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把持朝政,是李隆基当太子后面临的最大威胁。这个威胁一直持续到他登基称帝后,使他只能当个没有实权的空头皇帝。双方为了争夺朝政主导权而发生政治斗争,甚至秘密组织军队发动政变,欲致对方于死地。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太平公主最为看重的儿子,薛崇简却是站在母亲对立面的。
他强烈反对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争权,支持李隆基当太子和皇帝,这在太平公主的阵营中完全是个异类。为此母子俩不但矛盾重重,甚至太平公主还多次鞭打薛崇简,双方之间充满仇怨。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薛崇简在政治斗争中站在了母亲的对立面,不惜母子反目成仇?
薛崇简是太平公主的次子,是太平公主与薛绍的儿子。在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争权的时候,处于母亲和表兄之间,地位非常尴尬。他多次劝说太平公主放弃与李隆基争权,得到的却是母亲的鞭打和斥责。他虽然是外戚子弟,却是非常支持李唐皇族复国的,这在当时的外戚中是极为少见的。从表面上看,这既是因为他与李隆基私交很好,又是太子卫率的重要官员,在私人层面他必然站在李隆基的一方。然而他毕竟是太平公主的儿子,他的地位、权势、官爵和财富都是来自于母亲。从这点上看,薛崇简支持李隆基就不是简单的个人问题。
实际上在唐隆政变之前,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关系是极好的,正是两人联手才平定了韦后之乱,让唐睿宗李旦重新登上皇位。可是在李旦当皇帝后,两人在朝中的矛盾就越来越大。一方面是太平公主收揽了武氏、韦氏等门阀家族在唐隆政变中留下的残余势力,在朝中势力巨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李隆基因宋王李成器的让位当了太子,并且掌握了万骑军、羽林卫和太子卫率的兵权,成为长安城中权势最大的皇子。而且在朝廷政务上,以姚崇宋璟为代表的宰相也是支持李隆基,这也直接影响到太平公主把持朝政的权力。
从政治局势上看,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争权,本质上是武则天时代残余势力与复兴的李唐皇族的政治斗争。而太平公主作为武则天最宠爱的女儿,武氏的媳妇,必然扮演了这个政治集团领头人的角色。而李隆基则是武则天长子李弘的嗣子,唐睿宗李旦的太子,是李唐皇族在后武则天时代复兴的希望。双方展开的政治斗争,不是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个人权势和野心的问题,是两大政治集团的对垒。一方想要延续武则天时代的权势,另一方想要回归李世民时代,所以在政治上是处于争锋相对的立场。
实际上这种对立在武则天时代就严重存在,武则天利用打压门阀士族的机会处置李唐皇族,就是这种对立和斗争的结果。太平公主在武则天晚年就提出过当皇太女的想法,并且想要成为继武则天之后的第二位女皇,最终因武则天反对而不能成功。唐中宗李显即位后,皇后韦氏和安乐公主也有这样的野心,但最终在唐隆政变中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手毁灭。这些政治斗争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李唐皇族和外戚门阀集团的斗争。而这些外戚门阀中,武氏、韦氏都是武则天时代扶持起来的,用来压迫历史皇族的政治家族。
武则天晚年在狄仁杰的劝说下放弃了延续这种政治格局的想法,重新立李显为皇太子,就是要将政治格局回归李世民时代的表态。但是武则天又不愿意自己去世后武氏、韦氏等外戚家族被李氏皇族报复,所以选择了地位中立的李显,而不是作为李氏皇族带头人的李旦。可从根本上讲,武则天和狄仁杰都知道外戚门阀治国是无法延续的,这是武氏和韦氏先天不足造成的结果。一方面因为武氏和韦氏毕竟不是皇族,缺乏法理依据,在门阀集团中号召力不足。另一方面,寒门政治逐渐成形,门阀政治已经被打破,只靠几个门阀就统治天下的时代过去了。
