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西安挖出一墓碑,揭露李渊“夜醉睡妃”真相,原来李世民如此狡猾

西安挖出一墓碑,揭露李渊“夜醉睡妃”真相,原来李世民如此狡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鉴史官 访问量:1213 更新时间:2024/2/1 12:54:43

古代历史传承至今,我们多数都是通过学习史学史料获得的,如果研究的是正史,那我们获得的就是正确的历史信息,对事情、人物的判断就更加的准确。

但如果这一段历史研究资料、文物或者古迹是缺失的,甚至是虚假的、错误的,那我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判断就会存在偏差。出现类似偏差的事情,在时间的进程中似乎还不少,而且还有一部分是发生在著名历史人物的身上。

李世民这样皇帝想必很多人都熟悉,而且他的形象一直在人们的心中都是正面的,是个勇猛、刚毅的好皇帝。唐朝的兴起,一直以来人们都是认为,李世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渊虽然也是这次起义的重要参与者,但是,他的行动伊始若没有李世民的鼓动,一切都不会发生,唐朝的兴起便不会这么顺利进行。但这一切果真是如此的吗?

研究了《新唐书》、《旧唐书》以及《资治通鉴》之后,上述假设是成立的,而且这样的历史、包括人设也一直停留在人们心中。

在这次起义中,李世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李渊似乎是个优柔寡断、胆小怕事之人,如果没有李世民对他使用的"美人计",起义的事情就变得遥不可及。

历史记载一直是这样的,李世民一行人对于起义之事早已谋划已久,但迟迟无法行动,就因为李渊不果断的个性,无奈之下,李世民与重臣刘文静一起合谋将李渊灌醉,在李渊不省人事之时,把他与隋炀帝的妃子放在了一张床上。

李渊醒来之后发现自己竟然睡了皇帝的女人,被逼无奈才下定决心,最终决定去发动起义的。那么真正的历史上,李渊当真是这样一个人吗?起义的发端真的是被逼无奈吗?

1978年,在西安昭陵附近发掘了一座唐朝古墓,经当地考古学家发掘,墓主正是唐代开国名臣,凌烟阁排名第二十二位的唐俭

古墓中有一座墓碑,墓碑上的墓志铭揭秘了李渊起义的初衷,以及事情发展的经过。墓志铭的描述,与《资治通鉴》等书存在不同。

这一发现填补了历史空白,颠覆了人们的看法,揭示了历史真相。甚至对李世民的看法、人设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从墓志铭的记载来看,李渊不仅不是一个胆小怕事之人,而且对于唐朝军队起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史书的学习,我们知道唐俭已为李渊的这次起义谋划好了布局,从南到北,一直打到中原的,布局极其完善。但是李渊只是给出了模棱两可的语气:要考虑一下再说。史书中这样记载:

"汤武之事,非所庶己,天下已乱,言私则图存……"

对于起义造反之事,李渊一直不敢答应,似乎在等待李世民的逼迫。

但是,在墓志铭中的描述却与史书的记载截然相反,墓志铭上云,唐俭将起义的谋划布局同李渊说了之后,李渊毫不迟疑就答应了。

表现出了非常积极的态度,接受了唐俭的计划,并且将其认定为自己的心腹,李渊决定起义已在唐俭出谋划策之时就定好了,所以根本不需要李世民的计策逼迫。

其中还有一点出入,那就是《两唐书》中说到,唐俭先向李世民传达了李渊起兵的理由,再由李世民向李渊说出了唐俭的计划。但事实也并非如此,而是唐俭先于李渊献策之后,再和李世民商量。那么,这一种赞美李世民而贬低李渊的说法是从何而来的呢?

