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千家诗》157《长干行》崔颢

《千家诗》157《长干行》崔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 访问量:3166 更新时间:2023/12/6 5:28:51

长干行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上一期咱们讲的是李白的《长干行》,我讲得是意犹未尽,所以今天还想接着讲《长干行》,这回是谁的《长干行》呢?崔颢的《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其实我们上一期已经说过了,《长干行》本来就是民歌。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因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人南迁,所以中国的民歌发展就形成了南北两个系统。北方的民歌呢,是深受少数民族影响,所以质朴粗豪、带着白马秋风的肃杀和豁达,比方说传唱至今的《敕勒歌》;南方的民歌呢,则是温婉细腻,以刻画爱情为主,所以带着杏花春雨的滋润和芬芳。《长干行》呢,其实就是江南民歌的曲调,一般都是绝句,短小轻灵,诉说着船家儿女的生活和情感。那到了唐朝,诗人对这些乐府旧题继续提炼、继续升华,精品就出来了,崔颢的《长干行》就是精品。它本来一共是一组诗,是四首。《唐诗三百首》选了其中的前两首。那这两首,就是精品中的精品了。

它好在哪儿呢?你看这两首诗啊,其实就是两段对话。每段对话都是四句话,二十个字,加起来四十个字,但是它解决了一个古往今来的世界性难题,爱情。是一个爱情怎样发生的问题,而且解决得是含蓄蕴藉,意在言外呀,充满着中国人的情趣。那为什么这么说呢?

咱们先看第一首,“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这是谁在说话呀?这是船家女呀。因为她自称为妾嘛,那她跟谁说话呢?她是跟一个小伙子,因为她称对方为君。那她说的是什么呀?这四句话,其实都不用翻译。“啊,这位大哥,请问您家是哪儿的呀?我呀是横塘人,之所以停下船来冒昧地问您,是因为我刚才听见您跟别人说话了,我感觉口音很像,我怀疑您跟我是同乡呢!”简单不简单?语言也简单,情境也简单,可是你要细细想来,它不简单,咱可以脑补一下当时的场景啊。一个本来应该是深藏闺阁的小姑娘,为了讨生活,驾着船在长江上东奔西走,多不容易呀!忽然听见或者是后面或者是对面,船上传来家乡的口音又是何等惊喜、何等亲切呀!所以赶紧停了船,回头就问:“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这是什么感情啊?这完全就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啊!中国人都懂得,这是想都没想,劈头就问。问完还主动告诉人家,我住在哪,这是小姑娘的一片率真哪。

可是这两句话脱口而出之后,这个小姑娘忽然觉得有点不太合适了。自己毕竟是个小姑娘啊,而对方是个小伙子,自己这么主动搭讪还跟人家说家住哪,是不是不太好啊?她觉得自己说得有点心急了,有点儿害羞了。那怎么办呢?这小姑娘多机灵啊,所以她赶紧找补,后面两句话跟着就出来了,“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哎呀,您可别误会,我停下来问您啊,那是因为刚才听您跟别人说话了,听您口音像是老乡。这是干什么呀?这是在给自己找理由做解释呢,我可不是那种见人就乱搭讪的轻浮女子呀,我也不是看上你了,我就是听见你的口音,觉得亲切,我就是想认个老乡而已。这是在干什么呀?这是在洗白呢!你别多想,我也没多想。

那各位听众,您觉得这个小姑娘真的是完全心无杂念,只想认个老乡吗?怕是不尽然吧。小姑娘开头说“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的时候,确实是心无杂念的,但是这两句话出口的同时,她也看到了那个船家的小伙子呀。这小伙子很可能是浓眉大眼呀,反正一定不讨厌,事实上很可能还非常讨人喜欢,非常让人怦然心动。所以呢,这个小姑娘瞬间就产生了羞涩感,这才一定要给自己刚才脱口而出的问题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找理由这个举动本身,就说明小姑娘已经动心了。所以你看,这一首诗二十个字,小姑娘的率真、小姑娘的聪慧、小姑娘的羞涩、小姑娘的春心萌动全都表现出来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知其志,多妙啊!

