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创建期,李渊起兵、定鼎关中的过程中永济的地位如何?

唐朝创建期,李渊起兵、定鼎关中的过程中永济的地位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八卦爱豆秀 访问量:2153 更新时间:2024/1/19 11:17:32

唐初永济属河东郡,因该地战略地位重要,又置蒲州管。武德九年,废暮管府置都督府,复为州。开元八年改蒲州为河中府,置中都。不久停中都,复为州。天宝元年,改州为郡,属河东郡。乾元二年,汉朝设为河中府。蒲州、河中府、唐中都反复变更,加之唐代曾两度在蒲州设都,虽为时短促或未成为现实,但都说明蒲州所处位置的重要。

唐代河中府是东西二都长安与洛阳间的交通枢纽,又是河东诸郡通往长安的咽喉要道,占据非常有利的地理位置,在李渊起兵、定鼎关中过程中、唐创建初期、安史之乱、唐朝藩镇割据、唐末农民战争以及唐末藩镇兼并战争六个时期,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就李渊起兵、定鼎关中过程中和唐朝创建初期这两个节点永济的地位展开讨论。

一、李渊起兵、定鼎关中

大业十三年,李渊集团在晋阳起兵,后沿汾河南下,挺进关中。当时永济所在的河东地区在李渊起兵、进击长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当年,李渊晋阳起兵取得成功后,又顺利攻克霍邑,然后连破临汾、绛郡。大军进至龙门,李渊即欲率军渡河,挺进关中。当时,可供渡河的道路有三:一为黄河东岸的龙门和西岸韩城间的龙门山和梁山;一为河东城西的蒲津桥;一为风陵渡口。

所以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有人主张南下攻取河东,然后再过蒲津桥入关。河东户曹任瓖则建议“自梁山济河,指韩城,逼台邸日。然后鼓行而进,直据永丰,虽未得长安,关中固已定矣”。

李渊采纳了他的意见,因为蒲津桥为屈突通所控,风陵渡在蒲津桥南,屈突通又善于守城,河东郡城一时难于攻下,而李渊以轻兵袭取长安,利在速战,不宜拖延。当时,正好有河对岸的冯翊郡的农民起义领袖孙华渡河前来归附,李渊就派王长谐、刘弘基、史大奈等率兵6000为先锋,抢先渡河,自己引大兵暂驻龙门。

当时李渊有这样的计划,如果屈突通率兵过河追击先锋军,李渊就率大军攻占河东;如果屈突通全军守城,那么,渡河以后,就迅速占据蒲津桥西岸,封锁桥梁。这样河东城就会陷入被扼喉、绊背的境地。

结果先头部队过河后,屈突通只派部将桑显和率数千人过河夜袭王长谐等,被王长谐、孙华联军击败。桑显和退回河东,并自断蒲津桥,阻断大河两岸的通道。至此,是舍河东入关,还是先克河东,然后入关,又引起争议。李渊犹豫不决,遂召集幕僚商议。

薛大鼎劝李渊“请勿攻河东,自龙门直济河据永丰仓,传檄远近,关中可坐取也。”但是,当时诸将不同意,主张先攻河东。

李渊想采纳薛人鼎之议,舍河东而先渡河进取长安,但裴寂认为:“屈突通拥大众,凭坚城,吾舍之而去,若进攻长安不克,退为河东所踵,腹背受敌,此危道也。不若先克河东,然后西上。长安恃通为援,通败,长安必破矣。”裴寂的看法是屈突通手握精兵,盘踞坚城,如果舍此入关,一旦长安也久攻不克,我军退路将被堵截。那时腹背受敌,实为冒险之举。

因此他主张先克河东,然后入关。长安凭借河东援助,屈突通失败,长安必破无疑。裴寂的看法代表了河东起事的大部分人的看法,他们要求作战要稳妥,必须有河东这一退路,一旦失利即可退保河东。

