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河北历史名人八十六崔护

河北历史名人八十六崔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旧闻故史 访问量:3720 更新时间:2023/12/6 15:30:49

崔护(772年—846年),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省定州市)人,生平事迹不详,唐朝诗人。

网络图片,侵权联删

崔护是唐德宗贞元年间博陵县(今河北安平县)的一位书生,出身于书香世家,天资纯良,才情俊逸,性情清高孤傲,平日埋头寒窗,极少与人交往,即使偶尔偷闲出游,也喜欢独来独往。他的生平事迹已不可考,只留下一段唯美的爱情传说。故事中饱含着才子佳人的纯真之情,情节曲折神奇,人们称之为“桃花缘”,希望大家喜欢。

一年清明时节,崔护进京赶考,结束后到都城南郊游玩。一路上柳花飞、莺燕啁鸣、暖阳和风、瑞气宜人。他顿觉心神清爽。一路漫行,看不尽的红花绿草,他恣意享受着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礼物,浑然不知道路的远近。不知不觉离城已远,他忽然觉得有些腿酸口渴,寻思着找一处乡野农家歇歇脚、讨些水喝,以便日落之前赶回城去。

这里已是偏僻野外,农家住得极为零落,他举目四眺,望见不远山坳处,一片桃花掩映中露出一角茅屋,便加快脚步朝山坳走去。临近山脚,茅屋这时反而全部被桃树遮住,眼前只有一片蔚然的桃林,让人疑是误入了桃花源中。沿着桃林间的曲径往里走,在一小片空隙中有一竹篱围成的小院,院落简朴雅洁。崔护心想:“方高人,隐居在如此别致的地方。”一边在心中想着,一边走进了房门。只见房中桌上有一张墨渍未干的诗笺,上面写着一首“咏梅”五言绝句;

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

可怜浑似我,零落此山中。

诗句一定是这里的主人所书,似乎是在借梅花来感叹自己的坎坷身世、萧索与无奈的心境。到底是何等人物隐居在此?又是怎样的心情与遭际衍出如此无奈的字呢?一连串的问号浮起在崔护脑际,使得他对这桃花环绕的茅舍以及茅舍的主人大感兴趣,一心想要探个究竟。这时,一名少女托着茶盘从厨房中出来,她落落大方地走崔护,轻轻地唤一声:“相公,请用茶。”崔护从思索中转过神来,见少女正向自己走来,宛如一朵春风中的桃花,崔护竟然有些看得发怔。崔护努力稳住自己的情绪,不致于在少女面前失态。他礼貌地接过茶杯,轻轻呷了一口茶水,故作镇定地表明自己的姓氏和乡里,接着又十分客气地叩问少女的姓氏及家人。少女似乎不愿多提这些,只是说:“小字绛娘,随父亲蛰居在此。”并不提及姓氏和家世,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崔护自然也就不便多问了。

两人在屋中静默了一会儿,崔护大赞此地景色宜人,犹同仙境,是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少女却只是听他高谈阔论,并不说话。说到春天,崔护又对古今著名的游春诗词品评了一番,最后说道:“花开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说完,他意味深长地望着绛娘,等着她的反应。面对少女的无措,崔护也不知如何是好。

那时讲究“男女授受不亲”,一对未婚男女能够端茶递水,独处一室,已属破格之举。 “发乎情,止乎礼”,两个饱受礼节教育的年轻人并没有再进一步的行为。眼看着太阳已经西垂,崔护只好起身,恳切地道谢后,恋恋不舍地向少女辞别。少女把他送出院门,崔护也不时地回过头来张望。

自从崔护离开以后,绛娘对他一直念念不忘,但这一切她又不能对任何人提起。而崔护回到家中,随即就埋头于繁重的功课中,日夜苦读,心思不复他顾;寻春巧遇绛娘一事只能暂搁脑后不敢再去撩起,以免心猿意马而荒废了学业。