那接下来该轮到小伙子回答了,小伙子说什么呀?“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这其实也不用解释,我们家就住长江边上,我每天都在长江上来来往往。你是长干人,我也是长干人,可能我从小跑船的缘故,在家时候少,所以呀,我还真不认识你。那其实要把这首诗理解清楚,咱们还得先说说横塘、长干跟九江的关系。

那横塘在哪儿啊?横塘其实是一座河堤的名字。就是当年三国时候,孙吴孙权修的,就在今天南京市秦淮河的南岸。那长干在哪儿呢?长干正是因为孙权修堤坝、建市场而繁荣起来的这么一片区域,位置呢,就在秦淮河到雨花台之间,所以横塘和长干其实是一个地方。只不过呢,长干的范围大一点,横塘的范围小一点,所以两个人确实是可以攀老乡的。那九江又是怎么回事呢?很多人注解,说这个九江就是指江西省的九江市,但是我觉得不尽然,为什么呢?因为唐朝的时候,现在的九江还叫江州呢,所以你看白居易《琵琶行》里讲“江州司马青衫湿”,江州下辖浔阳郡,所以《琵琶行》开头又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所以那时候江西九江叫江州、叫浔阳都行,但是呢,它一般不叫九江,所以我觉得呀,这诗里头的九江其实就是泛指长江,等于说我“家临长江水,来去长江侧”。

那诗句说完了,其实咱们重点应该分析一下小伙子的性情。这个小伙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真是老实厚道,你看人家问,他就答“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到这他其实已经确认了,咱们俩确实是老乡。那接下去该怎么办呢?大家可以想象啊,一个聪明灵秀的小姑娘都主动搭讪了,这个小伙子高兴不高兴啊?他非常高兴啊,而且都攀上老乡关系了,接下来小伙子应该主动一点了吧,吧啦吧啦,摇唇鼓舌,可是这个小伙子他是老实人,他说到这呢,他不知道怎么接下去了。所以接了一句大实话——“生小不相识”。虽说是老乡,但是呢,我还真是不认识你。大家是不是觉得这个小伙子非常不会聊天啊?其实也不能这么讲,一句“生小不相识”老实归老实啊,但是呢,也恰如其分地就把小伙子的感情表达出来了。什么感情啊?相见恨晚哪,可惜呀,咱们从小的时候不认识啊!可惜呀,我没有跟你青梅竹马的机会呀。这句大实话一出来,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我是如此喜欢现在的你,所以才会觉得相见恨晚啊。

那说到这儿,大家有没有感觉,这两个人其实挺像金庸先生笔下的靖哥哥和蓉儿啊。这个蓉儿是天真又精灵,恰似那个主动搭讪还能自圆其说的船家女。而靖哥哥呢,是老实且忠厚,恰似这个明明喜欢对方,但是又不知道怎么接话的船家少年。其实感情啊,就是要这样互补才好。所以呢,就像忠厚的郭靖,最终能和机灵的黄蓉神雕侠侣一样,这一对船家儿女最终也会并船而归。这就是《诗经》里所说的什么呀?“邂逅相遇,适我愿兮。”所以呀,这首诗真是一片白描,却又神行天下呀。这就是本事,所以后人对这首诗最高评价是什么?就四个字,“天籁之音”。

那最后咱说说崔颢这个人吧。崔颢是什么人啊?崔颢就是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典范啊。少年的时候也是恃才傲物,为人比较轻浮,对美女是见一个、爱一个、娶一个、丢一个,所以虽然是生在唐朝,生在古代,但是呢,竟然离了四五次婚,可见诗虽然写得好,但是人品却是一般。但是呢,后来历经仕途的磨难,特别是到东北边疆去了一趟之后,诗风大变,号称风骨凛然,特别是他有一首《黄鹤楼》,甚至让诗仙李白都为之搁笔。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一笑相逢蓬海路,人间风月如尘土。

标签: 崔颢长干行千家诗琵琶行李白

更多文章

  • 顾随说诗,杜甫作拗律,与李白崔颢拗律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老街味道标签:杜甫,崔颢,李白,黄鹤楼

    前言近体诗诗出现以后,不合律的诗句被称为拗句,这样的律诗被称为拗律。其中最有名的例如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的《鹦鹉洲》等七律。杜甫也创作了不少拗律。顾随认为,杜甫拗律是有意为之,李白、崔颢的拗律是无心而为。一、半古半律的崔李七律初盛唐,是齐梁体诗像标准格律诗的过渡时期。出现了很多形似、但是总有些瑕疵

  • 同是千古名篇,崔颢《黄鹤楼》和杜甫《登高》,谁才是七律之冠?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杜甫,崔颢,七律,登高,黄鹤楼,李白,唐朝,艺术家

