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李纯去逝15年后,大唐再一次看到了中兴的希望。他的孙子唐文宗李昂再次平定了带头作乱的藩镇。虽然天下依旧有与朝廷貌合神离的强藩,但再也没有敢公开与朝廷叫板的刺头。唐文宗本人更是思贤若渴,一心想恢复大唐的荣耀
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唐文宗的心腹大臣——李训、郑注,经过无数次讨论研究,为李昂制定了一套太平之策:
这套太平之策具体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先除宦官;
第一步,收复河湟失地;
第三步,清剿河北藩镇。
李昂对于这一策略十分认可,并很快开始部署实施战略计划的第一步——铲除朝中的宦官势力。
其实,李昂在这之前曾策划过一次杀宦官的行动,但由于用人不当,还未来得及实施,就被人告了密,太监们抢先动手收拾了参与计划的大臣,好在大臣们都比较有担当,都出来为皇帝陛下打掩护。当时的太监头目王守澄不仅参与杀害了宪宗皇帝,还发动政变拥立了文宗皇帝,骨子里就没把皇帝当回事,所以明知道是文宗在背后捣鬼,但在皇帝已经服软的情况下也就没有深究,李昂因此才安然逃过一劫。
有了上一次的教训,李昂这次在人选上花了大心思,经过多年观察与培养,他最终选择了郑注与李训两人。这两人虽然有点小人行径,但对自己却是忠心耿耿,后来事情的发展也证实了李昂的眼光没有错。
得到重用的李训与郑注没有让皇帝失望,至少一开始他俩的运作是相当成功的。
李训先是通过明升暗降的方式剪除了大太监王守澄的羽翼,接着又通过提拔另一太监头目仇士良,彻底架空了王守澄。
这一招十分巧妙,即除去了政敌,又让太监们误以为皇帝陛下只是在报私仇,并不是真的想对所有太监下手。
如此快速精准的打击,让王守澄这样的老油条也措手不及,喘不过气来。
事实上,李训和郑注也没有让王守澄继续浪费氧气的意思。
太和九年(835年)十月初九,根据李训与郑注的意见,李昂秘密派遣内侍李好古来到王守澄的府上奉上了一份伴手礼——鸩酒一壶。
当天,朝廷对外发布了王守澄的死讯,并传达了皇帝陛下的深切哀悼与崇高敬意——追赠扬州大都督。追赠王守澄绝不是由于李昂感念他的拥立之功,只因为现在皇帝陛下并不想暴露自己的最终意图。
最后的决胜时刻到了,郑注的计划大致是这样的:以为王守澄送葬浐水为契机,由郑注出面,奏请率领亲兵护送送葬队伍,同时由皇帝下旨,命令内臣中尉以下群监全部跟着前往。而郑注将抓住这一宝贵机会,派出数百精壮亲兵,挥舞大斧,给到场的公公们举行一场集体葬礼,从而将为祸数十年的宦官势力一举铲除。 这个计划实施的时间,被郑注拟定在了太和九年(835年)十ー月ニ十七日。
郑注的计划可谓完美,太监们几乎没有反扑的机会,更不会怀疑皇帝会有啥小动作,必定为自己昔日老大风光送葬也是给自己脸上贴金。然而,收到方案后的李训却不这么想。
李训当时的职位是礼部侍郎、同平章事(唐朝宰相的职位),与此同时,他还得到皇帝陛下的授权,在宰相分内事务处理完的闲暇,可以每隔三五天 去一趟翰林院指导工作。
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授权,根据朝廷的惯例,为避免宰相大权独揽,宰相不能 干预翰林院的决策工作,因为翰林院的存在说白了就是用来制衡相权,让皇帝听到 不同于政事堂的意见的,如果把话语权和政务处理权都交到一个人的手中,那政事堂就变成一言堂了。
此时的李训大权在握,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下,他不仅整合了朝中反对宦官的势力,还掌握了京畿附近军镇的兵权。但最终铲除宦官的计划是郑注谋划的,如果按计划执行,自己顶多是配合行动,头功肯定是郑注的,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肯定也会归郑注所有。于是决定抢功的李训单方面将行动提前六天,并且用他自己的方式帮助皇帝解决问题。
