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到走火入魔的假道士,看高骈是如何成叛贼的

从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到走火入魔的假道士,看高骈是如何成叛贼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痒不趣 访问量:3744 更新时间:2023/12/24 17:41:24

高骈:恨乏平戎策,惭登拜将坛

要说中国历史上文武双全之人,排在第一位的定是岳飞无疑,他不仅战力惊人,那一首《满江红》的慷慨激昂,誓扫仇敌,一雪国耻的悲壮,伴着风波亭上的寒风,留给后世无尽地感慨。

岳飞的底色是武将,为诗为文都是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相伴,或是“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诉说的是壮志未酬的苦闷,中心主题是精忠报国的爱国之情。

而在唐代却有一武人,一边是横扫千军如卷席,一边又是赏心乐事诗酒花,一派的文士风流,这便是唐末之际的高骈,与岳王爷完全是不一样的风景。

在儿童所背的唐诗中,这高骈也是占有一席之地的,最有名的大概要数《山亭夏日》和《对雪》了,但是,作为一名在大唐末世之际,一位手握重兵,理应力挽狂澜之人,成天这花啊雪的,总是有一种不务正业之感,至少是有失国之重托的。

高骈的面目现在其实是很模糊的,他是唐末名将,也是个褒贬两重天的人物,而且在新旧《唐书》中的评价是截然不同的。

众所周知,《新唐书》是在《旧唐书》基础之上,进行大力删减而成,所添加的新概念极少,可是,对高骈却似乎是个特例,不仅对其功过及历史定位有很大分歧,而且后者是将其归于《叛臣传》,与一帮助纣为虐的军阀为伍,带有满满地不耻之意。

高骈,字千里,幽州人,晚唐名将,一生战功显赫,驱党项,逐吐番,败南诏,复交趾,击黄巢;身为武臣,却又好文学,颇具诗才,后人评其诗作“雅有奇藻”,然晚年却痴迷神仙之道,终为妖人所误,身死族灭,死时年66岁。

高骈出身名门,乃“渤海高氏”一系,这一家族名人多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东魏高欢、边塞诗人高适及后来北宋开国元勋高怀德等,皆出于此,可谓是世代簪缨的豪门大族。

在高骈之时,家世数代为禁军将领,他秉承家风,武功过人,能一箭双雕,故后世人称“落雕侍御”,戍守长武时,击破党项诸部落,“出无不捷”,并劝降吐蕃,收复河、渭二州,以功迁秦州刺史,时人称其有“伏波之才”,在大唐后期的将领中,实为不可多得的一员骁将。

草色青青柳色浓,玉壶倾酒满金钟;

笙歌嘹亮随风去,知尽关山第几重?

这是他在此时写的《边方春兴》,他虽身为武将,这诗却写得颇有盛唐边塞诗歌的气韵,诗中没有征夫怨妇的悲叹,没有“一夜征人尽望乡”的凄凉,所体现的是志得意满之豪情,在金钟和笙歌的相伴中,于万层关山中回响。

他最大的功绩是平叛南诏,唐乱之时,在现今云南洱海一带的叛唐,并攻陷交趾,今属越南北部地区;后南诏又犯西川,朝廷遂以高骈为西川节度使,威慑南诏,南诏至此不敢犯境。

越南北部地区自古便是中国的郡县之一,统称为“安南”,为更有效地经营管理安南地区,唐朝在南越特设安南都护府,后将其改置为“静海军”,并任命高骈为首任节度使,管理交州等大片地区。

但这里部落众多,相互攻击且时常有犯上作乱之举,有所谓“十二使君之乱”发生;高骈率兵讨伐,南征北战,诛杀叛军首领,“一战而蛮卒遁去”。

曾驱万马上天山,风去云回顷刻间;

今日海门南面事,莫教还似凤林关。

高骈在“静海节度使”任上的五年时间中,还是大有作为的,他以民为重,多举善政、造福百姓,在当时有着崇高的威望,称他为“高王”,甚至为他建立了生祠,年年祭祀,至今不衰。

“高骈在我交南,破南诏以拯一时之生灵,筑罗城以壮万年之都邑,其功传矣。”这是18世纪越南史学家对高骈的评价,而“今国中妇孺能言之。前后牧守皆不能及骈,盖骈之功独盛也。”可见他在当地是享有盛誉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为了解决当地物资补给运道不畅的困局,组织民力开通河道,这就是被称作“天威径”的潭蓬古运河,使得广州至安南的水路畅通无阻,“舟楫无滞,安南储备不乏,至今赖之。”功莫大焉。

豺狼坑尽却朝天,战马休嘶瘴岭烟;