在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多次企图篡改历史,将这次起义功劳揽在自己的头上,甚至去贬低自己的父亲李渊。李世民逼迫房玄龄温大雅,要求观看《大唐起居注》,还强迫其在修史时,要强化自己的功劳,弱化父亲李渊的形象,甚至为了美化自己而不惜将李渊描述成一个无能的傀儡。

所以,关于李渊、李世民在历史学习中存在偏差的根源就在于此,李世民为了贪功天下,而有意篡改了史书。但是,纸里总归包不住火,随着历史文物、古迹的一点点发掘,李渊的真实一面也逐渐现世了。

通过了解真的历史,我们可以知道,在这次起义中,李世民的功劳很大,这是不可否认的,可事实上,李渊才是唐朝兴起与建立中最大的功臣。

但可怕的是这一切并没有结束,李世民并不仅仅满足于将历史篡改,将功劳揽在其身。唐军大败东突厥颉利可汗,突厥国已经危在旦夕。

这时李世民派唐俭作为使节,试图招降颉利可汗。唐俭向来忠心耿耿,从无二心,就在和突厥国唇枪舌战的交锋之时,李靖带兵突袭了突厥国,毫不在意自己国家的使节唐俭还在敌国。值得庆幸的是,唐俭命大,在这战火连天之中逃了出来,幸免于难,保住了性命。

这件事情之后,李世民并无丝毫责怪李靖之意,由此可联想到,唐俭毕竟是李渊的心腹,李世民此举或许有借刀杀人之意,毕竟这事情的原委,唐俭是十分清楚的,杀掉唐俭才是将历史完全改变的最后一步。之后的唐俭明白了李世民的居心,一直都是低调的、夹着尾巴做人,才免于李世民一刀,保住了他的命。

一直以来,李世民在人们心中都是一位名将,是伟大的、不可超越的,但是在此看来,这一切似乎都是误会。

源于唐俭的墓志铭,我们才得知真正的历史模样,李渊并不是我们了解的懦弱,而是一个果敢、会识人的厉害之人,而李世民虽然英武,但并非完完全全是个正面人物,相反,他的阴暗面也让人不禁战栗。

为了自己的英明,不仅开了篡改历史的头,而且最重要的还是不惜破坏自己的父亲以及兄长的名声,来为自己添光添彩。虽其建功立业不可磨灭,但其人品还需再作考虑。

更多文章

  • 为什么李世民敢反李渊,而朱棣不敢反抗朱元璋?朱棣先天优势不足

    历史解密编辑:听风月满佳人标签:李世民,李渊,朱棣,朱元璋

    前言造反需要具备三个前提条件:天时、地利、人和。朱元璋平民出身,他比养尊处优的李渊经历过更多的大风大浪。所以同样是面对儿子的造反,朱元璋会比李渊更有拼死一搏的勇气。打下大明江山的人是朱元璋,而并非是朱棣。虽然朱棣勇武,但他却不具备和父亲叫板的硬实力。而李世民却有所不同,大唐的大半江山,是由李世民率领

  • 李渊总共有四个儿子,把他们的名字连起来,就能发现李渊的野心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李渊,李世民,皇帝,唐玄宗,隋炀帝,李元吉,军事政策,军事制度,国防政策,唐朝

    前言每当人们提到唐朝时期的君王,人们总是能够想到贤明有能的李世明,或者是会想到母仪天下的武则天,也会有人能够想到纸醉金迷的唐玄宗李隆基。不过大家却总是忽略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而这个人就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了。李渊生活在隋末的那样一个乱世当中,他在这种乱世当中摸爬滚打,与各方势力产生着各种各样的矛盾

  • 李渊称帝后,隋朝的末代皇帝隋恭帝杨侑去了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李渊,隋恭帝,杨侑,隋炀帝,杨侗

    616年,隋炀帝在骁果军的护卫下浩浩荡荡南下江都,将大隋朝的两京留给了两个孙子镇守,其中12岁的杨侑镇守长安,后被李渊扶立为隋恭帝;13岁的杨侗镇守洛阳,后被元文都等扶立为皇泰帝。杨侑和杨侗做为元德太子杨昭的儿子,命运是非常相似的,杨侑后来让位于李渊,很快死去,而杨侗让位于王世充,也很快被杀死。在风

