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呆香菱与疯湘云:性情自足

呆香菱与疯湘云:性情自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研究 访问量:4480 更新时间:2024/1/19 8:13:33

公众号ID:hlmyj001

投稿:hlmyj001@163.com

作者

归途如虹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里,薛宝钗打趣香菱史湘云,说她们如此热情地谈论诗歌,是“不守本分”,甚至说“呆香菱之心苦,疯湘云之话多”。或许,在讲究“女子无才便有德”的时代,香菱和史湘云的做法有点不合时宜。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她们才值得曹雪芹去赞美。

香菱和史湘云童年都是不幸的。香菱从小被拐,忘记了父母家乡;史湘云“襁褓间父母叹双亡”。但是,不幸的童年并没有让她们变得郁郁寡欢,更没有让她们自甘平庸。

按照香菱自己的说法,她努力学诗是因为“心里羡慕,才学着顽罢了”。不过,香菱如果仅仅只是学着玩,何必如此虔诚刻苦呢?薛宝钗多次劝阻她不要“自寻烦恼”,她不仅不听,反而越发投入。一开始写出来的诗被评价为“措词不雅”,“过于穿凿”,她虽然觉得扫兴,但是苦心不改,终于写出了好诗。香菱是发自内心地痴迷诗歌,所以才愿意为此付出心血。

贾宝玉说得好,“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性情的”。香菱之所以能够学有所成,是因为她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不俗的天赋,是因为“精华欲掩料应难”。在拐子和薛蟠面前,香菱过的是压抑甚至痛苦的生活。现在,她可以暂时不用面对薛蟠这个不学无术,性格粗鲁的“呆霸王”了,她终于等来了学诗的机会,她必须要把握住。

香菱不在乎自己仅仅只是薛蟠买来的妾,觉得自己虽然身份卑微,却也可以向千金小姐们讨教诗歌。香菱有幸,遇到了林黛玉这样具有诲人不倦精神的好老师和史湘云这样不拘小节的好姐妹。

加入了诗社,香菱才真正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才没有辜负自己美好的天性,才活出了自我。是诗,点燃了香菱的生命热情,让她没有因为日复一日的烦琐劳动而泯灭生命的光彩。

没错,写字作诗不是女人分内的事。但是凭什么女人就一定要活在传统妇德的束缚中,不能活出自己的真性情呢?凭什么女人的本分就是料理家务,而不能努力学习,提升自我素养,实现自我价值呢?

当然,心思单纯的香菱没有想那么多。她学诗不是为了反抗传统妇德,争取独立价值,也不是为了博取名声。她只是尊重自己的心声,执着于自己的热爱而已。正是因为她学诗不带丝毫功利目的,所以她才能做到心无旁骛,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好诗。

香菱呆吗?不,她不呆。她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姑娘,是“根并荷花一茎香”的好姑娘,如同周敦颐笔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一般,清新脱俗。

为什么史湘云能够和香菱一起高谈阔论,品读诗歌?因为史湘云是一个“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的姑娘,是一个具有名士风流,坦荡率真的姑娘,是一个热爱自由,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姑娘,是一个内心温暖善良的姑娘。

史湘云和香菱一样,也无意于和现实抗争,却敢于追求精神的自由,做自己喜欢做,也真正适合做的事情,追求性情上的自足,这就足够让人觉得如沐春风,心情一振。

古代同情女性的文人墨客不少,但是很少有人思考过究竟女性的价值在哪里,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是真正适合女性去追求的。

因此,中国女性的才华被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埋没了数千年。因此,像李清照那样才华横溢的女性在中国文化史上寥若星辰。不过,总有人能够发现并赞美女性的灵心慧性,能够不把女性视为男性的附属品,曹雪芹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当然,曹雪芹并非觉得女性就一定要读书写诗才好。乡间的二丫头也能够让贾宝玉动容不已。曹雪芹只是表明,女性的美好可以有各种可能,不同的人适合的生存方式并不相同,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不分高低贵贱。

香菱和史湘云尽管并没有真正的女权思想,却在诗歌中找到了生命的乐趣,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这一点,能够给予读者以精神上的莫大迪,激励我们倾听内心深处的呐喊,尊重自己真实的性情,选择真正合适自己的生活方式。

现如今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现代人比古代人有更大的空间去追求自由。既然像香菱和史湘云那样活在礼教森严的环境中的人都能如此有追求,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活得浑浑噩噩呢?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部分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红楼刘姥姥

进入公众号认证微店

更多好货等你来!!!

纵横谈

传统文化的当代应用

从前这些事

古今多少事,都做当下谈

红楼梦研究

公众号:HLMYJ001

投稿:hlmyj001@163.com

更多文章

  • 香菱:纵使前路未知,仍以微笑踏歌而行

    历史解密编辑:少读红楼标签:香菱,薛蟠,罗玉凤,晴雯,紫鹃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泰戈尔这两句短诗,仿佛是为《红楼梦》里的香菱量身定做。香菱的命运,苦过黄连。只做了三年父母的掌上明珠,姑苏城仁清巷金枝玉叶的小英莲,命运骤变。在拐子打骂中长大,与父母离散,至亲的三个人,再也没有重聚的那一天。甄士隐的恬淡无为,封氏的贤淑安分,都给了女儿香菱。香菱,以随遇而

  • 林黛玉不让香菱学陆游的诗,是最后的挣扎,藏着她不可告人的心思

    历史解密编辑:君笺雅侃红楼标签:香菱,陆游,唐婉,南宋,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历史学家

