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隆政变中,薛崇简就是那个代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一起进入皇宫的人。
薛崇简,是太平公主和薛绍的第二个儿子。
他还是个小小孩童的时候,他的父亲薛绍,就被武则天活活饿死,接着他的母亲太平公主,被逼着改嫁给了武家人。
对于薛崇简而言,他的童年回忆,就是失去了父亲,母亲非但和继父不恩爱,还私通朝臣,包养男宠,甚至把男宠送给武则天共享。
或许,这也为他日后反对母亲,埋下了伏笔。
在薛崇简的成长过程中,三舅舅李显,被贬房州,而四舅舅李旦,一直压抑地活在武则天身边。
薛崇简,是和李旦的几个孩子一起长大的。其中,他和三表哥李隆基的关系,格外要好。
薛绍和太平公主,一共有两个儿子,长子是薛崇胤,次子才是薛崇简。
奇怪的是,薛崇胤在史书上,却没有什么记载。太平公主那边,各种事务,出面的,都是薛崇简。
其中,就包括太平公主生命中最重要的大事之一——唐隆政变。
太平公主的三哥李显去世之后,韦皇后独揽大权,想要除掉太平公主,和她的四哥李旦,效仿武则天,登基称帝。
还没动手,消息就传到了李旦的儿子李隆基耳朵里。
李隆基决定,先下手为强。
他瞒着父亲李旦,和太平公主商量,趁夜率领禁军进宫,诛杀韦后和她的女儿安乐公主,废除韦后立的傀儡皇帝,扶持李旦登基。
《资治通鉴》:谋害殇帝,深忌相王及太平公主,密与韦温、安乐公主谋去之……兵部侍郎崔日用素附韦、武,与宗楚客善,知楚客谋,恐祸及己,遣宝昌寺僧普润密诣隆其告之,劝其速发。
那是公元710年7月21日,太平公主派出了次子薛崇简,跟着李隆基一起,换上便服,提前进入皇宫潜伏。
当时的薛崇简是卫尉卿,掌管武库。可以推测,李隆基起事的武器,就是由薛崇简提供的。
史书记载,李隆基和薛崇简等人一直在皇宫里潜伏到了晚上二更,天上的流星雨如雪花般散落,仿佛在为他们助威。
根据后世研究人员推测,这是英仙座流星雨。
就在流星之下,大唐的皇宫,血流成河。韦后和安乐公主,都被诛杀,韦氏族人,满门皆灭。
《资治通鉴》:隆基乃与太平公主及公主子卫尉卿薛崇暕、苑总监赣人钟绍京、尚衣奏御王崇晔、前朝邑尉刘幽求、利仁府折冲麻嗣宗谋先事诛之。
李旦登基之后,唐隆政变的两大功臣,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产生了新的冲突,以至于,到了不死不休的程度。
太平公主对李隆基当太子,非常不满。她觉得,李隆基太有主见了,不好控制,如果她想要手握大权,最好换一个柔弱些的太子。
于是,她不断地在李旦跟前吹风,要求李旦废了李隆基,改立李旦的嫡长子李成器为太子。
李旦向来无法决绝自己这个唯一的妹妹,唯有这件事,是李旦的底线,坚决不同意。
有一次,太平公主派人告诉李旦,天象有变,彗星当空,预示着人间要换帝王。
她的目的,是想要李旦对太子李隆基产生忌惮,继而可以打压李隆基,乃至废太子。
想不到,保住儿子性命比皇位都重要的李旦,干脆利落地宣布退位,立李隆基为新皇帝,了结了这件事。
《资治通鉴》:太平公主使术者言于上曰:“彗所以除旧布新,又帝座及心前星皆有变,皇太子当为天子。”上曰:“传德避灾,吾志决矣。”
太平公主恨得牙痒痒,终于决定,复制唐隆政变,废了李隆基。
当时的太平公主,可以说是气焰滔天。朝堂之上的7个宰相,有5个是出自她的门下;文武百官,有一半依附于她;李隆基身边,也布满了她的探子。
她甚至打算和宫女密谋,在李隆基的天麻粉里下毒,毒杀李隆基。
然而,这些事,又被李隆基提前知道了。
李隆基以向来杀伐果断的作风,再一次先下手为强,调动禁军,诛杀了太平公主。
她的儿子与党羽,都被一网打尽,悉数处死,财产也全都被李隆基没收。
唯有一人,逃过了李隆基的追责。
那就是太平公主的次子,薛崇简。
《资治通鉴》: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势,擅权用事,与上有隙,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文武之臣,太半附之……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赐死于家,公主诸子及党与死者数十人。
薛崇简,非但没有被母亲太平公主连累而死,还得到了李隆基的奖赏。
李隆基恢复了他的官职,并把李唐皇室的国姓赐给他,把他的名字改为了“李崇简”。
那么,李隆基为什么留下薛崇简的一条命,还对他这么好呢?
