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的这两句千古经典,表面看上去甚是优美。皎洁的月光,潺潺的流水,此起彼伏的捣衣声……,画面宁静而又不乏生动性。但是,殊不知在这样的画面之下,隐藏着的却是那朴素的相思之情与沉重的家国之事。
古来相思惹人痴,而掺杂着与政事有关的浑厚之味的那份相思,又似乎更能打动人们的心怀。
就比如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简单四句,无限深情;此中之相思意蕴,真让人为百结愁肠。
与“相思”有关的古诗词,历来就不在少数;那么在本期,诗巷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唐朝诗人张仲素的一首《秋夜曲》。这首诗用寥寥28个字,写尽了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细细品来,尤觉动人。
秋夜曲
唐·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壁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张仲素,我国唐代诗人,字绘之,非常善于写乐府诗与闺怨诗。张仲素的诗刻画细腻生动,韵味饱满绵长,颇具艺术魅力,这首《秋夜曲》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诗的首句不写人物,而是先从“漏水”这一物象下笔,营造了一种凄凉寂静的环境与氛围:丁丁漏水夜何长;漏壶中的水发出丁丁的响声,让黑夜显得格外漫长。
诗巷在格律诗写作课程中讲过,一首诗的情感是需要依靠一定的内容去进行烘托的,所以在使用景语的时候,创作者就需要特别留意景语与情感色彩之间的联系与统一,景语用好了,诗的情感色彩自然也就浓郁了。
那么在这里,作者就通过对“漏水”的刻画,让我们看到一个寂静的画面,并且感受到了画面中寂寞而又凄凉的情感色彩。“丁丁”这一拟声词用得很是到位,它从听觉的角度为诗增添了几分动感,而它带来的效果则是借“动”突出“静”,使得诗的意境静上加静,给人以无声的感染力。
在诗的第二句中,依然是景语的输出:漫漫轻云露月光;天上的云朵很淡,露出朦胧的月光。这一句的描写可以看作是对首句的进一步补充,它让诗的内容得以初步的完整,也让诗中的画面得以进一步的丰富。
那么从描写角度来说,此句虽然也是对具体画面的裁剪,但是它在空间上已经做出了变化:首句在室内,而这一句则转移到了室外。“云”是“轻”的,“月”是“淡”的,它们所呈现出来的画面,也是重在体现一个“静”字,情感色彩也同样与首句一样,无不体现出一种凄凉与寂寥之感。
千呼万唤始出来,这首诗的主旨在于描写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然而我们却迟迟不见人物的出现。
其实这也可以看作是作者的匠心所在,他将最重点的内容留在了最后,以达到呼应主题、升华情感而感动读者的效果:秋壁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阴暗的墙壁下,秋虫整夜地鸣叫着,“我”给丈夫的寒衣还没有做好,希望寒霜不要来得太早。
诗的第三句再起一笔,把秋夜里秋虫鸣叫的情景刻画出来。那么作者为什么非要去刻画这一场景?当然是为了突出秋夜的寒冷、寂静与漫长。而这一切又不过是为了从侧面烘托人物(女子)的形象与心情罢了。
“通夕响”写出了秋虫不耐寒的形象,更是借之写出了女子因思念丈夫、并赶着给丈夫缝制衣服而彻夜未眠的孤独形象。这一点我们结合尾句“征衣未寄莫飞霜”就能理解得更加透彻。
我们说与“政事”“国事”之厚味相联系的相思之情更让人感动,在这首诗中,尾句的“征衣”二字就很明确地指向“国事”,使得诗的意境与韵味瞬间变得有了分量。
我们知道,在古代,年轻男子常会为自己乃至国家的“前途”踏上“征程”、阵守边塞。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家中的妻子也就成了那个日夜“盼夫归”的煎熬者。王昌龄的“悔教夫婿觅封侯”是如此,而张仲素的“征衣未寄莫飞霜”也是如此。
诗的最后一句在前三句的铺垫下,把女子对远在边塞的丈夫的担心与思念写得真切又深刻,她的形象、神态以及心理活动都尽显其中,让人读后深为感动。
而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对女子对同情之心,看到了诗句背后作者对战争的不尽痛恨之情。
三更漏冷人飞线,月在窗前不忍眠;各位看官,对于张仲素的这首诗,你认为写得如何?欢迎在评论区谈谈自己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