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明帝元诩登基的时候,年仅六岁。六岁,真是个天真烂漫的年纪。这个年纪干什么都十分可爱,但唯独当皇帝,让人可爱不起来。皇帝年幼,主少国疑,朝政大权于是掌握在了皇帝的母亲,太后胡氏的手里。胡太后,全称为宣武灵胡太后。从宏观的历史视角来看,这位胡太后堪称北魏王朝的幸运女神。我们知道,北魏王朝从立国伊始,就一直奉行一套十分残酷的“子贵母死”制度,即皇子如果成为太子,那么诞下太子的生母就要被处死,这样一来,后宫和外戚的势力减弱,便无法再干预政事。于是,几代皇帝忍痛割爱,纷纷处死了为自己诞下太子的妃嫔。但轮到宣武帝元恪当皇帝时,事情则有了十分微妙的变化。南北朝时期,有两位皇帝喜好礼佛,南朝的梁武帝萧衍,在寺院出家,跟达摩论道,广修庙宇,广建佛寺,乃至于会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评。梁武帝是佛教的铁杆粉丝,但殊不知,北朝的宣武帝元恪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死忠粉。这位皇帝满打满算,在位十一年,期间,光是修建寺庙,就修了一万三千多所。北魏礼佛,由宣武帝元恪始,此后更是发展壮大,一发不可收拾,要不然也不会逼得后来北周武帝宇文邕搞灭佛行动了。
皇帝笃信佛教,养成了其心地仁善的性格,所以皇帝认为“子贵母死”制度太过残酷,又况且自己和妻子胡氏的感情那是嘎嘎好,实在不忍心痛下杀手,于是大手一挥,不仅免除了胡氏之死,还顺道把这套制度给取消了。结果老皇帝元恪一死,年仅六岁的孝明帝登基不能理政,朝政大权可就都落到了胡太后的手里。胡太后临朝称制后的北魏,堪称“四大乱”,即朝政紊乱,将领叛乱,流民暴乱,皇室内乱。可胡太后的统治就算再残酷,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她也得重视起来。老百姓过得不好无所谓,死了就扔进黄河里,但如果他们没死,反而聚众造反,那可就是十分棘手的问题。于是,胡太后派出了北魏宗室大臣,即本篇文章的主人公元颢,领兵出征,平定叛乱。元颢,字子明,献文帝拓跋弘的孙子,北海平王元详的世子。这位根正苗红的北魏皇室受胡太后之托,带领大军从洛阳出发,前往河北平定当地的造反势力,但元颢前脚刚到河北,北魏京师洛阳就发生了骇人听闻的“河阴之变”。胡太后毒杀了自己的儿子,即当时的北魏孝明帝元诩,拥立了孝文帝元宏的曾孙元钊当了新皇,而北魏地方的军事将领尔朱荣不满胡太后擅权统治,于是领兵进犯洛阳,居然攻破了皇宫,擒杀了胡太后和小皇帝元钊,并且拥立了另外一位北魏宗室,即元子攸为新帝。
魏孝文帝元宏曾经和文明冯太后联手缔造出了北魏王朝的辉煌盛景,然而只过了不到三十年,这个曾经以王者之姿屹立在北方的王朝就落得了一个分崩离析的下场。领兵讨伐乱军的元颢,想再回洛阳,是回不去了。北魏此时的皇帝虽然是孝庄帝元子攸,但实际上真正掌握权力的,却是大将尔朱荣。尔朱荣同志,读者朋友们可以把它当成北魏王朝的“董卓”。皇室子弟落到“北魏董卓”手里,能有什么好果子吃?回洛阳回不去,下河北对元颢来说,似乎同样是死路一条。河北之乱,是由当地的农民起义军首领葛荣带领的。葛荣的兵力胜自己数倍,当地百姓又那么痛恨胡太后的统治,自己去河北,恐怕连个全尸都混不上。天大地大,一时之间,元颢居然进退无据,找不到容身之所。
于是,我们的元颢同志一咬牙一跺脚,调转方向,领兵南下,直接投降了南朝的南梁政权。南北朝时代,即天下分南北,隔江相望。北朝依次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而南朝依次有宋,齐,梁,陈。北朝北魏爆发“河阴之乱”时,南朝正好是南朝梁的梁武帝萧衍当政。元颢到了南梁,见了梁武帝,跪在地上就是一顿哭,可以说是捶胸顿足,涕泪横流,一边哭一边表示自己实在是无处可去,只能来投奔你梁武帝萧衍了。南梁和北魏,原本是敌对政权,但梁武帝萧衍是个讲究人,眼见元颢落难,实在是不忍心,于是皇帝多有慰问,表示你现在虽然来了南梁,但毕竟北方才是你的故乡,你得早做打算啊。元颢等的就是梁武帝这句话,他立刻表示,北魏丧乱,政权落入奸人之手,自己有心复国,但奈何兵力不够,所以希望皇帝你多多支援我,助我杀回北方,等我一统北魏,必然投诚于你。按理说,这话是不能信的。你现在找我借人借兵,要回北魏去发展,说等发展好了就报答我,可人心不古,到时候你在北魏混好了,都别说你报答我,你能别翻脸不认人,我就烧了高香了。
