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李世民敢反李渊,而朱棣不敢反抗朱元璋?朱棣先天优势不足

为什么李世民敢反李渊,而朱棣不敢反抗朱元璋?朱棣先天优势不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听风月满佳人 访问量:2185 更新时间:2024/1/25 10:58:25

前言造反需要具备三个前提条件:天时、地利、人和。朱元璋平民出身,他比养尊处优的李渊经历过更多的大风大浪。所以同样是面对儿子的造反,朱元璋会比李渊更有拼死一搏的勇气。打下大明江山的人是朱元璋,而并非是朱棣。虽然朱棣勇武,但他却不具备和父亲叫板的硬实力。

李世民却有所不同,大唐的大半江山,是由李世民率领秦王府众将士打下来的。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李世民一直在外统兵征战。随之大唐的能臣武将多部分都出自李世民麾下。而大明的能臣武将,却并非出自朱棣麾下,而是出自朱元璋的麾下。所以从人和方面进行比较,朱棣是不如李世民的。李氏以强者为尊,而朱家以尊者为大其次李氏出身鲜卑族,而朱家是汉人。汉人讲究人伦,讲究大义。一旦朱棣子反父,那么朱棣就将遭到天下人的口诛笔伐。这样一来,即使朱棣造反朱元璋成功,朱棣的江山也会坐不稳。出身鲜卑族的李世民不同,他们更讲究强者为尊。实力强大的李世民,优胜劣汰淘汰掉李渊,在大唐人眼中是合理的。这就是李世民所占据的天时。

朱棣离朱元璋太远地理方面,大唐建立以后李世民的府邸,和李渊的皇宫比邻。在这样的前提背景下,李世民突然袭击李渊篡位,波及的范围并不会很广。在各地刺史还没反应过来的情况下,李世民就已经登上了皇位。各地刺史会怎么想?大半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皇权的更迭只不过是李家父子之间的事情,既然木已成舟,何不效忠更有作为的李世民呢?在这一点上朱棣和李世民也有所不同。朱棣在成年时,就被朱元璋遣往了封地燕京。燕京距离南京有一段距离,朱棣起兵反叛朱元璋,很可能等不到大军兵临南京府,就提前被其他兄弟藩王剿灭。

朱棣时刻被提防作为后来者,朱元璋也必然会借鉴李渊被赶下皇位的经过。因此在朱元璋托付各地藩王兵权,他还将大明最强的骑兵部队:朵颜三卫托付给了宁王朱权。这不就是朱元璋在防备着朱棣吗?同时朱棣也是朱元璋制衡其他藩王的一枚棋子。

李世民很了解性格懦弱的李渊,朱棣也深知自己的父亲是位强势的君主。随之二人便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大明建立以后,朱元璋虽然在大肆屠戮有功之臣,但他也在扶持一位武将,这个人便是蓝玉。蓝玉因太子朱标的关系和朱棣夙怨很深。如果朱标不死,掌握兵权的蓝玉也将是朱元璋对付朱棣的一件武器。李世民可以就近发动兵变,将李渊赶下皇位。而朱棣则不同。一路从燕京府打到南京,朱棣兵变的波及范围太大了。那时的朱棣很可能还没打到南京府,就被各地勤王之师镇压。

朱棣连武器都没有,而李世民则有抵抗东宫的实力另外再来看看朱棣起兵反叛朱允炆前所做的准备工作。朱棣麾下士兵的数量不如朱允炆,而且朱棣很早就准备谋反,他曾偷偷的将铁匠安置在自己府中,让他们秘密为自己打造兵器。要知道当时的朱棣可是为大明戍边的藩王呀。这样的藩王还需要偷偷打造兵器?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朱元璋在让朱棣就藩时,就对藩王掌握的武力做出了一定的限制。换言之,对就藩的儿子们,朱元璋也早就防范了。李世民则不同,大唐建立以后,李世民的秦王府具备了抗衡东宫和齐王府(李元吉)的实力。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李渊并未过度限制李世民所掌握的兵权。天下都是朱元璋打下来的,朱元璋却依然在防备着儿子们谋反。天下大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李渊却没有防备着儿子。这就说明,朱元璋的防备之心是强于李渊的,朱元璋提前杜绝了儿子们起兵反叛自己。

结语没有得到起兵反叛的机会,外部大环境又不允许(朱棣未占天时地利人和),这时的朱棣再起兵谋反,不就是蚍蜉撼树吗?反之李渊对李世民毫无防备,给李世民提供了起兵反叛自己的机会,在这样的环境下李世民再不提前动手,他不是错失良机吗?

更何况李渊打定了主意,想将皇位传给李建成。而朱元璋在朱标死后,关于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在朱棣和朱允炆之间摇摆过。朱元璋的皇位鹿死谁手,朱棣并不知道。李渊的皇位鹿死谁手,李世民却早已经知道。所以李世民才会提前动手,以李建成、李元吉的死逼李渊让位。而朱棣却是在朱元璋死后,才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将侄子朱允炆赶下了皇位。

标签: 李世民李渊朱棣朱元璋

更多文章

  • 李渊总共有四个儿子,把他们的名字连起来,就能发现李渊的野心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李渊,李世民,皇帝,唐玄宗,隋炀帝,李元吉,军事政策,军事制度,国防政策,唐朝