武则天选择李显只是出于保护武氏和韦氏的考虑,并没有延续自己统治的想法。而太平公主却是有着延续武则天统治的野心,希望成为第二任唐朝女皇。而韦后覆灭后,韦氏和武氏家族并不能甘心权势的丧失,能依靠的就只有太平公主,所以朝廷中的政治斗争便无法避免。
从太平公主个人角度看,她继承继续维护武则天时候的政治格局,是非常尴尬的事情。她身为女儿身,在唐朝没有合法继承权。她先后嫁给薛绍和武攸暨,是薛家和武氏的媳妇。即便她成功当了女皇帝,未来皇位的传承也是个大问题。到时候必然出现李氏、武氏、薛氏争权,朝政大乱,国家崩溃。
正是出于上述考虑,武则天没有立太平公主为皇太女,而是选择回归李唐皇族的政治格局。这些问题太平公主本人不是不知道,只是不愿意面对。她的野心是成为武则天那样的人,并没有考虑身后的国家、家族和外戚集团。而作为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简也不会不知道家中这种尴尬的事情,只是不便于挑明而已。他的兄弟们支持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争权,其目的都是奔着皇位去了。他们梦想着有一天太平公主当了女皇帝,薛家和武氏的几个儿子就有了当太子的资格,甚至可以在唐朝改朝换代。
可是在薛崇简看来,这不仅不会给武氏和薛氏的利好,甚至是两个家族覆灭的开始。首先,争夺皇位是具有极高风险的时候,是要与整个李唐皇族作对的。即便太平公主权倾朝野,但作为公主没法上殿执政,只能依靠朝中依附的官员。这是太平公主与武则天相比最大的劣势,武则天便是靠着皇后身份代理朝政而逐渐掌权的。当政的皇帝李旦虽然宠信这个妹妹,但在家族利益上是偏重于李氏的,所以不会将皇位拱手相让。所以李旦坚持立李隆基为太子,坚持禅让皇位给李隆基,这都是利用皇族的势力来稳固李隆基的皇位。
因此在政治斗争中,李隆基是名正言顺的,具有法理上的先发优势。李隆基可以利用皇族的号召力,影响到朝廷大多数官员。这些官员不必站队到太平公主阵营,只需要在政治斗争中保持中立,就已经让李隆基占尽优势。在这种情形下,太平公主要保持依附于自己的政治势力不变节,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实际上从后来事情的发展来看,正是依附于太平公主的官员将其密谋提前泄露出去,使得李隆基抢先对手,才让太平公主的势力在先天政变的中覆灭。作为李隆基身边的江龙,薛崇简对这些局势看得很清楚,所以对太平公主的野心表示强烈反对。
第二,即使政变成功,对于薛崇简没有任何好处。站在薛家的立场上,薛崇简是次子,即便太平公主当了女皇帝,他当太子的几率都很低。况且武攸暨在世,太平公主立武氏之子为太子的可能性更大,这对薛崇简来说完全就是利空。太平公主的身份横跨李氏、薛氏和武氏三家,政治利益上的羁绊非常复杂,这里面会掀起无数政治斗争。武氏向来野心勃勃,不论武则天当政,还是韦后乱政,都力图把持朝政。李氏为皇族,朝中势力本就不小,肯定不会甘心武氏重新执政。薛氏相对于这两家势力较小,掺和进去必然成为牺牲品。
实际上在李隆基刚当上太子的时候,太平公主就私下让女婿给宰相韦安石传话,希望韦氏支持他更换太子人选。韦安石不但没有同意,还把这个事情告诉了李旦,气得太平公主咬牙切齿。从这个细节来看,韦氏依附于太平公主只是求得在唐隆政变后自保,并没有继续争夺皇权的想法。
韦氏是关陇门阀集团的大家族,与杜如晦的杜氏并称,号称"城南韦杜",朝中势力很大。韦安石在武则天晚期当宰相,就连武则天男宠张氏兄弟都敢惹,而且还全身而退,可见其家族势力强悍。韦后当政时,韦氏更是如日中天。这样显赫的门阀士族都不敢掺和进去,薛崇简代表的薛氏有什么资格?
综上所述,在薛崇简看来,太平公主去和李隆基争权是风险极大,失败几率极高,后果极为严重,对他和薛家又没有任何好处的事情。对于这种事情,他自然会强烈反对。因为一旦失败,不但太平公主倒霉,就连他自己也是死路一条。而且他当时已经是郡王的爵位,在唐朝已经是外戚能够做到最顶级了。即便太平公主上位,他也难有更高的地位,又何必去冒那么大风险呢?只有他的哥哥和武氏几个兄弟利令智昏,推着太平公主争权,最终也搭上了性命。反倒是薛崇简因为反对太平公主而逃过一劫,事后被李隆基赐姓为李,保住了薛家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