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隆基杀掉了太平公主和她的子女,为何唯独留下其次子薛崇简?

李隆基杀掉了太平公主和她的子女,为何唯独留下其次子薛崇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史说话春秋 访问量:1268 更新时间:2024/1/4 15:42:33

在唐隆政变中,薛崇简就是那个代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一起进入皇宫的人。

薛崇简,是太平公主和薛绍的第二个儿子。

他还是个小小孩童的时候,他的父亲薛绍,就被武则天活活饿死,接着他的母亲太平公主,被逼着改嫁给了武家人。

对于薛崇简而言,他的童年回忆,就是失去了父亲,母亲非但和继父不恩爱,还私通朝臣,包养男宠,甚至把男宠送给武则天共享。

或许,这也为他日后反对母亲,埋下了伏笔。

在薛崇简的成长过程中,三舅舅李显,被贬房州,而四舅舅李旦,一直压抑地活在武则天身边。

薛崇简,是和李旦的几个孩子一起长大的。其中,他和三表哥李隆基的关系,格外要好。

薛绍和太平公主,一共有两个儿子,长子是薛崇胤,次子才是薛崇简。

奇怪的是,薛崇胤在史书上,却没有什么记载。太平公主那边,各种事务,出面的,都是薛崇简。

其中,就包括太平公主生命中最重要的大事之一——唐隆政变。

太平公主的三哥李显去世之后,韦皇后独揽大权,想要除掉太平公主,和她的四哥李旦,效仿武则天,登基称帝。

还没动手,消息就传到了李旦的儿子李隆基耳朵里。

李隆基决定,先下手为强。

他瞒着父亲李旦,和太平公主商量,趁夜率领禁军进宫,诛杀韦后和她的女儿安乐公主,废除韦后立的傀儡皇帝,扶持李旦登基。

《资治通鉴》:谋害殇帝,深忌相王及太平公主,密与韦温、安乐公主谋去之……兵部侍郎崔日用素附韦、武,与宗楚客善,知楚客谋,恐祸及己,遣宝昌寺僧普润密诣隆其告之,劝其速发。

那是公元710年7月21日,太平公主派出了次子薛崇简,跟着李隆基一起,换上便服,提前进入皇宫潜伏。

当时的薛崇简是卫尉卿,掌管武库。可以推测,李隆基起事的武器,就是由薛崇简提供的。

史书记载,李隆基和薛崇简等人一直在皇宫里潜伏到了晚上二更,天上的流星雨如雪花般散落,仿佛在为他们助威。

根据后世研究人员推测,这是英仙座流星雨。

就在流星之下,大唐的皇宫,血流成河。韦后和安乐公主,都被诛杀,韦氏族人,满门皆灭。

《资治通鉴》:隆基乃与太平公主及公主子卫尉卿薛崇暕、苑总监赣人钟绍京、尚衣奏御王崇晔、前朝邑尉刘幽求、利仁府折冲麻嗣宗谋先事诛之。

李旦登基之后,唐隆政变的两大功臣,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产生了新的冲突,以至于,到了不死不休的程度。

太平公主对李隆基当太子,非常不满。她觉得,李隆基太有主见了,不好控制,如果她想要手握大权,最好换一个柔弱些的太子。

于是,她不断地在李旦跟前吹风,要求李旦废了李隆基,改立李旦的嫡长子李成器为太子。

李旦向来无法决绝自己这个唯一的妹妹,唯有这件事,是李旦的底线,坚决不同意。

有一次,太平公主派人告诉李旦,天象有变,彗星当空,预示着人间要换帝王。

她的目的,是想要李旦对太子李隆基产生忌惮,继而可以打压李隆基,乃至废太子。

想不到,保住儿子性命比皇位都重要的李旦,干脆利落地宣布退位,立李隆基为新皇帝,了结了这件事。

《资治通鉴》:太平公主使术者言于上曰:“彗所以除旧布新,又帝座及心前星皆有变,皇太子当为天子。”上曰:“传德避灾,吾志决矣。”

