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佛王维,诗魔白居易,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有“诗(狮)王”谢逊,不,是辛巴。
今天我们要讲的故事是王维成为一代大家,被称之为诗佛的来历 。
天宝十五年(756年),长安城金碧辉煌的金銮大殿上,大腹便便的安禄山坐在龙椅上,对大诗人王维说:“前有曹植七步成诗,你这么有名,也给我来一首,不然我砍下你的脑袋。”
王维不愿意作诗歌颂安禄山,但他也不想死,加上紧张,于是走了七步背了一首之前所作的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然后对安禄山说:“我江郎才尽,做不出来啊。”安禄山哈哈大笑,心想:“读书人就是不行,哪见过刀光剑影。”
安禄山虽是胡人,但沽名钓誉,觉得王维在这种阵势下没有吓得屁滚尿流已经不错了,大手一挥让人把王维带下。王维额头大汗淋漓,算是逃过一劫。
大诗人王维为何被安禄山抓了?因为叛军攻破长安时,唐玄宗得到消息,带着大臣、亲信、金银细软和杨贵妃跑得狗都撵不上,但独独没人通知王维。
为何没人通知王维呢?因为王维虽然才华横溢,但在仕途上却是属于被忽视的那一类,没人在意,自然不会有人通知他。
大诗人王维的一生,在诗坛叱诧风云,留下千古传唱,但在仕途却是一路坎坷,郁郁不得志,前面被安禄山霸王硬上弓,后面被唐肃宗差点枭首,但应了那句话““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最终流传千古。
绝代双骄
王维有一个比他小一岁的弟弟王缙,两兄弟简直就是绝代双骄,少年早慧,年纪轻轻就能把诗文歌赋写得行云流水,美不胜收,气死一众老书生。
两人自小在故乡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声名鹊起,打遍当地无敌手后,两人兄弟感觉这种降维打击没有挑战性,于是决定去五百里外的京城长安一试身手,打怪练级,看能否蟾宫折桂,进士及第。
智商能遗传,是金子放到哪里都发光,开元初期,王维和王缙到达长安,齐头并进,先后得中进士,步入仕途。
不过考得好只是开头,女怕嫁出郎,男怕入错行,部门分配也很重要,王维被任命为太乐丞,隶属太常寺下太乐署,在朝廷上负责礼乐方面的事务,非利害或叫关键部门;
弟弟王缙运气好多了,担任了侍御史,主要负责接收公卿奏事、举劾非法,有时也外出办案、镇压反叛,这可是容易出成绩的好职位。
果然后续两人的发展印证了这一点,弟弟王缙在侍御史这个职位上兢兢业业,摸爬滚打了几年后,升任兵部员外郎,后来又外放成为大权在握的太原少尹。
太原在当时的地位非常重要,类似于现在的直辖市,太原少尹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副市长,位高权重,政治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相比之下,王维的宦海经历则要曲折复杂得多,他也是兢兢业业,但混娱乐圈的终究难上台面。
因此干了几年王维依旧原地踏步,不久后反而还因为卷入大唐宫廷中的怪案——伶人舞黄狮子案,深受牵连,惨遭贬谪。
按照大唐律令,皇宫内廷的保留节目舞黄狮子高贵无比,属于压场子的,只有皇帝和皇帝请来的客人才有资格欣赏,其他人看叫僭越,也就是要被追究法律责任的。
但正因为这种规矩的存在,让舞黄狮子吊足了大家的胃口,许多人都想看看这专供皇帝欣赏的节目到底怎么样,是怎么回事。
好奇害死猫,太乐署的一些官员在亲戚朋友的哀求下,拉不开面子,悄悄把人带进了排练场观看。
这些人看后觉得节目也不过如此,但毕竟能观看是身份的象征,觉得不让其他人知道无法显摆,居然大摇大摆、明目张胆地站到台下观看。
这一下惹出了大乱子,掌管此处的侍卫长暴怒“你们真以为我是吃干饭的。”立刻将一干人等全部捉拿。
观看者被重罚,下狱杖罚,甚至流放,相关官员也被追责。身为太乐丞的王维自然难以幸免,负连带责任,罪名是指导伶人彩排演练黄狮子舞时,未严明纪律,也没有派遣专人把守通道。
王维最终被贬出京城,到千里之外的济州去做司户参军——管粮库的九品小芝麻官,官阶和孙悟空的弼马温差不多。
这种职位几乎仕途断绝,因为不仅天高皇帝远,而且根本无法做出太大成绩。
否极泰来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维在苦闷之下就写诗,把怀才不遇的唏嘘与对世俗的愤懑化作诗句,用文字表现得淋漓尽致,写下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开元21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作者张九龄拜相执政,文人对文人自然是惜惜相惜。
张九龄让人先把王维召回长安,提拔他做了右拾遗,是谏官的一种,主要负责向皇帝奏论政事,称述得失,相当于当代的监察兼助理机构,为正八品。
王维的京官生涯峰回路转,开始走上了正轨,两年后,王维升任监察御史,奉命远赴塞外公办,这让他意气风发,写下磅礴大气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边塞诗。
然而世事难料,第二年秋天,当王维再次回到长安时,他所仰慕和坚强的后盾张九龄丞相已经被奸相李林甫排挤到荆州做地方官去了。
唐玄宗也是在扫清太平公主、武三思、上官婉儿这些对手后,开始沉迷享乐,见色起意,扒灰儿媳妇,重用溜须拍马,投机取巧的李林甫、杨国忠等人。
“开元之治”的清明之风淡出当时的政治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天宝年间的奢华腐败气象。
