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唐敬宗李湛,仅仅活了十八岁,在位不到三年,就被宦官杀死。他既属于短命皇帝,又属死于非命,将这双重不幸集于一身了。
敬宗最终死于他十分宠信的“家奴”——宦官手中,无意中应了“养虎为患”这句老话。
1、猎狐行动的猎物
敬宗自幼和太监打得火热,从太监那里,他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建立了非常特殊的感情。他即位做皇帝后,对太监十分放纵,对其所为不加约束,完全听之任之,有时甚至还纵容、包庇太监。
这样一来,宫中的太监都十分胆大妄为,无所顾忌。
唐朝中后期,由于皇帝多昏庸、荒唐,宫中太监多达万余人。过去太监入宫,都要经过严格检查,“验明正身”后方准许入宫应役。
可敬宗时期,对太监入宫并不像以前那么严格。所以一些所谓的太监并不曾阉割。入宫后,对他们管束又不严,因此,这些假太监们便往往和妃嫔、宫娥通奸。
在这类太监中,有一位叫刘克明的,原是太监刘光的养子,因善踢球,在敬宗做太子时,就经常陪着敬宗踢球。待敬宗即帝位后,刘克明也已长大,未曾阉割,便在宫中做了宦官。
起初,刘克明只是与一些美貌宫女通奸。而且他也是小心翼翼,十分谨慎。久而久之,未见“天机”泄露,他的胆子也渐渐地大了起来,竟然开始向敬宗身边发展。
敬宗有一位年轻貌美的董淑妃,她虽然深得敬宗宠爱,但仍觉不满足,便与人高马大的刘克明勾搭成奸。两人多次往来,敬宗竟蒙在鼓里,毫无察觉。
在敬宗去骊山巡幸时,董淑妃、刘克明也都随同前往。
刘克明趁着敬宗半夜起来打狐狸的空隙,便偷偷去约会董淑妃。不料事有凑巧,刘克明所经偏殿,正是敬宗守打狐狸的地方。
敬宗在偏殿另一侧的拐角处,搭着箭,瞄着对面偏殿的墙角。敬宗正等得着急,忽然听见一阵悉悉索索的声音,看到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在往这边爬。
敬宗一下子提起精神,使足了劲,拉满了弓,飕地一声,箭矢飞出,不偏不倚正中“狐狸”。敬宗欣喜若狂,刚站起来准备前去看看自己的“猎物”,忽然听那边传来“哎吆”一声尖叫,那个“猎物”滚下了台阶。
敬宗觉得十分诧异,便抢步上前,仔细一看,哪里是什么狐狸,而是他的心腹太监刘克明。
跟在敬宗后边的小太监燃起灯笼,照着刘克明,敬宗问道:“你半夜三更,在这里干什么?”
刘克明从小就很机灵,能言善辩,见敬宗手里还提着那把弓箭,便顺口答道:“我听说万岁爷半夜出来打狐狸,怕万岁爷有什么闪失,便也跟出来,在暗中保护。”
敬宗皇帝本是毫无心计的人,听了刘克明的话,竟无半点怀疑,却禁不住哈哈大笑道:“朕难道还怕几只狐狸吗?”说着转脸向身后围过来的太监们说:“快把他抬进去吧。”
众太监七手八脚,将刘克明抬回房中。
2、猎狐行动的后遗症
刘克明中了敬宗一箭,回到京城长安,足足躺了半个多月,箭伤才算基本恢复。刘克明自从那晚中了敬宗一箭,心中总是忐忑不安。他老是觉得敬宗好像是发现了什么,对自己已经产生怀疑。
刘克明在怕的同时,对敬宗更多的还是恨。因为他和董淑妃正处在火热之中,突然挨了敬宗一箭,弄得他半个多月难同淑妃相会。
这既怕又恨的心绪交织在一起,使得刘克明总是心神难安。他开始在心中琢磨着一个一了百了的计划。
刘克明开始着手将自己的计划付诸实施。他的计划是成则富贵,败则身亡。原来,他的计划竟是要弑杀敬宗,彻底摆脱烦恼。
刘克明联络了一些击球军将及敬宗身边的大小太监,准备联合行动。这些人经过刘克明一说,均表示响应。
敬宗对太监本是十分宠信,赐赏有加,何以太监们又如此痛恨敬宗,要下毒手,置他于死地呢?
