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甘露之变为何会失败,胸怀大志的唐文宗死前又为何自比亡国之君

甘露之变为何会失败,胸怀大志的唐文宗死前又为何自比亡国之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生活磁场 访问量:4406 更新时间:2023/12/22 2:07:01

唐宪宗李纯去逝15年后,大唐再一次看到了中兴的希望。他的孙子唐文宗李昂再次平定了带头作乱的藩镇。虽然天下依旧有与朝廷貌合神离的强藩,但再也没有敢公开与朝廷叫板的刺头。唐文宗本人更是思贤若渴,一心想恢复大唐的荣耀

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唐文宗的心腹大臣——李训、郑注,经过无数次讨论研究,为李昂制定了一套太平之策:

这套太平之策具体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先除宦官;

第一步,收复河湟失地;

第三步,清剿河北藩镇。

李昂对于这一策略十分认可,并很快开始部署实施战略计划的第一步——铲除朝中的宦官势力。

其实,李昂在这之前曾策划过一次杀宦官的行动,但由于用人不当,还未来得及实施,就被人告了密,太监们抢先动手收拾了参与计划的大臣,好在大臣们都比较有担当,都出来为皇帝陛下打掩护。当时的太监头目王守澄不仅参与杀害了宪宗皇帝,还发动政变拥立了文宗皇帝,骨子里就没把皇帝当回事,所以明知道是文宗在背后捣鬼,但在皇帝已经服软的情况下也就没有深究,李昂因此才安然逃过一劫。

有了上一次的教训,李昂这次在人选上花了大心思,经过多年观察与培养,他最终选择了郑注与李训两人。这两人虽然有点小人行径,但对自己却是忠心耿耿,后来事情的发展也证实了李昂的眼光没有错。

得到重用的李训与郑注没有让皇帝失望,至少一开始他俩的运作是相当成功的。

李训先是通过明升暗降的方式剪除了大太监王守澄的羽翼,接着又通过提拔另一太监头目仇士良,彻底架空了王守澄。

这一招十分巧妙,即除去了政敌,又让太监们误以为皇帝陛下只是在报私仇,并不是真的想对所有太监下手。

如此快速精准的打击,让王守澄这样的老油条也措手不及,喘不过气来。

事实上,李训和郑注也没有让王守澄继续浪费氧气的意思。

太和九年(835年)十月初九,根据李训与郑注的意见,李昂秘密派遣内侍李好古来到王守澄的府上奉上了一份伴手礼——鸩酒一壶。

当天,朝廷对外发布了王守澄的死讯,并传达了皇帝陛下的深切哀悼与崇高敬意——追赠扬州大都督。追赠王守澄绝不是由于李昂感念他的拥立之功,只因为现在皇帝陛下并不想暴露自己的最终意图。

最后的决胜时刻到了,郑注的计划大致是这样的:以为王守澄送葬浐水为契机,由郑注出面,奏请率领亲兵护送送葬队伍,同时由皇帝下旨,命令内臣中尉以下群监全部跟着前往。而郑注将抓住这一宝贵机会,派出数百精壮亲兵,挥舞大斧,给到场的公公们举行一场集体葬礼,从而将为祸数十年的宦官势力一举铲除。 这个计划实施的时间,被郑注拟定在了太和九年(835年)十ー月ニ十七日。

郑注的计划可谓完美,太监们几乎没有反扑的机会,更不会怀疑皇帝会有啥小动作,必定为自己昔日老大风光送葬也是给自己脸上贴金。然而,收到方案后的李训却不这么想。

李训当时的职位是礼部侍郎、同平章事(唐朝宰相的职位),与此同时,他还得到皇帝陛下的授权,在宰相分内事务处理完的闲暇,可以每隔三五天 去一趟翰林院指导工作。

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授权,根据朝廷的惯例,为避免宰相大权独揽,宰相不能 干预翰林院的决策工作,因为翰林院的存在说白了就是用来制衡相权,让皇帝听到 不同于政事堂的意见的,如果把话语权和政务处理权都交到一个人的手中,那政事堂就变成一言堂了。

此时的李训大权在握,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下,他不仅整合了朝中反对宦官的势力,还掌握了京畿附近军镇的兵权。但最终铲除宦官的计划是郑注谋划的,如果按计划执行,自己顶多是配合行动,头功肯定是郑注的,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肯定也会归郑注所有。于是决定抢功的李训单方面将行动提前六天,并且用他自己的方式帮助皇帝解决问题。