李训准备在十一月二十一日上朝时,让人报告皇帝,左金吾衙门后院的石榴树上有甘露降临的祥瑞景象,然后有皇帝李昂出面让新上任的太监头目仇士良带人前去查看,李训则提前让人在院中设下埋伏,杀太监们个措手不及。自己则在骗走仇士良后调兵赶去左金吾衙门支援,务必将太监们一网打尽。
李训算盘打得精,下面的人却不给力,老天爷似乎也不站在他这边。他的的小聪明不仅让自己没了小命,连皇帝也跟着遭了殃,稍微有点起色的大唐复兴事业也再一次被打断。
由于宦官危害唐朝已经很多年了,这帮阉人连皇帝都敢杀,其控制朝臣的手段有多恐怖可想而知。于是执行政变的大臣和将领都十分紧张,负责带路的金吾卫大将军韩约一路上不仅神情怪异,更是大汗不止,当时可是深冬时节呀。这不得不引起仇士良的怀疑,而在众人进入金吾衙门后院后,走了好久依旧不见所谓的甘露,韩约更是紧张的不敢直视仇士良,话也不敢接,只是一个劲往前走,恰好此时又刮来一阵妖风,吹起了院中的账幕,隐藏在幕后的士兵就这样暴露了。
手持利刃的伏兵,隐隐传来的兵器撞击声响,心虚的将军,找不到的甘露。一切在一瞬间串联在了一起,一切不言而喻。
“不好,有诈!”
伴随着仇土良的一声疾呼,大小太监纷纷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一百八十度转身,拔腿就跑,一窝蜂地朝着大门的方向涌去。
负责守门的,是李训那边的人,这位仁兄的反应是值得称道的,见事情要坏菜,马上准备关门上锁。可他的手刚刚碰到大门,背后就传来了仇士良尖利的斥责声:
“住手,不许动!”
仇士良这嗓子太突然,在加上平时的威势,当即就把守门的给吓愣住了,就是这一晃神的工夫,太监们逃出生天。
仇士良绝非等闲之辈,他内心清楚自己翻盘的唯一机会就是皇帝陛下,不然即便自己逃出生天也免不了一死。于是仓皇逃出左金吾仗院的太监们在仇士良、鱼志弘的带领下直奔含元殿而来。
远远望到狂奔而来的太监,李训意识到,计划失败了。
让人颇为无语的是,到了这个时候李训依旧没做好兵力部署,因此眼见事态紧急,李训也没办法了,只好带着身边为数不多的金吾卫士与太监们展开了贴身肉搏。
由于众人对太监本就有所畏惧,李训又是文弱书生,所以一开始面对绝地求生的太监们李训一方并不占优势,虽然后来李训的援兵到达消灭了含元殿上的太监,但太监头目仇士良已经趁乱掳走了皇帝,并一口气将皇帝送进了东上阁门,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关门落锁。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李训的政变几乎可以宣告失败了,但他获胜的希望并非没有。因为皇宫内仇士良的军队数量也就几百人,而此时李训身边就有七八百人,京畿附近更有数万可供他调遣的兵马。因此,后世的许多人一致认为,只要李训顶住压力,利用自己往日的威势与宰相的身份,团结身边的大臣与太监死磕,孰胜孰败,真的尚未可知。
但就在这一刻,李训害怕了,他毕竟只是一个鬼点子多的书生,文宗皇帝宠幸并提拔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忠心,论胆略和气魄他跟仇士良差的不是一丁半点。李训辜负了所有人,他在一阵绝望的哭声中单骑逃出了长安。
掌控时局后的仇士良大开杀戒,含元殿上还在等待皇帝回来继续上朝的大臣几乎被屠戮殆尽,长安百姓也跟着遭殃,一时间京畿地区人心惶惶,鸡犬不宁。
两天之后,本已逃入深山寺庙之中的李训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决定用自己的死来恢复一方宁静,并保住皇帝陛下。
这一切都是由我而起,最终也该由我而终结。
所以李训决定出山,结束这场骚乱,解救那些被他殃及的无辜百姓。
付出生命,亦在所不惜。
