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之卢照邻 05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01
33岁的卢照邻遭遇了职场瓶颈,他将自己放飞两年,游历蜀中的名川大山。就像现代社会千千万万的社畜,厌倦职场,但又无法躺平,只能让脚步暂停。不过卢照邻只做了两年背包客就又重新上路了,这一次他前往洛阳重新开始。
他大约于666年前后到新都做县尉,任期3年,之后又游历蜀中二年,古代车马俱慢,加上他耗在路上的时间,可以初步估算出他到达洛阳的时间大约在公元671年。从一首《元日述怀》也可以得知,他大约是在冬日抵达。
《元日述怀》
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
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回到洛阳不久就恰逢新年,卢照邻几乎已有十余年没有和家人共度春节了,可见他的心情是如何激荡。尽管卢照邻当时前途未卜,但恰逢盛世,又能够在新春之时与家人团聚,他心里满满的都是难得的宁静和愉悦。
这是我个人最喜欢的卢照邻的一首五律诗作。让人感动的是这首诗虽然写于卢照邻人生的低谷时期,但诗作中却依然不乏赤子之心。
知道自己这一生难以逾越低微官阶,就想着归耕田园也不失为良策。今天和家人团聚一堂,束束鲜花绽放在厅堂里,大家欢歌乐舞共同庆贺大唐的新春。看,通往居室的几条小径上,青青小草早已郁郁葱葱,左邻右舍皆有这般美好的春光。但愿这样美好幸福的日子能长久。也预祝岁岁风物日日添新,不断丰富我们的美好生活。
真的是心情好了,看哪里都是天堂。和朋友在四川登山的时候,心情郁闷便觉茂密的野草甚是碍眼(草碍人行缓),心情欢畅之时即便是径上小草也有国色天香的风姿。
02
洛阳作为陪都的历史从隋炀帝就开始了,657年洛阳正式成为大唐的东都。武则天上位后,这个雄心壮志的大女人急切地向世人证明自己,武则天对于东都的建设尤为上心。她曾经拿出自己的两万贯脂粉钱,资助僧侣在洛阳龙门石窟雕刻卢舍那大佛。更是在684年将洛阳命名为神都,开始大肆建造华丽宫殿和极具象征意义的巨大雕像。
卢照邻到达洛阳的时候,洛阳的大基建才刚刚开始,但已经显现出新皇都的威赫气象。对于武则天来说,这是她与关陇世家抗衡的手段,但对于卢照邻这样的诗人来说,他看到的却是世事万象。
卢照邻在立冠之年跟随邓王外任,一直在湖北、河南、四川等地辗转,他差不多已经有十余年没有回到京城了。久在边陲,乍然回到这繁华盛地,两都贵族们的奢侈生活对卢照邻的冲击不可谓不大,于是他的“直男病”又犯了。但经过十余年的历练,他也早已不是那个咋咋呼呼的年轻人了。卢照邻将满腔的热血和担当融化在花团锦绣的文字里,一首气势磅礴的《长安古意》,不动声色间完成了他讽喻刺谏的使命。
03
这是一首脱胎于乐府古辞的七言歌行,写作时间大约在公元672年之后。别看全诗洋洋洒洒476字,其实就表达了一种意思:豪门贵族争竞豪奢,市井生活活色生香,文武权臣互相倾轧,是卢照邻对于太平盛世表象之下帝国危机的洞察。对于此诗,闻一多先生的点评辛辣活泼,甚得我意。
《长安古意》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闻先生说卢照邻“放开了粗豪而圆润的嗓子”,“然后如云的车骑,载着长安城中各色人物一幕幕出现“。
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
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帷翠被郁金香。
片片行云着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
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
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
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
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
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
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
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
“五剧三条”的“弱柳青槐”,时时处处都是“红尘佳气”。“诚然这不只是一场美丽的热闹,而是癫狂中有颤栗,堕落中有灵性”。他认为卢照邻的气魄,“对于时人那虚弱的感情,真有起死回生的力量”。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
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
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
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这回,卢照邻是在诗里,又在诗外,因此他能让人人以一个清醒的旁观者的自我,来给另一个自我一声警告”。
这首诗里的“劝百讽一”之意向来为历代文人称道,也是这首颇有宫体之嫌的诗作能一举翻身的关键。
闻一多先生说卢照邻成功地用宫体诗解救了宫体诗,他称之为“宫体诗的自赎”,很有些不破不立的况味。但作为矛盾的结合体,它向来饱受争议。
明代的陆时雍在《唐诗镜》评价为:端丽不乏风华,当在骆宾王《帝京篇》上。而清代贺裳在《批点唐音》里却认为它:词语浮艳,骨力较轻。
04
不管如何,不可否认的是此诗感情充沛,力量雄厚,在技巧的处理上可圈可点:
它主要采用赋法,但并非平均使力、铺陈始终,而是有重点、有细节的描写,回环照应,详略得宜;它一般以四句一换景或一转意,诗韵更迭转换,形成有活力的节奏;同时,在转意换景处多用连珠格,或前分后总的复沓层递句式,便能“缀锦贯珠,滔滔洪远”,在流畅圆转中增添摇曳多姿的情味;虽然此诗词彩的华艳富赡,犹有六朝余习,但结尾纵、横对比则转清词,所以不伤于浮艳。
在公元7世纪中叶这场诗歌的革新里,单打独斗的“四杰”皆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时有追求功名的乐观歌唱,屡有讴歌时代的高昂基调,但也时时笼罩着轻烟淡雾般的惆怅情绪。
相较于杜甫式的乐府讽谏诗歌,《长安古意》无疑是有些懦弱而犹疑的。对于“四杰”们来说,这是一个需要探索的全新的世界,关于不确定的未来,他们有理想但明显底气不足。但对于”杜甫“们来说,他们见识过最好的世界,所以才会对开始走下坡路的大唐王朝有深深的绝望。怒其不争、哀其不幸,面对逐渐崩塌的社会,他们时刻处于反思和哀悼的情绪里。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立场和觉醒。
面对蒸蒸日上的春日大唐,卢照邻写下了自己的一腔真诚,却不曾想为自己惹来了一场牢狱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