李训准备在十一月二十一日上朝时,让人报告皇帝,左金吾衙门后院的石榴树上有甘露降临的祥瑞景象,然后有皇帝李昂出面让新上任的太监头目仇士良带人前去查看,李训则提前让人在院中设下埋伏,杀太监们个措手不及。自己则在骗走仇士良后调兵赶去左金吾衙门支援,务必将太监们一网打尽。

李训算盘打得精,下面的人却不给力,老天爷似乎也不站在他这边。他的的小聪明不仅让自己没了小命,连皇帝也跟着遭了殃,稍微有点起色的大唐复兴事业也再一次被打断。

由于宦官危害唐朝已经很多年了,这帮阉人连皇帝都敢杀,其控制朝臣的手段有多恐怖可想而知。于是执行政变的大臣和将领都十分紧张,负责带路的金吾卫大将军韩约一路上不仅神情怪异,更是大汗不止,当时可是深冬时节呀。这不得不引起仇士良的怀疑,而在众人进入金吾衙门后院后,走了好久依旧不见所谓的甘露,韩约更是紧张的不敢直视仇士良,话也不敢接,只是一个劲往前走,恰好此时又刮来一阵妖风,吹起了院中的账幕,隐藏在幕后的士兵就这样暴露了。

手持利刃的伏兵,隐隐传来的兵器撞击声响,心虚的将军,找不到的甘露。一切在一瞬间串联在了一起,一切不言而喻。

“不好,有诈!”

伴随着仇土良的一声疾呼,大小太监纷纷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一百八十度转身,拔腿就跑,一窝蜂地朝着大门的方向涌去。

负责守门的,是李训那边的人,这位仁兄的反应是值得称道的,见事情要坏菜,马上准备关门上锁。可他的手刚刚碰到大门,背后就传来了仇士良尖利的斥责声:

“住手,不许动!”

仇士良这嗓子太突然,在加上平时的威势,当即就把守门的给吓愣住了,就是这一晃神的工夫,太监们逃出生天。

仇士良绝非等闲之辈,他内心清楚自己翻盘的唯一机会就是皇帝陛下,不然即便自己逃出生天也免不了一死。于是仓皇逃出左金吾仗院的太监们在仇士良、鱼志弘的带领下直奔含元殿而来。

远远望到狂奔而来的太监,李训意识到,计划失败了。

让人颇为无语的是,到了这个时候李训依旧没做好兵力部署,因此眼见事态紧急,李训也没办法了,只好带着身边为数不多的金吾卫士与太监们展开了贴身肉搏。

由于众人对太监本就有所畏惧,李训又是文弱书生,所以一开始面对绝地求生的太监们李训一方并不占优势,虽然后来李训的援兵到达消灭了含元殿上的太监,但太监头目仇士良已经趁乱掳走了皇帝,并一口气将皇帝送进了东上阁门,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关门落锁。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李训的政变几乎可以宣告失败了,但他获胜的希望并非没有。因为皇宫内仇士良的军队数量也就几百人,而此时李训身边就有七八百人,京畿附近更有数万可供他调遣的兵马。因此,后世的许多人一致认为,只要李训顶住压力,利用自己往日的威势与宰相的身份,团结身边的大臣与太监死磕,孰胜孰败,真的尚未可知。

但就在这一刻,李训害怕了,他毕竟只是一个鬼点子多的书生,文宗皇帝宠幸并提拔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忠心,论胆略和气魄他跟仇士良差的不是一丁半点。李训辜负了所有人,他在一阵绝望的哭声中单骑逃出了长安。

掌控时局后的仇士良大开杀戒,含元殿上还在等待皇帝回来继续上朝的大臣几乎被屠戮殆尽,长安百姓也跟着遭殃,一时间京畿地区人心惶惶,鸡犬不宁。

两天之后,本已逃入深山寺庙之中的李训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决定用自己的死来恢复一方宁静,并保住皇帝陛下。

这一切都是由我而起,最终也该由我而终结。

所以李训决定出山,结束这场骚乱,解救那些被他殃及的无辜百姓。

付出生命,亦在所不惜。

在返回长安的路上他诱使押解人员杀了他,因为拿住李训的人肯定有重赏,但却不如拿着他的人头安全。李训必定是权倾一时的宰相,谁知道他的余党会不会劫囚,要是路上遇到太监直属的神策军,人肯定是要被他们抢去邀功的。