敬宗对太监和身边的力士是十分放纵,但敬宗对他们又十分粗暴。稍不如意,则加责罚。
原来骊山猎狐后,敬宗对猎狐发生兴趣,常常亲自指挥打孤行动。他命力士、太监都拿着弓箭和刀、叉,部分人还拿着火把。但火把必须听到号令方可点燃。
所有人员都埋伏在距狐狸穴百步以外静候,派出一两个太监去狐穴侦察,发现狐狸出穴,便点火为号,埋伏在四周的人员见号,便都燃起火把。
狐狸一见突然亮起的火把,便四处乱窜,但早已被四面埋伏的人员包围起来。狐狸见四面都是人,便只好在人圈中东冲西突,这时敬宗便带十几个箭法好的力士和太监,率先冲进包围圈,开始射猎。有时只是射伤了狐狸,狐狸仍然带伤奔跑,敬宗便命力士追击,直至生擒。
狐狸中也有胆子大的,虽然有一圈人包围着,高举火把呐城着,但仍敢闯关过将向外硬冲。但多数都被刀枪刺死或被弓箭射杀。也有侥幸冲出包围圈而活命的。
狐狸从谁那儿逃脱,那儿的太监或力士可就要倒霉了。
如遇上敬宗在围内猎获较多的时候,只是责罚一顿军杖,便可躲过难关。如若赶上敬宗收获小或根本没有收获,那可就大难临头了,敬宗会像凶神恶煞一般冲过来,夺过他们手中的刀、叉,朝他们身上乱砍、乱叉,轻的是被砍断手、足,重的当场毙命。
敬宗夜间猎狐成了一种癖好,经常带着力士、太监去打夜狐。由于担任包围工作的人责任重大,随时都有因放走狐狸而丧命的危险。所以弄得每次参加打夜狐的人,都像赴难一样,临行前都得把后事安排好,生怕自己不能活着回来。
到了猎场,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每次猎狐回来,力士或太监们都要饮酒庆贺一番,相互祝贺又逃过了一次劫难。
身边的力士本是招募来陪着敬宗游戏消遣的,但是由于猎狐犯些小过而被流放、抄家、籍没为奴的大有人在,至于被责罚鞭打者则不计其数。
敬宗身边的太监,其境况比力士还惨,他们虽然处处小心,但还是“动辄得咎”,每次都难逃笞刑或杖刑,而且都是被打得鲜血横流方止,有的甚至被活活打死。
渐渐的,敬宗身边的人都对敬宗又恨又怕,个个与他离心离德,都有一种朝不保夕的感觉。早有除掉敬宗的想法,但都觉势单力孤,又无人敢于冒险挑头组织。
这回刘克明站出来组织大家,所以是一呼百应。
3、敬宗之死
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一天傍晚,敬宗带着大小太监和力士百余人,出宫到郊外去打夜狐,丑时过后,敬宗和太监、力士们已捉了十几只狐狸,收获颇丰。敬宗见夜已深了,觉得有些寒冷,便决定早些还宫。
由于这一夜战果较以往都辉煌,时间又早,敬宗兴致非常高,便命御膳房,摆上酒席,进行夜饮。将一些小太监赶回去休息,留下刘克明、田务澄、许文端等随行太监头目和击球军将苏佐明、王嘉宪、石从宽、王惟直等,共二十八人饮酒,敬宗还命歌女唱歌助兴。
敬宗由于异常兴奋,酒气豪壮,大盅大盅地狂饮,不觉已有几分醉意,也走下来同歌女舞蹈起来。不大功夫,敬宗已是满头大汗,连连叫热。
刘克明见敬宗已喝得过量,觉得正是行事的好机会,便附在苏左明耳边如此这般地部署了一番,又分别与其他几个太监暗中交换了意见。因为当时酒兴正浓,又有歌女跳舞,人们都未注意刘克明等人的小动作。
敬宗由于跳得十分躁热,便起身,歪歪斜斜地向偏殿更衣室走去。这时,苏左明离开座位,跟着敬宗进了更衣室。
此时,大殿的红烛突然熄灭了,室内一片漆黑。众人并未觉得惊慌,突然听到一声惨叫,众人听着像似皇上的声音,不觉开始惊慌起来…
这时刘克明命人重新点燃了蜡烛。
苏左明从内室出来,对刘克明说:“大事已毕,速速筹划善后诸事吧!”
