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代诗人张仲素的这一首诗,28个字,写尽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唐代诗人张仲素的这一首诗,28个字,写尽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云端书馆 访问量:1279 更新时间:2024/1/22 14:54:13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白的这两句千古经典,表面看上去甚是优美。皎洁的月光,潺潺的流水,此起彼伏的捣衣声……,画面宁静而又不乏生动性。但是,殊不知在这样的画面之下,隐藏着的却是那朴素的相思之情与沉重的家国之事。

古来相思惹人痴,而掺杂着与政事有关的浑厚之味的那份相思,又似乎更能打动人们的心怀。

就比如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简单四句,无限深情;此中之相思意蕴,真让人为百结愁肠。

与“相思”有关的古诗词,历来就不在少数;那么在本期,诗巷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唐朝诗人张仲素的一首《秋夜曲》。这首诗用寥寥28个字,写尽了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细细品来,尤觉动人。

秋夜曲

唐·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壁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张仲素,我国唐代诗人,字绘之,非常善于写乐府诗与闺怨诗。张仲素的诗刻画细腻生动,韵味饱满绵长,颇具艺术魅力,这首《秋夜曲》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诗的首句不写人物,而是先从“漏水”这一物象下笔,营造了一种凄凉寂静的环境与氛围:丁丁漏水夜何长;漏壶中的水发出丁丁的响声,让黑夜显得格外漫长。

诗巷在格律诗写作课程中讲过,一首诗的情感是需要依靠一定的内容去进行烘托的,所以在使用景语的时候,创作者就需要特别留意景语与情感色彩之间的联系与统一,景语用好了,诗的情感色彩自然也就浓郁了。

那么在这里,作者就通过对“漏水”的刻画,让我们看到一个寂静的画面,并且感受到了画面中寂寞而又凄凉的情感色彩。“丁丁”这一拟声词用得很是到位,它从听觉的角度为诗增添了几分动感,而它带来的效果则是借“动”突出“静”,使得诗的意境静上加静,给人以无声的感染力。

在诗的第二句中,依然是景语的输出:漫漫轻云露月光;天上的云朵很淡,露出朦胧的月光。这一句的描写可以看作是对首句的进一步补充,它让诗的内容得以初步的完整,也让诗中的画面得以进一步的丰富。

那么从描写角度来说,此句虽然也是对具体画面的裁剪,但是它在空间上已经做出了变化:首句在室内,而这一句则转移到了室外。“云”是“轻”的,“月”是“淡”的,它们所呈现出来的画面,也是重在体现一个“静”字,情感色彩也同样与首句一样,无不体现出一种凄凉与寂寥之感。

千呼万唤始出来,这首诗的主旨在于描写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然而我们却迟迟不见人物的出现。

其实这也可以看作是作者的匠心所在,他将最重点的内容留在了最后,以达到呼应主题、升华情感而感动读者的效果:秋壁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阴暗的墙壁下,秋虫整夜地鸣叫着,“我”给丈夫的寒衣还没有做好,希望寒霜不要来得太早。

诗的第三句再起一笔,把秋夜里秋虫鸣叫的情景刻画出来。那么作者为什么非要去刻画这一场景?当然是为了突出秋夜的寒冷、寂静与漫长。而这一切又不过是为了从侧面烘托人物(女子)的形象与心情罢了。

“通夕响”写出了秋虫不耐寒的形象,更是借之写出了女子因思念丈夫、并赶着给丈夫缝制衣服而彻夜未眠的孤独形象。这一点我们结合尾句“征衣未寄莫飞霜”就能理解得更加透彻。

我们说与“政事”“国事”之厚味相联系的相思之情更让人感动,在这首诗中,尾句的“征衣”二字就很明确地指“国事”,使得诗的意境与韵味瞬间变得有了分量。

我们知道,在古代,年轻男子常会为自己乃至国家的“前途”踏上“征程”、阵守边塞。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家中的妻子也就成了那个日夜“盼夫归”的煎熬者。王昌龄的“悔教夫婿觅封侯”是如此,而张仲素的“征衣未寄莫飞霜”也是如此。

诗的最后一句在前三句的铺垫下,把女子对远在边塞的丈夫的担心与思念写得真切又深刻,她的形象、神态以及心理活动都尽显其中,让人读后深为感动。

而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对女子对同情之心,看到了诗句背后作者对战争的不尽痛恨之情。

三更漏冷人飞线,月在窗前不忍眠;各位看官,对于张仲素的这首诗,你认为写得如何?欢迎在评论区谈谈自己的感想。

标签: 张仲素秋夜曲诗人闺怨

更多文章

  • 古诗文赏析:张仲素诗歌《秋夜曲》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历史解密编辑:热点导读标签:秋夜曲,张仲素,顾漫,月夜,春夜

