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两个人的高度不同。
王夫人鼠目寸光,只看到眼前小利。比如发现一只绣春囊,当然是坏事,但是按王熙凤的建议,一边暗暗查访,一边找借口驱逐嫌犯,是非常周到严密的。
可王夫人呢,愚蠢地听信了王善保家的的别有用心的建议,大肆抄检大观园。对众位姑娘的人格侮辱就不说了,还顺手牵羊地驱逐了她最亲近、最信任的宝钗,同时宣扬了大观园的丑闻——从前人们只说宁国府不干净,此后荣国府也一样了。
王夫人的目的,本来是打击晴雯之类她心目中的“狐狸精”。晴雯是狐狸精,这个判断是否正确,我们先不说。一位母亲,为保护儿子,感情凌驾于理智之上,做一些不甚准确的判断,我们是可以理解的。
但王夫人似乎忘了,她除了是一位母亲,还是荣国府这时候的实际管理人。由当权者出手,用“抄检”这样简单粗暴的手段,公开昭告“贵妃娘娘省亲的别墅,现在已经成了藏污纳垢的地方,我们家的小姐、少爷、寡妇大奶奶就生活在这藏污纳垢之所”,除了自己打脸之外,也严重地损害了荣国府的声誉。
如果是像孙绍祖那样的家庭,声誉损失就损失了,没什么关系。但是贾府没有出色的男性人才,维持家族荣耀,很大希望都要寄托在像元春这样出色的女孩子身上。荣国府的名誉受损,女孩子的名誉受损,对整个贾家的前途绝对是摧毁性的打击。
元春的封妃,给贾府延续了十年荣耀。如果探春能够进宫,对贾府当然也有类似的好处。但是我们知道,探春的命运是远嫁。为什么非得远嫁,为什么必须嫁到远离中原、贞操观念没那么严重的海外去?难道跟抄检大观园没有潜在的联系吗?
这些后果,王夫人是看不到的。心灰意冷、只想着不做出头鸟的王熙凤也未必能看到。只有清醒的探春,才能隐约意识到抄检大观园的严重后果,哭着说出“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的沉痛之语。
好吧,王夫人的愚蠢,我们仅举一例,因为再说下去就太多了。该换到贾母的角度来看一看了。
贾母在黛玉进贾府之前,就已经退休,并且一步一步地出让权力。这不是因为她软弱,而是自然规律:即使她再能干睿智,一手把持荣国府内务,可以做到井井有条,那么到“上五台山”的那一天,把荣国府交到全无经验的儿孙手里,那不是更危险吗?
早早地让儿媳王夫人主持家务(也不算太早了,孙子都成亲了),又安排能干的孙媳王熙凤从旁协助,让她们积累经验,是贾母替荣国府安排的长远之路。
没想到王夫人这样不堪造就。平时撒手不管事,一管事就是鸡飞狗跳、伤人一千自损八百——不,她是伤人八百自损一千才对。贾母肯定是很失望、很生气、甚至很伤心的。
问题是贾母能怎么办?
换一个管家人吧。她手里有人吗?邢夫人只有更糟糕,李纨“尚德不尚才”,王熙凤资历太浅,并且身体虚弱、心灰意冷。探春倒是不错,但作为贾府的小姐,她迟早要嫁人,不能作为长期培养对象来考虑。在宝玉娶妻之前,王夫人是不可替代的。
既然不可替代,如果公开批评王夫人,甚至动用自己的余威,雷霆般地打击王夫人,只能让荣国府的统治集团更加分裂,局面更加不可收拾。
贾母宁可忍受王夫人对自己的“算计”——其实也不是算计,应该是意见分歧,或者说,是愚蠢的妄行——,宁可忍受王夫人先斩后奏地对荣国府的破坏,宁可忍受心爱的孙辈和丫鬟们受无妄之灾,也不能自乱阵脚,更不能由自己来造就荣国府的最大分裂。
她只能用留探春、尤氏吃饭,给宝黛凤纨(李纨是以贾兰的名义)送菜、让鸳鸯琥珀银蝶儿们上桌吃饭这些手段,对王夫人造成的巨大破坏,做有限的弥补。
她不敢“反抗”王夫人,因为她心里装着整个家族,考虑的是整个家族的利益,站的是家族利益的高度。而王夫人心里,——鬼才知道她装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