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人类有了历史以来,很多事情就是相互依存的,人们都渴望和平,可是在面对一些利益以及别人的欺辱时,还是少不了战争,于是从古至今, 不管是西方国家还是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太多太多战争。
正所谓乱世造英雄,在战争中总会出现一些优秀的军事领导人才,我们通常将其称之为大将军,在古代历史上,拥有很多名垂青史的大将军,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创造了太多辉煌,可是历史上也有很多大将军,虽然保护了别人,却保护不了自己,最终被人陷害憋屈而死。
王忠嗣之死
王忠嗣是李隆基的义子,很小的时候就跟随李隆基,年仅17岁便加入军队开始作战,并且靠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取得很多优异成绩,从而被他人刮目相看,可以说王忠嗣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大将军。
李隆基当时尚且年轻明智,没有变成后来的昏庸模样,在唐朝与吐蕃等国家的战争中,王忠嗣深得李隆基重用,为唐朝的稳定繁荣贡献出犬马之劳,赢得人们尊重。
随着王忠嗣战绩越来越大,职位也越来越高,在王忠嗣最鼎盛时期,身兼唐朝九大节度使当中的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个,手上掌握着唐朝一半的军队,很多人都觉得后来的安禄山能够掌握唐朝三分之一的军队已经很厉害,实际上要是王忠嗣没有死,安禄山根本就不足挂齿。
眼看王忠嗣职位越来越高,朝堂之上就有人开始眼红和担心了,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唐朝时期的奸相李林甫,李林甫十分担心王忠嗣会影响到自己的宰相之位,于是就在背后诬陷王忠嗣。
李林甫怂恿魏林去李隆基那里诬陷王忠嗣说曾经王忠嗣说过愿意遵奉太子李亨,这句话可以说是一语中的,刚好击中李隆基下怀,此时的李隆基早已不是从前那个明智的皇帝,而是沉迷于声色当中日趋昏庸之人。
不仅昏庸,李隆基还对皇权有着绝对的控制欲,他不希望任何人对自己皇权产生影响,不管是王忠嗣还是太子李亨,都是绝对不允许的。刚好王忠嗣手握重兵,李亨又是太子,要是王忠嗣支持李亨,对自己的皇权影响颇大,李隆基觉得收拾王忠嗣简直就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后来李隆基就打算借机除掉王忠嗣,在攻打石堡城一战中,王忠嗣已经很清楚明确地跟李隆基分析过当时的形势,可是李隆基早已不信任王忠嗣,一直逼迫王忠嗣出兵,王忠嗣最后没有办法只能出兵,结果就打了败仗,被李隆基给处死了。
身为一个手握唐朝一半以上兵权的人物,就这样莫名其妙被奸人所害,简直就是一场悲剧,也是一种极度憋屈的死法,我们可以试想一下,要是王忠嗣不忠于李隆基,也像安禄山那样造反,想必当时的唐朝是完全无法抵抗的。
只可惜王忠嗣因为对大唐的忠心,最终被小人陷害,失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可以说在王忠嗣死后,唐朝的军事力量就大打折扣,后来的战争也是败多胜少,一个帝国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走向衰落。
袁崇焕之死
比起王忠嗣而言,明朝末期的袁崇焕也是一个悲剧角色,其死得也很憋屈。不过明朝没有唐朝那么幸运,唐朝在失去王忠嗣之后,也仅仅是引发安史之乱导致由盛转衰,而明朝失去袁崇焕之后,就算是彻底灭亡了。
袁崇焕原本只是一个文官,在明朝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诸如袁崇焕这样的文官话语权要比武将高一些,所以袁崇焕热衷于研究辽东地区的战争情况,眼看一场接一场败仗消息传来,袁崇焕悲伤欲绝,最后决定自己亲自上战场去试一试。
从一个文官逐渐转化成为一名武将,甚至是一名大将军,这在历史上也是很少有的,关键袁崇焕在上阵之后,确实还取得十分不错的成绩,比如松锦之战,袁崇焕带领明军取得胜利,打得努尔哈赤不知所措,后来更是直接用大炮将其炸伤而亡。
可以说在这个时期的袁崇焕,基本上就是明朝的救命稻草,只要袁崇焕一直正常发挥下去,就可以控制住清军的侵扰,这样一来,明朝也就不会那么容易就灭亡,然而事情的发展总是不能按照人们所想一样。
在袁崇焕取得一些胜利之后,崇祯皇帝因为对魏忠贤十分不满,就直接把魏忠贤杀掉,以至于阉党和东林党之间的关系失衡,东林党不断占据主要地位,要知道明朝时期的东林党都是一些文官,他们对带兵打仗只会纸上谈兵,但是对克扣军饷或者中饱私囊倒是别出心裁。
在东林党把持朝政之后,袁崇焕在前线作战的军饷逐渐变少,最终就完全不够了,袁崇焕当时为了能够搞到军饷,就开始打起毛文龙的主意,一开始袁崇焕想和毛文龙友好合作,奈何毛文龙不服从,袁崇焕情急之下就用尚方宝剑把毛文龙杀掉。
在毛文龙死后,袁崇焕虽然得到暂时的军饷补给,但却失去了毛文龙手下士兵的人心,这些人迅速投靠了皇太极,皇太极手上兵马增多,此外为了能够得到更多钱,袁崇焕还把手中的粮食卖给蒙古人,谁曾想蒙古人把粮食送给了皇太极。
这样一来,清军不仅拥有更多士兵,还粮食充足,反观袁崇焕,则是丢兵失粮,实在悲哀,崇祯眼看袁崇焕是没有希望收复辽东地区了,于是就听信了东林党的建议,觉得袁崇焕就是欺骗自己,于是将袁崇焕凌迟处死。
一代名将袁崇焕就这样被崇祯三言两语凌迟而死,曾经取得的辉煌成绩,在此时似乎早已被崇祯忘得一干二净,实在是憋屈至极,不过崇祯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因为他把能够拼命的大将军都杀了,也就注定自己成为孤家寡人,当李自成大军冲进北京后,崇祯只能自挂煤山而亡。
结语
不管是唐朝的王忠嗣,还是明朝的袁崇焕,他们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只是可惜处于一个皇帝昏庸,奸臣当道的年代,就算自己拥有回天之力,也一样是徒劳无功一场,所以说一个时代的发展,除了需要名臣之外,还需要明君!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