太平公主恨得牙痒痒,终于决定,复制唐隆政变,废了李隆基。

当时的太平公主,可以说是气焰滔天。朝堂之上的7个宰相,有5个是出自她的门下;文武百官,有一半依附于她;李隆基身边,也布满了她的探子。

她甚至打算和宫女密谋,在李隆基的天麻粉里下毒,毒杀李隆基。

然而,这些事,又被李隆基提前知道了。

李隆基以向来杀伐果断的作风,再一次先下手为强,调动禁军,诛杀了太平公主。

她的儿子与党羽,都被一网打尽,悉数处死,财产也全都被李隆基没收。

唯有一人,逃过了李隆基的追责。

那就是太平公主的次子,薛崇简。

《资治通鉴》: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势,擅权用事,与上有隙,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文武之臣,太半附之……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赐死于家,公主诸子及党与死者数十人。

薛崇简,非但没有被母亲太平公主连累而死,还得到了李隆基的奖赏。

李隆基恢复了他的官职,并把李唐皇室的国姓赐给他,把他的名字改为了“李崇简”。

那么,李隆基为什么留下薛崇简的一条命,还对他这么好呢?

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4个原因:

其一,薛崇简一直反对太平宫公主对付李隆基

在太平 公主紧锣密鼓地对付李隆基的时候,薛崇简,并没有站在她那边。

正相反,薛崇简一直苦苦哀求太平公主,不要和李隆基作对。

他从小就和李隆基一起长大,又在唐隆政变之中,和李隆基一起进宫诛杀韦后,对于李隆基的杀伐果断、英明睿智,实在是太了解了。

他觉得,太平公主恐怕斗不过李隆基。一旦太平公主失败了,他们一家,就要遭受灭顶之灾了。

然而,太平公主并没有把薛崇简的劝谏当回事。

她恼怒儿子胳膊肘往外拐,宁可站在李隆基那边,也不帮助自己这个母亲成就大事,多次用荆条鞭打他,打得他身上血迹斑斑。

薛崇简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谏太平公主,没能让太平公主回心转意,却在太平公主失败之后,保住了自己的一条命。

李隆基饶了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从头到尾都没有参与过太平公主的事,而是一直站在李隆基这一边。

《新唐书》:崇简素知主谋,苦谏,主怒,榜掠尤楚,至是复官爵,赐氏李。

其二,薛崇简在唐隆政变中立有大功

前文说过,在唐隆政变之中,代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一起进宫起事的,就是薛崇简。

掌管武库的他,给了李隆基很大的帮助。

没有唐隆政变,就没有李旦登基,更没有李隆基登基。他们一家人,恐怕就要被韦后残害,结局凄凉了。

对于自己的这些功臣,只要他们可以安分守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李隆基基本上不会太为难他们。

薛崇简为李隆基立过功,又没有站在李隆基对立面,保住性命,实属正常。

《新唐书》:玄宗将诛韦氏,主与秘计,遣子崇简从。

其三,给太上皇李旦一个交代

自从登基之后,李旦一直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妹妹太平公主和儿子李隆基之间的平衡。

太平公主,不仅是李旦唯一的妹妹,也是李旦同母的兄弟姐妹5人里,仅剩的一个了。

他不惜退位,也希望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不要再起冲突,奈何事与愿违。

太平公主想要造反的事情败露之后,李隆基抓住了她。李旦希望,李隆基可以留自己的妹妹一条命,李隆基为了永绝后患,没有答应。

然而,李旦毕竟是李隆基的亲生父亲,也是太上皇,李隆基不能完全不顾及李旦的感受。

既然太平公主必死,那么,留下太平公主的儿子、对自己无害的薛崇简,也算是对李旦有一个交代了。

其四,彰显天子仁德

太平公主毕竟是李隆基的亲姑姑,在唐隆政变中帮过李隆基大忙。如果把她全家斩尽杀绝、一个不留,位面显得李隆基过于冷血无情。

薛崇简,是天平公主的亲生儿子,又站在李隆基这一边,还帮过李隆基大忙。

并且,此时太平公主的党羽,已经被一网打尽,财产也全部被没收。薛崇简就算有什么心思,想要为母报仇,也翻不起什么大浪了。

在这种情况下,不杀薛崇简,并且优待他,可以彰显天子的仁德。

同时也可以告诉世人,李隆基杀太平公主,不是因为他狠心,而是因为他被太平公主逼到了绝路,不得不杀了——如果他真的狠心,又怎么会留下太平公主的儿子呢?

