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为何放弃继续北伐?还是回来登基比较香

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为何放弃继续北伐?还是回来登基比较香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奇案故事本 访问量:1196 更新时间:2024/1/21 3:46:25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北伐”,失利者有之,得胜者也不在少数。但恐怕古往今来却只有刘裕一人在北伐成功的节骨眼主动且匆忙地放弃胜利果实——刘裕这么做,图什么?

一、北伐与南归

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八月,一手把持东晋朝政的刘裕组织大军北上。这一次刘裕选择的对手是后秦。彼时最适合做他对手的也只剩后秦:义熙六年(410),南燕为东晋所灭;义熙七年(411),岭南的动乱被平定;义熙九年(413),巴蜀地区被并入版图;义熙十一年(415),,夺取荆州、江州一带的东晋大军班师回朝。

这次出兵后秦,东晋正抓住了其因帝位更迭而陷入内乱的时机。再加上刘裕制定了合理的策略,并派出了规模足够庞大的军队,这次北征进行得相当顺利。次年八月,后秦都城长安被破,后秦君臣投降,刘裕即成功取得北伐的最大胜利果实。

但让人惊诧的是,在入主长安后,刘裕又迅速整顿大部队南归。南归后,先前攻下的后秦领土很快因防守不利而落入胡夏的赫连勃勃之手。刘裕本人,则在东晋迅速撕下伪装,先后绞杀晋安帝,扶持傀儡帝王司马德文,并最终自立为帝。

二、南归与天命

虽说北伐推进得极为顺利,但东晋也不是没有付出相应的代价。再者,在刘裕南归后,东晋也迅速失去了新占领的大片土地。因而按照人之常情,刘裕那时候应该为胡夏的截胡而捶胸顿足,甚至重新整兵北上,而不是连布置都不完善就匆匆撤走大军,并在南归后迅速推进改朝换代。

那么刘裕到底为何做出如此不合常理的决策呢?其实这背后的原因还真不是刘裕能拒绝的。

首先,刘裕做出南归决定之前接到了刘穆之突然去世的消息。刘穆之是刘裕麾下一名要员,在刘裕北伐期间负责统揽朝政。虽然此时的刘裕已经实际上掌握了东晋的大权,但朝中忌惮甚至反对他的势力也不在少数。故而当定海神针刘穆之突然因病辞世,刘裕不得不面对二选一的难题:是及时率大军赶回都城稳定大局,还是留重兵于长安巩固对新领地的统治。在刘穆之去世的前提下,刘裕会作何选择显而易见。

其二,刘裕南归后的迅速称帝与所谓“天命”有关。十六国时期的东晋是一个宗教氛围十分浓厚的国家。即便个人实力强劲如刘裕,也十分笃信天命一类的思想。

刘裕对于天命的在意,在义熙三年(407)刘穆之向其的一番进言中就可以看出:“昔晋朝失政,非复一日,加以桓玄篡夺,天命已移……公今日形势,岂得居谦自弱,遂为守藩之将邪”。作为刘裕信任的心腹,刘穆之自然是不会敷衍刘裕的人——这正好证明了天命在刘裕心中的地位,不然“天命已移”也不会成为刘穆之用来说服刘裕的第一理由。而在南归后接连受封宋王、接受九锡,乃至于元熙二年(420)正式称帝,也与刘裕所笃信的天命息息相关。

三、符瑞与造宋

在刘裕称帝前后,东晋朝野出现了诸多“符瑞”,甚至连不恋红尘的高僧在圆寂前都留下“嵩高灵神云,江东有刘将军,应受天命,吾以三十二璧镇金一饼为信”之类的遗言。如果说此前刘裕积累军事、政治力量还是在为易代进行物质上的准备,那么这些玄乎的符瑞和预言,就无疑成了刘裕易代的精神上的准备。

且除了天命,刘裕长久以来还人为制造易代的文化氛围。虽然刘裕本人是一位从基层崛起的武夫,但他很早就认识到了文化对于统治力的影响。

东晋继承西晋的门阀之分,士族与普通百姓之间横亘着巨大沟壑——刘裕起初即是站在士族的对面。但随着实力的增强和权力的扩大,刘裕产生了拉拢士族的客观需要。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采取了极为耗时却也十分好使的一招:尊重文化,主动学习,并鼓励士族去进一步书写。

在刘裕北伐后秦期间,刘裕的上述策略也在继续施行。一些士族以幕僚等身份跟随刘裕出征,期间或领命歌颂,或自发抒情,将刘裕和东晋大军一路的成就悉数书写。在真刀真枪拼出来的战功和夺取的土地面前,文人的笔墨乍一看并不重要。可积累起来,刘裕通过北伐却获得了士族事实上的大规模肯定。许多士人也在北伐期间彻底转向支持刘裕。

所以当最后一大对手被消灭,刘裕的文化拉拢政策也得以告一段落。换句话说,他在士族之中的美名已经足以引起一场质变。易代过程中最重要的声名问题刘裕已有解决的软实力。

稳定后方的心腹突然辞世;支持自己易代的“符瑞”和预言频频出现;最可能否定自身正统性的士族已被拉拢,易代的氛围已经足够浓厚——这些有利、不利的条件叠加在一起,刘裕又怎会舍东晋而优先后秦故土呢?当然是立刻回中央,继续自己的一统天下之大业!

