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权谋手段大都很深奥,所以也很少人会感兴趣,今天和大家聊聊武则天是如何料理朝政的,看完之后你一定会对以前不理解的事情有新的认知。
高中的时候我们有一篇文言文选自《旧唐书徐有功传》,这篇古文大概意思就是说徐有功以仁爱治理政务,是一个非常好的官,当时武则天称帝,害怕唐朝的大臣们算计自己,在这个时候周兴,来俊臣等人揣测到了武则天皇后的心思,设立了监狱专门拘捕文物官员,朝廷内外那是一个震惊,恐惧,没有谁敢劝谏,唯独徐有功多次冒犯威严,结果被多次调任到秋官郎中。
然后有一次有七位文官遭受诬陷被判处死刑,徐有功就去说情,于是全部免于死刑,庞氏被诬陷判死刑,徐有功弄明白了其中的冤枉,结果徐有功被别人说偏袒谋杀犯庞氏,应该杀头示众,武则天皇后免去了庞氏的死罪,徐有功又罢官成为了平民。后来又任用他和黄埔文备一起审理案子,黄埔文备诬告他放纵叛逆的党徒,结果黄埔文备进了监狱,徐有功救出了他,因为执着的纠正冤案错案先后三次被判死刑,面对免去的死刑他也不喜悦,武则天皇后因此很看重他。
这是一篇很典型的人物传记,记载着唐朝武则天的时期的大臣徐有功的故事,可以看出徐有功是一个勇敢正直的大臣,理解到这一层,基本应对高考是可以了,但是能被载入史册的古文远远没有那么简单,只有结合当时的环境我们才能读出别有深意。稍微仔细点的朋友应该会有一个疑问,这个周兴不是武则天的心腹吗,为什么徐有功会一直跟他们对着干,结果被革职了还被三次判了死刑,最后却还是被武则天重视,为什么呢,这个问题问的很好,说明看出文章里的不合理来,通篇文章提到武则天就是“后”如何如何,说明和现代人对武则天古代唯一的女皇帝的定位是不同的,古代人并不认可武则天皇帝的身份,还用了篡位这种词来形容乱臣贼子的说法,可见武则天登基的时候,政治环境非常的恶劣,敌人很多。
接着聊上面那篇古文的原文中可以看出武则天为了打压反对者,任由来俊臣,周兴这些有名的酷吏来收拾他们“捕将相”“朝野震怒,莫敢正言”说明当时朝中即便是将相级别大的官,也是过着胆战心惊的日子根本不敢犯上,而徐有功却数犯颜争枉直,难道是他不怕死吗,将相都是说干掉就干掉,武则天弄死他不就跟踩死一只蚂蚁一样简单,事实上他还真不怕。因为这里有一个问题,武则天重用酷吏打压朝臣,那么她又是用谁来限制酷吏的呢,武则天给了酷吏巨大的权利的同时,她就必须扶持能够牵制他们的人,不然的话总有一天武则天会被权利无限膨胀的酷吏们架空,事实也正是如此,酷吏的头子来俊臣在后期确实是野心爆棚,满朝大臣不畏武则天而畏来俊臣,所以徐有功的存在是有必要的,我们可以发现徐有功再怎么和武则天顶撞,也都是就事论事的讨论冤案,这是他职责范围分内之事,他虽然看起来胆子很大,但是他很聪明的一点在于他绝不会质疑武则天的执政合法性。
武则天的逆龄在这里而非被顶撞,虽然他处理反对者非常的心狠手辣,甚至可以说残暴,但是徐有功反对的都是武则天关于案件的旨意,而不是武则天本身,所以徐有功和武则天的默契就在这里,一个负责牵制酷吏的派系效仿魏征,做一个直臣顶撞皇帝,成全武则天做明君以及压制酷吏的需要,另一个负责把脏活都扔给酷吏去做,让酷吏背黑锅,同时负责在徐有功一次又一次被逼到绝境的时候,用皇帝的绝对权威把他保住。
帝王之术就在于制衡朝堂上大臣们互相争斗,僵持不下之时,皇帝的最终裁决才能体现出来,皇帝就是拥有绝对的权威,相反朝堂上如果只剩下一派,皇帝就会被架空下场很不好,所以当某一派势力占上风的时候,皇帝就要打压一下冒头的人,隔几个元老级骨干维持均衡,当某一派在下风的时候,主要成员被敌人弹劾的时候就会出现皇帝不允许他出事,直接保人,然后我们看“凡三坐大辟,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后以此重之”可以体现出徐有功几次被逼到墙角判死刑,经历了漫长的政治斗争,酷吏的派系自然知道他们扳不倒徐有功,那么徐有功三次死罪没有武则天的授意是不可能的,这里面体现的是徐有功占上风的时候,武则天对他的打压,武则天就是要让他犯死罪,然后在救他,生杀与夺无论徐有功还是酷吏,姓名都牢牢的掌握在武则天的手中。
这也是徐有功“将士,泰然不忧,赦之,亦然不喜”的原因,因为这都是表演是在展现自己的态度,短短的一篇文言文,通过一个唐朝最高法院副部级官员的经历,向我们揭示了武则天时期唐朝高层政治斗争的一角,展示了武则天驭下的手段,可以说很精彩,短短一篇文章,高中学生看到的是字面意思,是流水账很枯燥,我们则读出了深意,这里面的快乐是不一样的,启发也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