就这样,唐敬宗稀里糊涂的被弑,无外乎,后世史学家对敬宗这一可悲的结局,没有丝毫的同情和理解,而是愤恨地骂上一声“咎由自取”。
有的史家甚至认为“彼狡童兮,夫何足议!”认为对这样一个顽童,简直不屑论说。
伴随着指责、批评,很自然地将他划归了昏君系列。
刘克明道:“我们不若迎立绛王吧。”
于是,刘克明诈传诏敕,宣翰林学士路隋入内,并对路隋道:“皇上暴崩,留有遗命,令绛王悟权领军国事。”
路隋知道刘克明的话中有诈,但又不敢穷追细问,只好遵命写了遗制。与此同时,由田务澄、苏左明等前去迎接绛王悟入宫。
4、敬宗的子嗣
据新、旧《唐书》记载,敬宗共有五子三女。
五子即悼怀太子普、梁王休复、襄王执中、纪王言扬、陈王成美。三女为永兴公主、天长公主和宁国公主。
悼怀太子普,是敬宗长子,母为郭氏。宝历元年(825年)封为晋王。“姿性韶梧。文宗爱之若己子,尝欲为嗣。大和二年(828年)薨,帝恻念不能已,故赠卹加焉”,赠悼怀太子,年五岁。
梁王修复,敬宗第二子。生母不详。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封梁王。
陈王成美,是敬宗第六子。深得文宗喜爱。
文宗长子庄恪太子永,于开成三年(838年)死后,大臣数请建东宫。
开成四年(839年),文宗以:
“敬宗第六子陈王成美,天假忠孝,日新道德,温文合雅,谦敬保和。裕端明之体度,尚《诗》、《书》之辞训,言皆中礼,行不违仁。是可以训考旧章,钦若成命,授之匕鬯,以奉粢盛。宜回朱邸之荣,俾践青官之重”,而册立其为皇太子。
只可惜典礼尚未举行,文宗驾崩。仇士良立武宗为帝,杀陈王成美于府邸。
绛王悟是宪宗第六子,原名李寮。
江王李涵,是穆宗的次子,元和四年(809年)十月十日生,长庆元年(821年)封为江王。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八日,敬宗遇害,文宗在宦官的拥立下即位,改名为李昂。
5、嗣位之争
绛王悟是宪宗之子,见中使来迎他入宫,恰似喜从天降,便冒冒失失地跟着来到宫中。这时天已黎明,群臣均已入朝。
刘克明、苏左明先宜读了所谓敬宗遗诏,然后拥着绛王悟出紫宸殿到外殿接见百官。百官面面相觑,不发一言。
唯独宰相裴度怡然说道:“度等只知遵奉诏旨,皇上猝崩,遗言犹在,应该遵行。”刘克明插说道:“裴公已是三朝元老,一切政策,全仗主裁。”
裴度道:“度已衰朽,但凭公等裁酌,可行即行便了。”
同平章事窦易直,本没什么主见和人格,只是随声附和,不谈观点。
裴度退回私第,决心主持讨伐叛逆,但一时又想不出什么良策。
这时神策中尉梁守谦来见,裴度立即请入内室,对梁守谦道:“我正欲邀中尉,今日事情,中尉以为如何?”梁守谦道:“弑君逆贼,可恨可杀。”
裴度道:“度等在外,公等在内,究竞弑逆与否,亦当查明。”
“何必多查,闻逆贼刘克明且要将我辈驱逐,我所以来见司空,是欲同靖大难。”梁守谦急急地答道。
“中尉手握禁兵,一呼百诺,何不速入讨贼?机会稍纵即逝了。”裴度怂恿说。
梁守谦说:“果得除贼,绛王亦不应继立。”
裴度回答说:“这个自然。名不正,言不顺。”
梁守谦试探着问道:“是否立皇子普?”
裴度略一沉思,然后摇头道:“皇子年幼,不如立江王涵。”
梁守谦和裴度计议已定,便即刻回宫部署讨伐刘克明等事宜。他先与枢密使王守澄、杨从和,右神策中尉魏从简,用牙兵迎江王涵入宫,发左右神策飞龙兵,进宫讨伐刘克明。
结果刘克明等一并被诛,连绛王悟也死于乱军之中。
王守澄欲拥江王涵号令中外,又苦于无成例可援。特与翰林学士韦处厚商议。
韦处厚说道:“正名讨逆,何嫌何疑?”王守澄又问道:“江王如何践阵?”
韦处厚说:“先用王教布告中外,说是内难已平。然后用群臣三表戏进,即以太皇太后令,册命即位,便无可指摘了。”
王守澄等都很满意,也无暇再问有关部门,一切仪制,都交付韦处厚裁决。同时令裴度摄家宰,率百官谒见江王。江王素服出见,涕泣陈辞。
裴度与百官奉笺劝进,然后又以太皇太后命令,江王遂即位于宣政殿,改名为昂。这便是唐朝历史上第十五代皇帝——唐文宗。
文宗即位后,为敬宗发丧,奉葬庄陵,谥号睿武昭愍孝皇帝。
继位后,文宗尊奉自己的生身母亲萧氏为皇太后,敬宗的母亲王太后为宝历太后。这时,穆宗的母亲郭太后住在兴庆宫,王太后住在义安殿,萧太后住在太极宫,当时号为三宫太后。文宗生性孝顺恭谨,侍奉三位太后如同一人,每五日一问安,每次得到四方进贡的珍贵奇异食品,首先用来祭天以及奉献宗庙,其次奉献三位太后,最后才自己享用。
有关部门曾献新瓜、樱桃,文宗命献陵寝宗庙之后,让中使分送三宫、十宅。最初,有司送三宫物品,一律称“赐”。文宗说:“向三宫太后奉献食物,怎么能称为‘赐’呢?”因此,改“赐”为“奉”。
即使敬宗的郭贵妃和敬宗的儿子李普,文宗也倍加优待,一视同仁。文宗的慈孝大都类此。
大和元年(827年)二月,乙已(十三日),唐文宗下诏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大和。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