归路崄巇今坦荡,一条千里直如弦。

他对这一功绩也很是自得的,这首《过天威径》诗是他离职时所作,“终古济物意”的成就,在这首诗中尽得展现,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接下来的他,历任天平、西川、荆南、镇海、淮南等五镇节度使,在保境安民方面是作出重大贡献的,《旧唐书》仅称“治郓之政,民吏歌之”,他的功绩由此可见一斑。

在这一时期,他对唐王朝还是虽然说不上是忠心耿耿,但还是奉为正朔的,以至于唐僖宗后来会将东南赋税之地交由他来管辖。

高骈是名将,也可以说是名义上依附唐廷的地方军阀,自安史乱后,唐中央的凝聚力大幅下降,留下的是藩镇割据,全国大大小小的势力拥兵自重,但是,在中央的努力下,经过武元衡、裴度等铁血宰相所采取的强硬政策下,有了极大的改善,至少在表面上有了点中兴之气象。

但是,中唐后期的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社会百孔千疮,民不聊生,于是,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最后是形成了以黄巢为首的农民大起义,将唐王朝最终埋葬。

在黄巢横行之时,这高骈是手握重兵的一方势力,但他却并没有全力参加平乱,致使两京沦陷,僖宗出逃成都,所以,在这一时期高骈的作为,是被后世痛加指责的。

但是,不得不承认,从某种角度上,他也是为朝廷背了黑锅的,因为,两京失陷的责任并不能全部推在高骈的身上,我觉得,他最大的责任,是想独吞剿乱之功,未能将黄巢一举扑灭,终酿大祸。

但是,正如同后世李自成在卢象升、洪承畴和孙传庭等人的打击下,仅乘18骑逃去商洛山中,却没有进行最后一击,导致后来死灰复燃,将大明王朝推向覆灭的深渊一般。

高骈也正是犯了这样低级的错误,他一方面向朝廷奏报已剿灭了黄巢,一方面又对黄巢的乞降认识不足,养虎为患,及后来黄巢复起之时,他又未能及时行剿灭之事,给了黄巢喘息之机,遂酿成大祸。

此时的他早已不将唐王廷当回事了,来往书信还,辞气傲慢,甚至与朝廷闹翻,不再向朝廷缴纳贡赋,将自己放置于朝廷的对立面一边。

《新唐书.叛臣.高骈列传》载,“当此时,昭义、武宁、义武兵数万赴淮南,骈欲专己功,即奏贼已破,不须大兵。有诏班师。巢知兵罢,即绝骈请战,击杀潾,乘胜度江攻天长。”

更严重的是,当黄巢攻两京之际,他拥重兵而不奉诏勤王,导致唐僖宗又一次效法先祖成了“唐跑跑”,所以,这皇帝是将高骈恨到了骨子里了。

高骈对黄巢的放纵而不置其于死地,其实是有着他自己小算盘的,失去了黄巢这个对手,自己就会失去同朝廷讨价还价的筹码,就如同当年司马懿诸葛亮的关系一样,正是他这一小心眼酿成大祸,放虎归山,长安失陷。

罢职、削兵权是当然之事,但僖宗做得还算是厚道,他用明升暗降的方式,对高骈作了加爵削权的冷处理;不动声色地由罢相王铎统领其兵,结果,正是这被高骈一万个看不起的王铎收复了长安,由是,高大将军脸面尽失,昔日的威望降至冰点。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

这时他感觉朝廷对他大有猜疑之时所作,名为《风筝》,亦是一首借物咏叹自己心情的诗作,他感到自己就如同风筝一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由放飞之人作弄不定,而其中的曲调依稀,或又被移植于别调之中,这是一种无奈的呻吟,也带有些许世事难以捉摸的禅意。

后来的他似乎有些昏头了,当邠宁节度使朱玫拥立李煴为嗣襄王,以图裂国分疆之时,他竟然上表劝进,也许他想着反正当今朝廷视已为弃履,还不如拥立他人,以图进阶之资,重振雄威,正是这一有失臣节的举措,直接被扫入叛臣之列中去了。

李煴叛乱自是一番闹剧,而高骈自己亦时时对未能建立剿灭黄巢,建立不世之功而后悔不已,黄巢虽已败灭,但天下称兵,四海分崩,他虽拥有东南重镇,却已不被朝廷所倚重,又不敢拥兵自立,于是,日益消沉,以致后来笃信神魔鬼怪,养了一帮术士在家装神弄鬼,痴迷其中而不能自拔,最终是被部将囚杀,甚是可惜。