薛崇简结局如何

薛崇简虽然捡回一条命,但是,毕竟无法像太平公主还在的时候这么风光了。

如今,他的身份,是罪人之子,留在长安,不仅李隆基尴尬,他自己也尴尬。

而且,反对太平公主的人,也会拿他当靶子,不断地攻击他。

所以,太平公主去世之后没多久,李隆基就给他加了太仆卿和太子左虞候率的官职,把他送出了长安。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不知道是他犯了什么错,亦或是有人攻击他,又或者是李隆基心情不好,他被贬到了溪州。

他的妻子武氏,就死在了溪州。

也就是在妻子去世的这一年,他被重新起用为袁州别驾,刚到袁州不久,就因病去世。

这个时候,太平公主已经去世了11年。

史书和墓志铭都没有记载薛崇简的具体出生时间,但是根据太平公主和薛绍的婚姻推断,他去世的时候,应该不到40岁。

史书和墓志铭中,也没有他孩子的任何记载,不知道他是否留下了后代。

《薛崇简墓志铭》:无何,拜太仆卿、兼太子左虞候率,出为蒲州别驾。司六驭而践六宫,出铜龙而贰铜虎。寻从事,谪居溪州。数年,起为袁州别驾……以开元十二年九月廿三日,薨于官舍。

当太平公主来到权势的巅峰,一家人沉浸在近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局面中时,唯有薛崇简,感受到了光鲜亮丽背后的危机。

可惜,他苦苦哀求,却无法让母亲回心转意。

本来,他的母亲,作为天子的妹妹,后来成为天子的姑姑,拥有无数财富,如果及时地退出朝堂之争,也可以一辈子过得舒舒服服、风风光光。

到最后,虽然薛崇简保住了一条命,却失去了几乎所有的亲人,离开熟悉的长安。

后半生,多半过得相当抑郁。

你觉得呢?

更多文章

  • 为何唐玄宗处死了太平公主的所有儿子,唯独没有处死次子薛崇简?

    历史解密编辑:小岛知风标签:唐玄宗,太平公主,薛崇简,李旦,武则天,李显

    公元713年8月1日唐玄宗李隆基对外宣布赐死亲姑姑太平公主,并且李隆基还狠心的将太平公主的儿子们也就是自己的亲表弟全部诛杀,不过太平公主的次子薛崇简却没有被李隆基诛杀,反而薛崇简不仅被李隆基赦免,还被赐姓为李。薛崇简是太平公主与第一任丈夫薛绍所生的次子,是李隆基的姑表弟,为何李隆基杀了太平公主的其他

  • 薛崇简为何人?敢直言忤逆太平公主,就连李隆基也不愿意诛杀他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唐玄宗,太平公主,薛崇简,武则天,李显,韦皇后

    引言“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唐史》记载,李隆基年少时就聪慧过人,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好孩子。按现在的话来说,他优秀得就像别人家的孩子一般。长大之后的李隆基政治能力突出,他为了巩固父亲和自己的政治地位,联合太平公主扳倒了韦后。在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对决的过程中,太平公主最后落于下风。李隆基如何处理这一政

  • 太平公主死后,李隆基将其儿女大多处死,为何独留下薛崇简?

    历史解密编辑:原始人侃历史标签:唐玄宗,太平公主,薛崇简,李旦,韦后,武则天

    李隆基即位后不久便将姑姑太平公主赐死,哪怕太上皇唐睿宗李旦求情也无济于事,因为他这次是铁了心要除掉心腹大患,不然他连活下去的机会都没有。不仅如此,李隆基连太平公主的子女们都没放过。据记载,太平公主共有四子四女,除了次子薛崇简幸免遇难外全部下令处死。从这种斩草除根的态势便能看出,李隆基处置政敌杀伐果断

  • 公元713年,李隆基处死太平公主及其子女,为何却放过了薛崇简?