李世民的见解正好相反。他不同意裴寂先攻取河东的建议,认为“兵贵神速,吾席累胜之威,抚归顺之众,鼓行而西,长安之人望风震骇,智不及谋,勇不及断,取之若振槁叶耳。若淹留自弊于坚城之下,彼得成谋修备以待我,坐费日月,众心离沮,则大事去矣。且关中蜂起之将,未有能属,不可不早招怀也。屈突通自守虏耳,不足为虑。”

他认为兵贵神速,应乘士气旺盛之机,率领归顺的将士,西入关中,长安的隋军必定震骇恐怖,等不到他们施展智谋和勇力,就会像秋风扫落叶那样,不战自溃,长安唾手可得。如果久攻河东,屯兵坚城,就会使长安的隋军得到喘息和防备之机。

那时就要坐费时日,一旦将士离心,宏图大业就会化为泡影。况且,关中地区接踵起事的将士,不知归属,应尽快招抚怀柔。屈突通只不过是一个“自守虏”而己,不足为虑。

李世民则锐意进取,攻占长安是其首要目标,因为要图发展就必须出河东入关中,而割据河东,当一个割据一方的土霸王是他所不愿意的。李渊听取了几种意见后,力求稳妥,决定留少数兵力继续围攻河东,自己亲率主力渡河,挺进关中。过河后,首先抢占华阴永丰仓,然后派李建成刘文静等率军数万,扼守撞关,防止关东兵马及屈突通入关。

自己进驻长春宫。当时李世民的部队迅速扩展到13万,直逼长安城。随后,李渊等人也来到长安城东门外宿营。十一月,李渊军攻破长安。十二月,屈突通自知兵力单薄,无力西进,又听说长安己经陷落,便留桑显和镇守关北城,自率部分兵士东行,企图逃奔东都洛阳。

屈突通东行不久,桑显和当即举城投降。刘文静火速派窦琼等率轻骑与桑显和追赶屈突通。行至稠桑,屈突通布阵自卫,但所率隋军全部临阵倒戈,屈突通投降。

由以上论述不难看出,在李渊起兵、定鼎关中过程中,河东郡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李渊顺利攻克霍邑,大军进至龙门,欲渡河挺进关中,当时河东郡有重要的渡河津梁—蒲津桥,另一渡口风陵渡又在蒲津桥南,也就是当时有两条入关路线与河东郡有关,因此,可以看出河东郡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当时,是舍弃河东入关,还是先克河东再入关,引起很大的争议,有鉴于此,李渊当时对河东给予很高的重视。时屈突通控制蒲津桥阻断南下过河之路,正是冯诩“贼帅”孙华的接应,李渊才得以从北面的梁山济河,取韩城道直逼长安。所以当时河东未能攻下,给李渊入关造成了很大的阻力。由此可见,永济在李渊起兵、定鼎关中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唐创建初期的战略地位

隋大业十三年六月,李渊晋阳起兵,后南下入关,并随之夺取长安。时刘武周于隋末割据马邑后,在东突厥的支持下,大肆南侵。武德二年十月,相继攻陷了太原和以南大多州县,一时间,河东几乎全部沦陷于刘武周之手,威胁新生的唐政权。因此,李渊派李世民率唐军进入河东,征讨刘武周,收复失地。就是在这一事件中,显示了永济重要的战略地位。

刘武周于唐武德二年初,得突厥500骑的援助,兴兵南下,兵逼太原,攻之不下,便绕开太原继续南下,攻占平遥、介休,并击败唐裴寂所率援军。但因为太原未下,太原的军力对刘武周继续南下有一定的牵制力量,而南面州县也因太原坚守而抗击刘武周,使刘武周的兵锋一直没有越过晋州。结果,在此关键时刻,李元吉弃太原而逃,刘武周轻易占有太原,之后,命宋金刚南下。宋金刚很快攻下晋州,又进逼绛州,陷龙门等地,一时间河东几乎为刘武周所有。