李训决意放弃生命之时,也设下一个无解之局。

由于擅自提前更改计划,发动了甘露之变,还失败了。宫中的李昂被瞬间置于一个极其危险的位置,鉴于他的前科,仇士良等人肯定会相信这是皇帝主使的。他们之所以没有在事发之后立即谋害皇帝,只是为了找出朝中所有的反对者,将一切能够形成威胁的人一网打尽。

一旦他们抓到了全部主谋,经过严刑拷打,了解到全部的情况,那么只会死更多的人,包括皇帝。 所以,李训在出现被抓后,他必须让自己死在路上。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逃脱宦官的侮辱折磨,同时将一切变为永恒的秘密,让仇士良们投鼠忌器,不敢加害皇帝。

对于李训这样一个一度将利益作为毕生追求,把个人荣辱得失置于一切之上的人,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做,他人的死活、国家的兴衰可以与他毫不相干,更何况他早早就背上了奸邪小人的骂名,流芳百世什么的更加谈不上。 但在这人生的最后几天,他却做出了超越自我的块择:牺牲自己,慨然赴死。

终于,在昆明池旁,昔日那个自私自利、自以为是的李训,最终成了一个舍生取义的人。

李训死后,政变的另一主谋郑注也很快被杀害。

十ー月二十九日,最后剩下的韩约被公开处死,至此,所有与政变有关联的文武官员全部殉难,其家属无论亲疏均遭到株连,男子无论老幼皆被处决,家族女性则统一没为官婢,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甘露之变”。

在外面血流成河的这几天,李昂的话很少,大多数时间里,他只是呆呆地坐在后宫中,望着外面。只不过一望几个时辰,他终究看不到那些熟悉的面孔,也终究看不到大唐在他手中复兴的希望了。

仇士良并不打算杀死皇帝,虽然他和他的伙伴们都对李昂恨之入骨,但是,他们还是决定不动手。一来是他们还不清楚在李训、郑注之外,朝中是否还存在另外一拨反宦官的力量;二来是他们一致认定,让心灰意冷的皇帝就这样孤家寡人地慢慢死去,才是对他最好的惩罚。

第二年春天,皇帝下诏改元开成,李昂的皇帝生涯由此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一片灰暗的阶段。

灰暗表现一:宰相当街遇刺。

宰相李石只因陪文宗皇帝聊了会天,听皇帝陛下发了两句牢骚怀念一下李训,就被仇士良派人刺杀,仇士良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拿李石做个榜样,给表现“强硬”的朝臣们一个提醒。

虽然李石因为反应较快,躲过了刺客的暗杀,但却吓得再也不敢在朝廷为官了。李昂为了李石的人身安全,也不得保护性地将他外放为荆南节度使。

皇帝和宰相做得如此憋屈,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了。

灰暗表现二:牛李党争再起。

想当年,李训、郑注虽然是千夫所指、骂名漫天,但这两个人至少是能和李昂是一条心的,而且李昂事实上也依靠他们二人駆逐了“牛党”“李党”,将文臣的力量真正凝聚了起来。

可是随着甘露之变的惨败,一切都成了过往云烟,而“牛党”“李党”则趁机卷土重来,开局再战。

李昂曾经对朝中党争有过一次经典评价“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

虽然牛李党争在李昂的操作下暂时地归于平静,但在不久的将来,新的龙争虎斗会再次上演,而那时,将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命运之战。

灰暗表现三:东宫危机不断。

李昂最初看中的理想继承人是哥哥唐敬宗的长子晋王李普。 这位晋王据说非常聪明,所以李昂对他视若己出,有意立他为太子。可惜的是,李普不太争气,太和二年就早早去世了,因此只得到了一个悼怀太子的追赠,没能真正入主东宫。

后来李昂又立自己的长子李永为太子,然而造化弄人,李永当了太子不过几年就卷入了后宫的斗争中,险些被误听枕头风的李昂亲手废掉。后来虽然在众多大臣的力保下挺了过来,但终究憋屈死了。

儿子的含冤身亡,让李昂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因为李昂只剩下这么一个儿子 了,现在好端端的人没了,到哪里再去找一个皇位继承人呢? 想来想去,李昂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哥哥敬宗的儿子身上。

于是在观望了一年后,开成四年(839年),敬宗最小的儿子陈王李成美被册立为皇太子。

有必要说明的是,皇帝虽说下旨宣布李成美为太子,但李成美还不是名副其实 的太子,因为根据礼法规定,李成美必须在走过一套册立程序后,他的太子身份才 会合法有效,然而李成美最终没能等到这一天,因为皇帝病倒了。