军国之间无儿戏,但梁武帝萧衍偏偏是个很有意思的人。这位皇帝平素礼佛,心思醇善,常有悲天悯人之心,居然轻易相信了元颢的说辞,当即资助了元颢七千精兵,并把自己最为得力的将军陈庆之借给元颢指挥。朋友们,七千精兵或许算不了什么,但皇帝能把陈庆之借给元颢,实在是给了元颢天大的面子。陈庆之是谁?那是南北朝第一名将。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这话不是吹的。于是,元颢千恩万谢,带着陈庆之和七千兵马,踏上了北归之路。北归,也可以成为北征。元颢的传奇即将开始,陈庆之的光辉人生也拉开了帷幕。孝昌四年,公元528年,陈庆之攻克铚城(安徽淮北)。铚城不大,也不算什么战略要地,军事重镇,但陈庆之只用了三天不到就攻克了。这实在是应该给北魏的孝庄帝元子攸敲响了警钟。虽然元颢的军队只有不到一万人,但陈庆之一员名将,足可抵千军万马,如果放任陈庆之坐视不理,必然会招致更大的祸端。
但奇了怪了,孝庄帝元子攸上午对付权臣尔朱荣,下午对付各地的农民起义军,根本不把陈庆之放在眼里。年轻的皇帝认为,南朝将领,文弱不堪,都是常年被北魏军队按着打的货色,能掀起什么大风大浪?的确,陈成之是个儒将。所谓儒将,是指陈庆之本人身体常年抱病,体弱无力,别说拉弓搭箭,就是骑马也骑不了太久。但事实证明,打不了仗的陈庆之有他在战场上独特的致胜法门。这位南北朝时期的优秀将领,胆色过人,极善谋略,带兵很有一套,别说陈庆之不能骑马,恐怕就算陈庆之平时在中军大帐坐轮椅,打元子攸也毫不费力。更何况,元子攸十分低估陈庆之,对他所率领的南梁军队更是常年不设防,于是,陈庆之趁此机会,又接连攻陷了荥阳(郑州西部)和睢阳(河山商丘)。值得一提的是,在攻克荥阳的过程中,陈庆之仅用了七千人马,就杀的北魏三十万大军人仰马翻,实在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南北朝或许名将不多,但有陈庆之一人,足矣!
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势力不断壮大的元颢终于迎来了自己的人生巅峰,他占据睢阳,登基为帝,史称魏顺帝。同年,陈庆之攻陷北魏都城洛阳,孝庄帝元子攸连夜逃窜,元颢入主京师,正式成为了北魏王朝的新主人。日夜纵酒,不恤军国,所从南兵,陵暴市里,朝野失望。——《资治通鉴》如果魏顺帝元颢是个英主,他完全可以凭借此刻巨大的军事优势,彻底统一北方,但他偏偏是个十分容易满足的庸主。洛阳的浮华让这位曾经刀口舔血,在乱世中求生的年轻人很快失去了所有的雄心壮志,皇帝整日沉迷享乐,不理政事,基本上属于是一件正事儿也不干了。也就是在这时,北魏将军尔朱荣率领大军,对洛阳城搞起了偷袭。并且,尔朱荣十分巧妙地绕过了驻防在洛阳外围的陈庆之的部队。之所以要绕开陈庆之,原因十分简单,那就是强如一代枭雄尔朱荣,也没有勇气跟陈庆之打一仗。
永安二年,公元529年,洛阳城破,魏顺帝身死乱军之中,时年三十五岁。人常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当年陷入绝境的元颢拼死一搏,投奔南梁,换来了一线生机。而如今贵为帝王,本应励精图治,一展雄才,但元颢却选择了堕落。皇帝亲自选择了一条不归路,所以他的结局,无关他人,乃是他一笔一划,自己书写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