,李世民闻之,带着太子李承乾和衡山公主(与魏征嫡长子魏叔玉已有婚约)到其府中探视,此时的魏征得知皇上亲来探视,仍强托着虚弱的身体,穿好朝服,拖着带子迎接,看到魏征病成这样,李世民悲从心来,他拉着衡山公主到魏征跟前说:“魏公,睁开眼睛看看你的儿媳!”但此时的魏征身体早已经虚弱到无法起身谢恩了。
以直谏名垂青史的魏征数日后魏征逝世的消息传入宫中,李世民亲临魏府悼唁,对着魏征灵柩痛哭流涕,为了表示对魏征逝世的重视,李世民不仅辍朝五日,还命在京百官都要去魏府临丧,太子李承乾则在西华堂为他举哀。一般情况下,大臣逝世后朝廷都要对其追赠和赐谥号,像魏征这样贡献卓越的大臣,死后追赠级别自然不低,他被追赠为司空、相州都督,谥号则是“文贞”,属于上谥。而且,魏征还被特旨陪葬昭陵,这样的特殊待遇在整个贞观时期都极为罕见,可见李世民对魏征是真的非常重视。魏征下葬前,在京百官送灵柩出长安郊外,负责致祭的是当时还是晋王,后来成为大唐皇帝的李治,魏征的碑文则由李世民亲自撰写。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李世民命将作少监阎立本画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等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烟阁,是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魏徵位列第四。卷入太子李承乾谋反案,墓碑被推倒
影视剧照:太子李承乾贞观年间发生的太子李承乾谋反案,牵连到已经入土为安的魏征,为了发泄对魏征的不满,李世民不仅命人推倒了他的墓碑,还解除了魏征之子魏叔玉与衡山公主的婚约。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嫡长子,母亲是文德皇后长孙氏。李承乾天资聪颖,仁孝纯深,是李世民着力培养的接班人。李承乾的东宫班底都是魏征、陆德明、杜正伦这样的治世名臣。但是李承乾最致命的弱点就是身有足疾,行动极为不便,大唐未来的天子是个残疾,这自然是很难想象的。因此,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并非稳如泰山,他最大的竞争对手魏王李泰同样才华横溢,聪慧过人,太宗对他的宠爱可谓是“宠冠诸王”。占着父皇的种种溺爱,让李泰渐渐对皇位有了想法。而来自李泰的威胁,让皇太子李承乾日益不安,导致他的性格变得狂悖骄躁,发展到最后,竟然对李泰动了杀机,在试图暗杀失败后,即与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陈国公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入宫逼迫太宗让位。结果事情败露,李元昌被赐死,杜荷、侯君集、李安俨等人坐罪斩首,中书侍郎杜正伦受牵连被贬至岭南,李承乾被幽禁至别室。太子李承乾谋反案发生在魏征死后,但为什么会牵连到他,以至于太宗要推倒他的墓碑,撕毁衡山公主和魏征嫡长子魏叔玉的婚约?
影视剧照:侯君集同样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参与谋反后被斩首究其原因,首先是魏征作为太子太师,李承乾的首席师父,未能及时纠正太子的过错,导致他后面变的狂悖乖张,李世民对太子李承乾一直都是以皇位继承人来培养,如今太子酿下谋反逆案,令他长期以来花费的大量心血与精力付诸东流,魏征作为太子的老师,自然难咎其责。其次,在太子谋反案的一众参与者中,陈国公侯君集、受牵连被贬到岭南的中书侍郎杜正伦都是魏征推荐的,魏征还在太宗面前夸此二人有宰相之才。但现实却是侯君集参与了谋反,杜正伦也是此案的疑似参与者。李世民由此怀疑魏征结党营私,臣子结党一向为李世民所不容,更何况是一向受宠的魏征结党,就更令李世民愤怒了。最后,魏征曾把前后的谏辞,拿给史官褚遂良看,这件事被李世民知道,对魏征的不满陡然加深。几件事加起来,才有了魏征下葬没几年墓碑被推倒,儿子与公主的婚约无理由撕毁,这是李世民对魏征的死后清算。恢复名誉,重立墓碑
魏征与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起兵五十万亲征高句丽,但遭到了高句丽人的顽强抵抗,虽得胜而归,但也未能灭亡高句丽,唐军也是损兵折将,此战之后,李世民开始怀念魏征,他慨然叹息说:“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亲征高句丽,劳师动众却未达目的,李世民悔之不及,而魏征生前以直谏闻名,他若在世一定能阻止李世民这一次冲动的军事行为。太子李承乾谋反案的一众参与者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事情也过去了一段时间,李世民对魏征的气也消了,同年,“召其家到行在,赐劳妻子,以少牢祠其墓,复立碑,恩礼加焉。”重新恢复了魏征的名誉。魏征卷入太子李承乾谋反案,但谋反案是发生在魏征死后,因此,李世民尽管处置魏征,却做得并不太过分。相比后世明朝首辅张居正死后被明神宗刨坟挫骨扬灰,魏征的结局并没多惨,他的家人都没有受到牵连,他本人也没有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被剔除。几年后李世民又重新给魏征立碑恢复名誉,说明他始终都没有否定过魏征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