开成四年(839年)十一月,李昂本来得到稳定的病症突然再次发作,很快地,他就无法正常上朝,只能卧床休养。

对于这一幕的出现,后来许多人怀疑是仇士良等一干太监搞的鬼。可在这里 我觉得还是有必要为仇太监说句公道话,他虽然很坏,也很恨当今皇帝,但从现有的史料来看,还真不是他下的黑手。

我相信,让李昂的身体和精神突然走向崩溃的,应该是这样的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发生在当年的十月份,新太子册立的第二天。 这一天,李昂在会宁殿设宴,宴会上有一个小孩表演爬杆子的杂技,当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向那个越爬越高的孩子身上时,李昂的视线却被一个在杆子下来来往往不停走动的男子所吸引。

那个男人实在是太显眼了,他的神情高度紧张,两眼盯着杆子的顶端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很是奇怪。见到皇帝的脸上露出了疑的神色,李昂左右的近臣赶忙抢先解释道:“他是那孩子的父亲。”

李昂的身子一震,眼泪就流了下来。 “朕贵为天子,却连一个儿子都不能保全!” 那一天,皇帝表现得非常失态,他哭得像一个走丢了的孩子,迷茫而无助。

他不停地哭,不停地哭 大臣们都很同情他,但是没人说话。 因为没有人具备帮助他的能力,只有让他哭个痛快。 就在同一天晚些时候,大臣们得到消息,皇帝找到了曾涉嫌构陷太子李永的教 坊刘楚材、宫人张十十等人,痛骂了一顿,然后下令下狱处死。

又过了几日,宫里第一次传出了皇帝陛下旧病复发的小道消息。如果说第一件事情是李昂病情出现的诱因的话,那么第二件事则是李昂病情走向不治的关键。

这第二件事发生在十一月二十七日,此时距离他的死亡,还有三十七天。 这日一早,正在翰林院值班的翰林学士周墀忽然接到通知,说皇帝传他去思政殿问对。

本来早起值班还有些倦意的周墀,听到这话立即完全清醒了,他冥冥之中预感到,这次问对很可能会非常重要。于是他慌忙整理好自己的仪表,一路小跑着来到了思政殿。

当周墀赶到殿内的时候,李昂已经坐在他的宝座上了,他看起来气色不错。 让周墀感到有些意外的是,皇帝已命人备好了酒,一见他,便高兴地下令赐酒。

经过了初期的拘谨,周墀慢慢放开了。君臣二人虽是小酌数杯,但兴致却越来越高。终于,带着三分醉意,皇帝开口问话了:

“爱卿啊,你觉得朕可以与前朝的哪位君主相提并论?”

这是道有标准答案的题目,所以周墀不必多想,秒出答案。

“陛下当然是舜一样的君主啊!”

李昂笑了 因为这样的标准答案,他是知道的。

“朕岂敢和尧舜比!朕之所以问你这个问题,是因为朕想知道,朕比那周赧王、汉献帝如何?”

只一句话,周墀的酒就彻底了。汉献帝是什么样的情况,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所以我这里只简单介绍一下另一位仁兄一一周赧王。

周赧王,是东周的第二十五位君主,也是姬氏大周这个传承了四百多年“老店”的最后一位“董事长”。这位仁兄在历史上的最主要作为就是四处借钱,然后各种挥霍,最后因还不起,被要债的逼 得到处躲藏,算是丢人丢到家了。就连当时的周国国民都为自己有个这样的国君感到臊得慌,因此大家在他崩掉后,就给了他一个“赧”字(意思是因害羞而脸红) 作为谥号。

皇帝陛下拿自己与两位著名的亡国之君相比,还一本正经地问自己能否比得上。这个问题搁谁那儿,都实在不好回答啊。

于是惊得一身冷汗的周墀赶忙跪地回奏道:''那两人是亡国之君,岂是能和陛下并称的!”

李昂摇了摇头。 “赧王与献帝都是受制于强大的诸侯,可朕呢?朕却是受制于自家的家奴啊! 照此说来,朕还比不上他们!”