  •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渊为何没有调兵镇压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李渊,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秦王,尉迟敬德,李建成,唐太宗,唐朝,艺术家,军事制度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渊为何没有调兵镇压李世民?在这篇文章,笔者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大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等人发动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被诛杀,李世民终于扫清了通往皇位道路上的一切障碍。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唐高祖李渊并没有因

  • 李世民“跪而吮上乳”,李渊看透李世民目的,还陪他演戏

    历史解密编辑:老吴修电器标签:李世民,李渊,李元吉,李建成,尉迟恭

    天下大事,人们总喜欢说“胜者为王,败者寇”,实际上这仅仅是一个结果,我们看到了结果,不一定了解过程,历史就是将一个成王败寇的过程重现的最佳工具,通过历史,我们更能对曾经发生的故事有清晰了解认识,从而更加明白成王败寇背后的原因。要说成王败寇的典型代表,我觉得李世民必须算一个,杀兄弑弟逼宫父亲之后,却依

  • 李渊哭穷喊惨做“影帝”就买战马五百匹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李渊,战马,突厥,兵变,唐朝,隋炀帝,刘文静,刘武周,军事政策,军事制度,国防政策

    隋炀帝大业年间,校尉刘武周兵变,并与突厥结成联盟。这下,隋炀帝翻脸了,因为刘武周是李渊的部下,所以要李渊进京治罪。李渊本来就想反了大隋,如今只能加速造反。可很快,李渊就发现问题了,战马太短缺了。古时候的战马,就相当于坦克,这是战争的硬件。李渊手下的谋事,刘文静提议,现在只能也走刘武周的套路,结盟突厥

  • 李渊夺走隋朝江山,顺利登基后,隋炀帝杨广的后人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上的一些事儿标签:李渊,杨坚,皇帝,隋朝,杨广,隋炀帝,李世民,军事政策,军事制度,国防政策

    一个好皇帝,会让百姓安居乐业,因此百姓们也都会赞扬皇帝的功绩。如果皇帝昏庸无能,就会导致百姓食不饱腹,从而达到了朝代更替的结局。要说荒淫,在隋朝便有一位皇帝,他就是杨广。小的时候展现出勤奋好学,刻苦努力的态度,登基之后便是荒淫无度,最终被李渊夺走了江山。一般来说为了消除隐患,亡国的皇族都会被诛杀,但

  • 玄武门之变后, 是李世民逼李渊禅位吗! 其实是李渊没有铲除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董健说科技标签:李世民,李渊,玄武门之变,尉迟敬德

    这场血腥的宫廷政变,以李世民为首的军功集团大获全胜告终,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东宫多年聚集的力量作鸟兽散。在玄武门之变后,李渊不仅将李世民册立为太子,更在两个月之后,也就是武德九年八月将皇位禅让给了李世民。其实,武德九年时的李渊不过才63岁,还没到年老昏聩的地步,还是可以继续当皇帝的。那么他为什么

  • 李渊四个儿子,把他们的名字连起来,暴露了李渊的野心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渊,李世民,杨坚,隋炀帝,李建成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王朝历史中,唐朝无疑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王朝,其在政治、文学、军事等领域都留下了光辉夺目的遗产惠及后人。不过有意思的是,相比于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的事迹似乎却不那么为人所注意。在隋朝末年的乱局中,贵族出身的李渊不仅身居要职,还是隋炀帝杨广的表兄

  • 李世民杀了李渊10个孙子,李渊留下14字诅咒,16年后预言成真

    历史解密编辑:丹宝说文史标签:李世民,李渊,李建成,李元吉,李恪

    从炎黄帝开始,中国古代社会多以国家形式存在,几千年下来,朝代更迭较多,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朝代里,唐朝应该占有一席之地,而唐太宗李世民,更是被赞颂良多的“明君”!但学过初中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李世民的皇位其实是靠抢夺而来,他除了杀掉自己的亲兄长之外,还杀死了父亲李渊的10个孙子,李渊悲愤之下留下了一句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