标签: 刘裕刘穆之桓玄长安平定

更多文章

  • 169年的南北朝历史中,刘裕为何被称为南朝第一帝?他灭了6位君主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摆渡标签:刘裕,刘宋,君主,桓玄,平定,司马睿

    魏晋南北朝,又被称为三国两晋南北朝。看似没什么区别,可是仔细去分析,就会发现,其中还是有一定差别的。魏对应着三国,这没毛病。曹魏基本可以代表三国。晋和南北朝之间,其实是很难分开来看的。因为两晋分为西晋和东晋,其中东晋占据南方半壁江山,完全可以看成是南北朝的一部分。当然了,东晋这段时间,还有一个称呼,

  • 覆舟山之战:刘裕设计以少胜多,进驻建康光复东晋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刘裕,建康,桓玄,太守,豫州,刘穆之

    刘裕元兴三年(公元404年)二月二十八日夺占京口,二月二十九日即进军竹里,三月一日连续展开了江乘和罗落桥两场恶战,三月二日,又迎来了覆舟山大战。经过两场恶战的义军将士,休整了一晚。第二天,义军将士吃过早饭,将剩余的粮食全部扔掉。刘裕命令吃饱喝足的义军将士推进到了覆舟山以东地区。即将到来的覆舟山之战,

  • 论单兵作战能力,历史上哪位帝王当属第一?刘裕称第二谁敢称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摆渡标签:刘裕,桓玄,平定,豫州,刘毅

    1个人追着数千人砍,还把人家打服了,就问你这种战绩,历史上还有哪位皇帝能做到?除了南朝宋国的开国之君刘裕之外,还真的没有第二位皇帝能办到。说实话,甭说皇帝了,就算是历朝历代的武将中,也基本没出现过这阵仗。刘裕真不愧为帝王界的战斗机,单兵作战能力当属帝王界第一。一、街溜子是如何成为北府兵名将的?刘裕生

  • 刘穆之不死,刘裕真能一统天下?有这两人在,刘裕不可能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故事标签:刘穆之,刘裕,崔浩,北魏,檀道济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当年辛弃疾的一首词小编至今还记忆犹新,而这首词也是辛弃疾对于宋武帝刘裕一生最真实的写照:起于贫寒,中年投军,不惑之年方才出人头地,对内平定桓玄、孙恩、司马休之叛乱,对外灭南燕、后秦、碾压北魏。在那个战乱的时代,刘裕可以说创造了神话,在我们以往的认知中从来都是骑兵追着

  • 刘裕托孤,四位顾命大臣为何选择杀死继承人?

    历史解密编辑:顾三秋标签:刘裕,徐羡之,檀道济,刘穆之,刘恒,少帝

    刘宋永初三年(422年)3月,武功盖世、雄才大略的宋武帝刘裕刚整顿好内政,正要筹措北伐、大展宏图之时,忽然得了重病,期间虽有好转,然而5月又急转直下,一生都在戎马倥偬中度过的刘裕深感即将撒手人寰,召来四位顾命大臣交待后事。这四位顾命大臣分别是: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护军将军檀道济。

  • 史上最成功的北伐?从刘裕北伐寻找千年“南不胜北”的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刘裕,王镇恶,沈田子,关中,朱元璋,长安

    引言:古来征战,惹人关注的从来都是奇谋猛将,殊不知任何一场战争从决定开战就一定是始于地理,所有的战略战术都将围绕地理这个人力难以征服的因素展开。刘裕北伐,气吞万里如虎,一举恢复黄河以南的所有地区,作为朱元璋之前史上最成功的的北伐,最后还是凄惨落幕了,今天我们从这场失败中探究此后千年“南不胜北”的真正

  • 寒门子弟当上皇帝,南朝第一帝刘裕有何魅力,让辛弃疾写词点赞?

    历史解密编辑:浩然文史标签:刘裕,辛弃疾,皇帝,桓玄,王镇恶,刘宋

    江苏镇江京口北固亭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几句词出自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赞扬的是刘裕率军北伐为国立功的事迹。作为刘宋政权的创立者,刘裕一直被称为“南朝第一帝”,纵观他的所作所为,这一称号确实实至名归。一、出身贫寒,却注定不凡刘裕出身于晋陵郡

  • 为何刘裕在取代东晋建立南朝宋国后,要将司马懿的后人全部诛灭?

    历史解密编辑:小岛知风标签:刘裕,桓玄,曹魏,汉朝,司马懿,司马昭,萧道成,史说三国

    公元479年刘裕的曾孙南朝宋国末帝年仅13岁的刘准被篡位的萧道成派人杀害,在临死前刘准曾感叹:“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天王家!”刘准的遗言就是希望再有轮回,愿生生世世不再生在皇家。刘准发出如此感叹,其实也是他的曾祖父刘裕给老刘家造成的业果,当初刘裕篡夺东晋皇位,不仅杀害了晋朝末代皇帝晋恭帝司马德文,还大

  • 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若一统天下, 历史会是怎样的走向!

    历史解密编辑:马楠情感测试标签:北魏,匈奴,桓玄,拓跋,刘裕若,宣昭皇帝

    公元420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曰“宋”,史称“刘宋”。这位27岁从军,57岁当皇帝的一介平民,砍过柴、种过地、打过渔、卖过草鞋、做过混混、当过小兵,虽说是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之后,然而,到了他这代刘家已经是家徒四壁、穷的都揭不开锅了。公元383年,结发妻子臧爱亲给刘裕生下第一个孩子刘兴弟,

  • 一场失败的托孤:雄才大略大刘裕刚死,四大辅臣就将小皇帝废杀

    历史解密编辑:水墨疏窗标签:刘裕,皇帝,大辅臣,徐羡之,檀道济,一场失败的托孤

    中国历史长河蜿蜒五千年,不是盛世太平,就是乱世纷呈,数不清的历史人物诞生出这些精彩的历史故事。有句话叫“盛世产庸吏,乱世出英雄。”意思是在最为动荡的乱世中,天下不太平,往往英雄辈出。历史中最为动荡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天下动荡不安,英雄豪杰数不胜数,其中就有那么一位出身卑微,全靠自己打