说到这里,李昂终于抑制不住,眼泪夺眶而出。周墀也跟着泪流满面,君臣二人相对而泣。

在经过这次历史上极为著名的谈话后,周墀就再也没有见到过皇帝,因为李昂从此再也没有上朝。

开成五年(840年)正月,李昂病危。此时已经没有人再张罗着给皇帝陛下寻医问药了,所有人都在忙着另一件大事一一立新帝。 新皇帝的人选看似只有一个太子李成美,但事实上是有三个人。除了还未正式 成为太子的李成美外,李昂的宠妃杨贤妃所支持的安王李溶、宦官们比较支持的颖王李瀍(后来的唐武帝李炎)都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

奄奄一息的皇帝隐隐预感到了发酵中的阴谋,因此他拼上了最后一口气,派人紧急传召杨嗣复、李钰两位宰相入宫。他决定趁着自己意识还清醒,拟好诏书,令太子监国,并让两位宰相来辅佐。

然而李昂刚派出人去,仇土良和鱼弘志就得到了消息。两位太监对于太子即位是有些想法的,因为当初李成美是在李钰的推荐下才被选为太子的,所以一旦太子 即位,他必定会和宰相走得很近,而李钰又是牛党的骨干,这就相当于给日后的自己安排了一个强大的对手。所以不能让李成美即位!要想不步王守澄的后尘,就一定要有一个被宦官拥立的人去坐这个皇位。仇士良和鱼弘志达成一致后,没有去劝李昂收回成命,而是直接把匆匆进宫的李钰和杨制复给截在了半道上。

“太子年幼,而且身体不太好,我们几个还是商量下另立他人的事情吧!”

“太子之位已定,岂可中途变更!” 宰相李钰愤怒了,他当场表态,自己誓死不从。

刚才不过是卖个面子给你,还真把自己当个人物了不成? 仇士良、鱼弘志冷笑了一下,不再说话,直接走人了。不久,一纸诏书传来,宣布立颖王李为皇太弟。 这是公然欺君,伪造圣旨! 但那又怎样! 即便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又能如何呢?

天下之大,太监当家! 正月初二,即仇士良、鱼弘志对外宣旨的当天,两个太监亲自带领禁军前往十六宅,迎请李瀍人宫。 随后,李瀍以皇位继承人的姿态在思贤殿接见了百官。 没有人敢提出异议,没有人敢出言反对。

于是,皇太弟李瀍开始暂领军国大事。太子李成美则被降为陈王,打发回自己的王府居住。 太子被废,颖王入宫的消息到底还是传到了李昂的耳朵里。出人意料的是, 病入膏肓的皇帝显得很平静,他只是点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然后便静静地睡去了。

正月初四,李昂驾崩,年三十二。在拼搏过,相信过,失望过,痛苦过,亲身体验了这一切过后,李昂终于有了收获了永恒的安宁。 希望这个勇政可运气却总是差了一点的人不再忧愁,希望他去到的那个地方不再有斗争。

更多文章

  • 大唐史话:“三好皇帝”唐文宗,竟然干不过太监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唐文宗,皇帝,宦官,宰相,唐德宗,仇士良

    安史之乱后,唐朝虽然已经由极盛进入衰败期,内有宦官擅权,外有藩镇割据,但宝历二年(826),唐文宗李昂继位,让这个迟暮的王朝短暂地焕发了生机。李昂是个励精图治的三好皇帝,即位之初他就一改前朝的奢靡风气,把三千名宫女都送出宫外,又裁撤冗官冗员一千多人,减少宫廷开支;每日勤于政务,博览群书,臣民们都期望

  • 唐文宗曾两度欲铲除宦官势力,最终酿成甘露之变

    历史解密编辑:盗夢影剧馆标签:唐文宗,宦官,甘露,宰相,唐武宗,唐宣宗

    唐朝皇帝对付宦官势力一般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皇帝和宦官们争夺权力,准备攘内之后安外,这样的皇帝结局必定不好,包括唐顺宗、唐文宗;第二种是皇帝、大臣联合宦官势力对付藩镇,只要军事上取得胜利,往往可以自然而然地从宦官手中收回权力,至少也能抑制,一般称为中兴,包括唐宪宗、唐武宗、唐宣宗。唐文宗即位之时,宦

  • 唐文宗初登帝位就处处效仿唐太宗,锐意中兴,最终却被宦官驯服

    历史解密编辑:萌心生活馆标签:唐文宗,李世民,宦官,宰相,仇士良,唐敬宗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就数汉、唐最为辉煌。这两个朝代很有共同点,开国初年,国力强盛,气魄雄大,而当由盛转衰,却衰落得有气无力,受尽宦官阉人的愚弄摆布,在病榻上残喘苟且、奄奄一息,居然延宕上许多年。史家公认,史上宦官为祸最烈者,就数汉、唐两朝,其中唐朝尤甚。唐朝的宦官,辱君、废君、黜君、弑君,无法无天。国

