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四新 | 读懂茶仙卢仝

孔四新 | 读懂茶仙卢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大河文学 访问量:3351 更新时间:2024/1/30 19:49:27

一次投稿将同时发布六大平台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顶端新闻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清明时节,在北京茶宫的七碗茶馆,我们凝视茶仙卢仝烹茶图,再次诵读“七碗茶歌”,走进卢仝的精神世界。

每年的清明节,对于茶人是一个多重意义的节日,不仅要纪念和祭祀祖先,同时要饮茶思源,纪念茶祖、茶圣、茶仙;清明节气还是茶叶生产的重要时间节点,此时正是优质茶生产的黄金时节,最好的茶莫过明前。

初识卢仝

我与卢仝是同乡,尽管穿越了时代。初识卢仝是源于父亲50年前留给我的模糊记忆;读懂卢仝,则是从我36年前从研究冬凌草、冬凌茶、冰凌茶开始,与茶结缘,广交世界各地的茶友。

在卢仝和我的家乡——河南济源,有一个沿袭了多年的民间俗成的集会“济源清明会”。集会地点就在卢仝出生的武山村,因此也叫武山清明会,这是当地最大的远近有名的民间商业集会。据说,当地的清明会最早是为了纪念卢仝,历史很久了,上几辈的老人也说不清始于何时。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当地一位叫于思礼的革命烈士,原来的武山村改为思礼村。这个清明会也就有了现在的名字“思礼清明会”。

我老家的村子距这里很近。有关卢仝最早的记忆,便是从年少时跟随父亲赶清明会,每年都会走到村子尽头看看石榴寺不远处的卢仝的墓碑。当时还并不认识这个“仝”字,也不知卢仝为何许人,只有模糊的记忆,从父亲那里得知这是一位历史文化名人。

儿时的记忆里,每年的清明会,父亲都会带我去赶集,去看外面的世界。我有两点最深的印象,一是我们村口不远的公路边有个路标指向“卢仝故里4KM”(后来扩路记不清从何时起不见了),二是父亲每次都要带我到思礼村尽头的武山脚下的卢仝墓碑前看一看,那是一块残缺的古老的墓碑。父亲是当地名望较高的中学校长。只记得当时听父亲讲,卢仝是当地历史文化名人,至于是不是茶仙和他的文化贡献,我脑海中完全没有印迹。中学以后,再也没有去赶过清明会,卢仝的名字再也没有听说或看到过。一直到我参加工作,开始研究冬凌草、开发冬凌茶,与茶结缘。25年前来到北京,走进茶的世界,开始研究真正意义上的茶和茶文化,再次结缘卢仝,走进茶仙卢仝的精神世界,解读卢仝的七碗茶歌。

茶仙卢仝与“七碗茶歌”

卢仝(公元795 - 公元835年),河南济源人,生于河南省济源武山(今济源市思礼镇),初唐四杰卢照邻的嫡传子孙。唐代诗人,韩孟诗派重要人物,一生两大爱好,饮茶作诗,以茶诗擅长,因写出脍炙人口的“七碗茶歌”而传世,被誉为“中国茶文化第一人”和“最会品茶的人”,与茶圣陆羽齐名。

卢仝有两大历史贡献:

一是对诗歌文化的贡献。卢仝是唐代“韩孟诗派”的著名诗人,传世诗作有100余首,其诗作颇具创新,自成一体,史称“卢仝体”。代表诗作《月蚀诗》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

二是对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的贡献。卢仝精通茶与茶道,据考证,卢仝在唐朝元和年间先是寄居在长兴茗岭洞山研究茶和煎茶道;期间,孟简出任常州太守,派人为卢仝送去新选的贡茶阳羡茶,演绎出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注:孟谏议,即孟简,贞元七年(791年)进士,唐朝大臣,先后任吏部员外郎、司封郎中、谏议大夫,与卢仝私交甚好),后人简称七碗茶歌。诗中曰:"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卢仝在诗中,把对茶饮的审美愉悦、茶的健康属性、品茶的意境和精神享受,表现得淋漓尽致。