面对如此景象,王维报国无门,心灰意冷,开始尝试“躺平”,做出了半官半隐的人生抉择。
王维在这段时间写下“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诗句。
原本王维就打算这样事情少,有钱拿,有饭吃,有诗写,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一直到死。
但是,胡人安禄山悍然发动叛乱,打破了王维的幻想。
安禄山在潼关、襄阳等地打得唐兵丢盔弃甲。公元756年,安禄山兵临城下,挥军进攻唐都长安。
唐玄宗提前带着大批亲信和丰满美人杨贵妃在禁军的护卫下仓皇出逃,正在长安城南的辋川别墅休养,提前步入退休生活的王维没有及时得到消息,等待他收拾好细软想跑时,已经被团团围住,落入叛军手中,沦为阶下囚。
尽管安禄山是个名副其实的大老粗,孔武有力,大腹便便,但腹中除了满肚肥肠没有一点墨水,正因为如此,安禄山非要附庸风雅,用文化装点门面。
命运多舛
安禄山听说大诗人王维就在被俘的大唐臣子中时,欣喜若狂,立即派人将王维带到他的面前,要王维七步成诗,歌颂他威震天下的功勋和霸气。
王维没有杀身成仁的勇气,最终年近花甲的王维被安禄山强行留下,强迫他出任原来的官职,如果不答应就要对王维的家人男的杀,女的奸,小孩子阉割送进宫,王维无奈出任,但自此装聋作哑、不发一言。
这天,安禄山在皇宫内大摆筵宴,论功行赏,王维等被俘臣子也被要求现场观摩。
酒过三巡,安禄山召来被俘的大唐宫廷内的乐工、歌伎,要他们奏乐、演唱和伴舞以助兴。
乐师雷海青刚正不阿,忠肝义胆,将琴掷在地上,大骂安禄山:“乱臣贼子,不良胡人,不忠不义不孝,乱大唐者不得好死。”
气得安禄山暴跳如雷,当场砍下雷海青的头颅,雷海青的一腔炙热鲜血染红了长安城雾霭沉沉的天幕……
王维回到住所后,心潮翻滚,久久难以平息,夜深无人之际,挥笔写下了怀念往昔的:“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
祸福相依,王维哪里知道正是今日这句“百官何日再朝天”在日后救了他一命。
当王维在安禄山控制的地盘里忍辱受罪时,他的同胞弟弟王缙率领唐军正在太原城和安禄山的叛军展开殊死激战。
王缙能文能武,在太原少尹任上整肃纪律,从严治军,军纪凛然,官兵面目一新,战力彪悍,将安禄山如狼似虎的叛军挡在太原城下不得前进。
当唐王朝缓过劲来后,王缙与朝廷派来的名将李光弼合兵一处,以守代攻,通过坚守城池瓦解敌军士气,然后伺机出击扰敌疲敌,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奋战,李光弼和王缙成功打退了叛军的进攻,歼敌八万多人,取得了太原之战的完全胜利。
安禄山这边,在他起兵开始,远离故土后,水土不服,加上喜欢胡吃海喝,没有节制,得了严重的糖尿病,视力减退以外,身上还时常长出毒疮,活得非常痛苦。
在病痛折磨下的安禄山,脾气变得喜怒无常,经常大发雷霆,杀死身边侍卫和近臣,人人自危,包括他的儿子,最终儿子安庆绪在大臣蛊惑下,杀死安禄山登基。
安禄山死后,安庆绪能力和年纪难以服众,大将史思明试图做大,叛军一时之间四分五裂、内乱不已,唐军借机连下长安、洛阳,相继收复故土,平息叛乱。
大唐得以续命后,弟弟王缙因功回到长安,王缙知道哥哥王维身陷敌营,第一件事就是找到王维,让他把自己明志气,有“百官何日再朝天”这句的那首诗大肆传唱,以备不时之需。
王缙后来官至宰相,可见他为人处世和运筹帷幄的功底。事情果然如王缙所料,他前脚到长安打前哨不久,后脚唐肃宗返回京城立刻下旨追查曾在安禄山手下任职的大唐官员,规定凡受安禄山伪官者,根据情节不同,分六等治罪,王维被定为三等罪。
王缙上书,愿意用自己的官位为王维赎罪,兄弟同心,这份情谊感人肺腑。
加上唐肃宗读到了王维的那首诗,知道他身在敌营,但始终不忘大唐朝廷,典型的身在曹营心在汉。
唐肃宗对王维就多了几分恻隐之心,加上王缙是自己的左膀右臂,于是顺水推舟从轻发落,对王维一案特别处理,赦免了他的附逆罪行,贬为太子中允。
王维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就已经是半官半隐状态了,现在又接连受了两次巨大打击,对官场已经毫不留恋,只是作为衣食来源暂时不能割断。
此后的岁月里,王维在弟弟的大树下完全躺平,开启佛系生活,成为躺平鼻祖,这也是他后来被称为诗佛的缘由。
官场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保住俸禄就行。闲暇时间则与志同道合的好友“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写出了一首首传诵至今、万古流芳的好诗。
后记
尽管我们现在一说唐诗,首先想到的是李白和杜甫这两个超级巨星,然后才是王维、白居易等大诗人,但要知道,王维当时在诗坛的名气和地位绝对不在李杜之下,只是王维许多著作、诗集历经战火和时光的侵蚀未能全部保持到后世,否则完全能与李杜平起平坐。
王缙虽然因为替哥哥赎罪被官降一级,但不久就凭借自己的能力、军功和威望恢复了之前的地位,并且越升越高,到唐肃宗的儿子继位时已经官至宰相。
王缙在政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风头之盛,当时提起王维,世人都说王维是大宰相王缙的哥哥。
然而“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一千年后的今天,再提起王缙,他已然成了“大诗人王维的弟弟”。
沧海桑田,岁月变迁,当年仕途多舛的王维如今却以他优美的诗歌传承千年,变的是人心,不变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