    前言每当人们提到唐朝时期的君王,人们总是能够想到贤明有能的李世明,或者是会想到母仪天下的武则天,也会有人能够想到纸醉金迷的唐玄宗李隆基。不过大家却总是忽略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而这个人就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了。李渊生活在隋末的那样一个乱世当中,他在这种乱世当中摸爬滚打,与各方势力产生着各种各样的矛盾

  • 李渊称帝后,隋朝的末代皇帝隋恭帝杨侑去了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李渊,隋恭帝,杨侑,隋炀帝,杨侗

    616年,隋炀帝在骁果军的护卫下浩浩荡荡南下江都,将大隋朝的两京留给了两个孙子镇守,其中12岁的杨侑镇守长安,后被李渊扶立为隋恭帝;13岁的杨侗镇守洛阳,后被元文都等扶立为皇泰帝。杨侑和杨侗做为元德太子杨昭的儿子,命运是非常相似的,杨侑后来让位于李渊,很快死去,而杨侗让位于王世充,也很快被杀死。在风

  •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渊为何没有调兵镇压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李渊,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秦王,尉迟敬德,李建成,唐太宗,唐朝,艺术家,军事制度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渊为何没有调兵镇压李世民?在这篇文章,笔者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大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等人发动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被诛杀,李世民终于扫清了通往皇位道路上的一切障碍。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唐高祖李渊并没有因

  • 李世民“跪而吮上乳”,李渊看透李世民目的,还陪他演戏

    历史解密编辑:老吴修电器标签:李世民,李渊,李元吉,李建成,尉迟恭

    天下大事,人们总喜欢说“胜者为王,败者寇”,实际上这仅仅是一个结果,我们看到了结果,不一定了解过程,历史就是将一个成王败寇的过程重现的最佳工具,通过历史,我们更能对曾经发生的故事有清晰了解认识,从而更加明白成王败寇背后的原因。要说成王败寇的典型代表,我觉得李世民必须算一个,杀兄弑弟逼宫父亲之后,却依

  • 李渊哭穷喊惨做“影帝”就买战马五百匹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李渊,战马,突厥,兵变,唐朝,隋炀帝,刘文静,刘武周,军事政策,军事制度,国防政策

    隋炀帝大业年间,校尉刘武周兵变,并与突厥结成联盟。这下,隋炀帝翻脸了,因为刘武周是李渊的部下,所以要李渊进京治罪。李渊本来就想反了大隋,如今只能加速造反。可很快,李渊就发现问题了,战马太短缺了。古时候的战马,就相当于坦克,这是战争的硬件。李渊手下的谋事,刘文静提议,现在只能也走刘武周的套路,结盟突厥

  • 李渊夺走隋朝江山,顺利登基后,隋炀帝杨广的后人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上的一些事儿标签:李渊,杨坚,皇帝,隋朝,杨广,隋炀帝,李世民,军事政策,军事制度,国防政策

    一个好皇帝,会让百姓安居乐业,因此百姓们也都会赞扬皇帝的功绩。如果皇帝昏庸无能,就会导致百姓食不饱腹,从而达到了朝代更替的结局。要说荒淫,在隋朝便有一位皇帝,他就是杨广。小的时候展现出勤奋好学,刻苦努力的态度,登基之后便是荒淫无度,最终被李渊夺走了江山。一般来说为了消除隐患,亡国的皇族都会被诛杀,但

  • 玄武门之变后, 是李世民逼李渊禅位吗! 其实是李渊没有铲除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董健说科技标签:李世民,李渊,玄武门之变,尉迟敬德

    这场血腥的宫廷政变,以李世民为首的军功集团大获全胜告终,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东宫多年聚集的力量作鸟兽散。在玄武门之变后,李渊不仅将李世民册立为太子,更在两个月之后,也就是武德九年八月将皇位禅让给了李世民。其实,武德九年时的李渊不过才63岁,还没到年老昏聩的地步,还是可以继续当皇帝的。那么他为什么

  • 李渊四个儿子,把他们的名字连起来,暴露了李渊的野心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李渊,李世民,杨坚,隋炀帝,李建成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王朝历史中,唐朝无疑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王朝,其在政治、文学、军事等领域都留下了光辉夺目的遗产惠及后人。不过有意思的是,相比于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的事迹似乎却不那么为人所注意。在隋朝末年的乱局中,贵族出身的李渊不仅身居要职,还是隋炀帝杨广的表兄

  • 李世民杀了李渊10个孙子,李渊留下14字诅咒,16年后预言成真

    历史解密编辑:丹宝说文史标签:李世民,李渊,李建成,李元吉,李恪

    从炎黄帝开始,中国古代社会多以国家形式存在,几千年下来,朝代更迭较多,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朝代里,唐朝应该占有一席之地,而唐太宗李世民,更是被赞颂良多的“明君”!但学过初中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李世民的皇位其实是靠抢夺而来,他除了杀掉自己的亲兄长之外,还杀死了父亲李渊的10个孙子,李渊悲愤之下留下了一句14

  • 李渊的野心有多大?为四个儿子取名,暗含对皇权的渴望

    历史解密编辑:暴龙历史记标签:李渊,皇帝,杨坚,唐朝,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女皇武则天

    纵观中国历史,但凡是统一王朝的开国之主,必定不是平庸之辈。毕竟,在前朝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大背景下,能够在群雄中杀出个重围,最后自己坐上那高高在上的宝座,自然不可能是哪个碌碌无为之辈能做到的。但是,在这些统一王朝的开国之主中,有一位开国之主却一直饱受争议。很多人认为,这位帝王能够坐上这至高皇位,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