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陈庆之北伐只是执行护送任务,北魏内乱和元颢的号召力不可低估

陈庆之北伐只是执行护送任务,北魏内乱和元颢的号召力不可低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鱼的故事 访问量:4010 更新时间:2023/12/8 21:22:09

北魏末年,先是爆发了规模浩大的六镇兵变,之后镇压叛乱的大将尔朱荣又祸乱北魏朝政,发动了河阴之变,大肆屠杀北魏皇室。在北魏动荡不堪之际,北魏宗亲北海王元颢向南投奔南梁,并请求南梁出兵助他成为北魏的皇帝。

于是,梁武帝决定以元颢为魏王,以陈庆之为假节、飙勇将军,率兵护送元颢北归。由于陈庆之所率部队七千人,皆穿白甲白袍,故也被称之为“白袍军”。而这次护送北魏宗亲北归争夺皇位的军事行动,就是所谓的陈庆之北伐。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中大通元年(529年),梁朝名将陈庆之率七千大军攻打北魏,创造了140天内攻破32座城市,打败敌人50多万人的超级神话,那这场战争是怎么回事?

白袍将军陈庆之那次军事行动严格来说还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北伐,充其量不过是一次“护送任务”罢了。陈庆之的大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士兵精悍、陈庆之本人才能杰出的原因。那么为什么陈庆之能够大胜呢?

陈庆之北伐得以成功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是北魏内乱,并非铁板一块,因此给了陈庆之一个良好的时机。当时北魏发生了什么呢?那就是尔朱荣之乱,又称河阴之变。

尔朱荣

当时尔朱荣阴谋谋反,杀掉了胡太后以及三岁的小皇帝,此后尔朱荣害怕朝中大臣不听自己话,干脆就一不做二不休,将朝中大臣也杀个精光。因此尔朱荣以祭天的名义召集诸臣,然后进行了一次大屠杀。史书上记载:“因纵兵乱害,王公卿士皆敛手就戮,死者千三百余人。皇弟、皇兄并亦见害,灵太后、少主其日暴崩。”

这一次屠杀,可以说是把北魏的中坚力量杀了个一干二净。上自丞相高阳王元雍、司空元钦、义阳王元略,下至正居丧在家的黄门郎王遵业兄弟都被杀死。因此面对着陈庆之的大军,自然是无人能够出兵抵抗。后面北魏的北海王元颢投降了萧梁,因此萧梁便以元颢为魏王,命令陈庆之率军7000护送元颢北归,这也就是陈庆之北伐的背景。

可以说此时的北魏,士气低下,内部动荡,战斗力低下,北魏的王爷都跑到了南梁去借兵,这内部情况可想而知。而此时的尔朱荣也为了国内的事情焦头烂额,无暇顾及陈庆之。而此时说实话,最能打仗的士兵都聚集在尔朱荣的手下。这也为陈庆之北伐提供了一个良好时机。

要打胜仗,有一支精锐的军队很重要。陈庆之的军队被称为“白袍军”,被称赞为:“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一支精锐的士兵有多重要呢?可以参考张辽甘宁几百骑兵就可以纵横驰骋一事,这些十里挑一、百里挑一的精锐士兵才是最大依靠。那么为什么陈庆之的“白袍军”如此厉害呢?

在史书上有如此一段记载:“从高祖东下平建邺,稍为主书,散财聚士,常思效用。”也就是说陈庆之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有了封赏从来不是自己用,而是要分给身边人,因此身边人对他都十分敬佩,常常想着要报效陈庆之。说白了就是陈庆之愿意和士兵们同甘共苦,因此获得了士兵们的尊重。可以想象当时白袍军中当时对于陈庆之的感情。另有记载:“庆之性祗慎,衣不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也就是说,陈庆之在军旅作风之中是属于李广那样的将军,爱兵如子,不惜奢侈并且善于安抚军队,因此军队在陈庆之的手下是非常愿意帮助陈庆之效力的,这也保证了白袍军的军队战斗力和凝聚力。

陈庆之

另外,白袍军很有可能是一支由同乡聚集起来的军队。陈庆之的籍贯是义兴国山人。在《梁书》中有这样一个记载:“一鼓悉使登城,壮士东阳宋景休、义兴鱼天愍逾堞而入,遂克之。”

在白袍军中奋勇争先的两个士兵,一个是东阳人,一个是义兴人。义兴就不说了,是陈庆之的老家,东阳则是在义兴附近,属于那种邻居关系。因此很可能陈庆之的军队是由一支东阳、义兴等地的壮士组成的军队。一支军队之中人人沾亲带故,死一人就会激起所有士兵的愤慨,具体可参照曾国藩的“湘军”,因此可以想象白袍军在同仇敌忾下的战斗力。

因此一支军队,长官不贪财,将所有钱财都给士兵,士兵们与长官之间又存在着同乡关系,因此可以想象这支军队的战斗力以及凝聚力,正是在这支战无不胜的军队的帮助下,陈庆之才得以取得如此大胜。