唐朝人的用茶形式与现代不同,当时是煎茶和吃茶;卢仝是煎茶道的始祖之一,创立有自己独到的风格。如今日本的抹茶和煎茶就是在卢仝的煎茶道基础上发展而成。陆羽著《茶经》,专注茶的物质世界;卢仝擅茶诗歌,抒《七碗茶歌》,专注茶人的精神世界。陆羽《茶经》和卢仝“七碗茶歌”的问世成为中国茶文化正式形成的重要标志。

“陆卢遗风”与世界茶文化传播

中国古时茶店、茶馆题字常以“陆卢遗风”四字作匾,其中的“陆”是指茶圣陆羽, “卢”即指茶仙卢仝。由此表明茶圣陆羽和茶仙卢仝之深入人心。陆卢遗风的流传,既是纪念两位名家对中国乃至世界茶业发展和茶文化传播的杰出贡献,也是倡导后人继承和弘扬陆羽和卢仝的茶道精神、品茶技艺、茶德茶风。

自七碗茶歌问世后,历代文人书写茶文、茶诗,无不引用卢仝的“七碗茶”。苏东坡的“何须魏帝一丸药,切尽卢仝七碗茶”便是典型代表。还有“三篇陆羽经,七度卢仝碗”“人说茶香飘万里,谁能胜过七碗茶”等。卢仝的《七碗茶歌》曾在日本、韩国广为传颂,卢仝被日本和韩国茶人作为茶道始祖祭拜。《七碗茶歌》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对卢仝极为推崇,韩国卢姓后人也曾到河南洛阳和济源寻根,有研究认为,韩国卢姓为茶仙卢仝后裔。

随着卢仝煎茶道和中国茶文化的国际传播,世界各地习俗和文化融合演变为各有特色的多元化的茶饮文化。在英国,饮茶是表现绅士风格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会活动中必备仪式。欧美国家除了有中国传统的饮茶方式,还将传统茶与香草文化融合,兴起“吃茶”文化。日本茶道源于中国,如今已形成具有浓郁日本民族风情的独特的茶道体系、抹茶文化礼仪。韩国人在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基础上也融入本土民族文化,农历的每月初一、十五和重大节日都有茶礼,通过"茶礼"的形式,向人们传播茶文化,形成“和、敬、俭、真”的特色茶道。如今,新的茶文化热已在全球兴起,联合国把每年的5月21日确定为“世界茶日”,中国的传统茶技艺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茶与茶文化在全球文明、健康发展和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细雨落清明,香茶敬先人。我敬爱的父亲已离开我们28年, 每一次细细品读茶仙卢仝,就会想起我的父亲,想起父亲给我的有关茶仙卢仝的第一份记忆,每次诵读茶仙卢仝的“七碗茶歌”,仿佛父亲也在身旁。

作者简介

孔四新,中国农业大学博士,主要从事茶叶出口安全标准和茶文化研究,国际茶文化交流。

更多文章

  • 唐代诗人张仲素的这一首诗,28个字,写尽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历史解密编辑:云端书馆标签:张仲素,秋夜曲,诗人,闺怨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的这两句千古经典,表面看上去甚是优美。皎洁的月光,潺潺的流水,此起彼伏的捣衣声……,画面宁静而又不乏生动性。但是,殊不知在这样的画面之下,隐藏着的却是那朴素的相思之情与沉重的家国之事。古来相思惹人痴,而掺杂着与政事有关的浑厚之味的那份相思,又似乎更能打动人们的心怀。就

  • 古诗文赏析:张仲素诗歌《秋夜曲》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历史解密编辑:热点导读标签:秋夜曲,张仲素,顾漫,月夜,春夜

    秋夜曲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秋夜曲》是唐代诗人张仲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女子在月夜通宵听着滴水和虫鸣、看着天空中时时露出的月亮,因想到丈夫在外没有寒衣而求告上天不要降霜,表现出她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张仲素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又中博学宏词

