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有哪些死得比较憋屈的将军?明朝袁崇焕和唐朝王忠嗣都在

历史上有哪些死得比较憋屈的将军?明朝袁崇焕和唐朝王忠嗣都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年华名人汇 访问量:2514 更新时间:2024/1/7 0:26:21

自从人类有了历史以来,很多事情就是相互依存的,人们都渴望和平,可是在面对一些利益以及别人的欺辱时,还是少不了战争,于是从古至今, 不管是西方国家还是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太多太多战争。

正所谓乱世造英雄,在战争中总会出现一些优秀的军事领导人才,我们通常将其称之为大将军,在古代历史上,拥有很多名垂青史的大将军,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创造了太多辉煌,可是历史上也有很多大将军,虽然保护了别人,却保护不了自己,最终被人陷害憋屈而死。

王忠嗣之死

王忠嗣是李隆基的义子,很小的时候就跟随李隆基,年仅17岁便加入军队开始作战,并且靠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取得很多优异成绩,从而被他人刮目相看,可以说王忠嗣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大将军。

李隆基当时尚且年轻明智,没有变成后来的昏庸模样,在唐朝与吐蕃等国家的战争中,王忠嗣深得李隆基重用,为唐朝的稳定繁荣贡献出犬马之劳,赢得人们尊重。

随着王忠嗣战绩越来越大,职位也越来越高,在王忠嗣最鼎盛时期,身兼唐朝九大节度使当中的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个,手上掌握着唐朝一半的军队,很多人都觉得后来的安禄山能够掌握唐朝三分之一的军队已经很厉害,实际上要是王忠嗣没有死,安禄山根本就不足挂齿。

眼看王忠嗣职位越来越高,朝堂之上就有人开始眼红和担心了,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唐朝时期的奸相李林甫,李林甫十分担心王忠嗣会影响到自己的宰相之位,于是就在背后诬陷王忠嗣。

李林甫怂恿魏林去李隆基那里诬陷王忠嗣说曾经王忠嗣说过愿意遵奉太子李亨,这句话可以说是一语中的,刚好击中李隆基下怀,此时的李隆基早已不是从前那个明智的皇帝,而是沉迷于声色当中日趋昏庸之人。

不仅昏庸,李隆基还对皇权有着绝对的控制欲,他不希望任何人对自己皇权产生影响,不管是王忠嗣还是太子李亨,都是绝对不允许的。刚好王忠嗣手握重兵,李亨又是太子,要是王忠嗣支持李亨,对自己的皇权影响颇大,李隆基觉得收拾王忠嗣简直就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后来李隆基就打算借机除掉王忠嗣,在攻打石堡城一战中,王忠嗣已经很清楚明确地跟李隆基分析过当时的形势,可是李隆基早已不信任王忠嗣,一直逼迫王忠嗣出兵,王忠嗣最后没有办法只能出兵,结果就打了败仗,被李隆基给处死了。

身为一个手握唐朝一半以上兵权的人物,就这样莫名其妙被奸人所害,简直就是一场悲剧,也是一种极度憋屈的死法,我们可以试想一下,要是王忠嗣不忠于李隆基,也像安禄山那样造反,想必当时的唐朝是完全无法抵抗的。

只可惜王忠嗣因为对大唐的忠心,最终被小人陷害,失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可以说在王忠嗣死后,唐朝的军事力量就大打折扣,后来的战争也是败多胜少,一个帝国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走向衰落。

袁崇焕之死

比起王忠嗣而言,明朝末期的袁崇焕也是一个悲剧角色,其死得也很憋屈。不过明朝没有唐朝那么幸运,唐朝在失去王忠嗣之后,也仅仅是引发安史之乱导致由盛转衰,而明朝失去袁崇焕之后,就算是彻底灭亡了。

袁崇焕原本只是一个文官,在明朝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诸如袁崇焕这样的文官话语权要比武将高一些,所以袁崇焕热衷于研究辽东地区的战争情况,眼看一场接一场败仗消息传来,袁崇焕悲伤欲绝,最后决定自己亲自上战场去试一试。

从一个文官逐渐转化成为一名武将,甚至是一名大将军,这在历史上也是很少有的,关键袁崇焕在上阵之后,确实还取得十分不错的成绩,比如松锦之战,袁崇焕带领明军取得胜利,打得努尔哈赤不知所措,后来更是直接用大炮将其炸伤而亡。