    话说某一次李白登上了黄鹤楼,正想题字,忽然看到崔颢大作。于是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从此,崔颢这首《黄鹤楼》就打响了名头。因为这一首诗碾压了“诗仙”,于是吹捧它的人就滚起了大雪球。到了宋朝,严羽作《沧浪诗词》时,就将它捧成了“唐人七律第一”。明人胡应麟不服气,他说杜甫的《登高》才

  • 崔颢这首《黄鹤楼》,千人无人敢仿,鲁迅一气之下仿一首,开篇就惊艳!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崔颢,鲁迅,李白,七律,题诗,黄鹤楼,军事法,小说家,军事条约,千古名句

    一千多年前,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崔颢登上黄鹤楼,挥笔写下五十六个字。估计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五十六个字会让他从此一诗成名: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

  • 崔颢《黄鹤楼》被称为七律第一,但首联却被网友质疑多年,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崔颢,七律,黄鹤楼,李白,杜甫,律诗,唐朝,艺术家

    常言道:高手总是低调的。其实这话用在唐诗上面也特别的贴切:虽然大家都知道李白杜甫是唐诗最杰出的诗人,但是历史上却总有那么几个人,凭借一首诗就把李白杜甫给比了下去。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被后人评价为“孤篇盖全唐”,以一首诗把李白、杜甫全都比了下去。而另外一位用一首诗把李白、杜甫比下去的,就是崔

  • 李白又一首模仿《黄鹤楼》的七律,这一次差点就胜过崔颢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崔颢,李白,黄鹤楼,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题诗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登临送目,最是诗情溢怀,何况是登临黄鹤楼名声,望江夏山水。历来登黄鹤楼赋诗者数不胜数,而唯有崔颢这首七律独步古今,被誉为唐人第一七律。

  • 崔颢的《黄鹤楼》与杜甫的《登高》,到底谁是“七律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岛主历史观标签:杜甫,崔颢,黄鹤楼,登高,李白,题诗

    崔颢PK杜甫,《黄鹤楼》与《登高》的“七律第一”之争由来已久,孰高孰低莫衷一是,至今没有定论。最早将《黄鹤楼》奉为“第一”的是南宋诗评家严羽,他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最早将《登高》奉为“第一”的是明代诗评家胡应麟,他在《诗薮》中说:“《登高》自当为古今七律第

  • 黄鹤楼版:钱都去哪儿了?李白和崔颢谁预测对了?

    历史解密编辑:进德修业标签:崔颢,李白,黄鹤楼,黄鹤

    唐 李白版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据云:部分钱被某人外卷出国了,部分被诸侯权贵私人拿走了,部分被被钱庄人做红利了,部分可能作为贷款投给了某大,某创之类的地产公司,总之都已泡沫化了,可能回不来了……唐 崔颢版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

  • 看了崔颢的诗以后, 李白为何“眼前有景道不得”, 不敢写黄鹤楼了

    历史解密编辑:锋宇论戏曲标签:崔颢,李白,七律,题诗,诗人,唐朝,黄鹤楼,千古名句

    唐代诗人崔颢有一首写黄鹤楼的名篇,堪称咏黄鹤楼的绝唱,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宋朝的严羽曾这样评价:“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据《唐才子传》说,李白见了此诗曾感叹:眼前有景

  • 王宠「崔颢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历史解密编辑:京师书苑标签:王宠,书法,诗人,唐朝,画家,王献之,崔颢诗,北京故宫博物院

    听说转发文章会给你带来好运王宠此篇奔放纵逸,酣畅飘忽,尤其“独行”二字,淋漓畅快,锋芒外露,自言:“饮归大醉,不计笔墨”,可见是酒后挥毫,更见自然率意。王宠的书法受王献之影响较深,此书仍不失献之意韵,萧散俊逸,笔墨内敛,筋骨内涵,遒劲疏爽,亦如明代邢侗在《来禽馆集》中所评:“履吉书原自献之出,疏拓秀

  • 《千家诗》112《黄鹤楼》崔颢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崔颢,黄鹤楼,李白,千家诗,鹦鹉洲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郦师来启蒙,不亦乐乎?”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诗——《黄鹤楼》,不仅在古代就风头一时无两,到了现代风头可谓更劲啊,它在各种唐诗排行榜中都名列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