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妙玉的身份,其实贾府的人很清楚,却只能假装不知道

妙玉的身份,其实贾府的人很清楚,却只能假装不知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莹子小趣 访问量:4996 更新时间:2023/12/27 6:17:01

妙玉曹雪芹红楼架构中的“一砖一瓦”,抑或说只要被安排出来,只要还带着识字人、大家族的标签,就注定了其结局并不会太好。至于妙玉的出身,像其他的人物出场一样,用众位看官的视角去衬托,要比她自己说出来更精彩。

悲剧的本质就在于,一旦整个小说的时空架构是注定好了的,那就意味着人物的一生或者在书中出现的阶段,无论她如何地跳脱,都离不开这个框架。或许这就是悲剧总让人有一种宿命论的感觉的原因,而且这种感觉还时常地被强化,随着主线的推进,而渐渐向已知的结局靠近。

一生强行登云头,终落凡尘泥土间。或许,这就是妙玉半生真实的写照。

一个逃难避险的女子

有人拿黛玉的身世和妙玉的出身相比较,都是官宦的人家,而且从小身子骨虚弱,因此出家做尼姑,有强烈的冲灾企图心。然而这是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

黛玉和妙玉都是世道中落之家不错,但大不相同的地方在于,妙玉的父亲极有可能是被下了大狱的。古代的官宦之家,那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虽然身处高位的时候,全家人都跟着沾光,可惜一旦哪天被皇帝撸了,全家也得跟着遭殃。从古至今,概莫能外。

所以,一个大家闺秀的女子,即便身子骨再娇弱,如果家世很好,怎么能够凭空去出家做尼姑?因此在这一点上,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出家只是一个由头,是一个很苍白,并且随时能被戳穿的由头。而且,婆子们在七嘴八舌的时候,还提到了一个关键点。

贾府的下人们议论,说这位妙玉是带发修行。“带发”两个字其实是何等的精妙,这说明妙玉是根本没有僧籍的。古时候没有僧籍的人,要么是自己犯下了大罪,要么是躲避什么凶险的灾害,以妙玉的身份和年龄,自身肯定不会犯下什么重罪,唯一的可能就是避难。

在妙玉未进贾府之前,书中的交代只有寥寥几笔,是说妙玉跟着一个师父流落到了此间。书中说得极其隐晦,事实上就像是四处的云游,彼时如果真为躲避灾难的话,以游僧的身份到处走动,反倒是一种最安全的措施。

此外在书中的明线里,是说贾府无意间采买了妙玉进来,如果妙玉是仕宦之家的话,家里便像是遭了难;而暗线中,潜藏着妙玉是被贾府收留在府中的。古代的人口登记虽然不精准,但是一个犯官的家眷,私自跑出来并且被私藏,这也是非常犯忌讳的。

但贾府轻描淡写之间,就将妙玉安排进了大观园,那可是这个大家族里,最为私密的场所,怎么能随随便便让一个外人进来?因此暗线内最大的可能是,贾府的主人,本身和妙玉就有旧时的情谊,确切说是贾府的主人和妙玉的家中父母有情谊。

如果是出于情谊的考虑,以这样的方式将妙玉安排进贾府,而且还让其居住在极其隐私的大观园里,这本身就是为了让妙玉躲避灾祸的。因此贾府阖家上下,知道这个秘密的人或许只有贾宝玉的父亲等几个男性主人,其余的一众家眷都是被蒙在鼓里的。

这样一来,妙玉以一个柔弱的身份,带着一个天大的秘密,而且又不能和众人诉说,就到了这个富贵之家。而且为了掩人耳目,她作为尼姑的身份标签也不能去除,所以,她是一个有着矛盾气质的女性,而一个原本是富贵之家的千金小姐,就只能这样寄人篱下了。

身份认同的敏感和自卑

林黛玉虽然也是寄人篱下,但好歹她的家世还在,而且家里还有老夫人,所以她即便心里有芥蒂,也不会太多。相比之下,妙玉作为一个被收留的人,随时面临着身份暴露的风险,她内心的矛盾,以及对过去的怀念,就要比黛玉激烈多了。

所以两个人不自觉地比较下,你会发现,黛玉和妙玉都是有诸多心事的人,而且不巧的是,两个人还都是那种伤春悲秋的性格,稍微的有点不悦意,就会发出长时间的感叹,并且还会影响到身体。然而,这其中其实也有本质的不同。

黛玉的感叹,是带着一种过度敏感地为赋新词强说愁。她虽然也时常会有寄人篱下之感,而且对待别人的话语异常敏感,稍微的刺激就会让她内心多想,甚至于会影响到身体。但在本质上,她的这番表现,并非外界强加给她的,而是她天生就是这样的个性。

