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头条看见彼此#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也会遭到妙玉的嫌弃了。因为妙玉根本不以“出家人”自居。第七十八回,湘黛联句,妙玉出来阻止,解释是怕“失了咱们闺阁的面目”——一个出家人,哪来的“闺阁面目”?又跟谁去“咱们闺阁的面目”呢?
可是,妙玉这话,并没有引起湘黛的反感,连素来“小性儿”、爱挑毛病的黛玉也道“极是”呢。不是黛玉湘云宽容,而是妙玉的确不是什么出家人。本质上,她只是一个暂时穿着僧装的千金小姐。我们来看看妙玉的来历。林之孝家的介绍,她是因为自幼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才不得已亲自出家的。而出家之后,也没有剪发,是戴发修行。为什么不剪发?
当然是准备还俗。她的出家,不过是暂时到庵里养病,过几年年纪大一点、身体好一点的时候,还要还俗结婚,过正常的世俗生活的。那为什么她又来到京城,却没有还俗?这要结合岫烟和林之孝的话来看了。岫烟说她“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显然是在家乡受到了“权势”人物的逼迫,不肯屈服,才被迫千里远行,进京避祸。
所谓“观音遗迹”、“贝叶遗文”之类,不过是年轻女尼为远行而找的借口。“避祸”当然不便宣诸于口,难道小姑娘还能像薛蟠一样“为游览上国风景”就千里远行吗?毕竟是那个时代。在这段时间里,妙玉的父母双亡,师父也圆寂。虽然到了十八岁,但是没了长辈亲人,也没有人操心料理她还俗的事宜。师父临终遗命“不宜回乡”,当然也不是真的为了“衣领起居”那么玄虚,而是家乡的“权势”犹在,回去一定会受到迫害。“在此净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也不是成仙成佛的结果,而是在等待未婚夫和婆家人来接她。
妙玉虽然落难,生活上并没受过苦难,喝的还是梅花上的雪融化的水,用的还是古董茶具,过的还是千金小姐的日子,心理也还是千金小姐的心理。既然是千金小姐,怎么会看得上刘姥姥这“母蝗虫”、“贫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