可以说在这个时期的袁崇焕,基本上就是明朝的救命稻草,只要袁崇焕一直正常发挥下去,就可以控制住清军的侵扰,这样一来,明朝也就不会那么容易就灭亡,然而事情的发展总是不能按照人们所想一样。

在袁崇焕取得一些胜利之后,崇祯皇帝因为对魏忠贤十分不满,就直接把魏忠贤杀掉,以至于阉党和东林党之间的关系失衡,东林党不断占据主要地位,要知道明朝时期的东林党都是一些文官,他们对带兵打仗只会纸上谈兵,但是对克扣军饷或者中饱私囊倒是别出心裁。

在东林党把持朝政之后,袁崇焕在前线作战的军饷逐渐变少,最终就完全不够了,袁崇焕当时为了能够搞到军饷,就开始打起毛文龙的主意,一开始袁崇焕想和毛文龙友好合作,奈何毛文龙不服从,袁崇焕情急之下就用尚方宝剑把毛文龙杀掉。

在毛文龙死后,袁崇焕虽然得到暂时的军饷补给,但却失去了毛文龙手下士兵的人心,这些人迅速投靠了皇太极,皇太极手上兵马增多,此外为了能够得到更多钱,袁崇焕还把手中的粮食卖给蒙古人,谁曾想蒙古人把粮食送给了皇太极。

这样一来,清军不仅拥有更多士兵,还粮食充足,反观袁崇焕,则是丢兵失粮,实在悲哀,崇祯眼看袁崇焕是没有希望收复辽东地区了,于是就听信了东林党的建议,觉得袁崇焕就是欺骗自己,于是将袁崇焕凌迟处死。

一代名将袁崇焕就这样被崇祯三言两语凌迟而死,曾经取得的辉煌成绩,在此时似乎早已被崇祯忘得一干二净,实在是憋屈至极,不过崇祯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因为他把能够拼命的大将军都杀了,也就注定自己成为孤家寡人,当李自成大军冲进北京后,崇祯只能自挂煤山而亡。

结语

不管是唐朝的王忠嗣,还是明朝的袁崇焕,他们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只是可惜处于一个皇帝昏庸,奸臣当道的年代,就算自己拥有回天之力,也一样是徒劳无功一场,所以说一个时代的发展,除了需要名臣之外,还需要明君!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更多文章

  • 猛将王忠嗣:使百斤大弓,任四镇节度使,若非早逝,世无安史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李大脚标签:王忠嗣,节度使,安史之乱,李光弼,安禄山

    提起唐朝名将,人们首先会想起的是李靖、李世勣、薛仁贵、郭子仪、李光弼这几位。但是,唐玄宗朝有一位名将,文武双全、智勇兼备,帅才将略绝不上以上几位之下。之所以名气不扬,主要是生长于承平之年,而其本人又忠厚低调,悲天悯人,心怀苍生,不忍建功而轻动兵刀而已。他,就是曾手掌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大

  • 大唐战神王忠嗣:如果他活着真能阻止安史之乱吗?网友:想多了!

    历史解密编辑:梦归秋辰标签:王忠嗣,安史之乱,安禄山,哥舒翰,唐玄宗,杨国忠

    梦归陇原东,文史尽秋辰(梦归秋辰:第480期)天宝十四年,身材臃肿的安胖子(安禄山)从范阳起兵,揭开了安史之乱的序幕。安史叛军没有像安禄山一样步履蹒跚,而是一路势如破竹。然后拳打高仙芝,脚踢哥舒翰,转眼之间已将长安和洛阳收入了自己的囊中。这时候大唐皇帝李隆基懵了,这还是那个憨态可爱、诚实无欺的安禄山

  • 福祸盛唐(十六)王忠嗣是盛唐第一名将,因被李亨牵连而英年早逝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王忠嗣,李亨,安禄山,唐玄宗,哥舒翰,李林甫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场战乱对唐朝社会的破坏极大,也让后世很多推崇唐朝文化的学者们感到痛心不已。因此在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很多人提出了疑问,怎么才能避免安史之乱的爆发呢?学者们因为这个问题提出不少见解,论述的角度各有不同。在从军事角度的论述中,有人提到了一个名字,这便是盛唐名将王忠嗣。王