至于说他是“大阅军师,欲兼并两浙,为孙策三分之计”,当是不可信的,他至始至终也没有打出分裂的旗号与中央分庭抗礼,所以,将他归于叛臣一列,我还是有些忿忿不平的。

高骈虽是武将,却颇具文采,是真正意义的儒将,在唐代诗人排序中,是能排在第三级一层的,至少比起皮日休杜荀鹤等人是毫不逊色的,他最著名的诗是《山亭夏日》,读来很有韵味。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此诗粗看并非新奇之处,似乎有些平淡,但是,繁茂浓密的树阴匝地,池塘倒影中的楼阁,都展现一种闲适的静,随着阵阵微风吹过,那水晶帘发生叮当的响声,这是摄人心魄的动,继而,花香扑鼻,蔷薇艳丽,借着这水光潋滟,将一座静谧的山庄,灵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将各种色彩进行了巧妙地搭配,从而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风情画,全诗虽然没有山亭和诗人自己,但却能从中看到,那位在山庄中闲适自在的诗人身影,给读者以一种宁静的美感。

在《唐诗纪事》中,对他的评价是“雅有奇藻”,他“位冠侯藩之右,名兼卿相之崇”,作为武人底色,他亦是一位胸有大志之人,对社会上的丑恶之事,也是有着愤愤不平之感,下面这首《对雪》,正是他这种心情的直接展现。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高阁远眺,大雪纷飞,世界一片银色,“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作者借景抒情,有感而发,通过对飘雪的叹羡,表达自己铲除人间罪恶的美好愿望。

全诗简洁自然,毫无做作之感,语出一位领兵征伐的将领,这在唐代是极为少见的,而有此襟怀者更是难得,由此我们也能看出,高骈虽不属正宗的文人墨客,但是,他以我笔写我心,其儒将风采尽得展现。

高骈在唐末之际实在是个异数,他虽为武将却似文士;虽为朝廷倚重却又招皇帝不满,一边将黄巢打得大败,一边又放纵叛军横行,他是高官却又喜道乐隐,在乱世之中,一边金戈铁马,横扫千军,一边又高歌“惆怅仙翁何处去?满庭红杏碧桃开。”向往着心中的桃花源。

他留下的诗作并不多,约五十首左右,但却是难得地清丽,明畅通晓且韵味十足,“渔竿消日酒消愁,一醉忘情万事休”,这是隐者的高傲;“酒满金船花满枝,佳人立唱惨愁眉”,这是公子的潇洒;“便从席上风沙起,直待阳关水尽头”,这是壮士的豪情;“花枝如火酒如饧,正好狂歌醉复醒”,这是儒将的风采。

然而,他虎头蛇尾的人生,将一手好牌最后是打得个稀烂,最后是求仙觅道,直到躺在那发黄的功绩簿上昏昏地睡去。

“不将真性染埃尘,为有烟霞伴此身”,一位曾经“气吞万里如虎”的射雕英雄,竟蜕变成了一个走火入魔的假道士,最后还被史家归于叛臣贼子之列,历史上很多不可思议之事,竟在高骈的身上得以展现。

想想他先人高适的低开高走,与自己高开低走的走势相比,他怕要肠子都会悔青的,好悲哀。

标签: 高骈黄巢节度使南诏唐僖宗岳飞

更多文章

  • 黄巢领兵60万渡过长江,唐僖宗急问如何应对?高骈:我得了麻风病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黄巢,唐僖宗,高骈,节度使,长江,麻风病,中国军事制度,食盐

    “刘巨容在草军以北,高将军在草军以东,黄巢虽已到了穷途末路之境,却尚有一战之勇,但体念上天有好生之德,惟愿将军顾及千万士兵的身家性命,帮我向朝廷讨个节度使的官职,我必当立刻解散草军,归顺朝廷,永无二心。”满脸不屑地高骈把玩着黄巢派人送来的乞降书,不由嘲笑他那过时的招数。两年前,被围困在山东西南部的黄

  • 世上最美的一首“夏日诗”, 出自唐末高骈之手, 后两句你一定读过

    历史解密编辑:雨涵谈科技标签:高骈,水晶,蔷薇,黄巢,楼台,唐末,唐朝,诗人,夏日诗,山亭夏日,五代十国,千古名句

    过了立夏,天气稍长,万物郁葱。小区里、马路上树木渐渐繁盛,天气不热不燥,非常惬意。人间四季,每一个季节都有着各自的美好。正如这夏日,绿树成荫、池塘清浅,微风习习、花香满院。这一份宁静和生机,又是春天和秋天难以比拟的。与今人忙碌的生活相比,古人可以说更懂生活。无论在唐诗还是宋词里,那字字玑珠的字里行间