    红楼梦演义182:慕雅女拜师学作诗,钗头凤黛玉拒陆游上一回讲到石呆子被贾雨村谋害,夺了扇子送给贾赦。结果贾琏说了句“为这点事害得人家破人亡,也不算什么能为”,导致贾赦大怒将他打了。此事背后细思极恐,为日后林黛玉和贾探春二女远嫁之伏笔,也揭示了贾宝玉的最终去向,不多赘述了。当日石呆·子的故事还是平儿过

  • 香菱和贾迎春:不幸命运下的人性闪光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研究标签:香菱,薛蟠,贾赦,贾迎春,林黛玉,薛宝钗

    公众号ID:hlmyj001投稿:hlmyj001@163.com作者归途如虹《红楼梦》里有太多让人心疼的薄命红颜,而最让我心疼的,莫过于香菱和贾迎春了。我心疼她们,因为她们都是缺失父母之爱的女儿。香菱从小被拐,忘记了父母家乡。可是,她又何曾不想回到父母身边,又何曾不渴望简单纯朴,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温

  • 香菱咏月·其三

    历史解密编辑:小迷糊的小世界标签:薛蟠,残月,月夜,曹雪芹,香菱咏月

    香菱咏月·其三曹雪芹〔清代〕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译文及注释译文月亮的光华谁也难把她遮掩,她倩影多娟美可质地多清寒。广袤的原野一片银色传来捣衣声阵阵,雄鸡报晓夜色将可阑可残月仍挂天边。秋江里漂泊

  • 袭人送给香菱的石榴裙哪来的?宝钗会在她守孝期间送红裙吗?

    历史解密编辑:伯爵灬焦点标签:香菱,袭人,薛蟠,宝玉,薛姨妈,石榴裙,薛宝钗

    显然,以宝钗的细心和周到,她是不会把红裙送给守孝期的袭人的。这条红裙,另有来历。据香菱说,她的红裙是“前儿琴姑娘带了来的”,送给宝钗香菱各一条。宝钗是堂姐,香菱是薛蟠的妾,而薛蟠还没娶正妻,所以香菱又可以看作是堂嫂。这样送礼没毛病。但,宝琴只带了两条红绫裙料子(不是现成的裙子,只是料子)吗?她就没有

  • 香菱,我家住江南,本名甄英莲

    历史解密编辑:少读红楼标签:香菱,英莲,甄士隐,薛蟠,小妾

    香菱,是红楼梦里的苦命孩子。她原本是甄士隐夫妇的掌上明珠,是甄家娇生惯养的英莲小姐,可四岁那年的元宵节,因为下人霍启的一时大意,英莲从此被拐,此生与父母再也没有重逢。英莲再出场时,已经是八九年之后,她在拐子的打骂下长成了十二三岁的姑娘,是待价而沽的商品。想想被拐的那些年,暗无天日远离父母的生活,小小

  • 香菱要是做了黛玉的丫鬟,她俩会怎么相处?香菱能活长点吗?

    历史解密编辑:黄昏细雨醉红尘标签:香菱,紫鹃,宝钗,湘云,宝玉,薛蟠,林黛玉

    在《红楼梦》中,紫鹃是“慧紫鹃”,香菱是“呆香菱”。如果用今天的观点来看,“慧”是聪明,而聪明人总是会替自己打算的。“呆”呢,多少有点傻的意思,往往没有自己的立场。但是在《红楼梦》的世界里,这两个字的含义,与今天完全不同。聪明的紫鹃会替黛玉打算,会替黛玉试探宝玉,会帮黛玉做很多事,会体贴黛玉的心思—

  • 红楼梦第62回“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为什么是“情解”?对谁有情?

    历史解密编辑:伯爵灬焦点标签:香菱,宝玉,平儿,薛蟠,袭人,罗玉凤,红楼梦

    就是对宝玉有情——不是夫妻之情、恋人之情,但,的确是男女之情。说到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把“喜出望外平儿理妆”拿出来作对比:平儿是贾琏的侍妾,香菱是薛蟠的侍妾,都是宝玉的“细嫂”(这是香港小说里对哥哥的小老婆的公开叫法)。但平儿与香菱都是“极聪明极清俊的上等女孩儿”,宝玉也一向为没有机会对她们“尽心”而

  • 夏金桂下毒害香菱,却毒死自己,符合曹雪芹原意吗?

    历史解密编辑:伯爵灬焦点标签:香菱,宝钗,宝玉,平儿,诗人,曹雪芹,夏金桂,薛姨妈,小说家

    下毒害人,反害死自己,放在任何文学作品里,都只能是美好的愿望罢了。中国人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广泛意义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给人下毒,自己喝了,这么凑巧的事,也只有高鹗这种水平的人能写出来——不是贬低续书人,我的意思是说,续书人的水平,只是普通作家水平,比原著者差太远了。续书人为了接上原

  • 香菱被收房多年,为何没有怀孕?难道她也戴了什么红麝串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私塾标签:香菱,薛蟠,宝钗,宝玉,元春,晴雯,薛姨妈,红麝串

    呵呵,首先,红麝串绝对不是什么避孕用品。理由很简单,宝钗的红麝串是元春所赐,而元春一向知道宝玉喜欢和美丽的女孩子亲近。赐避孕物品给宝钗,不等于间接害宝玉绝后吗?在某些宫斗宅斗戏里,麝香是避孕灵药,民间也的确有类似的说法。但现代科学也否认麝香有此功效,而且在古代,也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这个。元春赐物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