在返回长安的路上他诱使押解人员杀了他,因为拿住李训的人肯定有重赏,但却不如拿着他的人头安全。李训必定是权倾一时的宰相,谁知道他的余党会不会劫囚,要是路上遇到太监直属的神策军,人肯定是要被他们抢去邀功的。
李训决意放弃生命之时,也设下一个无解之局。
由于擅自提前更改计划,发动了甘露之变,还失败了。宫中的李昂被瞬间置于一个极其危险的位置,鉴于他的前科,仇士良等人肯定会相信这是皇帝主使的。他们之所以没有在事发之后立即谋害皇帝,只是为了找出朝中所有的反对者,将一切能够形成威胁的人一网打尽。
一旦他们抓到了全部主谋,经过严刑拷打,了解到全部的情况,那么只会死更多的人,包括皇帝。 所以,李训在出现被抓后,他必须让自己死在路上。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逃脱宦官的侮辱折磨,同时将一切变为永恒的秘密,让仇士良们投鼠忌器,不敢加害皇帝。
对于李训这样一个一度将利益作为毕生追求,把个人荣辱得失置于一切之上的人,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做,他人的死活、国家的兴衰可以与他毫不相干,更何况他早早就背上了奸邪小人的骂名,流芳百世什么的更加谈不上。 但在这人生的最后几天,他却做出了超越自我的块择:牺牲自己,慨然赴死。
终于,在昆明池旁,昔日那个自私自利、自以为是的李训,最终成了一个舍生取义的人。
李训死后,政变的另一主谋郑注也很快被杀害。
十ー月二十九日,最后剩下的韩约被公开处死,至此,所有与政变有关联的文武官员全部殉难,其家属无论亲疏均遭到株连,男子无论老幼皆被处决,家族女性则统一没为官婢,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甘露之变”。
在外面血流成河的这几天,李昂的话很少,大多数时间里,他只是呆呆地坐在后宫中,望着外面。只不过一望几个时辰,他终究看不到那些熟悉的面孔,也终究看不到大唐在他手中复兴的希望了。
仇士良并不打算杀死皇帝,虽然他和他的伙伴们都对李昂恨之入骨,但是,他们还是决定不动手。一来是他们还不清楚在李训、郑注之外,朝中是否还存在另外一拨反宦官的力量;二来是他们一致认定,让心灰意冷的皇帝就这样孤家寡人地慢慢死去,才是对他最好的惩罚。
第二年春天,皇帝下诏改元开成,李昂的皇帝生涯由此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一片灰暗的阶段。
灰暗表现一:宰相当街遇刺。
宰相李石只因陪文宗皇帝聊了会天,听皇帝陛下发了两句牢骚怀念一下李训,就被仇士良派人刺杀,仇士良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拿李石做个榜样,给表现“强硬”的朝臣们一个提醒。
虽然李石因为反应较快,躲过了刺客的暗杀,但却吓得再也不敢在朝廷为官了。李昂为了李石的人身安全,也不得保护性地将他外放为荆南节度使。
皇帝和宰相做得如此憋屈,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了。
灰暗表现二:牛李党争再起。
想当年,李训、郑注虽然是千夫所指、骂名漫天,但这两个人至少是能和李昂是一条心的,而且李昂事实上也依靠他们二人駆逐了“牛党”“李党”,将文臣的力量真正凝聚了起来。
可是随着甘露之变的惨败,一切都成了过往云烟,而“牛党”“李党”则趁机卷土重来,开局再战。
李昂曾经对朝中党争有过一次经典评价“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
虽然牛李党争在李昂的操作下暂时地归于平静,但在不久的将来,新的龙争虎斗会再次上演,而那时,将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命运之战。
灰暗表现三:东宫危机不断。