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晴日,回忆起去年春天的城南旧事,崔护抱着兴奋急切的心情,一路快行来到城外寻找往日的旧梦。寻寻觅觅,终于让他找到了那幢茅舍,但见一切如故,好像那一次春日艳遇就是发生在昨天。走近院落,里面寂静无声。许久都不见少女出来开门,他唤了几声:“绛娘!绛娘!”却并无应答之声。再定睛一看,茅舍门上静静地挂着一把铜锁,宣告着主人已不在此。顿时,崔护觉得如水浇头,火热的心凉了大半。久候未见归人,又是夕阳西斜,他怅然地在房门上写下七绝一首,便是那首大名鼎鼎的“题都城南庄”。

崔护城南访旧,没能见到绛娘,回家后心里一直放不下来,根本无法用心读书。于是,数日之后,他再度前往城南寻访。他尚未走近茅舍,便听到茅舍中传出阵阵哭声,崔护连忙到茅舍前询问究竟,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走了出来,上下打量着崔护问道:“你是崔护吧?”崔护有些讶异,他点头道:“晚生正是崔护。”老者一听,悲从中来,哭着说:“你杀了我的女儿啊!”崔护惊诧莫名,急忙询问:“敢请老丈说明原委!”老者哽咽地说道:“爱女绛娘,知书达礼,待字闺中,自从去年清明见了你,日夜牵肠挂肚,她等过了一天又一天,总不见你的踪影,时过一年,本已将绝望,到亲戚家小住,归来见门上你所题之诗,恨自己错失良机,以为今生不能再见到你,因此愁肠百结,一病不起。

现在绛娘先我而去,难道不是你杀了她吗?”听了这番哭诉,崔护一时被震得不知所以,萍水相逢,痴心女子竟用情如此之深,怎不让崔护心碎!他哽咽道:“日前再访不遇,怅然题诗而返,不料竟出这样的变故,绛娘若死,晚生也不愿偷生了!”他奔入内室,一边摇晃着绛娘,一边大声哭喊,泪水流满了绛娘的面庞。也许是他的精诚感动了苍天,这时绛娘竟然悠悠地苏醒过来。老者见了惊喜万分,多情的绛娘居然从黄泉路上又走了回来。随后,崔护回家把情况禀明父母,父母也十分体谅他们,于是依礼行聘,择一吉日将绛娘娶进门来。

崔护娶了绛娘这么一位情深意厚、贤淑美慧的娇妻,心中自是美不胜收。绛娘殷勤执家、孝顺公婆、和睦亲邻,夜来红袖添香,使得崔护心无旁思,专意于功课,学业日益精进。贞元十二年,崔护进士及第,外放为官,仕途一帆风顺,官到岭南节度使。在绛娘的佐助下,他为官清正,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

最后,就把崔护的这首《题都城南庄》附录于此,希望大家喜欢。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文章如果还看得过眼,就请赏小可一个赞吧!大恩大德,没齿难忘!

标签: 崔护题都城南庄绛娘茅舍桃花

更多文章

  • 才子崔护在花园邂逅一位姑娘,次年再来,其父却说姑娘已被他所杀

    历史解密编辑:明史官标签:崔护,桃花,盛开,绛娘,寻春,才子,所杀,唐朝,诗人,姑娘,

    唐德宗贞元初年,才子崔护在清明节独自游览长安城南,在一处桃花盛开的小院邂逅一位美丽的姑娘,可当他来年再去寻这位姑娘时,她的父亲却说是崔护杀了自己的女儿。清明时节春光明媚,崔护却落榜了,为了排解心中的烦闷,他决定游览长安城南,在杜曲附近,他发现一处农家庄院里桃花开满了枝头,觉得甚是好看,便停下来观赏起

  • 白雪阳春传雅曲之裴兴奴

    历史解密编辑:当当讲娱乐标签:春江花月夜,阳城,裴兴奴

    我会兴奴浔阳城爱湿青衫醉长亭惟弹春江花月夜雅女何必又相逢

  • 《千家诗》157《长干行》崔颢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崔颢,长干行,千家诗,琵琶行,李白

