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菊月卢仝煎茶技艺传习基地在西安瓦库挂牌

李菊月卢仝煎茶技艺传习基地在西安瓦库挂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文旅秦务员 访问量:4072 更新时间:2023/12/18 15:33:56

茶,源自中国,盛行世界。茶事兴于唐,盛于,虽已是历史遥望,但茶自身泛化出来的化光芒照耀至今。4月26日上午,由西安瓦库主办,商业饮食服务业发展中心茶馆行业办公室、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茶馆办陕西秘书处、陕文投集团、陕西曼蒂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大力支持的“西安瓦库·菊月卢仝煎茶技艺传习基地挂牌仪式”在西安瓦库30号店举行。

作为李菊月·卢仝煎茶技艺传习基地的第三站,瓦库将以责无旁贷的担当使命,倡导“喝健康茶、健康喝茶”的饮茶理念,更好地继承、传播、推广优秀传统茶文化。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唐代诗人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中的“七碗茶歌”,写出了饮茶的美妙意境。在千百年间岁月的沉淀中,“七碗茶歌”与唐代煎茶法以及济源民间百姓广为盛行的采茶、煮茶、饮茶的风俗习惯糅合,演变形成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卢仝煎茶技艺。

作为卢仝煎茶技艺河南省代表性传承人的李菊月,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究茶仙卢仝和卢仝茶文化,并任茶仙卢仝研究中心秘书长。有数十篇论文先后发表在《茶博览》《河南日报》《农业论坛》等报刊;专著《茶仙卢仝评鉴》、参与编写的《茶仙卢仝诗作赏析》由河南人民出版社一并出版发行,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好评。

活动现场,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星级茶馆评审专家韩俊艳、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党支部书记、星级茶馆评审专家陶英、中华茶道网总编、茶馆办河南省秘书处主任赖刚以及西安瓦库30号店主理人佛星共同进行了“李菊月卢仝煎茶技艺传习基地”揭牌。

韩俊艳表示,中国茶文化流传了五千年的历史,李菊月将卢仝煎茶技艺传承发展,让后人研习、传播,是很值得钦佩和学习的。陶英表示,瓦库为国内五星级茶馆数量最多、规模最大、标准化服务最规范的茶馆品牌。新时代下,弘扬茶仙卢仝精神,是茶界的期盼和希望,希望瓦库传习的卢仝煎茶技艺能够在西安扎根。

加起炊茶灶,声闻汲井瓯。活动现场,瓦库茶艺师李菊月弟子现场展示了“李菊月卢仝煎茶技艺茶艺”,在茶艺师们有条不紊地煎茶表演中,卢仝煎茶技艺的工序和精髓也逐渐展现出来,经手的每一碗茶都包含着茶艺师们在时间煎煮中最纯粹的情感。

李菊月弟子赖刚代李菊月老师对在场嘉宾表示诚挚问候。李菊月卢仝煎茶技艺在瓦库郑州、洛阳都有所传播,如今在西安,与卢仝生活命运有关的城市再次为大家展示卢仝的煎茶技艺,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希望瓦库能够把“李菊月卢仝煎茶技艺传习基地”规划好,发展好,未来不仅能够在全国和世界上推动卢仝煎茶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中华茶文化复兴贡献我们的力量。

西安瓦库30号店主理人刘佛星表示,李菊月卢仝煎茶技艺传习基地挂牌落成,是瓦库将千年之前唐朝的传统饮茶方式及茶文化得以继承并进行推广所尽的绵薄之力。瓦库将继续以“喝健康茶、健康喝茶”的理念,为大众服务,为推动茶文化的健康前行而努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在于人的传播和传承,在传播与传承中,文化的生命力也会越来越旺盛,西安瓦库·李菊月卢仝煎茶技艺传习基地挂牌落成,是对李菊月卢仝煎茶技艺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通过身体力行,为传统文化项目贡献一份力量。未来,瓦库将继续传播茶文化、推广茶文化、保护茶文化,持续大众传播喝健康茶,健康喝茶的饮茶理念,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参与到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让这一传统不断焕发出新活力。

(秦毅)

更多文章

  • 卢广韶 | 追溯卢仝故里武山村

    历史解密编辑:大河文学标签:卢仝,山西,李白,杜甫,唐朝,诗人,卢广韶,武山村

    一次投稿将同时发布六大平台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顶端新闻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

  • 卢广韶 | 茶仙卢仝(组诗)