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4个原因:
其一,薛崇简一直反对太平宫公主对付李隆基
在太平 公主紧锣密鼓地对付李隆基的时候,薛崇简,并没有站在她那边。
正相反,薛崇简一直苦苦哀求太平公主,不要和李隆基作对。
他从小就和李隆基一起长大,又在唐隆政变之中,和李隆基一起进宫诛杀韦后,对于李隆基的杀伐果断、英明睿智,实在是太了解了。
他觉得,太平公主恐怕斗不过李隆基。一旦太平公主失败了,他们一家,就要遭受灭顶之灾了。
然而,太平公主并没有把薛崇简的劝谏当回事。
她恼怒儿子胳膊肘往外拐,宁可站在李隆基那边,也不帮助自己这个母亲成就大事,多次用荆条鞭打他,打得他身上血迹斑斑。
薛崇简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谏太平公主,没能让太平公主回心转意,却在太平公主失败之后,保住了自己的一条命。
李隆基饶了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从头到尾都没有参与过太平公主的事,而是一直站在李隆基这一边。
《新唐书》:崇简素知主谋,苦谏,主怒,榜掠尤楚,至是复官爵,赐氏李。
其二,薛崇简在唐隆政变中立有大功
前文说过,在唐隆政变之中,代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一起进宫起事的,就是薛崇简。
掌管武库的他,给了李隆基很大的帮助。
没有唐隆政变,就没有李旦登基,更没有李隆基登基。他们一家人,恐怕就要被韦后残害,结局凄凉了。
对于自己的这些功臣,只要他们可以安分守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李隆基基本上不会太为难他们。
薛崇简为李隆基立过功,又没有站在李隆基对立面,保住性命,实属正常。
《新唐书》:玄宗将诛韦氏,主与秘计,遣子崇简从。
其三,给太上皇李旦一个交代
自从登基之后,李旦一直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妹妹太平公主和儿子李隆基之间的平衡。
太平公主,不仅是李旦唯一的妹妹,也是李旦同母的兄弟姐妹5人里,仅剩的一个了。
他不惜退位,也希望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不要再起冲突,奈何事与愿违。
太平公主想要造反的事情败露之后,李隆基抓住了她。李旦希望,李隆基可以留自己的妹妹一条命,李隆基为了永绝后患,没有答应。
然而,李旦毕竟是李隆基的亲生父亲,也是太上皇,李隆基不能完全不顾及李旦的感受。
既然太平公主必死,那么,留下太平公主的儿子、对自己无害的薛崇简,也算是对李旦有一个交代了。
其四,彰显天子仁德
太平公主毕竟是李隆基的亲姑姑,在唐隆政变中帮过李隆基大忙。如果把她全家斩尽杀绝、一个不留,位面显得李隆基过于冷血无情。
薛崇简,是天平公主的亲生儿子,又站在李隆基这一边,还帮过李隆基大忙。
并且,此时太平公主的党羽,已经被一网打尽,财产也全部被没收。薛崇简就算有什么心思,想要为母报仇,也翻不起什么大浪了。
在这种情况下,不杀薛崇简,并且优待他,可以彰显天子的仁德。
同时也可以告诉世人,李隆基杀太平公主,不是因为他狠心,而是因为他被太平公主逼到了绝路,不得不杀了——如果他真的狠心,又怎么会留下太平公主的儿子呢?
薛崇简结局如何
薛崇简虽然捡回一条命,但是,毕竟无法像太平公主还在的时候这么风光了。
如今,他的身份,是罪人之子,留在长安,不仅李隆基尴尬,他自己也尴尬。
而且,反对太平公主的人,也会拿他当靶子,不断地攻击他。
所以,太平公主去世之后没多久,李隆基就给他加了太仆卿和太子左虞候率的官职,把他送出了长安。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不知道是他犯了什么错,亦或是有人攻击他,又或者是李隆基心情不好,他被贬到了溪州。
他的妻子武氏,就死在了溪州。
也就是在妻子去世的这一年,他被重新起用为袁州别驾,刚到袁州不久,就因病去世。
这个时候,太平公主已经去世了11年。
史书和墓志铭都没有记载薛崇简的具体出生时间,但是根据太平公主和薛绍的婚姻推断,他去世的时候,应该不到40岁。
史书和墓志铭中,也没有他孩子的任何记载,不知道他是否留下了后代。
《薛崇简墓志铭》:无何,拜太仆卿、兼太子左虞候率,出为蒲州别驾。司六驭而践六宫,出铜龙而贰铜虎。寻从事,谪居溪州。数年,起为袁州别驾……以开元十二年九月廿三日,薨于官舍。
当太平公主来到权势的巅峰,一家人沉浸在近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局面中时,唯有薛崇简,感受到了光鲜亮丽背后的危机。
可惜,他苦苦哀求,却无法让母亲回心转意。
本来,他的母亲,作为天子的妹妹,后来成为天子的姑姑,拥有无数财富,如果及时地退出朝堂之争,也可以一辈子过得舒舒服服、风风光光。
到最后,虽然薛崇简保住了一条命,却失去了几乎所有的亲人,离开熟悉的长安。
后半生,多半过得相当抑郁。
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