陈庆之北伐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地盘,他的主要目的在于尽可能地去杀伤敌人给敌人以震撼并且拥立元颢为帝。因此陈庆之手中有两个王牌:元颢以及游击战术。

先说元颢吧,尔朱荣杀害帝王,杀害大臣,可以说在北魏一代尽失人心。这个时候作为宗室的元颢摇身一变,就成为了一个可以打着为北魏皇帝报仇的正义继承人。可以说在陈庆之北伐中,不能忽略元颢的作用。

元颢

然后可见,元颢此人并非是傀儡型的人物,相反他与南梁更像是一种合作关系,因此元颢必然是有着自己的实力和班底的。

例如说可见以下记载:“河北、河南一时已定,唯尔朱荣尚敢跋扈,臣与庆之自能擒讨。今州郡新服,正须绥抚,不宜更复加兵,摇动百姓。”

可见元颢此时已经有了自己的地盘和军队,因此才能和陈庆之讨价还价而不是一昧地畏畏缩缩。因此陈庆之手下的兵力或许不是七千人如此之少,而是要加上元颢的军队,毕竟陈庆之军队一路上多有死伤,因此必然是有元颢的部队不断补充,才能始终维持在七千人左右的编制。

另外元颢在最有力的一点在哪里?元颢不在,仅仅有陈庆之的话,这是一场对外战争,是南梁对于北魏的侵略,因此势必激起北魏人的愤慨;但是元颢在,这场战斗就变成了北魏皇室的一场内斗,而且还是正义的北魏皇室针对丑恶的尔朱荣的一场战斗,因此元颢的作用可见一斑。

说实话,陈庆之确实是一员不出世的名将。俗话说得好,“北人善马,南人善舟”。但是陈庆之在骑兵、攻城、野战等方面都显现出了自己的才能。

陈庆之

例如说:“城四面萦水,守备严固。庆之命浮水筑垒,攻陷其城。”这等应变能力绝对算得上是名将水准了吧。“俄而魏阵外合,庆之率骑三千背城逆战,大破之。”“背城逆战”,虽然没有明说,但是陈庆之肯定下了命令就是人人死战,敢逃跑者杀无赦,面对着背面是高高的城墙无路可退,前面是北魏军队是世仇,士兵们肯定人人效命死战。这一战法类似于韩信的背水一战,可见陈庆之的才能。

另外,陈庆之很擅长打秋风。陈庆之率军北伐,可以说是处于一种孤军深入的境地,面对这种情况,陈庆之就很擅长从敌人身上获取补给了。看看陈庆之打秋风的能力:“获租车七千八百辆”,“收荥阳储实,牛马谷帛不可胜计。”

因此可见陈庆之通过劫掠敌人,很好地解决了自身粮草问题。因此陈庆之也是很有能耐的。最后北朝实在是打不过陈庆之,只能通过山洪的办法全歼了陈庆之的白袍军,最终陈庆之化妆成和尚回到了南梁。留下了自己的光辉战绩:“自发铚县至于洛阳,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无前。”

另外,陈庆之在南梁的上司们并没有干涉陈庆之的战事,不像岳飞还要面对宋高宗和秦桧的掣肘,以至于很难发挥出自己的全部实力。

因此可以说陈庆之的战绩是处于一种特殊情况下的胜利,这种胜利是不能复制的。

标签: 陈庆之元颢北魏尔朱荣大将

更多文章

  • 魏顺帝元颢:这位南北朝帝王的另外一个名字,叫做选择和绝望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元颢,陈庆之,北魏,尔朱荣,萧衍,梁武帝

    北魏孝明帝元诩登基的时候,年仅六岁。六岁,真是个天真烂漫的年纪。这个年纪干什么都十分可爱,但唯独当皇帝,让人可爱不起来。皇帝年幼,主少国疑,朝政大权于是掌握在了皇帝的母亲,太后胡氏的手里。胡太后,全称为宣武灵胡太后。从宏观的历史视角来看,这位胡太后堪称北魏王朝的幸运女神。我们知道,北魏王朝从立国伊始

  • 陈庆之的难题,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尔朱荣,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元颢

    历史解密编辑:史唠客标签:陈庆之,尔朱荣,元颢,北魏,刘裕,萧衍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傻了,他怎么也想不到,陈庆之带着区区七千人,打的自己三十万大军土崩瓦解,一路摧城拔寨,就连荥阳和虎牢也尽入陈庆之囊中,洛阳从此无险可守。而且自始至终他都不知道陈庆之到底是什么人,居然有如此庞大的力量攻破自己几十万雄兵。但他知道没了荥阳和虎牢,他就像被扒光衣服的小姑娘,留下来只能任陈庆

  • 元颢入洛:北魏究竟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政治局面

    历史解密编辑:精致情感猪猪标签:北魏,羊侃,萧衍,尔朱荣,陈庆之,元颢入洛

    承袭父亲爵位的北海王元颢是北魏献文帝的亲曾孙,本来与帝位无缘,后来却在睢阳称帝,借他国兵力攻入洛阳,以复国之名与洛阳新帝一争高下。可当时的北魏究竟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政治局面呢?朝乱纷争起北魏王朝建立后,先帝就给他们定下了一个很反人性的传统,出生的皇子被立储之后,皇子的生母就会被赐死,借此避免太后干涉皇

