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红楼梦:贾母为何给林黛玉换红窗纱?刘姥姥透露出贾母的风流本性

红楼梦:贾母为何给林黛玉换红窗纱?刘姥姥透露出贾母的风流本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爱写作的老于 访问量:2668 更新时间:2024/2/28 11:34:28

[文/小涵读书]此文约1600字,阅读约需8分钟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带她到大观园参观。

林黛玉的潇湘馆里,贾母看到窗纱旧了,当场吩咐让王夫人更换,并明确说要换名贵的红窗纱?

贾母为何要这样做?她自己说了一个理由,但隐藏了真心。真正的答案被刘姥姥用一句玩笑话点破。

1.贾母给林黛玉换窗纱,是名贵的霞影纱

《红楼梦》第四十回记载:

贾母带着众人到林黛玉的潇湘馆落座后,因看见窗上纱的颜色旧了,便和王夫人说道:“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 倚树,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呢,明儿给他把这窗上的换了。”

王夫人没有回复时,王熙凤忙说看见库房里有银红蝉翼纱。贾母笑着说她不识货。在薛姨妈的怂恿下,贾母如数家珍地说出软烟罗的来历。

原来荣国府内存放着许多名贵的棉纱。王熙凤所说蝉翼纱的其实是一种软烟罗。贾母作为老祖宗,对家底一清二楚。

软烟罗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晴,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若是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的看着,就似烟雾一样,所以叫作‘软烟罗’,那银红的又叫作‘霞影纱’。皇宫使用的也不如荣国诗府里存放的软厚轻密。

贾母说完之后,吩咐给林黛玉换上银红的霞影纱糊窗户。

2.贾母为何要给林黛玉换霞影纱?刘姥姥一句玩笑话透露出答案

从荣国府的实力上来看,是富贵人家的真实反映。

荣国府历经百年富贵,终于成为“白玉为堂金做马”富贵之族。家里所用的一切不是外国进口洋货,就是珍稀名贵的古董,或者是比上用的物品质量还要高。

林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给她使用品质高、质量好的东西,属于人之常情;用在林黛玉的房间,更能彰显出荣国府财富底蕴。

事实上,贾母所作所为并非全部为了林黛玉,也不是为了彰显荣国府的富贵。

荣国府在王夫人的主导下,使用的都是半旧之物,无论是贾政屋内摆设还是宝玉身上所穿,都不是崭新之色。所以荣国府的富贵内敛、不张扬。在这种情况下,贾母不会在刘姥姥面前显摆霞影纱。

贾母当众吩咐给林黛玉更换窗纱的真正原因是爱美。进入林黛玉房间前,刘姥姥曾经用一句暗示过。

《红楼梦》第四十回记载:

李纨让丫头采摘菊花备用,贾母到达之后,丫环碧月捧着一个大荷叶式的翡翠盘子,里面盛着各色的折枝菊花。贾母便拣了一朵大红的簪于鬓上。因回头看见了刘姥姥,忙笑道:“过来带花儿。”

王熙凤见状,直接上手,将满盘了的花全部插在刘姥姥的头上,众人嘲讽她时,刘姥姥笑道:“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 ,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老风流才好。”

刘姥姥所说,虽是自嘲,其实也是反讽。贾母戴花在前,自己戴花在后,刘姥姥说自己是老风流,其实暗指贾母也是一个老风流。

3.贾母为何爱美爱风流?

贾母给林黛玉换窗纱时的理由说得很清楚。“绿窗缝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窗外是翠竹,再用绿纱糊上反而不配。

王熙凤冰雪聪明,知道贾母心中所思所想,所以马上说出红色的蝉翼纱糊窗。

王熙凤为何这样做?因为她知道贾母爱美。

女人爱美不分年龄,年老的女人爱美往往会选用红色。贾母也是如此。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记载:

下雪天李纨请宝玉和黛玉去商议明日赏雪作诗,林黛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束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头上罩了雪帽。

林黛玉上下一身红,自然是贾母所赐。

贾母不仅给林黛玉一身红衣,还给了薛宝琴一件红披风。“金翠辉煌,不知何物”。众姐妹中,只有湘云一人认得是凫靥裘。

后来,薛宝琴披上后与宝玉站在雪地里,贾母当众赞美,并口口声声说比屋里张挂的《双艳图》还好看。

这些细节充分反映贾母是一个爱美的老妇人。

贾母为何爱美爱风流?主要与时代有关。

贾母出身于史家,作为豪门的千金小姐,嫁入贾家之后,正是贾家势力如日中天之际,作为当家少奶奶,呼风唤雨;同时,作为贾史两家的重要人物,人生始终处于巅峰,在这种情况下,物质生活早已富足,精神生活上升为主要的追求目标,女孩子天生爱美,贾母有条件爱美,“风流”一生,老了之后也不会改变,所以,处处爱美,时时爱美,因此,对薛宝琴如此,对林黛玉更是如此。

注:本文资料引自《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红楼梦》程乙本/《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更多文章

  • 王夫人三番五次算计贾母,为何贾母一声也不敢吭?

    历史解密编辑:学幻帝国标签:探春,李纨,晴雯,元春,宝玉,宝钗,贾母,荣国府,王夫人(红楼梦)

    因为两个人的高度不同。王夫人鼠目寸光,只看到眼前小利。比如发现一只绣春囊,当然是坏事,但是按王熙凤的建议,一边暗暗查访,一边找借口驱逐嫌犯,是非常周到严密的。可王夫人呢,愚蠢地听信了王善保家的的别有用心的建议,大肆抄检大观园。对众位姑娘的人格侮辱就不说了,还顺手牵羊地驱逐了她最亲近、最信任的宝钗,同

  • 刘姥姥只是贾府八竿子打不着的穷亲戚,贾母为何那么热情地接待?