  • 南诏国王的克星:晚唐名将高骈,以少胜多那是家常便饭

    历史解密编辑:斯基栀子标签:高骈,南诏,唐军,唐王朝,安南

    在中国古代唐朝时时期,在中国的西南云南地区崛起了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的人国家——南诏国,它从崛起到灭亡伴随了整个唐王朝的始终。南诏国虽然最鼎盛时人口也不过一百万左右,但要论其军事实力,却堪称中国西南地区历史上最强大的政权。南诏国是一个奴隶制的国家,也许是由于少数民族天生好斗的性格,别看它小,却是一个穷

  • 从唐入宋之殇64:高骈真应该向曾国藩学习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高骈,曾国藩,黄巢,节度使,大将

    广明元年(880年)的初夏,黄巢草军还在江西信州(今上饶)一带徘徊,怎么看都像那树上的蝉一样,活不过这个夏天。此时的黄巢,带着尚让等难兄难弟,像一群伤痕累累的野狗,远远地盯着淮南节度使高骈,那分明是一头猛虎。虎为百兽之王,对野狗野狼,天生就有压倒性优势。是的,至少在这个夏天,高骈是咄咄逼人的,现在他

  • 887年,高骈囚禁道院、全家被杀而亡,唐僖宗:他骂我是亡国之君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唐僖宗,高骈,黄巢,节度使,南诏

    887年9月,66岁的高骈被囚于扬州道院。得知消息后,杨行密随即点兵,包围扬州,征讨毕师铎。在说到大军围城,接连失利时,毕师铎却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在了高骈身上,他咬牙切齿道:“高骈惯用厌胜之术,此战杨行密大获全胜,定然是他在背后施法所致,若不除他,我等将死无葬身之地。”不久后,高骈及其妻妾、子侄和外甥

  • 堕落的名将,为何高骈在关键时刻不出兵堵截黄巢,坑了一把大唐?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高骈,黄巢,节度使,唐僖宗,南诏,长安

    广明元年七月,黄巢大军在信州击溃淮南军主力之后,携着胜利的余威快速向北挺进,兵锋直抵长江南岸,对于朝廷来说,长江是一道心里底线,一旦叛军突破长江一线,那么朝廷可就要危险了。 但至少在黄巢突破长江之前,朝廷方面的反应,还算是比较淡定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还有一个王炸没有出呢,那就是晚唐第一名将高骈,

  • 诗词日历皮日休《咏螃蟹呈浙西从事》

    历史解密编辑:潇洒故事哥标签:咏螃蟹呈浙西从事,皮日休,海龙王,黄巢起义,陆龟蒙,螃蟹

    16Nov《咏螃蟹呈浙西从事》是唐代文学家皮日休创作的一首咏物诗。此诗首句写出螃蟹在海洋中的名声,次句指出螃蟹肉上生骨的奇特长相,后二句咏螃蟹本无心肠,故无所顾忌,浑身是胆,在海龙王处横行。全诗语言幽默传神,不著一个蟹字,却把螃蟹的形象和神态写得活灵活现。其艺术特色表现为多侧面的形象描写以及把深厚的

  • 江南风物|在皮日休的诗歌中,赴一场吴地美食的盛宴

    历史解密编辑:吴文化博物馆标签:皮日休,吴地,陆龟蒙,江南,松陵集

    原作者:黑逗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提到晚唐诗人皮日休,很多人或许会想到那首著名的咏大运河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或许还会想到“皮陆”,想到他与陆龟蒙之间的真挚友谊。而美食,尤其是吴地美食,离这位以现实主义诗歌而闻名的诗人,似乎有些遥远。大运河

  • 皮日休:唐朝大诗人居然参加了农民军,是被迫还是主动?原因成谜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皮日休,陆龟蒙,诗人,黄巢,王维,唐朝

    皮日休:影淡雪霁后,香泛风和时自安史乱后,这唐朝便一路地悲催了下去,至晚唐时,大权旁落,皇帝已无掌控国家之实权,四处藩镇割据,盛世风光不在,大唐在风雨飘摇中奄奄一息,如一等死的老妪在将没的夕阳下,发出声声地感叹。李商隐和杜牧当是晚唐诗坛最后一抹光亮,自他们之后,虽然还可以列出一堆的诗人,如司空图、郑

  • 藏在苏州的古村落,以明月湾命名,皮日休、刘长卿都曾在此打卡

    历史解密编辑:郅建伟标签:刘长卿,明月,皮日休,古村落,古村,西施

    藏在苏州的古村落,以明月湾命名,皮日休、刘长卿都曾在此打卡一些古村落的到访,之所以会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那里拥有令人羡慕的景色,以及古人曾经生活过的痕迹,尤其是一些拥有传说的古村,更是让人无比向往。最主要的是,在古村落里旅行,能让你疲惫的身心变轻松。在苏州吴中区就有一座古村落,依山傍湖,因吴王、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