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菊月卢仝煎茶技艺传承公益项目首次展演成功举办

李菊月卢仝煎茶技艺传承公益项目首次展演成功举办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豫网 访问量:641 更新时间:2023/12/18 15:33:51

  不知茶歌,莫敢论茶。

  传诵千年,谁与争锋?

嘉宾入场签到

茶会主持人、项目组清风左使林艳

  5月14日下午,国香茶城茶雨春舍,一场美轮美奂的唐代煎茶展演吸引了众多茶人的参与,兴致勃勃品尝茶小仙们的茶品。

  李菊月卢仝煎茶技艺传承公益项目的清风左史林艳担任主持人,茶艺总监玲玲和娜娜进行了精彩演绎,一组的组长张永强同步解说。奉茶之后,张永强为嘉宾朗诵了《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卢仝因该诗成就了中国“茶仙”的美名,与“茶圣”陆羽并称于世。

  延东教授讲解李菊月老师对卢仝煎茶技艺传承的开拓之功,与会嘉宾深受感染。

  大家品饮着林艳亲自采摘炒制的金刚台雨前尖,一边吟诵: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沉浸式体验茶仙卢仝的煎茶道。

  明日之星朱山林的《梨花颂》惊艳全场,茶庄挤满了闻声而来的茶友,观众视角的明日之星朱山林。

  明日之星朱山林为大家表演了京歌《梨花颂》,惊艳开嗓,一开口获得满堂彩,无论是神韵还是台词功底,都非常专业。委婉大气,回味悠长。

茶艺总监带领萌萌的茶小仙奉茶

  茶会主理人王延东教授讲解了发起李菊月卢仝煎茶技艺传承公益项目的初心。与陆羽齐名的茶人,古今中外只有一位,那就是卢仝。茶圣、茶仙分处江,河。旧时的茶叶宣传语上,陆、卢二位便是齐名并举的“黄金组合”。卢仝的《七碗茶歌》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唐、宋、元、明、清时期三百多首诗篇与卢仝有关。日本人将他视为煎茶道的始祖。卢仝的煎茶道在中国茶文化第一人的地位,由于历史的原因也曾经被后人遗忘。茶圣茶仙交相辉映,却一显赫一沉寂。随着文化复兴,卢仝对中国茶文化、世界茶文化的历史性贡献为世人重新认识。卢仝是济源的,是河南的,是中国的,更是全人类的。

茶会一结束,立刻围坐复盘

  2011年12月,卢仝煎茶技艺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3年1月,省文化厅命名李菊月为卢仝煎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老师已经81岁高龄,对卢仝煎茶技艺的传承仍痴心不改,毕竟心有余而力不足。

  作为站讲台的一线教师,王教授深知培育中国心、滋养中国情的重要意义。因此,发起成立茶仙卢仝煎茶技艺传承公益项目。创建之初,无资金无场地无设备,只有一腔热忱。以愚公移山精神,弘扬卢仝煎茶技艺。仰仗各界茶友的护持成就,项目组现在已经有两个展演小组,茶小仙二十余人。

王教授收养的流浪狗小初五也出镜为非遗传承做贡献

  小狗初五专注地盯着小姐姐分茶,莫非是观察沫、饽、花是否均等?

  王教授说:我们是家里有矿的河南茶人,要在文化富矿里挖啊挖,从传统文化的富矿中发掘新价值、引领新风尚,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项目标识色为什么是粉色呢?

  一则,饮水思源,向对卢仝煎茶技艺有开拓之功的李菊月老师致敬。

  二则, 茶仙卢仝作诗的题材,迥异于唐代其他诗人。唐人作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这些常规题材,卢仝几乎不写。

  卢仝多以动物、植物、天象等作为自己的诗文对象,他于字词意象中求异、求新、求险、求怪。如果是现代文案创作,一定会大受欢迎。卢仝极具创新意识,处处标新立异,他以童话诗人的敏感捕捉细腻别致的题材,卓然自成一家。

项目组一组的茶小仙

  写出“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的诗人,创作才华不同流俗的茶仙卢仝一定会对这款标识色天香红颔首微笑吧。

  与会嘉宾高度赞扬了项目组提炼展示河南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讲好河南茶故事的艰辛努力。热情建议可以拍些小视频播放,在茶会议程背面印制《七碗茶歌》,以方便大众加深理解。

  茶会圆满结束之后,项目组的茶小仙为李菊月老师拍摄了问候视频,向在济源家中的李老师遥致问候,祝李老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更多文章

