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辽太宗耶律德光“三失三得”游牧民族的出路,须由草原走向汉化

辽太宗耶律德光“三失三得”游牧民族的出路,须由草原走向汉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酒苼清栀 访问量:3036 更新时间:2024/1/21 2:41:30

辽太宗·耶律德光是辽朝第二位国君,同父亲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一样,是契丹乃至整个游牧民族历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之主。

如果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重用汉臣韩延徽提出的“胡汉分治”策略,凿开辽朝与华夏文明的“柏林墙”,那么辽太宗·耶律德光的伐晋之战中,总结出的为政“三失三得”,则是为找到游牧民族繁荣强盛找到出路,即由草原走向汉化的治国之道。

辽太宗·耶律德光复原照

“三失三得”的意义

耶律德光一生都致力于推动契丹文明与中原文化,不仅积极学习汉朝的官职设置、推进太祖时期确立的“南北分院制”,还极力调和契丹游牧作业和汉族农耕种植的矛盾。特别是驾崩前,写给皇太弟耶律李胡的信中,阐述自己伐晋三失三得的感言,被北宋名相司马光称之为“三失之训”。

耶律德光的“三失三得”到底说过什么,为何令司马光赞口不绝,乃至将其编入史册。读史君认为:“三失三得”的提出,标志着契丹民族逐渐走向深度汉化的开始。辽太宗·耶律德光敏锐地捕捉到,游牧民族的出路,必须脱离原有的草原习性,自觉接受中原文明的汉化,为享国209年的辽朝奠定治世基础,为后来7位辽朝国君指名治国方向,最终才有“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的塞北盛世。

辽太宗·耶律德光亲征伐晋

“三失”见《资治通鉴卷286·后汉纪一》

是月十日,行至黎阳渡。渡河时顾谓侍臣曰:朕此行有三失:纵兵掠刍粟,一也;括民私财,二也;不遽遣诸节度还镇,三也。

“三得”见《辽史太宗本纪》

河东尚未归命,西路酋帅亦相党附,夙夜以思,制之之术,惟推心庶僚、和协军情、抚绥百姓三者而已。

辽太宗·耶律德光画像

为政“三失三得”与草原民族汉化的关联

  • ① “纵兵掠刍粟”、“和协军情”学习汉族军事粮草制

历史上,包括契丹族在内的所有游牧民族,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经常无端骚扰华夏边疆,致使历代华夏文明政权为之束手无策的根源所在,便是游牧民族行军打仗,不需要粮草供应。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契丹民族长期采取“打谷草”的粮草供应策略,说到底是一种“以战养战”的形式,一路打一路抢,走到哪抢到哪。如此一来的好处,自然是以极低的战争成本博取最大的战争收获。战争局势有利自己或者游牧民族部落之间相互攻伐的条件下,所有的财物全部堆积没有设防的地面上,自然想怎么抢便怎么抢。

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打草谷”的粮草供应策略也存在很大的缺陷,华夏文明政权喜欢夯土围城,游牧民族的骑兵即便是再骁勇善战,是不可能直接撞破城墙,攻入城内。战马来到坚固的城墙下,也只能勒马而止。稍有军事才能的汉族将领若是玩起守城战,游牧民族只能无功而返,因为粮草问题使得他们承担不起持久攻城战的成本。

辽太宗·耶律德光 带兵图

《辽史·太宗本纪》记载:

夜则列骑环守,昼则出兵抄掠。

辽晋中渡寨之战,辽军虽然占据绝对优势,但是依然面临眼中的粮草供应问题。夜里要以骑兵进行设防守护营寨,白天还要为粮草问题犯愁,派一部分兵卒出去剽劫财物以备军需,导致辽军此战打的极其辛苦。

耶律德光为政“三失”中,首条提出契丹民族要进行军事改革,是鉴于此次一路伐晋中最大的痛点。使他认识到必须学习汉族军事的粮草供应制,唯有建立起强大的后勤供应,做好长期攻伐战的准备,在契丹民族以后南下作战过程中,才有可能实现入主中原的愿望。

辽太宗·耶律德光与将士为伍

  • ② “括民私财”“抚绥百姓”吸收儒家“民本”则一统的思想

“为政三失”是辽太宗·耶律德光南下灭后晋时的首次提出。此次与后晋石重贵的军事较量,是辽太宗·耶律德光本人头一回单独带兵作战(辽与后晋石敬瑭灭后唐李从珂、幽州赵德钧时,皆是太后述律平随军听证)。

辽军攻破后晋都城开封,结束后晋石重贵的统治后,辽太宗·耶律德光令契丹将士扎营开封数月,期间给自己举行一个盛大的登基大典。正是短短数月间,辽太宗·耶律德光得以近距离接触中原汉地的汉族百姓。