史载:“时王行本(隋将)犹据蒲坂,未下,亦与武周相应,关中震骇。”也就是说,刘武周和王行本对河东形成一种南北夹击之势。当时,李渊出其手救日:“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宜弃大河以东,谨守关西而己。”从中可以看出,永济在当时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时唐军在刘武周的进击之下,无向南的退路,这使得唐军的势力难以在河东立足。

但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李世民坚决要攻打河东,当时上表说:“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富实,京邑所资,若举而弃之,臣窃愤恨。愿假臣精兵三万,必冀平珍武周,克服汾、晋。”

李渊同意了李世民的诸求,但是鉴于刘武周的势力强大,与此同时,占据蒲坂的王行本可能乘机北上,“于是悉发关中兵以益世民所统,使击武周。”李世民带领唐军经过柏壁之战等多次重大作战,终于全部歼灭刘武周及其部将宋金刚部,取得了收复河东的重大胜利。

李世民最终取得抗击刘武周的胜利,其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李世民抗御刘武周的时候,在蒲坂的王行本虽然归附刘武周,却一直按兵不动,这为李世民抗击刘武周提供了一个机会。假如王行本在李世民攻打刘武周时,王行本乘机出兵,必然会使李世民陷入较为困难的境地。

总结

当时李渊“悉发关中兵”,即李渊手中己无军队,如果王行本北上攻打李世民的军队,李渊不会抄其后路,可以看出,王行本当时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战略机会。或者退一步说,如果这个时候王行本不攻打李世民,却乘机攻打长安,也必然会对唐朝构成很大威胁。

然而,这两种想法王行本都未能采纳,也就是说,王行本处于一个战略要地,历史又给他一个机会,他都未能把握住。后来李世民在统一河东过程中,王行本当时的按兵不动,又导致了他最后的失败。由以上分析足以看出,永济在建唐初期的战略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标签: 李渊关中李世民长安裴寂唐朝

更多文章

  • 西安挖出一墓碑,揭露李渊“夜醉睡妃”真相,原来李世民如此狡猾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世民,李渊,李靖,玄武门之变,隋炀帝,房玄龄

    古代历史传承至今,我们多数都是通过学习史学史料获得的,如果研究的是正史,那我们获得的就是正确的历史信息,对事情、人物的判断就更加的准确。但如果这一段历史研究资料、文物或者古迹是缺失的,甚至是虚假的、错误的,那我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判断就会存在偏差。出现类似偏差的事情,在时间的进程中似乎还不少,而

  • 为什么李世民敢反李渊,而朱棣不敢反抗朱元璋?朱棣先天优势不足

    历史解密编辑:听风月满佳人标签:李世民,李渊,朱棣,朱元璋

    前言造反需要具备三个前提条件:天时、地利、人和。朱元璋平民出身,他比养尊处优的李渊经历过更多的大风大浪。所以同样是面对儿子的造反,朱元璋会比李渊更有拼死一搏的勇气。打下大明江山的人是朱元璋,而并非是朱棣。虽然朱棣勇武,但他却不具备和父亲叫板的硬实力。而李世民却有所不同,大唐的大半江山,是由李世民率领

  • 李渊总共有四个儿子,把他们的名字连起来,就能发现李渊的野心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李渊,李世民,皇帝,唐玄宗,隋炀帝,李元吉,军事政策,军事制度,国防政策,唐朝

    前言每当人们提到唐朝时期的君王,人们总是能够想到贤明有能的李世明,或者是会想到母仪天下的武则天,也会有人能够想到纸醉金迷的唐玄宗李隆基。不过大家却总是忽略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而这个人就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了。李渊生活在隋末的那样一个乱世当中,他在这种乱世当中摸爬滚打,与各方势力产生着各种各样的矛盾

  • 李渊称帝后,隋朝的末代皇帝隋恭帝杨侑去了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李渊,隋恭帝,杨侑,隋炀帝,杨侗