  • 唐文宗设计除宦,没想到自己也成了权力的牺牲品,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唐文宗,宦官,仇士良,唐德宗,唐敬宗,文宗

    前言在安史之乱发生之后,曾经强大的唐王朝已经成为了历史,唐朝虽然还能存在,但与昔日的强大相比,这个时候唐朝只是勉强维持。他们的内部问题非常多,不光是地方的节度使们开始做大,还有国内的宦官也开始揽权。唐朝的宦官在历史上也是非常出名的,他们不仅能直接干预政务,还手握军权,甚至唐朝后面很多的皇帝,绝大多数

  • 史书对唐文宗的评价,为何会是“有帝王之道,而无帝王之才”?

    历史解密编辑:妈耶冯宝宝标签:唐文宗,宦官,帝王,史书,唐宪宗,唐肃宗

    所谓“有帝王之道,而无帝王之才”,虽旰食焦忧,不能弭患,异哉!——《旧唐书·文宗本纪》公元840年,大唐开成五年,这一年的正月在帝国都城的太和殿中,做了许久傀儡皇帝的唐文宗李昂,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中晚唐一百五十二年的历史中,唐文宗李昂在位的十四年时间,可以说唐朝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段时期。因为,在这

  • 唐文宗时期的甘露之变为什么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唐文宗,甘露,宦官,仇士良,宰相,皇帝,甘露之变,唐朝

    唐文宗继位的时候皇权基本已经被分的差不多了,朋党之争、宦官专政、藩镇割据是大唐皇帝最头疼的三大问题,但又无力解决,唐文宗试图解决宦官专政的问题,于是有了甘露之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甘露之变却是进一步削弱了皇权,直接后果就是,唐文宗被宦官软禁起来,一代天子,在屈辱中郁郁而终。唐文宗对宦官的排斥早在没登

  • 唐文宗想除掉宦官,为何以失败告终,还忧郁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唐文宗,宦官,仇士良,宰相,李世民,王守澄

    唐文宗李昂是唐朝后期一位颇有理想的皇帝,他经常阅读《贞观政要》,以唐太宗作为自己的榜样,力图扭转不断衰败的大唐王朝。当时,宦官专权是朝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这些人原本只是宫廷奴仆,可是却专擅朝政,甚至废立皇帝。作为唐朝的皇帝,唐文宗想要除掉宦官集团,但是他却失败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一、出师不利有人可

  • 铲除宦官的“甘露之变”为何成了一场反杀?因为唐文宗充当了叛徒

    历史解密编辑:寻根拜祖标签:宦官,宰相,皇帝,唐朝,唐文宗,仇士良,节度使,甘露之变,官宦世家

    大唐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大臣们正在紫宸殿上早朝,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突然闯进来报告:“左金吾后院的石榴树上昨夜降了甘露。”“甘露”字面意思就是“甜美的露水”,它不同于一般的露水,有点粘稠,味道香甜,古人认为这是“祥瑞”。所谓“祥瑞”,就是上天对皇帝施行善政的一种嘉奖。老天颁发奖状,这份

  • 黄巢失败后, 唐僖宗是怎么处置他的妻妾的?为何说让后人不齿?

    历史解密编辑:亮子看蛇剧标签:黄巢,唐僖宗,唐军,朱温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出身于一个盐贩人家,算是一个中产或者富豪。因为在那个年代盐基本都是官营,盐贩卖的基本那都是私盐,很赚钱。百度一下黄巢,我们会发现,黄巢不仅有一个军事家的头衔,还有一个诗人的头衔。黄巢姑且算是一个文化人,因为数次应试不中,感觉自己空有一腔报复无处

  • 唐僖宗曾经组建一支“驴鞠”球队,你知道唐朝驴子价格是多少吗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唐僖宗,驴子,唐朝,宋徽宗,高俅,张果老

    宋朝时期,曾掀起了一场“蹴鞠热”,蹴鞠类似于我们现在的踢足球,据说大奸臣高俅就曾因蹴鞠玩的好,才被宋徽宗提拔做了太尉。其实您可能不知道,蹴鞠只是唐代“马球和驴鞠”游戏的变种,今天小编就说说驴鞠,而唐代用于驴鞠的驴子,价格也让您想不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别看唐僖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