辽太宗·耶律德光看到辽军驻扎开封城时,由于没有基本的粮草供应,辽军士兵只好三五成群出去抢老百姓的食物。抢老百姓食物的过程中,被老百姓用钉耙、锄头、粪叉子一顿“招呼”,导致辽军经常出现“丢兵”的情况(被汉族老百姓打死)。

辽太宗·耶律德光 亲和汉地百姓

参见《辽史·太宗本纪》

甲寅,攻拔朔州,遣控鹤指挥使谐里劳军。时褭古只战殁城下,上怒,命诛城中丁壮,仍以叛民上户三十为褭古只部曲。

辽太宗·耶律德光觉得汉族“老百姓”实在不友好,辽军管他们要点食物,还容易把命搭上。转念一想,若不是辽军骚扰在先,引起汉族老百姓的不满,也不会造成军民之间的冲突。老百姓一旦反感,就会给辽军捣乱。

所以,耶律德光意识到,解决矛盾必须做到“与民和谐”,和谐的基本条件是,不要“括民私财”,约束好官兵不可以拿老百姓的私有财物。此时,已经说明耶律德光看到儒家“与民同乐”、“重视民生”是入主中原后的必由之路。

辽太宗·耶律德光 君臣纵论国策

  • ③ “不遽遣诸节度还镇”“推心庶僚”是采取汉人治汉的策略

辽国数次南征过程中,攻下过后唐、后晋的全部藩镇,运气差的节度使落入契丹手中,押至辽朝上京临潢府软禁起来,令派契丹的官员前来治理藩镇,结果收获的成效特别差。

因为契丹官员来到汉族藩镇,只会骚然百姓,让老百姓“退田还牧”,大肆否定汉人传承多年的生产方式,同样激化契丹和汉族老百姓的矛盾。

再加上,先帝耶律阿保机生前制定的“南北分院制”所取得的成效作为借鉴。耶律德光觉得,治理汉地最佳人选莫过汉族的节度使,朝廷只需要对投降的节度采取“威逼利诱”的方式进行严格控制,便可以保证封地持久太平。

所以,耶律德光攻下开封后,对后晋旧臣说过如此一番话:

上曰:“其主负恩,其臣何罪。”

命领职如故,即授安叔千金吾卫上将军。

辽太宗·耶律德光 推心庶僚

耶律德光看到后晋的降臣全部身着缟衣,头戴纱帽,趴在地上请罪。对他们说是你们的主上负我恩德,你们做臣子没有任何过错。便下令让他们仍旧做后晋时的官职。

可以说,后晋灭国一战后的安置措施,是耶律德光“不遽遣诸节度还镇”“推心庶僚”的初次尝试。耶律德光认为,华夏文明是高度发达的文化,汉人不像家乡草原牧民那样不可开化,只要能够做到与汉族百官推心置腹,共商治理天下的大计,必然能够争取到汉族官员的支持和拥戴。

耶律德光已经摸索到,并且承认华夏文明中汉族文化对治理中原汉地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契丹要想成为中原之主,必须承认汉族降臣降将的合法性,只有国君带头搞“民族亲和”策略,才能摆脱辽国朝廷“契丹一头独大”的现状,如此也就认可中原百姓保持汉化的习俗。

总结思考

辽太宗·耶律德光完成伐晋大业后,死于班师还朝的途中,时年46岁。他所提出的为政“三失三得”,使得契丹民族建立的辽朝率先打破“胡无百年运”的历史定论,特别是给后来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和“清朝”提供统治中原的策略,尤为重要的是辽太宗·耶律德光作为少数民族的国君,为后来历史上数次民族融合找到更加和谐的推进方式。

更多文章

  • 历史上唯一被做成一道菜的皇帝,耶律德光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耶律德光,德光,皇帝,阿保机,石敬瑭,述律平

    耶律德光(902年-94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次子,947年2月,耶律德光将国号由“大契丹国”改为“大辽”,成为辽朝首位皇帝,史称辽太宗。作为游牧民族,从小就在马背上征战,耶律德光自幼随父南征北战。在跟随父亲阿保机参与的一系列战争中,南征幽州,西征吐谷浑、回鹘,表现出杰出的统率能力,为契丹国的建立

  • 一代雄主耶律德光,两度灭亡中原强大王朝,为何死后被制成木乃伊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耶律德光,德光,阿保机,石敬瑭,后唐,耶律倍

    “木乃伊”多用来形容死后不腐化的尸体。而中国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皇帝,他死后被人为地做成了木乃伊,而这却不是他被后人所熟知的最重要的事,他就是被尊为辽太宗的耶律德光。说起耶律荣光,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或许是他的干儿子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在中国五代时期,石敬瑭为了得到辽国的支持,竟主动认耶律德光为父,还