李昂最初看中的理想继承人是哥哥唐敬宗的长子晋王李普。 这位晋王据说非常聪明,所以李昂对他视若己出,有意立他为太子。可惜的是,李普不太争气,太和二年就早早去世了,因此只得到了一个悼怀太子的追赠,没能真正入主东宫。
后来李昂又立自己的长子李永为太子,然而造化弄人,李永当了太子不过几年就卷入了后宫的斗争中,险些被误听枕头风的李昂亲手废掉。后来虽然在众多大臣的力保下挺了过来,但终究憋屈死了。
儿子的含冤身亡,让李昂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因为李昂只剩下这么一个儿子 了,现在好端端的人没了,到哪里再去找一个皇位继承人呢? 想来想去,李昂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哥哥敬宗的儿子身上。
于是在观望了一年后,开成四年(839年),敬宗最小的儿子陈王李成美被册立为皇太子。
有必要说明的是,皇帝虽说下旨宣布李成美为太子,但李成美还不是名副其实 的太子,因为根据礼法规定,李成美必须在走过一套册立程序后,他的太子身份才 会合法有效,然而李成美最终没能等到这一天,因为皇帝病倒了。
开成四年(839年)十一月,李昂本来得到稳定的病症突然再次发作,很快地,他就无法正常上朝,只能卧床休养。
对于这一幕的出现,后来许多人怀疑是仇士良等一干太监搞的鬼。可在这里 我觉得还是有必要为仇太监说句公道话,他虽然很坏,也很恨当今皇帝,但从现有的史料来看,还真不是他下的黑手。
我相信,让李昂的身体和精神突然走向崩溃的,应该是这样的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发生在当年的十月份,新太子册立的第二天。 这一天,李昂在会宁殿设宴,宴会上有一个小孩表演爬杆子的杂技,当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向那个越爬越高的孩子身上时,李昂的视线却被一个在杆子下来来往往不停走动的男子所吸引。
那个男人实在是太显眼了,他的神情高度紧张,两眼盯着杆子的顶端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很是奇怪。见到皇帝的脸上露出了疑的神色,李昂左右的近臣赶忙抢先解释道:“他是那孩子的父亲。”
李昂的身子一震,眼泪就流了下来。 “朕贵为天子,却连一个儿子都不能保全!” 那一天,皇帝表现得非常失态,他哭得像一个走丢了的孩子,迷茫而无助。
他不停地哭,不停地哭 大臣们都很同情他,但是没人说话。 因为没有人具备帮助他的能力,只有让他哭个痛快。 就在同一天晚些时候,大臣们得到消息,皇帝找到了曾涉嫌构陷太子李永的教 坊刘楚材、宫人张十十等人,痛骂了一顿,然后下令下狱处死。
又过了几日,宫里第一次传出了皇帝陛下旧病复发的小道消息。如果说第一件事情是李昂病情出现的诱因的话,那么第二件事则是李昂病情走向不治的关键。
这第二件事发生在十一月二十七日,此时距离他的死亡,还有三十七天。 这日一早,正在翰林院值班的翰林学士周墀忽然接到通知,说皇帝传他去思政殿问对。
本来早起值班还有些倦意的周墀,听到这话立即完全清醒了,他冥冥之中预感到,这次问对很可能会非常重要。于是他慌忙整理好自己的仪表,一路小跑着来到了思政殿。
当周墀赶到殿内的时候,李昂已经坐在他的宝座上了,他看起来气色不错。 让周墀感到有些意外的是,皇帝已命人备好了酒,一见他,便高兴地下令赐酒。
经过了初期的拘谨,周墀慢慢放开了。君臣二人虽是小酌数杯,但兴致却越来越高。终于,带着三分醉意,皇帝开口问话了:
“爱卿啊,你觉得朕可以与前朝的哪位君主相提并论?”
这是道有标准答案的题目,所以周墀不必多想,秒出答案。
“陛下当然是尧舜一样的君主啊!”
李昂笑了 因为这样的标准答案,他是知道的。
“朕岂敢和尧舜比!朕之所以问你这个问题,是因为朕想知道,朕比那周赧王、汉献帝如何?”