    长干行崔颢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上一期咱们讲的是李白的《长干行》,我讲得是意犹未尽,所以今天还想接着讲《长干行》,这回是谁的《长干行》呢?崔颢的《长干行》。“君家何处

  • 顾随说诗,杜甫作拗律,与李白崔颢拗律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老街味道标签:杜甫,崔颢,李白,黄鹤楼

    前言近体诗诗出现以后,不合律的诗句被称为拗句,这样的律诗被称为拗律。其中最有名的例如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的《鹦鹉洲》等七律。杜甫也创作了不少拗律。顾随认为,杜甫拗律是有意为之,李白、崔颢的拗律是无心而为。一、半古半律的崔李七律初盛唐,是齐梁体诗像标准格律诗的过渡时期。出现了很多形似、但是总有些瑕疵

  • 同是千古名篇,崔颢《黄鹤楼》和杜甫《登高》,谁才是七律之冠?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杜甫,崔颢,七律,登高,黄鹤楼,李白,唐朝,艺术家

    话说某一次李白登上了黄鹤楼,正想题字,忽然看到崔颢大作。于是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从此,崔颢这首《黄鹤楼》就打响了名头。因为这一首诗碾压了“诗仙”,于是吹捧它的人就滚起了大雪球。到了宋朝,严羽作《沧浪诗词》时,就将它捧成了“唐人七律第一”。明人胡应麟不服气,他说杜甫的《登高》才

  • 崔颢这首《黄鹤楼》,千人无人敢仿,鲁迅一气之下仿一首,开篇就惊艳!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崔颢,鲁迅,李白,七律,题诗,黄鹤楼,军事法,小说家,军事条约,千古名句

    一千多年前,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崔颢登上黄鹤楼,挥笔写下五十六个字。估计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五十六个字会让他从此一诗成名: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

  • 崔颢《黄鹤楼》被称为七律第一,但首联却被网友质疑多年,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崔颢,七律,黄鹤楼,李白,杜甫,律诗,唐朝,艺术家

    常言道:高手总是低调的。其实这话用在唐诗上面也特别的贴切:虽然大家都知道李白杜甫是唐诗最杰出的诗人,但是历史上却总有那么几个人,凭借一首诗就把李白杜甫给比了下去。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被后人评价为“孤篇盖全唐”,以一首诗把李白、杜甫全都比了下去。而另外一位用一首诗把李白、杜甫比下去的,就是崔

  • 李白又一首模仿《黄鹤楼》的七律,这一次差点就胜过崔颢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崔颢,李白,黄鹤楼,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题诗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登临送目,最是诗情溢怀,何况是登临黄鹤楼名声,望江夏山水。历来登黄鹤楼赋诗者数不胜数,而唯有崔颢这首七律独步古今,被誉为唐人第一七律。

  • 崔颢的《黄鹤楼》与杜甫的《登高》,到底谁是“七律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岛主历史观标签:杜甫,崔颢,黄鹤楼,登高,李白,题诗

    崔颢PK杜甫,《黄鹤楼》与《登高》的“七律第一”之争由来已久,孰高孰低莫衷一是,至今没有定论。最早将《黄鹤楼》奉为“第一”的是南宋诗评家严羽,他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最早将《登高》奉为“第一”的是明代诗评家胡应麟,他在《诗薮》中说:“《登高》自当为古今七律第

  • 黄鹤楼版:钱都去哪儿了?李白和崔颢谁预测对了?

    历史解密编辑:进德修业标签:崔颢,李白,黄鹤楼,黄鹤

    唐 李白版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据云:部分钱被某人外卷出国了,部分被诸侯权贵私人拿走了,部分被被钱庄人做红利了,部分可能作为贷款投给了某大,某创之类的地产公司,总之都已泡沫化了,可能回不来了……唐 崔颢版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