    历史解密编辑:大河文学标签:卢仝,卢广韶,月蚀诗,七碗茶歌,孟郊,卢照邻

    茶仙卢仝卢仝(约767—835),号玉川子,“唐初四杰”卢照邻嫡孙。祖籍河北范阳(今涿州市),河南省济源市(原济源县)思礼村(原武山村)人。我国中唐时期“韩孟诗派”(亦称“韩卢诗派”)主要诗人之一。公元835年(唐太和九年),卢仝赴长安为茶农请命,夜宿宰相王涯府,时遇“甘露之变",不幸罹难。卢仝对中

  • 卢仝《月蚀诗》天文学史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科学的历程标签:卢仝,韩愈,李白,唐人,唐朝,诗人,月蚀诗,欧阳修,白居易,千古名句

    原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第1期·第25卷卢仝《月蚀诗》天文学史研究李月白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摘要:卢仝的《月蚀诗》在唐诗中具有鲜明的特点以及独特的地位。本文通过天文软件模拟观测了当时月食的全过程,并对《月蚀诗》进行了天文学史角度的解读,研究了卢仝诗歌中月食

  • 孔四新 | 读懂茶仙卢仝

    历史解密编辑:大河文学标签:卢仝,陆羽,茶经,茶仙,茶圣,诗人,唐朝,孔四新,七碗茶歌

    一次投稿将同时发布六大平台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顶端新闻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

  • 唐代诗人张仲素的这一首诗,28个字,写尽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历史解密编辑:云端书馆标签:张仲素,秋夜曲,诗人,闺怨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的这两句千古经典,表面看上去甚是优美。皎洁的月光,潺潺的流水,此起彼伏的捣衣声……,画面宁静而又不乏生动性。但是,殊不知在这样的画面之下,隐藏着的却是那朴素的相思之情与沉重的家国之事。古来相思惹人痴,而掺杂着与政事有关的浑厚之味的那份相思,又似乎更能打动人们的心怀。就

  • 古诗文赏析:张仲素诗歌《秋夜曲》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历史解密编辑:热点导读标签:秋夜曲,张仲素,顾漫,月夜,春夜

    秋夜曲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秋夜曲》是唐代诗人张仲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女子在月夜通宵听着滴水和虫鸣、看着天空中时时露出的月亮,因想到丈夫在外没有寒衣而求告上天不要降霜,表现出她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张仲素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又中博学宏词

  • 夜听】《巴山道中除夜书怀》唐代,崔涂

    历史解密编辑:阳光书香阁标签:巴山道中除夜书怀,崔涂,飘泊,羁旅,诗人,童仆

    点击标题下蓝字散文大家关注,我们将不负众望,每天都为您提供有价值的阅读内容。巴山道中除夜书怀【唐代】崔涂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朗读诗词译文跋涉在道路崎岖又遥远的三巴路上,客居在万里之外的危险地方。乱山上残

  • 携程平台增长部总经理王绩强:原生互联网企业正经历一场数字升级

    历史解密编辑:数据猿DataYuan标签:携程,王绩强,大数据,互联网企业,互联网公司,互联网时代,互联网行业

    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核心,众多新兴技术开始赋能数字营销。于是,智能营销已然从工具化走向了业务化。如今,数字化营销已经成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一环。相较于传统营销逻辑,数字化营销趋对于营销的效果管理,追求更加精细化和智能化。通过数字营销工具赋能业务场景,不仅能够以更快的效率,在更合适的时机,找到更

  • 皖北纪事之五斗先生王绩

    历史解密编辑:微宿州标签:王绩,隐士,白居易,陶渊明,醉乡记,王勃

    五斗先生王绩赵汗青·刘欣华在宿州 城 北武里山麓有 “ 王绩墓 ” ,今属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五柳村。其地原有龙泉、龙泉寺、东皋诸胜。俗讹 “ 五柳先生墓 ” ,盖因王绩曾作《五斗先生传》也。村名亦因讹得。那么,王绩到底是哪里人?为何宿州有他的墓 ?王绩 —— (585——644)隋代绛州龙门县(今山

  • 皖北纪事之王绩

    历史解密编辑:微宿州标签:王绩,白居易,陶渊明,唐诗,王勃,醉乡记

    王 绩赵汗青·刘欣华在安徽宿州北武里山麓有“王绩墓”,今属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五柳村。其地原有龙泉、龙泉寺、东皋诸胜。俗讹“五柳先生墓”,盖因王绩曾作《五斗先生传》也。村名亦因讹得。那么,王绩到底是哪里人?为何宿州有他的墓?王绩——(585——644)隋代绛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县)人,字无功,号东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