只一句话,周墀的酒就彻底了。汉献帝是什么样的情况,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所以我这里只简单介绍一下另一位仁兄一一周赧王。
周赧王,是东周的第二十五位君主,也是姬氏大周这个传承了四百多年“老店”的最后一位“董事长”。这位仁兄在历史上的最主要作为就是四处借钱,然后各种挥霍,最后因还不起,被要债的逼 得到处躲藏,算是丢人丢到家了。就连当时的周国国民都为自己有个这样的国君感到臊得慌,因此大家在他崩掉后,就给了他一个“赧”字(意思是因害羞而脸红) 作为谥号。
皇帝陛下拿自己与两位著名的亡国之君相比,还一本正经地问自己能否比得上。这个问题搁谁那儿,都实在不好回答啊。
于是惊得一身冷汗的周墀赶忙跪地回奏道:''那两人是亡国之君,岂是能和陛下并称的!”
李昂摇了摇头。 “赧王与献帝都是受制于强大的诸侯,可朕呢?朕却是受制于自家的家奴啊! 照此说来,朕还比不上他们!”
说到这里,李昂终于抑制不住,眼泪夺眶而出。周墀也跟着泪流满面,君臣二人相对而泣。
在经过这次历史上极为著名的谈话后,周墀就再也没有见到过皇帝,因为李昂从此再也没有上朝。
开成五年(840年)正月,李昂病危。此时已经没有人再张罗着给皇帝陛下寻医问药了,所有人都在忙着另一件大事一一立新帝。 新皇帝的人选看似只有一个太子李成美,但事实上是有三个人。除了还未正式 成为太子的李成美外,李昂的宠妃杨贤妃所支持的安王李溶、宦官们比较支持的颖王李瀍(后来的唐武帝李炎)都是皇位的有力竞争者。
奄奄一息的皇帝隐隐预感到了发酵中的阴谋,因此他拼上了最后一口气,派人紧急传召杨嗣复、李钰两位宰相入宫。他决定趁着自己意识还清醒,拟好诏书,令太子监国,并让两位宰相来辅佐。
然而李昂刚派出人去,仇土良和鱼弘志就得到了消息。两位太监对于太子即位是有些想法的,因为当初李成美是在李钰的推荐下才被选为太子的,所以一旦太子 即位,他必定会和宰相走得很近,而李钰又是牛党的骨干,这就相当于给日后的自己安排了一个强大的对手。所以不能让李成美即位!要想不步王守澄的后尘,就一定要有一个被宦官拥立的人去坐这个皇位。仇士良和鱼弘志达成一致后,没有去劝李昂收回成命,而是直接把匆匆进宫的李钰和杨制复给截在了半道上。
“太子年幼,而且身体不太好,我们几个还是商量下另立他人的事情吧!”
“太子之位已定,岂可中途变更!” 宰相李钰愤怒了,他当场表态,自己誓死不从。
刚才不过是卖个面子给你,还真把自己当个人物了不成? 仇士良、鱼弘志冷笑了一下,不再说话,直接走人了。不久,一纸诏书传来,宣布立颖王李为皇太弟。 这是公然欺君,伪造圣旨! 但那又怎样! 即便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又能如何呢?
天下之大,太监当家! 正月初二,即仇士良、鱼弘志对外宣旨的当天,两个太监亲自带领禁军前往十六宅,迎请李瀍人宫。 随后,李瀍以皇位继承人的姿态在思贤殿接见了百官。 没有人敢提出异议,没有人敢出言反对。
于是,皇太弟李瀍开始暂领军国大事。太子李成美则被降为陈王,打发回自己的王府居住。 太子被废,颖王入宫的消息到底还是传到了李昂的耳朵里。出人意料的是, 病入膏肓的皇帝显得很平静,他只是点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然后便静静地睡去了。
正月初四,李昂驾崩,年三十二。在拼搏过,相信过,失望过,痛苦过,亲身体验了这一切过后,李昂终于有了收获了永恒的安宁。 希望这个勇政可运气却总是差了一点的人不再忧愁,希望他去到的那个地方不再有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