她的身份和家世,还不至于让其沦落到看人脸色生活的地步,只是其太过于敏感,太过于多愁,所以渐渐才形成了这种顽固的外在表现。

相比之下,妙玉可就真的是家境悲惨了,寄人篱下之感本该相当的强烈,但是她的表现往往却显得很克制,只是在与大观园中其他人交往的时候,会不经意间流露出一星半点过去的时光,但也仅仅是稍纵即逝,让人浮想联翩。

换句话说,她的内心深处对于过往是有强烈的怀念的,而且她也深知现在这种生活并非长久之计,然而她又不能过分地展示这样的情愫,因为一旦身份泄露的话,这样的寄居生活也都会消失。

所以,在妙玉的生活和心理层面,敏感和自卑是自始至终的,但因为真正经历过底层的历练,所以她也知道如何才能保证自己的身份不泄露,保证自己的生活不会受到影响。

然而,她毕竟是过去的富家女,所以当刘姥姥到贾府做客,偶然撞见的妙玉,还是不经意间露出了过去富家小姐时所该有的本性。

刘姥姥作客时的露底

刘姥姥和贾府里的所有人都不在一个时空观里,这是作者赋予的,同样也是现实的表现。

这一点,在刘姥姥使用了贾宝玉的茶杯,妙玉将其放在外头的表现就能看得出来。虽然妙玉的身份其实比刘姥姥高不到哪里去,甚至于本质来说,她目前的境况其实还不如刘姥姥,但是妙玉的骨子里,还是对刘姥姥看不上眼的。

人的观念一旦形成就很难做出改变,尤其是在不同阶层中形成的观念更是顽固。在妙玉的眼中,刘姥姥压根就不该出现在这种地方,她所生活的园子应该和刘姥姥这种人绝缘的,但是刘姥姥终究还是来了,但是妙玉又不能发作,所以她的表现就显得十分的矛盾。

最终,她将内心的不满发泄到了刘姥姥所用的茶杯之上,这其实已经是妙玉的克制行为了。她矛盾的内心和自身的处境,一直在内心激烈地做着斗争。即使贾府内的其余人看在眼里,而且出于保护其身份秘密的需要,也不会将这件事张扬出去。

换言之,妙玉应该低调行事,低调的生活在大观园内,这才是对自身身份最好的掩藏。而刘姥姥来访的事情,差一点让其成为众人的焦点,也差一点把她真实的身世,暴露在众人面前。

这一点妙玉不是不知道,她其后的有所隐忍,正是对自己表现的一种改正。但无论如何,一个隐藏着身份躲避灾难的人,一辈子活在冲灾的企图心里,矛盾是如影随形的。

正如书中给她的判词说的这样: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一个已经沦落到逃难和寄人篱下的人,即使内心多么的高洁又能如何?妙玉的结局和她所处的境遇一样,不彻底改变内心旧有的价值观念,又如何能逃离心理编织的樊笼呢?终陷淖泥,不过是妙玉最终没有做出改变的客观写照罢了。

标签: 妙玉贾府贾宝玉林黛玉大观园尼姑

更多文章

  • 黛玉、湘云和妙玉的中秋联句该如何理解?字字有机关,句句藏深意

    历史解密编辑:少读红楼标签:妙玉,湘云,黛玉,薛宝钗,宝钗,宝玉

    开篇作者自云,“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借此寄寓怀念与哀悼之类的情感。文中也确实饱含深情栩栩如生地呈现了一干性格各异的青春少女形象,其中最为令人过目难忘的无疑是钗、黛、湘、探,她们不仅貌美如花,而且才识过人,为我们奉献了许多经典的红楼诗词。曾经,她们在大观园海棠诗社中挥笔而就《海棠诗》、《菊花诗》和

  • 妙玉是矫情还是作秀?喊停黛玉湘云联诗,竟然自己挥笔把诗续完

    历史解密编辑:君笺雅侃红楼标签:妙玉,黛玉,史湘云,李纨,林黛玉,湘云

    趣侃红楼520:笛声悠扬,妙尼出得栊翠庵,明月婵娟,佳作出于大观园上一回讲到林黛玉和史湘云在大观园的凹晶馆联诗,又是得了“十三元”的韵。当日贾探春提议成立大观园诗社,第一社的海棠诗就是十三元。如今又是十三元,可谓有始有终。推测这次大观园即景联诗,是桃花诗社的收官之作无疑了。林黛玉和史湘云的中秋诗,从

  • 红楼梦中妙玉眷恋红尘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妙玉,红楼梦,大观园,宝玉,黛玉,贾府

    知道《红楼梦》这本书的由来吗?就是小说的男主角宝玉,他的前世是神瑛侍者,他为了体验红尘一梦,于是就主动放弃仙籍下凡历练。黛玉的前世是绛珠仙草,因为受过宝玉的灌溉之恩,所以就准备下凡用一世的“眼泪”报答宝玉,所以他们两位一起下凡体验红尘,这才有了《红楼梦》一书。宝玉和黛玉为了体验红尘下凡,在人间妙玉也

  • 妙玉用自己的茶杯给宝玉喝茶,黛玉为啥不吃醋?