    秋夜曲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秋夜曲》是唐代诗人张仲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女子在月夜通宵听着滴水和虫鸣、看着天空中时时露出的月亮,因想到丈夫在外没有寒衣而求告上天不要降霜,表现出她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张仲素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又中博学宏词

  • 夜听】《巴山道中除夜书怀》唐代,崔涂

    历史解密编辑:阳光书香阁标签:巴山道中除夜书怀,崔涂,飘泊,羁旅,诗人,童仆

    点击标题下蓝字散文大家关注,我们将不负众望,每天都为您提供有价值的阅读内容。巴山道中除夜书怀【唐代】崔涂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朗读诗词译文跋涉在道路崎岖又遥远的三巴路上,客居在万里之外的危险地方。乱山上残

  • 携程平台增长部总经理王绩强:原生互联网企业正经历一场数字升级

    历史解密编辑:数据猿DataYuan标签:携程,王绩强,大数据,互联网企业,互联网公司,互联网时代,互联网行业

    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核心,众多新兴技术开始赋能数字营销。于是,智能营销已然从工具化走向了业务化。如今,数字化营销已经成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一环。相较于传统营销逻辑,数字化营销趋对于营销的效果管理,追求更加精细化和智能化。通过数字营销工具赋能业务场景,不仅能够以更快的效率,在更合适的时机,找到更

  • 皖北纪事之五斗先生王绩

    历史解密编辑:微宿州标签:王绩,隐士,白居易,陶渊明,醉乡记,王勃

    五斗先生王绩赵汗青·刘欣华在宿州 城 北武里山麓有 “ 王绩墓 ” ,今属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五柳村。其地原有龙泉、龙泉寺、东皋诸胜。俗讹 “ 五柳先生墓 ” ,盖因王绩曾作《五斗先生传》也。村名亦因讹得。那么,王绩到底是哪里人?为何宿州有他的墓 ?王绩 —— (585——644)隋代绛州龙门县(今山

  • 皖北纪事之王绩

    历史解密编辑:微宿州标签:王绩,白居易,陶渊明,唐诗,王勃,醉乡记

    王 绩赵汗青·刘欣华在安徽宿州北武里山麓有“王绩墓”,今属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五柳村。其地原有龙泉、龙泉寺、东皋诸胜。俗讹“五柳先生墓”,盖因王绩曾作《五斗先生传》也。村名亦因讹得。那么,王绩到底是哪里人?为何宿州有他的墓?王绩——(585——644)隋代绛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县)人,字无功,号东皋子

  • 王绩:一位优游田园的醉鬼隐士,心中有诗有酒却无远方的初唐诗人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王绩,陶渊明,李白,隐士,唐诗,陈子昂,初唐诗人,唐朝,艺术家

    王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学文学史的都知道,诗进大唐,并不是先讲“初唐四杰”,而是有个前缀的,首先要讲的是唐朝第一位诗人王绩,而那“四杰”中大名鼎鼎的王勃,则是他的侄孙。王绩是被誉为大唐律诗的奠基人,他的声名并不十分地响亮,但他的诗却是满满的唐诗“正声”,似乎唐朝律诗早就是很成熟的载体了,完全没必

  • 《千家诗》212《野望》王绩 |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王绩,野望,陶渊明,李白,千家诗,律诗

    文字由本人根据郦波老师讲座整理,转载请标明出处。野望作者: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王绩的《野望》,诗云:“东皋薄暮望,徙倚欲所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 顾随讲诗:猎马带禽归有生的色彩,王维四句不如王绩一句

    历史解密编辑:老街味道标签:王维,王绩,顾随,杜审言,陈与义,王勃

    前言前面写的《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太诗味的诗人有什么缺点?》中,提到顾随说陈与义诗中“生的色彩”比较少。顾随认为,曹操、陶渊明的古体诗中,杜甫的近体诗中,生的色彩多。在《顾随评唐宋诗》中,其评价王绩的《野望》和杜审言的《早春游望》时,也提到了生的色彩。并且把王维作为反面案例,评价《观猎》

  • 三仕三隐的太原人王绩

    历史解密编辑:锦绣太原标签:王绩,陶渊明,李渊,唐高祖,唐才子传

    写《最在晋土》时,想从唐代那个诗歌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寻找其中的“最”。这个内容太庞大、复杂,自己水平不行而放弃。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太原王氏中的王绩是唐代第一位诗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之一。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一代名臣魏徵的《述怀》(一题《出关》)是大唐开国第一诗。两种观点并不矛盾。放弃了这

  • 古诗词里的微历史|王绩《野望》:一位隐逸诗人的苦闷和彷徨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日报标签:王绩,野望,长歌,李白,隐逸,唐朝,诗人,全唐诗,古典乐,千古名句

    野 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绩(585—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朝大业年间,王绩被举荐孝悌廉洁科,授秘书省正字。当时,王绩不想在朝中做事,于是被任命为六合县丞。但王绩嗜酒如命,常荒废公务,被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