  • 夜听】《巴山道中除夜书怀》唐代,崔涂

    历史解密编辑:阳光书香阁标签:巴山道中除夜书怀,崔涂,飘泊,羁旅,诗人,童仆

    点击标题下蓝字散文大家关注,我们将不负众望,每天都为您提供有价值的阅读内容。巴山道中除夜书怀【唐代】崔涂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朗读诗词译文跋涉在道路崎岖又遥远的三巴路上,客居在万里之外的危险地方。乱山上残

  • 携程平台增长部总经理王绩强:原生互联网企业正经历一场数字升级

    历史解密编辑:数据猿DataYuan标签:携程,王绩强,大数据,互联网企业,互联网公司,互联网时代,互联网行业

    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核心,众多新兴技术开始赋能数字营销。于是,智能营销已然从工具化走向了业务化。如今,数字化营销已经成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一环。相较于传统营销逻辑,数字化营销趋对于营销的效果管理,追求更加精细化和智能化。通过数字营销工具赋能业务场景,不仅能够以更快的效率,在更合适的时机,找到更

  • 皖北纪事之五斗先生王绩

    历史解密编辑:微宿州标签:王绩,隐士,白居易,陶渊明,醉乡记,王勃

    五斗先生王绩赵汗青·刘欣华在宿州 城 北武里山麓有 “ 王绩墓 ” ,今属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五柳村。其地原有龙泉、龙泉寺、东皋诸胜。俗讹 “ 五柳先生墓 ” ,盖因王绩曾作《五斗先生传》也。村名亦因讹得。那么,王绩到底是哪里人?为何宿州有他的墓 ?王绩 —— (585——644)隋代绛州龙门县(今山

  • 皖北纪事之王绩

    历史解密编辑:微宿州标签:王绩,白居易,陶渊明,唐诗,王勃,醉乡记

    王 绩赵汗青·刘欣华在安徽宿州北武里山麓有“王绩墓”,今属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五柳村。其地原有龙泉、龙泉寺、东皋诸胜。俗讹“五柳先生墓”,盖因王绩曾作《五斗先生传》也。村名亦因讹得。那么,王绩到底是哪里人?为何宿州有他的墓?王绩——(585——644)隋代绛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县)人,字无功,号东皋子

  • 王绩:一位优游田园的醉鬼隐士,心中有诗有酒却无远方的初唐诗人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王绩,陶渊明,李白,隐士,唐诗,陈子昂,初唐诗人,唐朝,艺术家

    王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学文学史的都知道,诗进大唐,并不是先讲“初唐四杰”,而是有个前缀的,首先要讲的是唐朝第一位诗人王绩,而那“四杰”中大名鼎鼎的王勃,则是他的侄孙。王绩是被誉为大唐律诗的奠基人,他的声名并不十分地响亮,但他的诗却是满满的唐诗“正声”,似乎唐朝律诗早就是很成熟的载体了,完全没必

  • 《千家诗》212《野望》王绩 |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王绩,野望,陶渊明,李白,千家诗,律诗

    文字由本人根据郦波老师讲座整理,转载请标明出处。野望作者: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王绩的《野望》,诗云:“东皋薄暮望,徙倚欲所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 顾随讲诗:猎马带禽归有生的色彩,王维四句不如王绩一句

    历史解密编辑:老街味道标签:王维,王绩,顾随,杜审言,陈与义,王勃

    前言前面写的《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太诗味的诗人有什么缺点?》中,提到顾随说陈与义诗中“生的色彩”比较少。顾随认为,曹操、陶渊明的古体诗中,杜甫的近体诗中,生的色彩多。在《顾随评唐宋诗》中,其评价王绩的《野望》和杜审言的《早春游望》时,也提到了生的色彩。并且把王维作为反面案例,评价《观猎》

  • 三仕三隐的太原人王绩

    历史解密编辑:锦绣太原标签:王绩,陶渊明,李渊,唐高祖,唐才子传

    写《最在晋土》时,想从唐代那个诗歌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寻找其中的“最”。这个内容太庞大、复杂,自己水平不行而放弃。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太原王氏中的王绩是唐代第一位诗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之一。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一代名臣魏徵的《述怀》(一题《出关》)是大唐开国第一诗。两种观点并不矛盾。放弃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