    历史解密编辑:神圣海王殿标签:妙玉,宝钗,吃醋,郭靖,宝黛,晴雯,贾宝玉,林黛玉,中国古文献

    时间,时间很重要!黛玉吃宝钗的醋,最后一次,是什么时候?第三十四回:“姐姐自己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在此之后,你还看到黛玉有吃醋吗?没有了。接下来刘姥姥进大观园,行酒令,黛玉说了《牡丹亭》《西厢记》的内容,宝钗劝她,黛玉就“心下暗服”,而且公开向宝钗表白“姐姐不饶我,我还求谁

  • 《红楼梦》妙玉:你们都说我高高在上,可我何曾不想回到地面?

    历史解密编辑:陈想书语标签:妙玉,红楼梦,林黛玉,曹雪芹,何曾,宝玉

    于我本人而言,我不太喜欢清高的人,会觉得有距离感。要是那些肚子里压根没点墨水,又没什么可拿得出手的炫耀资本,却又还整日在人前作威作福,耀虎扬威,故作清高的,我就更笑而不语,避之不及了。清高是指人品德高尚纯洁,不同流合污。有时也指为人高傲,不合群。《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要说到谁能匹配得上清高这个词

  • 大观园结诗社,众人为什么不请“文墨极通”的妙玉参加?

    历史解密编辑:学幻帝国标签:妙玉,黛玉,文墨,贾家,闺阁,大观园

    “极通文墨”是林之孝家的听说了,转述给王夫人的。当时众姐妹可能在王夫人,听到了有关转述,但是谁也不会留意。因为林之孝家的同时还提到:“采访聘买得十二个小尼姑、小道姑有了,连新作的二十四分道袍也有了”,妙玉只是一个有名望的尼姑,并不比其他二十四人高明多少。所以大家心里,也没把她当回事。起诗社是自己兄弟

  • 李纨为什么会讨厌妙玉,她们私下会发生什么不愉快?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飞扬者标签:李纨,妙玉,宝玉,晴雯,黛玉,湘云,大观园

    李纨和妙玉发生了什么不愉快,作品中没有写,但也可以推想而知。李纨“如槁木死灰”,不是好事之人,不会主动去找妙玉;妙玉身份所限,在贾府半客半隐,很少离开栊翠庵,当然也不会去招惹李纨。她们二人,至多是偶然相遇,而不会是谁主动去找谁。偶然相遇也可以起冲突。像晴雯与小红路遇,一见面就剑拔弩张,“各自走开”后

  • 探佚|红粉朱楼:从判词和红楼梦曲看妙玉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研究标签:妙玉,红楼梦,宝玉,李纨,如兰,判词,红粉朱楼,红楼

    公众号ID:hlmyj001投稿:hlmyj001@163.com作者姚明关于妙玉的结局,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堕入青楼、做了妓女。许多人认为,判词中的“玉陷淖泥”和红楼梦曲中的“风尘肮脏”,就是妙玉堕入青楼的证据。这种说法引发了一些负面评价。如冯其庸先生就曾题诗:独抱孤芳自赏音,无端欲火梦中侵, 凡根未

  • 从妙玉奉茶,到宝玉乞梅,为什么“有人跟着反不得”?

    历史解密编辑:学幻帝国标签:妙玉,黛玉,李纨,宝钗,大观园,贾宝玉,宝玉乞梅,中国古文献

    芦雪庭联诗,宝玉落第,李纨罚宝玉去栊翠庵取一枝梅花来插瓶。大家都评价“这罚的又雅又有趣”。李纨负有照顾小叔子小姑子的责任,最怕担干系。虽然取梅花只是到栊翠庵,根本不出大观园范围,但李纨还是下意识地吩咐下人“好生跟着”。于是黛玉“忙拦”,还说出“有了人反不得了”的话来。这话却又博得了李纨的首肯:“是”

  • 大观园里的特殊人物,佛门妙玉原来是江南甄家的小姐

    历史解密编辑:意默语晨标签:妙玉,贾宝玉,大观园,甄家,王熙凤,康熙

    妙玉是大观园里的特殊人物,她本是苏州人氏,出身城市仕宦人家。因从小多病,不得已皈依佛门,带发修行。如邢岫烟所说,妙玉“为人孤僻,不合时宜”。她爱洁成癖,刘姥姥进大观园到栊翠庵喝了一口茶用过的成窑小盖钟,妙玉嫌脏就不要了。妙玉出身读书仕宦之家,这使她秉承了一种雅洁之气;但她的身世又是不幸的,出家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