    历史解密编辑:青檀子标签:李旦,薛绍,宰相,唐朝,唐玄宗,薛崇简,李隆基,书法家,太平公主,女皇武则天

    先天政变后的713年,太平公主被侄子李隆基赐死于家中,她的子女也大多受到牵连,难逃死亡的命运。可为何李隆基一个如此英明果断的皇帝,却唯独放过了太平公主与第一任丈夫薛绍的次子薛崇简?他难道不明白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的道理吗?李隆基为何会放过薛崇简?且听我细细道来。一、两人从小一起长大,感情深厚当年唐

  • 太平公主死后,李隆基几乎灭其满门,为何幼子薛崇简能幸免于难?

    历史解密编辑:吴韦谈科技标签:太平公主,唐玄宗,薛崇简,李旦,武则天

    众所周知,李隆基与薛崇简乃表兄弟关系,而且俩人自幼交好,尤其是在“唐隆政变”中,李隆基能够成功剿灭韦氏集团,逼迫李重茂退位,令父亲李旦继位,自己被立为储君,薛崇简可谓是功不可没,当然,由此也使得太平公主的势力越发强大。本以为韦氏已灭,今后皆能和平共处,殊不知更大的较量还在后面。 唐睿宗李旦虽为太平公

  • 太平公主势力被一网打尽之后,她儿子薛崇简为何能够独善其身?

    历史解密编辑:一点儿历史事标签:李旦,唐朝,薛崇简,唐玄宗,韦皇后,太平公主,女皇武则天

    太平公主势力被一网打尽之后,她儿子薛崇简为何能够独善其身?公元713年夏天,曾经权倾朝野的太平公主夺权失败,只好躲到了南山佛寺之中。为了保全性命,她不断哀求自己的哥哥太上皇李旦网开一面。但侄子李隆基并没有因为父亲太上皇李旦的求情而心软。三天后,唐玄宗李隆基以谋反罪逮捕太平公主,四十九岁的太平公主自知

  • 唐玄宗把太平公主一家都杀了,为什么却单独留下了薛崇简?

    历史解密编辑:一点儿历史事标签:李旦,薛绍,唐朝,唐玄宗,薛崇简,太平公主,女皇武则天,中国传统音乐

    唐玄宗把太平公主一家都杀了,为什么却单独留下了薛崇简?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笔者要向大家介绍一下人物关系。1.薛崇简他是太平公主和驸马薛绍的小儿子,身世坎坷。父亲薛绍被外婆武则天杖毙的时候,薛崇简还是个牙牙学语的孩童。因为种种原因,年少时期的薛崇简和表兄李隆基私交很好。2.太平公主从某种意义上来

  • 叛军平定了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安庆绪史朝义,都不是唐军杀的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史朝义,史思明,安禄山,唐军,安庆绪,安史之乱

    唐朝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的名字叫四圣庙,庙里供着四个人,他们的名字分别叫做安禄山史思明安庆绪史朝义。这座庙是在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朝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盖的。田承嗣不但改了祭祀安禄山史思明安庆绪史朝义的四圣庙,还伸手向朝廷要官。田承嗣开出的价码是入朝为相,估计是想当曹操。这时候的朝廷已经换了唐代宗李豫

  • 安史之乱的句号,朝廷大军连战连捷,志大才疏的史朝义命丧小树林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史朝义,仆固怀恩,史思明,田承嗣

    三十多岁的太子李豫,登基称帝,唐朝又一次进入了新纪元。朝局稍稳后,李豫把目光投向了尚在战火之中的东方:洛阳。此时,叛军尚且盘踞在洛阳一带,而且,拥有数十个城池,实力不容小觑。李豫掰掰手指头,盘算了一下自己的力量,显然,仅凭目前的兵力,很难一举荡平史朝义。思来想去,还是得走一次老路:借兵。找谁借呢?不

  • 福祸盛唐(二九)史朝义被逼弑父,只因他威胁到史思明的首领地位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信箱标签:史朝义,史思明,安庆绪,安禄山,唐军

    安史之乱的两大首脑安禄山和史思明的结局非常相似,给人一种宿命论的感觉。两人都是在叛军势力最为强大时被杀,而杀死他们的都是自己的儿子。在他们死后叛军都陷入了分崩离析的状态,给唐军平乱创造了很好的机会。从史书上看,安庆绪和史朝义在弑父的出发点上非常相似,都是为了与弟弟争夺继承人的地位,在部下的支持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