  • 大唐战将王忠嗣:半生征战、功盖千秋,却还是栽在了小人手里

    历史解密编辑:漂江孤影标签:王忠嗣,安禄山,唐玄宗,哥舒翰,契丹人

    唐代诗人王维有诗云:“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他在《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中对万国来唐的盛况进行了描写,展现了周边少数民族曾经对唐朝的臣服和唐朝的强大国力。回看历史,唐太宗也被称为“天可汗”,初唐和盛唐时期的异族使节频频来华朝觐,然而,在这些异族朝觐的背后,是唐朝将领们的努力,因为他们的

  •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王忠嗣有多牛?远非女儿口中那么残暴

    历史解密编辑:半夏微澜史标签:王忠嗣,突厥,节度使,唐军,吐蕃

    随着剧情的推进,《长安十二时辰》中很多大佬一个个开始登场,包括圣人、严太真、陈玄礼将军等都露出了庐山真面目。但是有一位在剧中多次提到的人物还没有亮相,此人就是一直跟在元载身边的那位将门虎女——王韫秀口中的“阿爷”王宗汜将军了。我们知道这个王宗汜其实也就是盛唐时期的名将王忠嗣。在剧中王韫秀口中,王忠嗣

  • 唐玄宗朝名将:王忠嗣、张守珪、哥舒翰、李光弼,还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唐玄宗,王忠嗣,张守珪,哥舒翰,李光弼

    唐玄宗朝名将:王忠嗣、高仙芝、哥舒翰、李光弼、郭子仪、陈玄礼、李嗣业、封常清、张守珪、仆固怀恩。10、陈玄礼,唐玄宗的心腹大将,骁勇善战,忠心耿耿,与赵云、典韦、许褚类似。710年,陈玄礼追随唐玄宗起兵,率先冲入宫中,讨伐韦后、安乐公主,对李隆基继位有拥戴之功。755年,陈玄礼出面,杀死杨国忠,让杨

  • 石堡城一战,谗言加身,大唐将星王忠嗣陨落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王忠嗣,石堡城,节度使,唐玄宗,李林甫,哥舒翰

    大唐名将好像都有一个相似之处,在他们光辉的人生中总有一点瑕疵,而这点瑕疵就是他们陨落的标志。如薛仁贵,一生勇猛,可是经过与吐蕃大非川之战后就辉煌不再,虽然之后又曾被任用,但是再也不是当年那个不败将军了。王忠嗣也一样,石堡城战之后,谗言加身,最后抑郁而终。王忠嗣的父亲是王海宾,在与吐蕃战争中殉国,这是

  • 通俗西藏史(一百三十八)——盛年而折的王忠嗣(上)

    历史解密编辑: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标签:王忠嗣,通俗西藏史,唐玄宗,吐蕃,契丹,节度使,西藏史,国防部长,国防部门,中国军事制度,五代十国

    喜欢听音频的朋友可移步喜马拉雅,搜索《通俗西藏史》,老布充满大碴子味儿的口音,将扑面而来!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从今天开始咱们来讲唐蕃战争的天宝时代,不过老布想换个讲法,以前咱们都是捋着时间线讲,天宝这段时间我想围绕着人和具体事件讲。那么在天宝的十五年里,有啥特别值得

  • 通俗西藏史(一百三十九)——盛年而折的王忠嗣(下)

    历史解密编辑: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标签:王忠嗣,通俗西藏史,李光弼,唐玄宗,唐军,哥舒翰,西藏史,国防部门,中国军事制度,五代十国,唐朝

    喜欢听音频的朋友可移步喜马拉雅,搜索《通俗西藏史》,老布充满大碴子味儿的口音,将扑面而来!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上集咱们聊了王忠嗣的前半生,这集咱来聊聊他的后半生。到了天宝元年(742年)的时候,王忠嗣已经兼任了河东、朔方两镇的节度使。唐朝设立这两个军区,主要面对的就

  • 清初四僧之弘仁以梅自喻,开创“新安画派”,山水得倪瓒精髓

    历史解密编辑:君来访书画苑标签:弘仁,倪瓒,石涛,八大山人,画派,新安

    在中国绘画史上,清初四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四僧”即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石涛和八大山人是明宗室后裔,石溪和弘仁则是明代遗民,4人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以画抒发爱国情怀,寄托对故国山川的炽热之情。今天多艺堂为大家介绍一下“四僧”中的弘仁。弘仁(161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