  • 李菊月卢仝煎茶技艺传习基地在西安瓦库挂牌

    历史解密编辑:文旅秦务员标签:卢仝,煎茶,茶歌,唐朝,诗人,李菊月,茶文化,西安瓦库,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茶,源自中国,盛行世界。茶事兴于唐,盛于宋,虽已是历史遥望,但茶自身泛化出来的文化光芒照耀至今。4月26日上午,由西安瓦库主办,商业饮食服务业发展中心茶馆行业办公室、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茶馆办陕西秘书处、陕文投集团、陕西曼蒂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大力支持的“西安瓦库·李菊月卢仝煎茶技艺传习基地挂牌仪式

  • 卢广韶 | 追溯卢仝故里武山村

    历史解密编辑:大河文学标签:卢仝,山西,李白,杜甫,唐朝,诗人,卢广韶,武山村

    一次投稿将同时发布六大平台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顶端新闻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

  • 卢广韶 | 茶仙卢仝(组诗)

    历史解密编辑:大河文学标签:卢仝,卢广韶,月蚀诗,七碗茶歌,孟郊,卢照邻

    茶仙卢仝卢仝(约767—835),号玉川子,“唐初四杰”卢照邻嫡孙。祖籍河北范阳(今涿州市),河南省济源市(原济源县)思礼村(原武山村)人。我国中唐时期“韩孟诗派”(亦称“韩卢诗派”)主要诗人之一。公元835年(唐太和九年),卢仝赴长安为茶农请命,夜宿宰相王涯府,时遇“甘露之变",不幸罹难。卢仝对中

  • 卢仝《月蚀诗》天文学史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科学的历程标签:卢仝,韩愈,李白,唐人,唐朝,诗人,月蚀诗,欧阳修,白居易,千古名句

    原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第1期·第25卷卢仝《月蚀诗》天文学史研究李月白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摘要:卢仝的《月蚀诗》在唐诗中具有鲜明的特点以及独特的地位。本文通过天文软件模拟观测了当时月食的全过程,并对《月蚀诗》进行了天文学史角度的解读,研究了卢仝诗歌中月食

  • 孔四新 | 读懂茶仙卢仝

    历史解密编辑:大河文学标签:卢仝,陆羽,茶经,茶仙,茶圣,诗人,唐朝,孔四新,七碗茶歌

    一次投稿将同时发布六大平台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顶端新闻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

  • 唐代诗人张仲素的这一首诗,28个字,写尽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历史解密编辑:云端书馆标签:张仲素,秋夜曲,诗人,闺怨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的这两句千古经典,表面看上去甚是优美。皎洁的月光,潺潺的流水,此起彼伏的捣衣声……,画面宁静而又不乏生动性。但是,殊不知在这样的画面之下,隐藏着的却是那朴素的相思之情与沉重的家国之事。古来相思惹人痴,而掺杂着与政事有关的浑厚之味的那份相思,又似乎更能打动人们的心怀。就

  • 古诗文赏析:张仲素诗歌《秋夜曲》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历史解密编辑:热点导读标签:秋夜曲,张仲素,顾漫,月夜,春夜

    秋夜曲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秋夜曲》是唐代诗人张仲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女子在月夜通宵听着滴水和虫鸣、看着天空中时时露出的月亮,因想到丈夫在外没有寒衣而求告上天不要降霜,表现出她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张仲素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又中博学宏词

  • 夜听】《巴山道中除夜书怀》唐代,崔涂

    历史解密编辑:阳光书香阁标签:巴山道中除夜书怀,崔涂,飘泊,羁旅,诗人,童仆

    点击标题下蓝字散文大家关注,我们将不负众望,每天都为您提供有价值的阅读内容。巴山道中除夜书怀【唐代】崔涂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朗读诗词译文跋涉在道路崎岖又遥远的三巴路上,客居在万里之外的危险地方。乱山上残

  • 携程平台增长部总经理王绩强:原生互联网企业正经历一场数字升级

    历史解密编辑:数据猿DataYuan标签:携程,王绩强,大数据,互联网企业,互联网公司,互联网时代,互联网行业

    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核心,众多新兴技术开始赋能数字营销。于是,智能营销已然从工具化走向了业务化。如今,数字化营销已经成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一环。相较于传统营销逻辑,数字化营销趋对于营销的效果管理,追求更加精细化和智能化。通过数字营销工具赋能业务场景,不仅能够以更快的效率,在更合适的时机,找到更

  • 皖北纪事之五斗先生王绩

    历史解密编辑:微宿州标签:王绩,隐士,白居易,陶渊明,醉乡记,王勃

    五斗先生王绩赵汗青·刘欣华在宿州 城 北武里山麓有 “ 王绩墓 ” ,今属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五柳村。其地原有龙泉、龙泉寺、东皋诸胜。俗讹 “ 五柳先生墓 ” ,盖因王绩曾作《五斗先生传》也。村名亦因讹得。那么,王绩到底是哪里人?为何宿州有他的墓 ?王绩 —— (585——644)隋代绛州龙门县(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