    616年,隋炀帝在骁果军的护卫下浩浩荡荡南下江都,将大隋朝的两京留给了两个孙子镇守,其中12岁的杨侑镇守长安,后被李渊扶立为隋恭帝;13岁的杨侗镇守洛阳,后被元文都等扶立为皇泰帝。杨侑和杨侗做为元德太子杨昭的儿子,命运是非常相似的,杨侑后来让位于李渊,很快死去,而杨侗让位于王世充,也很快被杀死。在风

  •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渊为何没有调兵镇压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李渊,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秦王,尉迟敬德,李建成,唐太宗,唐朝,艺术家,军事制度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渊为何没有调兵镇压李世民?在这篇文章,笔者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大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等人发动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被诛杀,李世民终于扫清了通往皇位道路上的一切障碍。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唐高祖李渊并没有因

  • 李世民“跪而吮上乳”,李渊看透李世民目的,还陪他演戏

    历史解密编辑:老吴修电器标签:李世民,李渊,李元吉,李建成,尉迟恭

    天下大事,人们总喜欢说“胜者为王,败者寇”,实际上这仅仅是一个结果,我们看到了结果,不一定了解过程,历史就是将一个成王败寇的过程重现的最佳工具,通过历史,我们更能对曾经发生的故事有清晰了解认识,从而更加明白成王败寇背后的原因。要说成王败寇的典型代表,我觉得李世民必须算一个,杀兄弑弟逼宫父亲之后,却依

  • 李渊哭穷喊惨做“影帝”就买战马五百匹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李渊,战马,突厥,兵变,唐朝,隋炀帝,刘文静,刘武周,军事政策,军事制度,国防政策

    隋炀帝大业年间,校尉刘武周兵变,并与突厥结成联盟。这下,隋炀帝翻脸了,因为刘武周是李渊的部下,所以要李渊进京治罪。李渊本来就想反了大隋,如今只能加速造反。可很快,李渊就发现问题了,战马太短缺了。古时候的战马,就相当于坦克,这是战争的硬件。李渊手下的谋事,刘文静提议,现在只能也走刘武周的套路,结盟突厥

  • 李渊夺走隋朝江山,顺利登基后,隋炀帝杨广的后人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上的一些事儿标签:李渊,杨坚,皇帝,隋朝,杨广,隋炀帝,李世民,军事政策,军事制度,国防政策

    一个好皇帝,会让百姓安居乐业,因此百姓们也都会赞扬皇帝的功绩。如果皇帝昏庸无能,就会导致百姓食不饱腹,从而达到了朝代更替的结局。要说荒淫,在隋朝便有一位皇帝,他就是杨广。小的时候展现出勤奋好学,刻苦努力的态度,登基之后便是荒淫无度,最终被李渊夺走了江山。一般来说为了消除隐患,亡国的皇族都会被诛杀,但

  • 玄武门之变后, 是李世民逼李渊禅位吗! 其实是李渊没有铲除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董健说科技标签:李世民,李渊,玄武门之变,尉迟敬德

    这场血腥的宫廷政变,以李世民为首的军功集团大获全胜告终,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东宫多年聚集的力量作鸟兽散。在玄武门之变后,李渊不仅将李世民册立为太子,更在两个月之后,也就是武德九年八月将皇位禅让给了李世民。其实,武德九年时的李渊不过才63岁,还没到年老昏聩的地步,还是可以继续当皇帝的。那么他为什么

  • 李渊四个儿子,把他们的名字连起来,暴露了李渊的野心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渊,李世民,杨坚,隋炀帝,李建成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王朝历史中,唐朝无疑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王朝,其在政治、文学、军事等领域都留下了光辉夺目的遗产惠及后人。不过有意思的是,相比于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的事迹似乎却不那么为人所注意。在隋朝末年的乱局中,贵族出身的李渊不仅身居要职,还是隋炀帝杨广的表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