    历史解密编辑:应作如是观标签:贾府,王熙凤,罗玉凤,孙媳妇,大观园

    二进荣国府的刘姥姥,是来送瓜果蔬菜的。原本打算送完就走,却没想到被贾母留下住几天,当成特级贵宾款待。不但贾母亲自当导游领她游大观园,还两次大摆宴席。是不是觉得很奇怪?以贾母的贵妇级别,即使贾府是“富而好礼”之家,这接待规格也太高了。何况,刘姥姥只是贾府八竿子打不着的穷亲戚。其中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物质

  • 读《红楼梦》:贾母不在乎迎春的幸福吗?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司棋,贾赦,贾迎春,贾政,贾母,宝玉

    作者:韩雪丽编辑搜图这是一个特别让人纠结的话题,贾母是个狠毒的老祖母吗,不是,贾府里,不管是荣国府还是宁国府,这些女孩子,都要感谢贾母,因为长在贾母身边,不用过早的面对外面的风刀霜剑,如果惜春长在宁国府那样的环境里,那一塘污水让惜春如何抬头,上吊的秦氏,吞金的尤二姐,自刎的尤三姐,和宁国府有关系的女

  • 读《红楼梦》:贾母喜欢人的方式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贾宝玉,史湘云,林黛玉,薛宝钗,贾府

    作者: 阿赖耶识(一)贾家的老太君书中写了贾王史薛的兴衰,可是在这个四个家族中,也有一个中心人物,这个人被四大家族供着,她就是史家出身,贾家祖母老太君。贾母自小出身钟鼎之家,一直都是被人奉承着,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一辈的人渐渐离去,只有贾母还坚挺着,她的存在,就是曾经辉煌的存在。这样的身份地位,赋予了

  • 南安太妃要见贾府千金,贾母为何把史湘云放在首位?原来大有深意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贾府,探春,惜春,贾环,贾母,史湘云,林黛玉,秦可卿,南安太妃

    红楼无闲笔。在贾府,一众孩子们结诗社、赏红梅、放风筝、开宴会,度过了青春最美好的时光。而这一切,都与贾府的“大家长”贾母有关。贾母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也许下面曹公写的这则事例,就能很好地突出老人家的性格特点。在《红楼梦》中,南安太妃不是小说的女主角,但她却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之一,尤其是对已经走下坡路

  • 《红楼梦》|马道婆的存在,是对贾母的讽刺

    历史解密编辑:应作如是观标签:王熙凤,贾宝玉,宝玉,贾府,干娘

    贾母是个非常自信的人,活到她这个份上,人生可谓圆满,很难不自信。不但自己福禄寿三齐,而且偌大的贾府在她的管理下兴盛了很多年。如果要她给自己打评语,她应该会觉得自己配得上“德高望重”四字。然后,作者却并不用史老太君这样带有敬意的称谓来称呼她,而是给她一个“贾母”的称呼贯穿始终。书中的“贾”,都是“假”

  • 贾母人生悲剧:最可怜、最孤独的苦命者!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宝玉,贾琏,富贵,贾府,大观园,红楼梦,贾母人生悲剧

    有人这样评价贾母:“她是大观园女儿王国的国王。大观园有了她才有了群体感,才有了精神核心。有了她,《红楼梦》的女性题旨才显得如此完整。对贾母在《红楼梦》中的核心地位,前人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而对贾母忧郁悲哀的一面关注较少。一、早年丧夫。贾母很早就守寡了,身处侯门,丈夫早逝,贾母的凄苦是可想而知的。而且

  • 《红楼梦》中,贾母死前大喊黛玉是何含意?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林黛玉,贾宝玉,史湘云,薛宝钗,林如海,贾府,红楼梦,黛玉,贾母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领域的集大成之作,更是位列“四大名著”之首,虽然成书于清代,但一直到今天在学术界、在民间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甚至还衍生出了一项专业的学科“红学”。那么看过这部小说的朋友一定会对一个场景记忆犹新,甚至是难以释怀,这就是贾母在临终的时候嘴里却大喊着林黛玉的名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 《红楼梦》中,贾母死前大喊黛玉是何含义?

    历史解密编辑:李大脚标签: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贾府,史湘云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领域的集大成之作,更是位列“四大名著”之首,虽然成书于清代,但一直到今天在学术界、在民间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甚至还衍生出了一项专业的学科“红学”。那么看过这部小说的朋友一定会对一个场景记忆犹新,甚至是难以释怀,这就是贾母在临终的时候嘴里却大喊着林黛玉的名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 贾赦当众嘲讽贾母偏心眼,贾母听后,为何还笑着喝了半杯酒?

    历史解密编辑:爱写作的老于标签:贾赦,贾政,贾琏,红楼梦,邢夫人

    舐犊情深往往是母子之间最美好的感情。但在贾赦与贾母之间,不仅没有这种感情,反而还出现儿子嘲讽母亲的情形。中秋节晚上,贾母带着大家玩击鼓传花讲笑话的故事。贾赦借机讲了一个父母偏心的故事,大意是一个母亲生病,请医生前来针灸,用针时母亲说不用针心,只针肋条就行。儿子不解,问起为何针肋条不针心,母亲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