  • “腌肉”皇帝耶律德光

    历史解密编辑:甜腻小猫迷PLUS标签:皇帝,后唐,阿保机,石敬瑭,耶律德光

    辽国是大宋开国之后维持非常久的一个梦魇。本篇文章就讲讲辽国的前传,一个虎头蛇尾,贪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872年,一个将来聪慧过人,英勇无畏的豪杰在北方的一片草原中出生了,不过他并不是这篇文章的主角。他叫做耶律阿保机,一个雄才大略的人,他想要成功,首先得统一部落,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成功了!接着要统一整

  • 浅析残唐(增七)杜重威为耶律德光灭晋带路,为何刘知远将其赦免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唐朝,杜重威,刘知远,石敬瑭,节度使,契丹人,耶律德光,五代十国

    残唐五代十国是古代有名的乱世,也是短命王朝频繁更迭的时期之一。在短短的百余年时间内,中原王朝经了五次政权更迭,陷入了藩镇割据的战乱之中,整个北方大地被打得千疮百孔,民不聊生。同时北方的契丹人利用中原的混乱期迅速崛起,并频繁南下入侵,成为中原王朝的最大威胁。尤其是在辽太宗耶律德光即位后,更是加大了入侵

  • 浅析残唐(增九)速律平阻止耶律德光南下中原,为何他仍执意南侵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德光,阿保机,耶律倍,契丹,耶律

    自从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开始,这个草原民族便成为中原的最大威胁。尤其是他一统中原北方边境的少数民族后,频频南下入侵,给中原王朝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等到耶律阿保机的儿子耶律德光即位之后,契丹南下越发频繁,耶律德光甚至诞生了入主中原的野心。为了这个野心,他利用后唐内乱从石敬瑭手中得到了幽云十六州,占据了南

  • 后晋第二次大胜契丹,白团卫村晋军殊死搏杀,耶律德光狼狈飙骆驼

    历史解密编辑:月亮上的邮递员标签:晋军,德光,契丹,李守贞,骑兵,杜重威

    杜重威见村子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连只苍蝇也飞进不来,不由得倒吸一口气,连忙下令将士们设鹿角、挖壕沟,加固防御工事。无粮无水,这仗如何打下去?没办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晋军开始在营中挖井取水。费老半天劲,眼看只差一点就可以取到水了。不料,当天夜里,突然刮起了大风,越刮越大,一副世界末日的景象。更悲催的

  • 浅析残唐(增三)耶律德光灭后晋占汴梁,为何没在中原站稳脚跟?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耶律德光,耶律德,石敬瑭,契丹人,刘知远,中原

    自南北朝之后,耶律德光率领契丹军队南下是北方少数民族最大的一次入侵中原的军事行动。这次行动在军事上很成功,契丹军队攻破了后晋的都城东京汴梁,俘虏了后晋出帝石重贵,可以说达到了耶律德光骑兵之处的战略目标。然而当他忙着在汴梁城建立辽朝,打算成为入主中原的异族皇帝之时,在中原的契丹军队却找到藩镇军队的群起

  • 耶律德光虽然不算好皇帝,可是他说过两句话,让人明白了一个道理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大解密标签:耶律德光,德光,皇帝,阿保机,契丹人,辽太宗

    辽太宗耶律德光不是一位称职的皇帝,他在位期间,一直推行野蛮政策,甚至还对占领的区域实施残暴统治,遭到了历史的诟病。可是他曾经说过两句话,使得后人不禁为此进行深思。这两句话究竟是什么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

  • 耶律德光:我国历史上“唯一”被做成木乃伊皇帝,被戏称“帝耙”

    历史解密编辑:资深人士说文史标签:耶律德光,皇帝,耶律倍,石敬瑭,木乃伊,述律平

    在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中,有着这样一个习惯,为了储存肉类,牧民们会把鲜肉沥干水分后,撒上咸盐做成腊肉。腊肉,又被称为“耙”。吃了几十年腊肉的耶律德光,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有朝一日他也会变成“耙”。耶律德光是辽朝开国皇帝的次子。老皇帝驾崩后,述律平太后并没有扶立太子耶律倍登基。耶律倍向来痴迷汉文化,这让述

  • 后晋末代皇帝石重贵为什么惹怒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搞得国破人亡?

    历史解密编辑:世界需要我们标签:皇帝,契丹,后唐,冯道,后晋,石重贵,石敬瑭,耶律德光,五代十国

    作者:晋客 【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石重贵(914年-974年),太原府太原县(今山西省太原市)人,晋高祖石敬瑭养子,后晋末代皇帝(942年-946年)。天福七年(942年)六月,晋高祖石敬瑭去世,石重贵继位,沿用高祖天福年号。天福九年(944年)七月,改元开运。因石重贵不肯向契丹称臣,惹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