  • 魏武怀帝元子攸:一个复杂的,传奇的,悲壮的,却又普通的帝王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元子,尔朱荣,太后,冯太后,北魏,胡太后

    对北魏宣武灵胡太后来说,能侥幸捡回一条命实在是不容易。北魏王朝一直奉行十分残酷的“子贵母死”制度,即如果皇子被确立为太子,那么就要处死太子的生母,以防止外戚干政。这套制度由开国皇帝魏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实在是一条任何人都无法更改的铁律,因此诸多后妃都曾经死于这套政策之下。而胡太后在还是胡皇后的时候,她

  • 萧梁庙制:萧衍自愿当高祖,萧绎用太宗内涵萧纲,萧詧靠西魏续命

    历史解密编辑:小粒圈主标签:萧衍,萧绎,萧詧,高祖,诗人,隋朝,萧道成,梁武帝,唐太宗,萧梁庙制,梁简文帝

    公元502年二月,大齐王朝的相国、总百揆、扬州牧、梁公萧衍,进爵为梁王,增封十郡。萧衍在东城立梁国四亲庙,并把去世的妻子梁妃郗徽奉入宗庙,即诸侯王五庙。同年三月,大齐末帝萧宝融禅位给梁王萧衍,四月,萧衍即皇帝位于南郊,建立大梁天子七庙,取代短命的大齐天子七庙。01,齐、梁本是一家亲萧齐王朝和萧梁王朝

  • 两朝风云(四六)侯景为何不守诺拥立萧正德,而是继续尊萧衍为帝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侯景,萧正德,萧衍,陈霸先,北魏,梁武帝

    在侯景之乱中南梁由盛转衰,南朝国力也就此走上了下坡路。在这场波及整个南朝国土的动乱之中,几乎所有的南梁萧氏宗族和门阀士族都被牵扯其中。他们为了争权夺利,展开了各种政治和军事斗争,使得南梁国力大损,达到了濒临崩溃的程度。尤其是侯景攻入建康皇城之后,更是控制了整个南梁朝廷,兵力也高达十万之众,成为了南梁

  • 两朝风云(二四)萧鸾由士族推上皇位,其子萧宝卷为何屠杀士族?

    历史解密编辑:落榜秀才标签:萧鸾,士族,皇帝,萧宝卷,齐明帝,南北朝,两朝风云

    前文见过萧鸾之所以能够废杀萧昭业,夺取南齐皇帝的宝座,是靠着门阀士族的支持完成的。可是在萧鸾去世后,他的次子萧宝卷即位,却开始了大肆屠杀门阀士族官员的操作。萧宝卷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昏君暴君,他在位期间残暴地屠杀朝廷重臣,引发了南齐元勋重臣们接连不断的叛乱,最终导致了南齐亡国。而被他屠杀的这些重臣

  • 北魏英主孝文帝与齐明帝萧鸾的对峙:南阳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齐明帝,北魏孝文帝,萧鸾,北魏,冯太后,萧衍

    前言乱世之中割据政权频繁发生,你争我夺,相互攻伐,但是不得不说,乱世之中建立的政权其实没有多少长寿的,大部分都是短命王朝,就算能传四五代,国祚之和其实也不长,更有很多二代,三代而亡的政权比比皆是,开国之君往往都是经历了太多的勾心斗角和战场厮杀,所以驭人之术相当厉害,而二代之后很容易断档,这个时代有个

  • 齐明帝萧鸾的第六子萧宝夤,作为家族唯一的希望,为何混迹于北魏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萧鸾,北魏,萧衍,齐明帝,萧宝夤,萧宝卷,萧道成,南北朝

    很多人会觉得南北朝里的南朝,有两个王朝关系十分亲密,那就是萧齐王朝和萧梁王朝。因为这两个王朝的皇帝都姓萧,所以有人会觉得他们系出一脉。其实他们两家,虽说系出一脉,明面上都是汉初丞相萧何的后裔。可到了萧道成和萧衍这一代的时候,几乎已经出了五服,说实话,压根就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了。你还能记得你爷爷的爷

  • 齐明帝萧鸾:皇家刽子手,亲戚终结者,杀人杀到不给自己留后代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齐明帝,萧鸾,宋明帝,皇位,萧道成,皇帝

    南朝齐的开国皇帝萧道成有儿子,而且儿子还不少,但这位皇帝最为疼爱的,不是儿孙,而是自己的侄子,萧鸾。皇帝虽然不能把皇位传给萧鸾,但高官厚禄安排一波,问题还是不大的。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皇帝拜萧鸾为征虏将军,地位十分显赫。萧道成一死,儿子萧赜即位,对自己的这位叔伯兄弟更是礼遇有加,不仅福利待遇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